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班里有這樣一個女孩,她從不多言,但目光明亮,閃爍著求知和自信的光芒;她細心又熱情,一旦講桌上的抽紙見了底,她就悄悄地拿一盒新的送到我的辦公室。不論是對我還是對班級同學,她都是這樣蜻蜓點水似的交往著。她就是小雷。她傳達出的善意讓我很想了解她的原生家庭,她透露出的膽怯讓我更加好奇她的成長經歷,到底是什么因素造成她身上表現出的這種割裂感?
手機的提示音響起,剛剛回到家的我看了下信息,是學生小雷發(fā)來的微信。小雷是個安安靜靜的女孩,雖然說話不多,但是生活和學習她都安排得井井有條。每次看到她清晰的字跡、整潔的書桌,以及每天午餐后清洗干凈的水果餐盒,我都在心中暗暗贊嘆:這個女孩值得期待!點開小雷發(fā)來的微信,寫著:“老師,我媽看了您反饋在班級群里的課堂日志,上來就說我沒認真聽課,還打了我!”我的心突然一緊,這又是一次情緒失控——甩巴掌、砸手機、用最惡毒的語言咒罵孩子,然后給我發(fā)信息,要求我跟她一起批評孩子,這是小雷媽媽教育女兒的常用手段。果然,我在幾分鐘后收到小雷媽媽的微信:“孫老師,現在的孩子太難管了,不認真學習,您說說她。”
或許是對女兒的期望過高,或許是出于對孩子成長的格外關注,小雷的媽媽比其他家長更希望孩子能出成績、走正路。于是,她強迫孩子學習豎笛,希望悠揚的笛聲能讓孩子擁有高雅的氣質,卻又不斷埋怨孩子沒有樂感、演奏糟糕。在她看來,打罵是教育孩子的正確方式。小雷媽媽跟我說得最多的話是:“孫老師,不瞞您說,我就是注重孩子成績,孩子一定要上高中、考大學?!奔彝コ蓡T中,小雷的爸爸和爺爺、姥爺同樣都是警察。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成長的小雷,從小就被要求不能犯一點兒錯,不能回一句嘴,不允許有一點兒自己的意愿,因為家長說的都是正確的人生經驗,孩子必須服從。
就在今天的語文課后,我把課堂上完成練習并及時上交的情況反饋在群里,小雷因為想多檢查一下,所以上交時間遲了一會兒。正因為如此,小雷媽媽看到反饋,在孩子回家后立刻質問她:“孫老師反饋說,你上語文課不認真!”接著,她狠狠地打了孩子一巴掌。
“孫老師,平時我媽對我還不如對家里的小狗好。”“剛才我聽見我媽和我姨聊語音,說我長得丑?!薄奥犃诉@些話,我心里很不好受!嫌棄我,就不要生我呀!”“她把我的書扔到門外,跟我說,不想學就不要學了,還罵我是掃把星!”
“?!碧崾疽暨B續(xù)響起,孩子的吶喊就像要沖出屏幕,我瞬間體會到她的無力感、無助感和壓抑了太久的情緒。雖然這是小雷第一次發(fā)信息向我求助,但我知道她一定忍耐得很辛苦。在小雷媽媽眼中,孩子在練習中偶爾出現小失誤是不用心,孩子在自己大發(fā)雷霆時保持沉默是“主意正”,孩子跟自己分享校園活動、班級趣事是“太貪玩”。
我回復道:“孩子,我很欣賞你的冷靜,既避免了沖突升級,又沒有壓抑自己,換成是我,可能不如你這樣有智慧。謝謝你信任我!”接著,我說:“但是,我要指出你的一個問題,就是你混淆了事實和認知。事實是媽媽誤以為你沒聽課,甚至動了手,你的認知是媽媽嫌棄你,但我覺得這是媽媽愛你的表現,只是方法不當,你能告訴我兩者的區(qū)別嗎?”過了很久,小雷回復了我:“老師,我懂了,媽媽希望我出色,所以嚴格要求我,愛之深責之切。這么一想,我立刻不覺得委屈了,我有個愛我又有責任心的媽媽?!笨吹竭@句話的一瞬間,巨大的喜悅把我包圍了,我知道她此時心里又照進了陽光。
然后,我把聊天截圖發(fā)給了小雷媽媽。不一會兒,我便收到回復:“孫老師,孩子平時就說,您有原則不敷衍,既睿智又溫暖。我原來不是很理解,今天我知道為什么她跟您比跟我親了。我也反思了,平時我只知道要求她、埋怨她,卻忘了自己的身份,我是她媽媽呀!孫老師,我剛才給孩子訂了個小蛋糕,一會兒就能送到,真是太感謝您了!您把每個孩子都當作獨一無二的個體,去觀察、去體會,同時能把握事情的本質,輕松化解了我們母女間的矛盾,我們很幸運遇到了您!”
“你若靜待,清風自來?!笨赐晷±讒寢尩牧粞?,我的腦海中突然想到了這句話。
教師支招
誠然,學業(yè)成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態(tài)度,但學科教育的本質是從不同角度傳授解決問題、處理矛盾、面對生活的思維邏輯,學校教育面向的是來自不同原生家庭、擁有不同性格習慣、生活在不同經濟條件下以及父母受教育水平參差不齊的未成年人。
班主任要在教育教學中立足“立德樹人”根本
任務,勤于觀察,發(fā)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學習知識是服務社會的手段,是工具性的,而學會做人是立身之本,是根本性的。如果重智輕德,學生就會片面發(fā)展,這樣的理念很難培養(yǎng)出健康、全面發(fā)展的孩子。
家庭教育中,父母不能只憑本能去愛孩子,而要通過學習不斷自我提升,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多傾聽孩子的心聲,尊重孩子的選擇,耐心地引導和鼓勵孩子。
如何讓陪伴更有質量?父母陪伴孩子的每一刻,都應充滿溫馨與歡樂。同時,為了讓學生有意愿、有時間、有空間自主發(fā)展和個性化成長,提高整體素質、發(fā)展健全人格,需要凸顯學校、家庭的主體責任,充分發(fā)揮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協同育人功效,引導學生以整體、系統的觀念處理好學習時間和學習效果、學科成績和課外活動、知識積累和核心素養(yǎng)、知識點和求知欲的關系,使學生的知識、才能、身體、精神、個性得到全面發(fā)展,真正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擔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要重視與孩子的溝通交流,正確對待和處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注意人格平等、情感共鳴、人生共進,有效做好孩子從學校到家庭的銜接工作,培養(yǎng)孩子的健康心態(tài)、優(yōu)秀品格以及人文素養(yǎng)、動手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使孩子在學校、家庭、社會共同營造的良好氛圍中健康快樂成長。
家校共育加強了家庭、學校和社會之間的聯系。學校和社會為家長提供了更多的教育資源和培訓機會,讓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互相補充、互相促進,形成全方位的教育網絡,共同為孩子的成長奠定基礎,助力孩子在充滿愛與關懷的環(huán)境中,勇敢地追逐自己的夢想。
(作者系天津市第五十五中學教師)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