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與路易十四》是獻禮中法建交60周年的大型文獻紀錄電影,影片秉持客觀求真的原則,依托扎實的史料,采用質樸的敘事風格,回顧了17世紀后半期至18世紀初,中國清朝康熙皇帝與法國路易十四國王之間,以互派使者為契機,展開中西文明間積極交流對話的真實歷史故事。作為一部具有政治意義的獻禮之作,影片首次采用“元首外交”的敘事模式,創(chuàng)作團隊挖掘出眾多鮮為人知的史料,通過系統(tǒng)性地整理碎片化內容,打破了傳統(tǒng)線性敘事束縛,以章節(jié)形式將故事重新聚合為科技、商貿、思想文化三個專題,勾勒出一幅中法文明互鑒的全景畫卷。
一、《康熙與路易十四》的創(chuàng)作新意
《康熙與路易十四》是一部充滿驚喜的真誠之作。其不單是兩個國家、兩位君主間的外交活動,更是中
國為代表的東方文明與以法國為代表的西方文明在多維向度中的碰撞磨合。將這樣一段復雜而抽象的歷史資料具象于銀幕,無疑是一次挑戰(zhàn)。值得稱贊的是,該片通過中法兩國的專業(yè)創(chuàng)作團隊歷時三年精心打磨而成,最終為觀眾呈現(xiàn)了一部既尊重歷史又富有創(chuàng)意的鴻篇巨制。
(一)原真歷史的復現(xiàn)祛魅
作為文獻類紀錄電影,《康熙與路易十四》深耕歷史的原真性,強調對歷史的復現(xiàn)與祛魅。歷史上,康熙與路易十四之間對話的“因”似乎被有意封存,民間雖保有片段記憶,但僅能作為對話之“果”的模糊映像,許多影視劇作品也只是團回而過,難以支撐歷史的完整圖景。王國維先生在古史研究中曾提出“二重證據法”,中西史料間的互證無疑是逼近歷史真相的最佳方式之一?!犊滴跖c路易十四》的創(chuàng)新在于以中西史料比較的方式,在影片制作過程中引用大量歷史人物個人著述、館藏文物以及私人信件等一手資料,使這些真實可信的史料成為復現(xiàn)歷史場景、還原歷史細節(jié)的基石??陀^性是文獻紀錄片的核心屬性,《康熙與路易十四》并沒有飽和式地偏向客觀描述,而是在客觀性與主觀性之間找到了一條平衡紐帶,即以白晉作為影片的主人公。白晉是路易十四于1685年出資資助,搭乘“安菲特利特號”(L'Amphitrite,海神號)抵達中國的六位數(shù)學家耶穌會士之一,也是這場外交活動中的核心人物。盡管白晉是法蘭西的使者,但他盡可能地在著述《康熙帝傳》中采用相對客觀的“他者”視角,他在書中的序中寫道:“我們的時代習慣于懷疑那些從遙遠異邦歸來者所敘述的大部分事情。這種不太有利的傾向似乎使我擔心,這篇以嚴格忠實筆法所寫的回憶錄將得不到應有的信任。”2因此,這本書也成為影片主要的參證依據。白晉樸素的筆觸下,康熙與路易十四暫時失去了帝王原有的濾鏡,化身成為兩名強烈渴求知識的“學生”,以普通人的視點成功將歷史祛魅。影片還公開了《皇輿全覽圖》的全貌,這幅經過十年實地測繪,首次以天文觀測與星象三角測量繪制而成的中國地圖,成為中法友誼中絢麗的瑰寶。此外,影片還重點講述了中國傳教士沈福宗,以及在中國相對陌生,在法國卻鼎鼎大名的黃嘉略等人物,以全新視角進一步補充和完善了這段歷史的原貌。
(二)大片質感的影像創(chuàng)作
《康熙與路易十四》是一部完全契合大片制作標準,具有大片質感的紀錄電影。盡管文獻紀錄片的類型本身對創(chuàng)作自由度構成了一定限制,但《康熙與路易十四》卻成功突破了這些局限,從繁蕪的文獻史料中剝離出敘事的核心主線,以核心人物的經歷將整部影片串聯(lián)起來。影片借鑒章回體小說形式,將故事切分為科技、商貿、思想文化三個篇章,彼此既有獨立性又相互勾連,層層遞進。
影片在開頭處以議程設置的方式切入,以一封信和一艘船的故事緩緩展開敘述。六位由太陽王路易十四親自選派的“法國科學院院士”遠赴東方傳教布道。其中,白晉脫穎而出,成功贏得康熙皇帝的信賴,從而開啟一段既曲折又輝煌的傳奇旅程。從傳授西方科學知識,到受命繪制《皇輿全覽圖》,再到見證《尼布楚條約》的簽訂;從與康熙皇帝結成深交,到因“禮儀之爭”而疏遠,再到最終重新獲得信任,白晉的個人經歷構成了電影敘事的主軸,不僅遵循故事片特有的“起承轉合”結構,還通過中法畫面的對比和故事脈絡的編排,營造出一種大片感的敘述節(jié)奏。影片的音樂設計同樣值得稱贊,導演在切換中法畫面時,運用了不同風格的音樂:當鏡頭聚焦于康熙皇帝時,采用的是經典的中國宮廷樂調;而畫面轉向法國時,則立即轉換為激昂的管弦樂,音樂風格的轉換不僅幫助觀眾迅速融入不同場景,還增強了觀影的沉浸感。此外,《康熙與路易十四》不僅設計了大量擬劇橋段以提升影片的趣味性,還使用了大量動畫效果,包括2D、3D、剪紙等形式,并根據不同情境靈活選擇,使畫面表現(xiàn)力得到最大程度的發(fā)揮。
(三)中國故事的國際范式
《康熙與路易十四》是一部“中國故事,國際表達”的創(chuàng)新范式之作。在拍攝方面采用了跨國合作模式,影片由中法專業(yè)電影團隊聯(lián)袂合作,影片在中國與法國實地取景,力求在真實的歷史背景下再現(xiàn)兩個帝國曾經的盛世與文化底蘊。這種對歷史場景的忠實再現(xiàn),不僅增強影片的真實感,也讓國際觀眾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到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和交融。在敘事上,影片基于國際視角,將中法兩國置于全球歷史發(fā)展的背景下進行考察,使影片的主題更加宏大、深刻,也更容易引起國際觀眾的共鳴和思考。在思想上,《康熙與路易十四》還強調文明交流的重要性,影片的歷史顧問、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張西平指出:《康熙與路易十四》在宏大的世界歷史畫卷中,揭示了文明交流的強大動力,以及中華文明對世界的深遠影響。①片中通過展現(xiàn)康熙與路易十四兩位君主在科技、商貿、思想文化等領域的互動,凸顯開放包容、平等交流對于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影片所堅持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價值觀,如影片在描述康熙和路易十四之間超越地理邊界的“相遇”時,兩人都身處各自帝國的輝煌時期,又作為各自文明高峰的代表,對外來文明持開放包容的態(tài)度,從而產生了惺惺相惜的情愫。在涉及中國文化對法國思想的影響時,影片著重講述了以伏爾泰等人為代表的西方思想界對中國儒家及孔子的推崇。在法國《人權與公民權宣言》里援引了《論語》中的名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時,影片旁白指出:“歐亞大陸在歷史的回聲中同頻共振,訴說著人類共同的理想和追求?!盵3這種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強調,為中法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歷史鏡鑒。
二、《康熙與路易十四》的價值立意
作為一部獻禮之作,《康熙與路易十四》天然地具有歷史和政治的雙重立意。影片以人為本,立體呈現(xiàn)了兩位帝王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領導智慧、治國理念及對外交往的藝術,展現(xiàn)了其如何以自信開放的心態(tài),以契約精神推動東西方文明的交流與融合。更重要的是,影片深刻反映了習近平總書記“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①的重要理念,成為文明互鑒與文化互動的世界范本。
(一)歷史深度與國家高度的有機契合
歷史的實在性植根于多層次的經驗流轉之中,經驗對國家話語的深層邏輯具有決定性的影響。法國作為新中國成立后首個與之建立外交關系的西方國家,這一“首例”的成就,其源頭可追溯至300多年前的經驗傳承。因此,《康熙與路易十四》這部影片并非單純地對歷史進行復述,而是站在國家的高度重新審視歷史脈絡與過去、當下之間的邏輯聯(lián)系。清王朝在康熙皇帝的統(tǒng)治下,剛剛結束了平定三藩、收復臺灣等一系列內亂,整個國家正處于蓬勃發(fā)展的上升期。如何迅速恢復國力,實現(xiàn)長治久安,是康熙必須面對的重大課題。與此同時,在大洋彼岸的波旁王朝,“太陽王”路易十四在平息“投石黨運動”等連續(xù)動亂后,在凡爾賽宮中確立了絕對王權,他渴望進一步鞏固和擴大自己的統(tǒng)治。從國家戰(zhàn)略的角度來看,與遠方的強國建立友好外交關系,促進經濟、文化、科技等領域的實質性交流,無疑為通往“未來”打開了一扇大門,這也與中國傳統(tǒng)“遠交近攻”外交理念不謀而合。法國使者的到來為中國發(fā)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康熙皇帝對天文、地理、數(shù)學等西方科學充滿了濃厚興趣,因此才有了《律歷淵源》《皇輿全覽圖》等罕世成果的誕生。同樣,使者帶回法國的中國器物與思想文化也對西方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的“陶瓷”“絲綢”等物品在歐洲迅速引發(fā)了一股“中國熱”;《論語》《大學》《中庸》《孟子》《易經》等中國古典著作傳入法國后,成為法國思想家們的啟蒙讀物,加速了法國啟蒙運動的到來,推動了西方社會的思想變革。正是這種歷史與國家的有機結合,鑄就了中法兩國之間深厚的友誼。
(二)開放自信與契約精神的思想詮釋
開放是國家繁榮的必由之路,自信是民族振興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習近平主席在中法建交60周年招待會的視頻致辭中深刻指出:“中法關系的獨特歷史塑造了獨立自主、相互理解、高瞻遠矚、互利共贏的‘中法精神’?!盵4]《康熙與路易十四》中所展現(xiàn)的外交佳話,在當時全球范圍內少有的平等交流典范。開放的政策曾成就了唐朝、明朝萬邦來朝的輝煌盛景,同樣,康熙王朝的繁榮昌盛亦與其積極開放的國策息息相關。在法國使團的推動下,法國商人紛紛在中國廣州、泉州、寧波等地開展貿易活動,使中國的對外貿易觸及歐洲腹地。與此同時,法國王室慷慨地派遣科學使團訪華,不僅將西方科學知識引入中國,也將中國文化傳播至西方,形成了西學東漸與東學西傳并存的神奇景象。支撐這一開放政策的深厚根基,在于兩國各自堅定的國家自信與文化自信。正是這種自信,使康熙皇帝能夠寬容地允許法國傳教士在中國傳教,而路易十四也欣然接納孔子思想在法國的傳播,從而促進了兩種文明之間友好而充分的交流。此外,契約精神也是促成康熙與路易十四親密交往的基石。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指出社會契約必須解決的根本問題是“構成以某種形式結合的人類的共同體,使之可以用集體力量來保證每一名構成成員的人身及其利益。在這一結合體中,個體盡管和整體密切相連,但仍然可以自由如初,只遵照自身的意志”[5]。顯然,彼時清王朝與波旁王朝并不屬于外顯的共同體,但在交流中已經內化為實質上的利益共同體。兩位胸懷大略的帝王彼此建立了絕對信任,對于任何有利于雙方的實際行動都給予支持。因此,康熙在患瘧疾時,才會主動要求服用傳教士進獻的西藥—“金雞納霜”①。痊愈后,康熙隨即命令傳教士白晉、張誠在皇宮內組建化學實驗室研究西藥,白晉也幸不辱命,根據《皇家藥典》制出干燥劑以及糖漿制劑等西藥制劑。正是基于開放自信與契約精神的思想詮釋,促進了中國社會在諸多方面的進步。
(三)文明互鑒與文化互動的全球范本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影像記錄文明,是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載體。中法之間的文明互鑒要放在全球史的辯證語境中看待,15世紀至17世紀世界地理大發(fā)現(xiàn)不僅僅是對物質財富的追求,同時蘊含了信仰和科學探索的巨大動力,使其成為全球互鑒的起點。1500年至1800年期間的中國是一個獨立強盛的帝國,早期殖民國家葡萄牙、西班牙、荷蘭探索到的中國,是一個擁有悠久文明歷史且正處于鼎盛時期的強國。同時,這是人類歷史上少有的中華文明與歐洲文明相互平等交流的三百年,是人類文明史的重要學術遺產。白晉等人來到來華傳教,不僅僅是與中國交好,更重要的是擔負著打破葡萄牙人在中國的傳教壟斷。白普與張誠曾被康熙聘為帝王師,負責向康熙皇帝教授數(shù)學、幾何學、歐洲哲學、人體解剖學等,其間與康熙共同完成了《幾何原理》《幾何原本》《格體全錄》《西洋藥書》等著作。白普獨立著述的作品包括《中國現(xiàn)狀記·滿漢服裝圖冊》《中國(康熙)皇帝歷史畫像》《中國語言中的天與上帝》《論從中國古書中反映出的三位一體之秘密》《易經大意》等,從多個維度向西方介紹了古老且神秘的東方文明。同時,來自中國的“傳教士”沈福宗將一批中國傳統(tǒng)經典贈送給當時的天主教皇,并成為第一個被路易十四接見的中國人。另一位中國人黃嘉略則被路易十四聘為國王的中文翻譯官,編寫了《漢語語法》《漢法字典》等著作,成為中國向法國文化輸出的重要橋梁。法國思想家孟德斯鳩和伏爾泰都是黃嘉略和中國文化的忠實追隨者,孟德斯鳩在其巨著《論法的精神》中,直接引用黃嘉略的談話內容多達六次??梢姡蟹ㄎ拿骰ヨb的影響深遠,意義重大。
三、《康熙與路易十四》的啟示意義
作為一部具有大片質感的大型文獻紀錄電影,《康熙與路易十四》是“一次中國電影‘走出去’的探索和實踐”[8],其不僅在創(chuàng)作上充滿新意,更具備深遠的價值立意。歸納影片創(chuàng)作經驗,可以為中國大型紀錄電影的創(chuàng)作帶來如下啟示。
(一)以人為“活”的創(chuàng)作理念
以人為“活”是《康熙與路易十四》創(chuàng)作成功的首要理念。影片的優(yōu)劣在于故事內核,而人物的塑造則是使故事生動的關鍵?!犊滴跖c路易十四》并未拘泥于宏大的歷史敘事框架,而是獨辟蹊徑,深入挖掘關鍵歷史人物的情感歷程,使康熙與路易十四這兩位歷史巨人的形象躍然銀幕之上,鮮活而真實。以人為“活”的創(chuàng)作理念,不僅讓觀眾對歷史人物有全面且深刻的認知,還增強了影片的感染力與吸引力。影片通過白晉等傳教士的“他者”視角,生動復現(xiàn)了康熙與路易十四之間的交流與互動。人物的豐富情感歷程,為影片增添了濃厚的人文色彩,使宏觀的歷史不再冰冷、遙遠,充滿溫情與共鳴。影片還通過闡幽發(fā)微的情感刻畫,讓觀眾看到了康熙與路易十四作為普通人的一面,感受到他們在面對挑戰(zhàn)與困難時所展現(xiàn)出的堅韌與智慧。在歷史題材創(chuàng)作中,應當更加注重對歷史人物的深入挖掘和立體式展現(xiàn),避免將人物符號化與臉譜化。通過不同人物的視角來豐富歷史敘事的層次與維度,使觀眾能夠更加全面地理解歷史事件與人物的邏輯關聯(lián)。
(二)以小見大的創(chuàng)作原則
以小見大是《康熙與路易十四》始終堅守的創(chuàng)作原則。影片并未試圖面面俱到地囊括康熙與路易十四時代的所有歷史事件與人物,而是精選了幾個具有代表性的故事與人物進行深度開掘與細致呈現(xiàn)。小故事與小人物雖在宏大的歷史維度中顯得微不足道,卻能折射整個時代的風貌特征與深層意蘊,使觀眾在具體情節(jié)上領悟歷史的磅礴與深邃。白晉身兼?zhèn)鹘淌颗c科學家的雙重身份,不僅將西方的天文、地理、數(shù)學等西方科學知識悉心傳授給康熙,更助力康熙完成了《皇輿全覽圖》等成就。這些在正史中一筆帶過的涓涓細流,匯聚成中法兩國科技、商貿和思想文化交融發(fā)展的滔滔江河,對后世影響深遠。在紛繁復雜的歷史素材面前,創(chuàng)作者應著眼于串聯(lián)整個事件的細節(jié),由此深入挖掘歷史事件背后的內在邏輯與深層意義。以小見大的創(chuàng)作原則還強調對歷史細節(jié)的尊重與還原、對歷史的敬畏與尊重,不僅增強了影片的真實感與可信度,更讓觀眾在觀影過程中能夠深度沉浸其中,感受歷史的魅力。
(三)以情知理的創(chuàng)作思路
以情知理是《康熙與路易十四》貫徹始終的創(chuàng)作思路。影片憑借細致的情節(jié)和生動有趣的情感描摹,帶領觀眾走進歷史人物的內心世界,還通過深入淺出的旁白解說和專家訪談,啟發(fā)觀眾對歷史事件背后深層含義的理解,使影片在呈現(xiàn)歷史原貌的同時,也能夠激發(fā)觀眾進行深刻的思考與反思。如在表現(xiàn)康熙與路易十四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時,影片采用情景再現(xiàn)、擬劇、動畫、人物訪談等多種手法,讓觀眾沉浸式體驗歷史時空,親身感受兩位君主之間的友誼。專家解讀與史料展示環(huán)節(jié),揭示了中法文明交流對推動東西方社會進步與文明發(fā)展的重大意義。以情知理的創(chuàng)作思路要求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應注重情感與理性的平衡與結合:一方面,通過放大歷史人物的情感世界,使觀眾與之產生情感共振;另一方面,通過理性客觀的旁白解說,不斷修正觀眾的主觀臆測,從而在更深層次上理解歷史的邏輯。以情知理還強調尊重歷史的原真性,無論是情節(jié)設計還是人物塑造,都力求貼近歷史真實,避免虛構與夸張。對歷史的嚴謹態(tài)度不僅增強影片的可信度,也讓觀眾在觀影過程中能夠更加專注于歷史本身。
結語
作為一部獻禮中法建交60周年的大型文獻紀錄電影,《康熙與路易十四》不僅是跨越時空的文明對話,更是文明交流互鑒的生動詮釋。影片憑借新穎的創(chuàng)作手法和深刻的價值立意,為觀眾提供了一個重新審視歷史、理解文明的獨特視角。文明的交流與互鑒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動力,而開放自信與契約精神則是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堅實基石。在當今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創(chuàng)作者更應秉持這些理念,以更加開放的心態(tài)和包容的胸懷,去接納和理解不同的文明,探索中國故事國際表達的創(chuàng)新范式。影片所展現(xiàn)的宏大價值在于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文明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始終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不可或缺的動力。而《康熙與路易十四》正是這一理念的生動寫照也提醒人們,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更應珍視并促進不同文明間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共同書寫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的新篇章。
參考文獻:
[1]王國維.古史新證[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2.
[2][法]白晉.康熙帝傳[M].春林,廣建,編.珠海:珠海出版社,1995:2.
[3]周文萍.探索中國故事的國際化講述之道——評紀錄電影《康熙與路易十四》[N].南方日報,2024-06-16(A07).
[4]新華社.習近平向中法建交60周年招待會發(fā)表視頻致辭[EB/OL].(2024-01-25)[2024-11-15].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1/content_6928259.htm.
[5][法]盧梭.社會契約論[M].劉瑩,譯.北京:煤炭工業(yè)出版社,2017:13-14.
[6]習近平.習近平著作選讀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28.
[7]張西平,全慧.中法文化交流早期使者——白晉[EB/OL].(2024-01-27)[2024-11-17].https://www.chinanews.com.cn/dxw/2024/01-27/10154149.shtml.
[8]苗春.珍貴的記憶動人的交響——記中法合拍紀錄片《康熙與路易十四》[N].人民日報(海外版),2024-07-12(07).
【作者簡介】鄭澤坤,男,山東淄博人,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博士生,主要從事電影產業(yè)與政策研究、電影理論研究;
張燕,女,江蘇海門人,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師范大學州與華語電影研究中心執(zhí)行主任,主要從事電影理論及歷史、中國電影與亞洲電影研究。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3年度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資助的北京師范大學領軍人才培育項目“中國式現(xiàn)代化進程中中國電影高質量發(fā)展與國際傳播策略創(chuàng)新”(編號:1233200005)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