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等十七部門聯(lián)合印發(fā)的《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明確要求“培育學生熱愛生活、珍視生命、自尊自信、理性平和、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生命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幫助學生認識生命、尊重生命、珍愛生命,培養(yǎng)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增強社會責任感和心理韌性,從而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困難與挑戰(zhàn)。生命意義感是個體對自己生命自的和存在意義的感知,與個體的心理健康和生活滿意度密切相關。與普通學生相比,視障學生更容易出現(xiàn)自卑、焦慮、敏感、退縮等心理問題[2],若不及早干預疏導,會對其學習和生活產生負面影響。對視障學生進行生命教育,有助于培養(yǎng)其積極心理品質,增強其心理健康素質。蘇格拉底對話法是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所創(chuàng)立的一種教學方法,通過追問事物本質來引導個體省察自我靈魂[3]。盲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可結合視障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采用蘇格拉底對話法來開展生命教育,引導視障學生在對話中認識自身生命的意義,提升生命意義感,促進身心健康發(fā)展。
一、蘇格拉底對話法在視障學生生命教育中的應用價值
蘇格拉底對話法是一種以問題為導向的互動式對話,旨在引導個體運用批判性思維,逐步澄清概念、反思觀點,最終獲得對自身和世界的更深刻理解。這種方法要求教師從始至終做一個啟發(fā)者,不直接將知識傳授給學生,而是在對話過程中不斷地提問,持續(xù)點燃學生的思考激情,自然而然地引出知識。蘇格拉底對話法具有以下幾點優(yōu)勢:1.引導學生理性、科學地思考;2.鼓勵學生主動學習和掌握知識;3.增強學生表達自己觀點和想法的動力與勇氣;4.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5.提高學生的參與度,營造充滿活力的學習氛圍;6.培養(yǎng)學生的紀律意識。
盲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可運用蘇格拉底對話法開展生命教育,引導視障學生通過持續(xù)的對話和自我反思,更好地了解自身的思想、情感和行為模式,從而提升學生的自我認知水平,深化其對生命意義的理解。在視障學生生命教育中應用蘇格拉底對話法的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彌補感官局限,豐富生命認知維度。由于視覺缺失,視障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相對有限,對世界的認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蘇格拉底對話法的核心在于通過不斷提問來激發(fā)思考,能夠在認知層面引導視障學生突破直觀感受的束縛,深入探索抽象概念。以“希望是什么\"為例,在對話中,教師可以從視障學生日常生活中克服困難的經(jīng)歷入手展開提問,如“當你在黑暗中摸索著尋找東西時,有什么樣的感受?是什么讓你堅持下去的?”,通過一系列追問,引導視障學生在自我反思中逐步了解“希望”的內涵。這一過程能夠促使視障學生深人思考生命中支撐自己前行的力量,理解\"希望\"等抽象概念在生命中的重要性,從而豐富對生命意義的認識。
二是增強自我認同,感悟生命個體價值。蘇格拉底對話法給予視障學生充足的機會去表達自己的經(jīng)歷、感受和想法。通過這種平等的表達與交流,他們能夠更清晰地認識自己的興趣愛好和潛在能力,學會挖掘自身的閃光點。比如,在探討“獨一無二的我”這一話題時,視障學生可能會發(fā)現(xiàn),自己雖然視覺受限,但聽覺和觸覺更為敏銳,在音樂感知、手工制作等方面具有天賦。對自我的深人了解能幫助他們明確自身的獨特價值,進而擁有更加堅韌和開放的心態(tài),增強自我認同感,認識到自身的存在也是值得肯定和贊揚的,自己是生命旅程中獨一無二且有價值的參與者,進而提升對自我生命的認識與尊重。
三是促進心理成長,加強生命韌性建設。除了視覺缺失帶來的負面體驗外,視障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還面臨一系列挑戰(zhàn),如相對封閉的社交環(huán)境、社會刻板印象等。若不能應對這些挑戰(zhàn),視障學生可能會對自身價值和生活意義產生懷疑,呈現(xiàn)出生命意義感低下或缺失的狀態(tài)。蘇格拉底對話法營造的安全、開放的交流環(huán)境,有助于視障學生解除心理防線,傾訴內心的困惑和痛苦,釋放心理壓力。同時,在與教師的互動交流中,視障學生能獲得情感支持和理解,這有助于其緩解負面情緒,培養(yǎng)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而積極的心態(tài)是他們增強心理韌性的重要基礎,使他們更有勇氣和動力去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從困境中發(fā)現(xiàn)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二、蘇格拉底對話法的實施步驟
(一)了解視障學生基本情況,建立良好的溝通基礎
相關研究表明,視障學生在參與對話的過程中往往難以很好地集中思維,導致教師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才能在教學中正式開展對話活動[4]。因此,為提高對話的有效性,教師首先需要從多個方面入手,全面了解視障學生的基本情況。除了與家長、班主任等交流,獲取學生日常學習、生活和社交等方面的信息外,還可以查閱學生的成長檔案,了解他們過往的學習和康復訓練情況,掌握其發(fā)展脈絡和特點。教師需要理解并完全融人視障學生的興趣世界,可依據(jù)學生的興趣方向,準備契合其感知特點的輔助工具,或者設計專屬互動環(huán)節(jié),如為喜愛藝術創(chuàng)作的學生準備便于觸摸感知的材料。通過這些方式,將視障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對話上,使其與教師在思維層面產生共振,建立起穩(wěn)固且真誠的溝通基礎,為后續(xù)個別輔導的順利開展做好鋪墊。
(二)充分準備提問內容,逐步引導問答交流
想要用好蘇格拉底對話法,提問是關鍵[5]。從來源上看,對話過程中的提問主要分為兩類:一是事先準備的問題;二是對話過程中依據(jù)實際情況臨時產生的新問題和新思考。事先準備的問題要求教師根據(jù)視障學生的基本情況和對話主題進行科學設計,在對話過程中循序漸進、逐步深人、不斷擴展。對話過程中臨時產生的新問題須始終圍繞對話主題展開,不可過于隨意。
從性質上看,問題主要有四類。一是分析性問題。分析性問題需要視障學生根據(jù)問題來尋找證據(jù),基于現(xiàn)有結論來找到答案。例如:“回想一下最近讓你覺得生命沒什么意義的一件具體事情,當時發(fā)生了什么?有哪些因素讓你產生了這樣的感受?”二是應用性問題。應用性問題要求視障學生將知識、信息等應用于案例分析中,并給出單一答案。例如:“假設你知道有個人和你現(xiàn)在的情況類似,但他通過培養(yǎng)一個新愛好重新找到了生命的意義?;谶@個例子,如果你要選擇一個愛好,你覺得什么可能適合你,能幫助你提升生命意義感?”三是綜合性問題。這類問題需要開發(fā)視障學生的潛力和創(chuàng)造力,引導其基于想象進行預測,并嘗試解決問題。例如:“想象一下,在未來一年里,你通過一系列行動讓自己的生命意義感大幅提升,那時候的你會是什么樣的生活狀態(tài),在做什么事情?”四是評估性問題。評估性問題要求學生對呈現(xiàn)的問題進行評估或提供意見。例如:“你認為在提升生命意義感的過程中,身邊人的支持和自我探索哪個更重要,為什么?”
蘇格拉底對話法的核心既包括問,也包括答,教師在提問的過程中要對視障學生進行有效引導,在與學生進行對話的過程中要不斷對其觀點和答案進行反駁,找出其中的矛盾,然后得出相應的結論。就完整的蘇格拉底對話法而言,整個問答過程的本質是“發(fā)問、回答、再發(fā)問”的逐層追問過程,不斷地否定,同時不斷地通過否定之否定樹立新的觀點和得出最終的結論。
(三)認真反思問答過程,進行對話效果評估
由于蘇格拉底對話法具有較大的自由性和創(chuàng)新性,具體實施過程中自由裁量的空間較大,因此及時進行反思總結以及對話效果評估是非常重要的。采用蘇格拉底對話法提升視障學生生命意義感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過程,往往需要進行多次對話,這就更凸顯了對話效果評估的重要性。教師可以詳細記錄對話過程,復盤問答過程以及視障學生的反應,分析哪些環(huán)節(jié)引導得當,激發(fā)了學生的深入思考,哪些地方存在不足,如問題是否過于抽象導致學生難以理解,或者在學生偏離主題時引導不夠及時。
對話效果評估同樣不容忽視,每次對話效果評估都是對對話過程所產生價值的客觀審視。評估指標可以涵蓋多個方面:視障學生在對話中的參與度,是積極主動發(fā)言、深人思考問題,還是較為被動、難以跟上節(jié)奏;學生對生命意義相關概念的理解和表達是否有所進步,能否從最初的模糊認知上升為逐漸形成自己的觀點;學生在生活中的態(tài)度和行為是否發(fā)生積極轉變,是否變得更加自信、開朗,更愿意探索世界;等等。對話效果評估不僅是以動態(tài)的眼光關注視障學生成長的評估方法,也是促進教師技能提升的重要手段,能夠為后續(xù)更好地開展對話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蘇格拉底對話法的本土化應用策略
蘇格拉底對話法源自西方,教師在視障學生生命教育中應用該方法時,應緊密結合中國國情與教育特點進行本土化改進。
(一)融入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
中國擁有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資源,其中蘊含著大量有關人生智慧、生命意義的內容。教師可將這些元素融人蘇格拉底對話法,在提升視障學生生命意義感的同時提高其文化認同感。例如,在引導視障學生正確看待失敗時,引入“塞翁失馬\"的故事,讓學生思考福禍相依的人生哲理。在學生面對生活中的挫折時,教師可引導其轉換思維方式,發(fā)現(xiàn)挫折背后可能隱藏著的積極因素,從而幫助學生增強心理韌性,提升對生命意義的理解。
(二)注重集體主義精神培養(yǎng)
從文化比較的視角來看,中西方教育不僅在“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上體現(xiàn)了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的根本差異,在“怎么培養(yǎng)人\"這一具體教育過程上同樣體現(xiàn)出不同的文化傾向、思維方式和實踐模式[7]。中國的教育注重集體主義,這一特點應在蘇格拉底對話法的應用中得到體現(xiàn)。相比普通學生,視障學生更易表現(xiàn)出自我中心、焦慮、自卑、人際交往敏感等心理特質,在與他人的交流交往上存在著諸多困難。人際交往是生命意義的一項重要來源,因此在采用蘇格拉底對話法對視障學生進行生命教育時,教師應注重培養(yǎng)他們的集體主義精神,幫助他們融入集體與社會。在組織對話活動時,可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讓視障學生在集體討論中學會傾聽他人意見,與同伴協(xié)作交流,提升與人交往的能力。例如,開展“我是班級小主人\"這樣的主題班會,鼓勵視障學生共同探討在集體生活中如何關心他人、發(fā)揮自己的作用,培養(yǎng)他們的集體榮譽感和責任感。
(三)因地制宜整合當?shù)刭Y源
在本土化應用過程中,還要考慮到中國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以及特殊教育發(fā)展水平存在差異的現(xiàn)實情況。教育資源相對豐富地區(qū)的學??梢猿浞掷矛F(xiàn)代教育技術,如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將\"數(shù)智蘇格拉底\"引人日常教學[8]。而教育資源相對匱乏地區(qū)的學??梢猿浞终仙鐓^(qū)資源,邀請社區(qū)內有知識、有經(jīng)驗的人士參與對話活動,為視障學生提供更加多元的視角。教師還可以利用當?shù)匚幕Y源,如地方圖書館的有聲讀物、社區(qū)文化活動中的故事講述等,為對話提供素材,確保蘇格拉底對話法能夠有效實施,讓視障學生從中受益,感受到自身成長與社會支持的緊密聯(lián)系,在關心與關愛中進一步認識生命、尊重生命、珍愛生命。 ⑥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等十七部門.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EB/OL].(2023-04-20)[2025-02-11].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305/content_6857361.htm.
[2]王娟,陰懷清,岳雅君,等,視障患兒心理健康狀況的研究現(xiàn)狀及建議[J」.中國衛(wèi)生標準管理,2022(20):16-20.
[3]劉莉,劉鐵芳.重審蘇格拉底的“產婆術”[J].全球教育展望,2021(9):46-62.
[4]Barida M,HanaI,WidyastutiDA.Can Socraticdialogue techniques be used to increase meaning oflife forstudentswith disabilities?[J].Psychology,Evaluation,and TechnologyinEducational Research,2024(2):180-189.
[5][6]李秀鵬.蘇格拉底式教學法研究[J].科教導刊,2022(13):32-34.
[7]陳雪強.集體主義:中國教育的文化自信及教育自覺[J].教育科學研究,2023(1):30-37.
[8]趙曉偉,沈書生,祝智庭.數(shù)智蘇格拉底:以對話塑造學習者的主體性[J].中國遠程教育,2024(6):13-24.
(責任編輯:黃春露)
給你一片無雨的天空
張悅(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區(qū)特殊教育學校)
指導教師:蔡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