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yǎng)幼兒興趣、思維、學習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階段。當下科學的教育方式不只是關注幼兒掌握知識的多少,而是更注重幼兒對已有知識的遷移應用。而幼兒深度學習是一種主動的、建構式的學習,強調以興趣或真問題為起點,在教師的幫助下,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專注和持續(xù)的探索,并能夠遷移應用、發(fā)展思維能力。
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fā)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fā)展初步的探究能力。由此可見,科學活動與深度學習在教育目標和方式上具有一致性。這種一致性便于教師利用科學活動推進幼兒深度學習的發(fā)展,促進幼兒思維發(fā)展,形成受益終身的學習態(tài)度和能力。
一、激趣,點燃幼兒深度學習的熱情
“激趣”,即教師運用特定的教學方式,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調動幼兒學習的內驅力。這就要求教師要從幼兒日常的游戲、學習、生活著手,善于發(fā)現(xiàn)幼兒的興趣點,或利用各種教具和活動形式如游戲、實驗、參觀等激發(fā)幼兒對常見事物的興趣,形成強大的動力,這是幼兒深度學習發(fā)生的前提。
(一)貼近幼兒生活的選材
科學學習應密切聯(lián)系幼兒的生活,著眼幼兒的興趣和需要進行內容選擇。大班科學活動“影子挑戰(zhàn)賽”,就是教師利用幼兒生活中常見情境為興趣點生成的相關活動。教師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幼兒對光影的現(xiàn)象非常感興趣,經常在操場上玩光影的游戲。經過分析,教師認為光影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光學現(xiàn)象,其蘊含許多科學知識,班級幼兒對此非常感興趣,而且幼兒已經零散地了解到影子產生的條件。于是,教師根據(jù)幼兒的興趣和經驗,生成大班科學活動“影子挑戰(zhàn)賽”,從幼兒感興趣的影子為切入點,引導幼兒在探究中運用已有經驗解決影子變大變小的問題,幫助幼兒理解光源與物體之間的距離、角度發(fā)生變化時,其影子的大小、形狀也會發(fā)生相應變化。
(二)使用新穎適宜的教學具
3~6歲幼兒的思維發(fā)展水平處于具體形象思維階段,因此在幼兒園教育教學中,教具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師在活動前,會精挑細選出合適的材料作為教具。中班科學活動“聲音的秘密\"中,教師出示教具尤克里里,撥動琴弦發(fā)出聲音,吸引幼兒注意力,同時,引導幼兒觀察,“尤克里里是怎么發(fā)出聲音的?\"幼兒的注意力被新穎的教具尤克里里所吸引,對接下來的學習充滿期待。又如中班科學活動“竹節(jié)蟲是昆蟲嗎?”,教師提供一些竹節(jié)蟲、放大鏡、記錄表,帶領幼兒進行觀察,這靈動的小生命充分激發(fā)起幼兒觀察探究的興趣,從而讓幼兒專心致意地沉浸于科學活動中。
(三)豐富多樣的活動形式
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方式,幼兒通過游戲進行學習。大班科學活動“彩虹雨”,教師通過彩虹雨的小實驗,引發(fā)幼兒的好奇。平時的雨是透明的,而實驗中的雨卻是彩色的。“哇,五顏六色的雨好漂亮啊”太神奇了,我看見紅色的、藍色的雨落下來。\"這種神奇的現(xiàn)象引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使幼兒興致盎然地主動參與彩虹雨形成的探究中。在中班科學活動《有趣的彈性》中,教師提供多種材料供幼兒自己探索,通過看一看、摸一摸、壓一壓,觀察物體形狀的變化,感受彈性的特性。教師通過多樣的活動形式,將科學知識融入游戲,使幼兒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進行學習。
二、設疑,激發(fā)幼兒主動探究的欲望
“設疑”,即教師通過適時的介入,引導幼兒發(fā)現(xiàn)問題,并且樂于探究解決問題。“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發(fā)現(xiàn)問題是學習的開始,解決問題是學習的過程,把學習過程轉變成幼兒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究體驗。這就要求教師在一日生活與教育中,做一個有心人,善于從幼兒行為表現(xiàn)中,捕捉到幼兒的問題和困惑,及時針對問題給予相應的引導和幫助,鼓勵幼兒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并且自主探究解決問題。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提出一些具有啟發(fā)性的問題,引導幼兒主動思考,助推深度學習的發(fā)生。
(一)教師巧妙設置疑問
教師應承擔起幼兒學習引導者的重任,通過巧妙地設置疑問,引導幼兒關注相關的問題,進行討論、思考,激發(fā)幼兒探究的欲望。如大班科學活動“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中,教師可以提出:“三角形很穩(wěn)定不會變形,方形、梯形很容易變形,那么怎么讓方形和梯形變得穩(wěn)定呢?\"通過問題引發(fā)幼兒進一步思考,促進幼兒的深度學習。
(二)鼓勵幼兒提出問題
幼兒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應鼓勵幼兒大膽提出問題,并重視他們的每一個問題。即使有些問題在成人看來是稚嫩可笑的,教師也應秉持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進行引導學習。如中班科學活動“認識蚊子”,幼兒提出很多問題:“蚊子有幾條腿”“蚊子為什么喜歡叮人”“蚊子怕太陽嗎\"“蚊子都是黑色的嗎\"“蚊子會游泳嗎”,教師提供相關資料,如書籍、人工智能語音交互引擎等,讓幼兒分組查找材料分享答案。幼兒在提出問題、查找問題的過程中滿足好奇心,逐漸認識周圍的自然事物和現(xiàn)象。
三、啟思,搭建幼兒思維發(fā)展的支架
“啟思”,即教師在明確教學目標的基礎上,通過提供豐富適宜的材料,引導幼兒觀察與記錄,組織幼兒表達與交流,培養(yǎng)幼兒的邏輯思維,從而提高幼兒的思維水平。
(一)提供豐富適宜的材料
幼兒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和探究興趣使其特別喜歡擺弄材料,而且材料的豐富多樣性可以引發(fā)幼兒更多自主的、積極的學習行為。如中班科學活動“各種各樣的刷子”,教師可以準備各種各樣的刷子,有不同材質、功能、大小等,讓幼兒通過觀察對比,了解刷子在生活中的應用。又如中班科學活動“紙的吸水性”,教師通過投放不同材質的紙張,幼兒在操作的過程中體驗不同紙張所具有的不同的吸水性。但是豐富的材料并非越多越好,還要根據(jù)幼兒的發(fā)展水平進行篩選和增減,并且通過觀察幼兒的學習過程及時調整。
(二)引導幼兒記錄與交流
記錄與交流是科學探究的核心,是指幼兒用語言或非語言的多種適宜方式表現(xiàn)、表達和記錄探究的過程、結果、感受等信息,并將這些信息與他人進行分析和討論的過程。在大班科學活動\"神奇的磁懸浮\"中,教師提供環(huán)形磁鐵和筆芯供幼兒觀察、操作、記錄,然后組織幼兒討論交流“有什么發(fā)現(xiàn)\"“什么適合磁鐵吸在一起\"“什么時候磁鐵分開”“為什么筆會懸浮起來”,讓幼兒分享自已操作、觀察和發(fā)現(xiàn)。這種記錄與交流是幼兒科學探究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也是幼兒重要的科學探究能力與方法。
(三)培養(yǎng)幼兒的邏輯思維
幼兒在科學活動中,通過提出假設、操作驗證、觀察分析、得出結論進行科學學習。如探究空氣的力量時,幼兒發(fā)現(xiàn)易拉罐加熱后放進水里就會癟。于是教師引導幼兒思考:易拉罐為什么會癟,沒有人碰它,是不是空氣產生了力量;為什么不是變大而是癟了,哪邊的力氣大。通過這樣一步步的梳理,引導幼兒感受大氣會產生壓力。這樣啟發(fā)幼兒自己一步步推導結論的過程,是對幼兒思維最好的培養(yǎng)
四、求索,培養(yǎng)幼兒持續(xù)探索的精神
“求索”,即幫助幼兒認識原理,運用原理解決問題,培養(yǎng)幼兒持續(xù)探索的精神。深度學習不僅要求幼兒對知識有深入的理解,更要求幼兒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一)鼓勵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能夠使幼兒真正體驗學習的過程,使幼兒更加主動和積極地投人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這種學習能力將為幼兒的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因此,教師要創(chuàng)設寬松自主的環(huán)境,提供相應的材料,遵循幼兒學習的規(guī)律,鼓勵并支持幼兒自主探究。如在科學活動“幼兒園的樹\"中,教師可以提供一些葉子標本、測量工具、工具書等,幼兒可以在真實的生活中認識樹,自主選擇需要的材料和工具去觀察測量等。同時教師還可以結合活動的開展,給予幼兒充分自主的空間去探索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比如樹上的蟲子、小鳥,藏在地底的樹根和螞蟻窩等。自主探究符合幼兒建構完整經驗的需要,可以提升其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二)拓展探究內容
科學的內容涵蓋很多方面,在幼兒園教學中,能引導幼兒探究的科學內容是有限的,所以要根據(jù)幼兒的興趣和認知發(fā)展水平,鼓勵幼兒選擇感興趣的內容繼續(xù)探究。如中班科學活動\"有趣的溶解”,通過觀察水的特性,進行簡單的實驗操作,讓幼兒對溶解的現(xiàn)象有初步的認識。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提問、討論、操作等形式,讓幼兒知道有的材料在水中可以溶解,有的不可以溶解,幼兒還提出“同樣的一種材料(比如白糖)為什么在水中溶解的速度不一樣呢\"“怎么樣才可以溶解得快\"等問題,教師抓住幼兒感興趣的點,引導幼兒繼續(xù)探究。
(三)嘗試解決問題
幼兒的科學學習是在探究具體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中進行的。如大班科學活動“影子挑戰(zhàn)賽”,幼兒已經在前期積累了光影變化的相關經驗,那么,“怎么變出大巨人和小矮人呢”,在此過程中,幼兒就要運用到光影的相關原理,即“影子的大小跟光源和物體之間的距離遠近有關系”“當光源與物體之間的距離近時,影子比較小,光源與物體之間的距離遠時,影子比較大”,并且知道“從上往下調整光源的角度就能使影子變得又小又矮,從下往上調整角度就能使影子變得又高又大”。通過同伴合作、動手操作,幼兒可以將原有經驗遷移到現(xiàn)有問題中,運用相關原理解決問題,獲得思維的提升。
(四)培養(yǎng)科學態(tài)度
科學態(tài)度是科學探究的基石??茖W態(tài)度包括嚴謹性、客觀性、公正性和創(chuàng)造性等,教師重視培養(yǎng)幼兒的科學態(tài)度,有助于提升幼兒的科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幼兒探索的精神。如中班科學活動“蓮花開了”,教師先引發(fā)幼兒猜測,“哪種紙質的花苞先打開”,然后在操作驗證時,要求同時把幾個不同紙質的花苞平放人水中,觀察花苞打開的先后順序。因此,教師要規(guī)范操作要求,幼兒遵守操作要求,如實記錄觀察到的現(xiàn)象,在此基礎上,幫助幼兒梳理理解科學知識點。在這個過程中,幼兒能夠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科學學習習慣和思維方式。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幼兒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思維的拓展和能力的培養(yǎng)。應用“激趣、設疑、啟思、求索\"的模式進行科學教育,不僅有助于培養(yǎng)幼兒對科學的興趣,提高他們的科學素養(yǎng)和綜合能力,還有助于幫助幼兒走向深度學習。
【參考文獻】
[1王小英,劉思源.幼兒深度學習的基本特質與邏輯架構[J].學前教育研究,2020(1):3-10.
[2]王小英.幼兒深度學習的理論與實踐探索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22:6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