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經(jīng)常被孩子的奇妙想法弄得左右為難!而孩子又經(jīng)常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不僅愿意嘗試新鮮事物,而且每當遇到不解的問題時,總會不停地問為什么這樣、為什么那樣……最讓人頭疼的是,孩子不但要知道為什么,還要知道怎么做。因為家長和孩子的主觀視角不同,所以看到的世界也是不同的。家長往往不能理解孩子表達的意思,就會對孩子的聲音采用敷衍的方式或者換一個話題。因為要理解其意真的不是很容易的事,更不要說作出解釋。
這樣問題就來了,他們看似奇妙的想法正是對真實問題的回應,是對客觀世界的主觀思考,也是“認識世界”的必要過程。如果家長沒有認真傾聽或及時回應,那真是太可惜了!因為這里蘊藏的成長機遇,是家長用自認為有直接教育意義的其他途徑所難以達到的。很多家長認為,帶孩子去科技館可以開闊眼界、動手實踐,去音樂廳可以提升品位、陶冶情操,去圖書館可以拓展知識、增長見識??汕∏『鲆暳俗钪匾囊稽c——孩子主動探索真實問題的需求不是信手拈來、隨時萌生的。如果沒有真實傾聽孩子的聲音,教育效果往往會南轅北轍,甚至會錯失良機。
家長該怎樣傾聽孩子聲音,并抓住促進成長的契機呢?下面就以發(fā)生在我兒子藝樸身上的故事為例,跟家長們分享一些做法。
管住嘴巴培養(yǎng)耐心,鼓勵孩子把話說完
細細品味,孩子的問題是很真實的。你讓他反復說,不要急——你不急他是不會急的,讓他盡其所能變換方式描述他的本意(這樣會鍛煉他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我們也盡量傾聽他反復描述的意思。這會有巨大收獲——他會展示一幅你想象不到的、天真爛漫的清純畫面。孩子更會有收獲——他通過成功向家長描述一個真實的想法建立自信,自信從來不是簡單夸贊出來的,而是在成功經(jīng)驗不斷積累的過程中建立起來的,不但孩子需要,家長同樣需要。
一天晚上,藝樸從《西游記》中孫悟空會七十二變問起:銀角大王的寶葫蘆怎么把孫悟空收進去的?我們看到的畫面是怎么形成的?蜘蛛精的那個妖怪師兄肚子上那么多眼睛是怎么搞上去的?孫悟空怎么被弄成七彩的了?這在孩子的認知世界里是很抽象或玄幻的。能聽孩子把話說完都需要點工夫,但要耐心聽完,聽完后怎么解釋?我選擇了找AI幫忙,大家也可以嘗試一下。
其實,這件事在很多家長眼里或許無足輕重,經(jīng)常潦草地把孩子打發(fā)了。但需要提醒的是:教育往往是在無足輕重時發(fā)生,潤物細無聲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我因為用積極的態(tài)度傾聽了藝樸的講述,陪伴他解決真實的問題而形成了真正的陪伴并得到了信任。
在傾聽中幫孩子解惑,家長需要主動學習
“家長不學習,指望孩子有出息!”這種現(xiàn)象不是很普遍嗎?學習不是抽象的,這個過程很具體、很直觀?,F(xiàn)在的家長多是“80后”“90后”,不要把學習想成抱著書本埋頭苦讀的景象,可以是線上學習,也可以是線下學習。線下學習包括傳統(tǒng)的文本學習,可以跟專業(yè)的人進行交談式學習,或者是同伴互助式學習,還可以進行體驗感悟式學習。
近期經(jīng)常在網(wǎng)上看到“會動的石像”類短視頻,藝樸太感興趣啦!“這是怎么做到的?真的假的?石
頭的頭怎么動了呢?”藝樸覺得很好玩,想嘗試做做。我也關注到這類視頻,覺得挺有意思,但沒想過親自嘗試。藝樸說出想法的時候,我還不以為然,因為覺得我們都沒學過,自然也搞不出來。藝樸說,咱們可以在網(wǎng)上搜索一下相關知識。行動起來其實操作也很簡單, 我們下載了“即夢AI”,嘗試了一個“讓獨樂寺山門那對哼哈二將舞動起來”的視頻。還真有意思,雖然沒有后期打磨制作,但也很像那么一回事了,人工智能可以把想象的事物具象出來,這數(shù)據(jù)模型太有用了。
大家看,線上人工智能的輔助學習以及我和藝樸的互助式學習——這里有一個關鍵點:學習主題是藝樸提出來的,是他的真實問題。我還真想不到這個主題,我也進行了一場體驗感悟式學習。當出現(xiàn)真實問題或者困難時,阻礙往往不是問題本身,而是我們是否想去解決、有決心去解決,藝樸相當于也給我上了一節(jié)課。
“犯錯”就是成長機會,要從中找到閃光點
大家是不是覺得接納孩子的想法,支持他的行動很困難?這不得不觸碰到“傾聽”的痛點——傾聽并接受孩子“過錯”。家長總是過度關注孩子的過錯,并進行干預糾正,但孩子真正的成長往往是從修正“過錯”開始的。
我們總希望孩子能夠像教材里講述的那樣守規(guī)矩、懂章法、有效率、高質(zhì)量地完成每一件事,但這種愿望經(jīng)常被現(xiàn)實擊碎。
家長焦慮自己的孩子總是犯錯,在家長的批判中,孩子拒絕了正常交流——即便他知道家長的話有道理,也愿意去做,但就是因為父母表達的方式不當,反而不去做那些本來愿意做的事情。父母也經(jīng)常走入這種情緒化的境地——越是孩子不愿做,越找各種理由去要求。這更放大了孩子的“過錯”,導致孩子自我效能感下降——容易引發(fā)“破罐子破摔”效應,更嚴重的會導致心理問題。
每當我們對孩子的言行感到很氣憤時,最好反觀自己,比如回憶自己在這個年齡階段是否也犯過類似“過錯”。這樣,我們往往能夠理解孩子的行為——也就是心理學中的“鏡我效應”。我們要練習多角度、多角色看問題,不要把自己只作為家長,可以當成其他任何一種角色,拉長視線、擴大視野,一個本來無法接受的“過錯”行為就成了孩子啟智潤心、自我教育的契機。
一天晚上睡覺前,藝樸打碎了餐桌上的水杯。
他慌亂地說:“爸爸,杯子打碎了,這怎么辦啊?”
我關心地問:“有沒有傷到你?”
藝樸說:“沒有,可是……爸爸,怎么辦呢?”
我說:“我們小心地把玻璃碎片收拾好,扔到垃圾桶就行了?!?/p>
這里注意三個關鍵信息:首先他是慌亂的,其次他在主動向家長說明情況,再次他在向家長求助。面對這種“過錯”,我們能否理智傾聽,這是很考驗家長的。
多數(shù)家長認為,孩子因為毛毛躁躁打碎了杯子,這是不應該發(fā)生的事情,完全可以避免,所以一堆道理脫口而出。其實,摔壞杯子這事兒太正常不過了,家長要理解。
我們思考一下,從孩子摔壞杯子這件事的出發(fā)點看,一定是好的——孩子可能是要倒一杯水喝,這杯水還很可能是為了給辛苦工作的父母喝,我們不應該理解嗎?從過程看,也一定是好的,水杯可能是剛洗干凈,外壁濕滑,或者水溫過高造成滑落打碎,我們不應該心疼孩子嗎?從結果看,杯子被打碎了,孩子很自責,趕緊跟家長說明,小心地看著家長的反應。你看,孩子對自己的行為主動承擔責任,我們不該接納嗎?最重要的是,從成長角度看,這是一次重要體驗,我們可以給予的幫助是把地上的玻璃渣子清理干凈,注意安全。整個過程還需要我們指責嗎?
遇到這類過錯,父母往往來一通說教,讓孩子分析各種造成過錯的原因,如何避免下次再犯??蓮男睦韺W角度分析,這樣的評價往往轉(zhuǎn)移了孩子的注意力,把關鍵的自我教育階段跨過去了,事實上此時理解勝過指責、無聲勝于有聲。
家長能夠傾聽孩子的聲音、接受孩子的想法、支持他的行動既是家教的關鍵,又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本領。能夠暢通地進行親子交流,這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關鍵。因此,家長要不斷練習尋找孩子“聲音”本身和背后的積極或消極因素,學會理解孩子,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從而為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圩?。
(作者系天津市薊州區(qū)東施古鎮(zhèn)中心學校校長)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