一、以“真事、真情”表達自我
文學史上的經(jīng)典文章之所以能夠經(jīng)久流傳,是因為它們所表達的情感都能引發(fā)讀者的深刻共鳴。那么,如何才算是情感真摯呢?
(一)選真事—表達真情
如果一篇作文沒有鮮活的素材,如何談得上情真意切呢?因此,材料的選擇就變得尤其重要。如何才算好素材呢?筆者認為,只要選真實的素材,它就能揭露文章的中心,更能讓作文呈現(xiàn)真性情。相信大家都熟悉朱自清的《背影》,這是朱自清青年時代的真實事件一父親送自己上火車。而在這個真人真事的視域下,作者更是選擇了真情境四次落淚。作者巧妙地利用幾次“淚”作為情感宣泄的材料:第一次是寫自己回憶父親的背影而流淚,可謂先聲奪人;第二次是“我”看肥胖的父親歷盡艱辛爬月臺為“我”買橘子而流淚,又可謂是情境動人;第三次是父親轉(zhuǎn)身離去而又瞬間淹沒于人海而落淚,更可謂是感人肺腑;最后,“我”收到父親的來信,在閱讀中潸然淚下,讓人不自覺代入到情境當中去體悟。尤其是第二次和第三次的真實“淚點”材料,讓我們透過時空了解到樸素、體貼、善解人意且更加立體的父親形象。
(二)用描寫 描繪真實
描寫是一種將描寫對象的真實樣貌、情態(tài)描繪出來的方式,其中人物描寫和景物描寫是主要形式。通過它們,我們能夠生動形象地描繪出人物的形態(tài)、動作或景物的狀態(tài)和其特征,讓每一個讀者的腦海中浮現(xiàn)一個較為具體的人物形象或環(huán)境。這里,我們不如重讀魯迅先生的《故鄉(xiāng)》。
文章的開頭是這樣的:“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這是讓人悲哀乃至于室息的環(huán)境描寫,雖寥寥幾句,卻呈現(xiàn)了一個破敗、落后的鄉(xiāng)村圖景,作者那份悲涼心情可見一斑。這是真實的描寫,作者的情感也更加真切,更讓我們深刻理解下文中作者之所以會與過去決絕以及對往事傷感的原因。
而人物描寫,是再現(xiàn)故事形象的重要方式?!豆枢l(xiāng)》通過少年時和中年時外貌的對比來呈現(xiàn)人物形象,如少年閏土一“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這是那個時代少年的普遍裝扮,讓閏土更顯可愛、青春和活力;而中年閏土呢一“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jīng)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在他的臉上涌現(xiàn)了無盡的滄桑。綜合起來看,我們發(fā)現(xiàn)作者巧妙地通過外貌描寫表達了作者對這個“老朋友”的眷戀、難過以及無盡的同情。
(三)表真情 銘心刻骨
抒情是表達方式的一種,顧名思義,抒情就是將自己的情感順其自然地抒發(fā)出來。只要結(jié)合語境的表達,情感宣泄都最讓人動情。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就是這樣的典范,文章先是記敘了志愿軍戰(zhàn)士的幾個感人故事,作者隨即有感而發(fā):“朋友!你是這么愛我們的祖國,愛我們的偉大領(lǐng)袖毛主席,你一定會深深地愛我們的戰(zhàn)士一一他們確實是我們最可愛的人!”這是作者在特定時代下、特定情境下、特定經(jīng)歷下的真情表白,作者的情感抒發(fā)既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特別的修飾詞,而是內(nèi)心情感的涌現(xiàn)。只要細細品讀,我們就能從字里行間感受到他對這群可愛的志愿軍戰(zhàn)士的熱愛,情感是如此的真摯,又是那樣的銘心刻骨,讓人動容。
二、以“明確、顯眼”傳遞思想
要讓讀者真正了解我們在作文中想要表達的思想,必須做到觀點明確。每天面對著社會和生活的小事、大事,我們要學會以鮮明的、明確的態(tài)度和立場來看待它們,有針對性地提出自己的觀點,讓自己的思辨能力得到提高。
(一)表述明確,切忌“迷離恍惚”
我們針對社會上的現(xiàn)象或者新近發(fā)生的具體的某件事,肯定有自己的想法和觀點一一贊成之或反對之。但我們說出來的每一句話都應該能夠讓別人知道自己表達的意思,具體到寫作,我們可以稱之為一篇文章的論點。它是一篇文章的靈魂、統(tǒng)率。論點也好,觀點也罷,都要做到語言簡潔,控制論說范圍,切實做到態(tài)度、觀點明確,否則讀起來只會讓人迷離恍惚。以梁啟超的《敬業(yè)與樂業(yè)》為例,當時的作者面對的是一群目光懇切的學生,干脆也不兜圈子,而是直接開門見山“亮出”自己的觀點—“‘敬業(yè)樂業(yè)’四個字,是人類生活的不二法門”。正因為有中心論點作為前導,下文當中的論述也是緊緊圍繞“敬業(yè)”與“樂業(yè)”兩個方面展開,論證得當,是一篇議論文的典范。
為了讓觀點的表述更加明確,我們要學會表述觀點的方式:一般地,表達觀點的句子都是陳述句,在表述上可以用“是”“要”這類詞連接: ① …是。如“保護環(huán)境是每個學生應盡的義務”。 ② …要/應當/必須…。如“我們應當積極參加體育鍛煉”。 ③ …能夠/將會…。如“勇敢面對困難,將會磨煉我們的意志力”。
以上的三種表述都是常見的觀點表述形式,需要指出的是,觀點是我們對社會現(xiàn)象的看法完整的、明確的陳述,因此,其形式上是一句完整的句子(判斷句或祈使句),不能運用比喻、類比、疑問的句子形式,只有這樣才算是明確表述。
(二)位置明顯,杜絕“大海撈針”
我們解決了觀點“怎么說”的問題,還要在寫作中明確我們觀點的文中位置問題,如果位置不明確,難免帶來“大海撈針”的困惑。那么,觀點應放在文中哪些位置呢?
其一,以題目作為我們的觀點。其位置當然“醒目”,如《應有格物致知精神》這篇文章,標題便是作者的觀點,一目了然。
其二,把觀點放在文章的開頭。如前文談及的《敬業(yè)與樂業(yè)》,開宗明義、擺出論點。這樣提出觀點的方式,既明確地表達了作者對“敬業(yè)樂業(yè)”的看法,同時先聲奪人,讓讀者也不得不“一眼入題”,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三,把觀點放在文章的結(jié)尾。如雨果的《就英法聯(lián)軍遠征中國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作者在這篇文章當中辛辣地批判了英法聯(lián)軍的無恥與虛偽。文章在最后,明確表明自己的觀點與立場:“現(xiàn)在,我證實,發(fā)生了一次偷竊,有兩名竊賊?!庇旯谖闹兴傅摹皟擅`賊”,其實就是英法聯(lián)軍。在論述的過程中層層遞進,合理而清晰,尤為難能可貴運用了反語的形式揭露了英法聯(lián)軍的強盜行徑,顯得更有強烈的諷刺意味。
誠然,一篇文章的觀點具體在文中哪個位置,其實并不固定,這要視論述結(jié)構(gòu)、表達思路而定,沒有一成不變的法則,但切不可讓人“摸不著頭腦”。
三、結(jié)語
寫作的終極目的并不是為了完成一篇考場規(guī)定字數(shù)的作文,而是在這浩瀚的信息海洋中,作為一盞明燈,引領(lǐng)我們探索自我、溝通他人。我們說文字是有力量的,因為它們流淌著我們內(nèi)心的獨白,記錄著我們成長的足跡,也見證著我們每一次的思考和蛻變。通過寫作,我們的文字跨越千山萬水,觸達每一個可能的讀者,成為更好開展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的重要橋梁;同時,通過寫作也能體現(xiàn)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受、體驗和思考”,讓別人認識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價值觀。因此,寫作,不僅僅是一種表達方式,也是一種思考方式,更是一項重要的技能,讓我們每一個人在這個快節(jié)奏的社會里面,覓得更好的發(fā)展空間。希望本文能夠帶給各位學子在寫作路上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