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是小學階段美育的重點課程,有較強的實踐性特征與綜合性特征。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引下,小學美術課程應從單學科教育走向學科融合式的創(chuàng)新之路,實現(xiàn)對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全面培養(yǎng)。
一、推進美術與其他學科的融合
(一)融合語文學科,形成審美意識
美術與語文同為文藝學科,雖然文學語言與美術語言在表達形式上有顯著差異,但二者在內在的藝術構成與抽象意境的感知方面存在共同點,因此,二者的融合對培養(yǎng)學生審美意識極其有益。教師應探索美術與語文的最佳融合策略,建設高質量的融合式課程,利用文學語言與美術語言在感知表達與鑒賞方面的相似之處,降低學生欣賞美術作品時的難度。
如在人教版三年級美術下冊《水墨游戲》一課中,本課的教學內容與書法、國畫、古代詩歌有密切關聯(lián),所以自然引人了語文課程。與學生一同欣賞水墨畫時,教師提問:“同學們認為畫中體現(xiàn)了怎樣的意境?
請使用簡潔精練的語言,表達你看到這幅畫后生成的感想。\"該問題作為聯(lián)動美術課程的第一步,學生在使用語言表達的過程中,便實現(xiàn)了美術語言與口語表達的轉換。學生嘗試自主表達后,教師繼續(xù)追問:“請認真思索,你能否使用一句詩詞表達你當下的感受。\"直接將語文知識融入美術課堂,將水墨畫的意境與詩歌內涵直接銜接。教師提出該問題后,學生的思路仿佛被瞬間打開,紛紛提出了新穎的想法。在教師的智慧引導下,很快便完成了水墨畫作品的意境鑒賞。這時,教師對本課的鑒賞活動作出總結發(fā)言,使學生真正掌握了將語文詩詞、意境鑒賞能力遷移至水墨畫鑒賞活動中的方法。
利用文學作品鑒賞幫助學生理解美術作品中的抽象內涵,可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識,發(fā)展學生的抽象思維、創(chuàng)新思維,提升創(chuàng)作素養(yǎng),有益于學生將文學創(chuàng)作與美術創(chuàng)作相融,形成全新的藝術表達。
(二)融合音樂學科,活躍課堂氛圍
俄國畫家康定斯基認為,圖像、聲音與情感之間是互通的,所以,在設計美術跨學科課程時,教師可以尋求音樂學科的幫助,構建“美術 + 音樂\"課程,二者在相互融合的過程中,也能相互激發(fā)、相互轉換,可以給學生提供更直觀的審美體驗,使其獲得強烈的審美感受,也有益于活躍課堂氛圍,提高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
如在人教版三年級美術上冊《節(jié)奏的美感》一課中,教師先帶領學生閱讀了一遍教材中的內容,隨后就本課題目提出了問題:“在這一課的學習中,我們要體會到美術中的‘節(jié)奏美',那么美術中的‘節(jié)奏'到底是什么呢?\"教師提出的問題,正是許多學生心中的疑惑,因此教師沒有要求學生給出正確答案,而是繼續(xù)下一步教學計劃,使用多媒體設備,在課上給學生播放了一些音樂,這些音樂的節(jié)奏都有重復性、遞進性且充滿律動感。之后,教師要求學生使用音樂的“打節(jié)拍\"技能找到這段音樂中的節(jié)奏,并設計了手耳并用活動,讓學生在聽到音樂后立即給出節(jié)奏反饋。深化學生的認知之后,教師展示了益智類音樂游戲“跳舞的線”,讓學生直觀感受音樂與線條粗細、長短、高低起伏、轉彎、扭曲、凌厲、柔和之間的協(xié)調感,這時,學生已基本掌握了在美術中感受節(jié)奏的方式,隨后再展開二方連續(xù)紋樣的美術節(jié)奏教學,既降低了課程難度,又顯著提升了課堂的趣味性。
為提高學生的美術綜合素養(yǎng),教師要有意識地打通圖像、聲音與情感間的壁壘,將視覺上的繪畫藝術與聽覺上的音樂藝術融為一體,構建出一場別開生面的視覺盛宴。
二、推進美術與傳統(tǒng)文化的融合
(一)融入傳統(tǒng)文化,培養(yǎng)文化自信
小學美術的跨學科融合式教育,不僅要與智育相融,還要與德育融合,積極探索美術學科背后的文化價值,尋找美術課程內容與傳統(tǒng)文化間的銜接點,設計“美術 傳統(tǒng)文化\"式課程,讓學生在學習美術的過程中,領悟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感受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以美術教學增強學生的民族文化自信,使學生的美術知識技能與人文素養(yǎng)獲得同步提升。
如人教版小學美術《快樂的節(jié)日》一課,教師便從教材已有的內容出發(fā)進行延伸,導入了“中華傳統(tǒng)節(jié)日\"這一主題,構建了學科融合式課程。課上,教師先讓學生自主閱讀教材,欣賞教材中描述各種節(jié)日歡快氣氛的畫面,再引導學生說出自己對不同節(jié)日的感想。學生回答完畢后,教師要及時予以激勵性評價,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信。接下來,教師再適時提問:“哪位同學知道,現(xiàn)在我們過的節(jié)日中有哪些是中華傳統(tǒng)節(jié)日?你能說出這些傳統(tǒng)節(jié)日背后的小故事嗎?這些傳統(tǒng)節(jié)日有哪些習俗?你對哪些節(jié)日有深刻的印象?”用一連串問題引出傳統(tǒng)節(jié)日話題的同時,也激發(fā)了學生的回憶與討論欲望,建立起了良好的課堂氛圍。待學生回答完上述問題后,教師再做總結發(fā)言,告知學生本課的繪畫主題—“節(jié)日”,使學生在回憶的支持下完成主題繪畫。
美術本就源于生活、源于文化,因此,構建融合式課程的可用資源眾多,教師要由教材角度出發(fā),思索教材中已有的內容,在美術與傳統(tǒng)文化之間建立一道自然的銜接橋梁,拉近學生與傳統(tǒng)文化間的距離。
(二)傳承民間技藝,弘揚民族文化
提到美術與傳統(tǒng)文化,不得不提及豐富多彩的民間技藝。在我國的歷史長河中,充滿智慧的古人發(fā)揮著奇思妙想,塑造了多種多樣的民間藝術,成為我國藝術史上的瑰寶。小學美術教材中,收錄了大量優(yōu)秀的民間美術技藝,教師可以由此出發(fā),設計以民間技藝傳承為核心的融合式課程,為學生提供接觸傳統(tǒng)技藝的機會以及更新穎的學習體驗。
如人教版小學美術《多彩的窗戶》一課,教師由“窗戶”主題延伸出獨特的民間藝術——窗花剪紙,并以此設計了融合式課程。課程開始時,教師先給學生提供了與傳統(tǒng)窗花剪紙文化相關的資料,包括窗花剪紙技藝發(fā)展史、有關傳承人的采訪信息以及介紹該技藝的新聞稿件等,學生應以小組為單位閱讀這些稿件,從中提取重要信息,了解窗花剪紙這項民間技藝的傳承發(fā)展史。隨后,教師又展示了幾種風格不同的剪紙作品,學生應認真觀看、欣賞,分析不同剪紙作品的風格差異,并嘗試總結自己看到這些剪紙后有著怎樣的感悟。隨后展開實踐教學,教師優(yōu)先使用微課播放剪紙技巧,再親自示范,必要時可一對一指導,在保障學生安全的基礎上,完成剪紙技巧的傳授。隨后,教師再提供多種風格的剪紙紋樣,學生可任選其一,使用剛學會的技巧,完成一幅屬于自己的剪紙作品。
傳承民間技藝、弘揚民族文化已成為小學美術教學的重點工作項目,教師要利用民間技藝融合式課程,賦予學生新穎的技藝學習體驗,提高其文化理解能力,并助其樹立中華民族文化自豪感。
三、推進美術與綜合實踐的融合
(一)設計項目學習,提供實踐機會
項目式學習是“美術 + 綜合實踐\"最常用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教師要圍繞課程主題,設計出適宜學生自主探究、學習、體驗的項目課題,給學生與小組成員合作解決問題的機會,使其將學到的美術知識、技能用于項目中,賦予其在真實場景下參與真實實踐的機會,即可豐富其美術實踐體驗,使其獲得多項綜合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
如人教版小學美術《電腦美術——電子報》這一課,教師設計了基于實踐的“美術 信息技術\"項目式學習活動。首先,教師將班級中的學生分為多個項目小組,每組6\~8人不等,且組內成員各有特長,但各個項目小組的綜合實力相當。隨后,教師設計項目課題一以“我的校園\"為主題,制作電子報。項目活動大致分為兩個部分,分別為確定電子報的制作過程、完成電子報項目作品。教師在課上公開播放微課,各項目小組應自主學習,從中提取重要信息,總結電子報制作流程,設計出完成本次項自學習的實施方案。方案應在全班學生面前展示,教師、其他同學給出建議后,應做出必要的改進,待本組方案通過可行性審核后,開始電子報的制作。各個小組應嚴格按照方案執(zhí)行項目,集全組之力完成項目作品的制作后,參與本次項目式學習的公開展示與評價環(huán)節(jié)
項目式學習能調動小學生的探究欲望與創(chuàng)新思維,在項目推進過程中,教師可根據(jù)學生的表現(xiàn)適時介入給予幫助,要保證學生可以持續(xù)走進知識點深層,順利完成項目。
(二)設計社會實踐,開拓學生眼界
社會實踐是美術跨學科實踐活動中典型的拓展性綜合實踐項目。在此類實踐中,教師應帶領學生走出課堂,來到社會,感受美術知識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應用方式,或在社會場景中尋找美術元素,積累更多的美術欣賞、美術應用經(jīng)驗。此類跨學科社會實踐形式能在學生腦海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也可以有效開拓學生眼界,發(fā)展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是“美育 德育\"的重要體現(xiàn)。
如人教版小學美術《風景寫生》一課,教師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到周邊公園,展開了社會實踐。本次實踐的主要目的為寫生,學生要在公園內尋找一處自己喜愛的風景,并使用寫生技術將其繪制下來,次要目的為社會公益勞動。在寫生正式開始前,教師先帶學生游覽一遍公園,在了解公園整體布局的同時,也為學生講述了環(huán)境保護、自然綠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等重要理念,使生態(tài)環(huán)保意識在學生心中扎根。接下來,教師組織了一場小型公益勞動,要求學生以組隊的方式在公園內“撿垃圾”,以組隊形式推進活動的目的,是要引導學生相互監(jiān)督,保障集體安全。教師要全程關注學生的行動,避免學生受傷。公益勞動完成后,教師應對所有學生提出表揚,重點提出,學生通過辛勤的勞動創(chuàng)造了更美麗的風景,隨后,引導學生親手畫出親自清理干凈的美麗風景。
教師需積極整合社會化教育資源,為學生設計社會實踐的機會與平臺,讓學生在真實的社會場景中分析問題,思考使用美術知識解決問題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美術知識實用意識
四、結束語
總之,新課標背景下的小學美術教學,應在傳統(tǒng)基礎上做出改變,設計多樣性的教學方法,打破傳統(tǒng)的思維局限,探索與其他學科或其他教育模式的融合方式,如融合語文課程,以發(fā)展學生的審美意識,融合音樂課程,以活躍課堂氛圍,或設計融合傳統(tǒng)文化與民間技藝的特色主題類課程,發(fā)揮出美術學科的文化育人價值,也可以基于美術的實踐性特征與實用性特征,設計與項目式學習、社會實踐等綜合實踐類活動的融合課程,打造更具魅力、更豐富多彩的美術課堂,讓多種多樣的課程形式給學生帶來全新的學習體驗,促進其綜合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倪成.新課標視域下小學美術跨學科教學的實踐[J.文科愛好者(教育教學),2022(6):117-119.
[2]凌潔.五育融合下小學美術跨學科學習的教學研究[J].考試周刊,2023(7):155-158.
[3]彭玉瑩.小學美術跨學科綜合實踐教學研究[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3,8(24):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