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點半,晨光籠罩下的城市森林公園,出現一對父子并肩慢跑的身影。父親王剛是公司的程序員,兒子小雨是一名小學四年級學生,父子倆堅持晨跑已有三個年頭了。三年前,剛上小學的小雨被肥胖與脊柱側彎的問題困擾,老師多次建議小雨加強鍛煉,王剛義不容辭地接下帶兒子晨跑的重任。起初,父子二人的晨跑步履維艱,每每都以小雨的哭鬧和“耍賴”而潦草收場。后來,王剛在體育老師的建議下調整了策略,將乏味的跑步路線設計成為神秘的“尋寶之旅”——每次晨跑前,王剛會為兒子準備歷史知識問答卡,將運動與小雨最喜愛的三國故事相結合,使小雨在晨跑中找到了樂趣,從強烈抵觸轉變?yōu)榉e極參與。如今,小雨恢復了正常的體重,脊柱側彎情況也得以矯正。
國家體育總局的相關調查顯示,我國青少年中近視、肥胖、身體姿態(tài)異常等問題非常突出,且呈現出早發(fā)、高發(fā)趨勢。這一調查結果如陰霾籠罩著孩子的健康成長之路,也使家庭、學校與社會深感擔憂。作為老師,我深刻體會到,只有家校攜手,讓體育鍛煉真正成為孩子生活學習中的“標配”,才是解決當前青少年健康問題的“破局之法”。王剛與小雨父子二人的“尋寶之旅”就是發(fā)生在我們班級中的真實案例,揭示了當代青少年健康問題的解決之道——只有為體育鍛煉賦予情感溫暖與智慧內核,才能使其真正融入孩子生命成長的脈絡。
家庭賦能,開啟體育鍛煉之門
父母是孩子成長旅程中的第一任老師,他們的言行如同一面鏡子,映射著孩子的行為習慣。體育老師常常感慨:“幾乎每一個‘體育課困難戶’的背后,都有不愛運動的家長?!边@一觀點不無道理,揭示了家庭在培養(yǎng)孩子運動習慣過程中所發(fā)揮的關鍵性作用。這就要求家長突破傳統的“監(jiān)督者”角色,主動轉型為“運動合伙人”——在培養(yǎng)孩子運動習慣的過程中,家長應與孩子并肩同行,以用心、創(chuàng)新和恒心作為開
啟體育鍛煉之門的金鑰匙。
我班一位家長在成為孩子“運動合伙人”的過程中煞費苦心,為了讓“躺平”的女兒“動”起來,她特意結合女兒喜歡“盲盒”的愛好,在家庭中開辟了“運動空間”,每周與女兒一起開展“運動盲盒挑戰(zhàn)”活動。在“抽盲盒選運動”的設計中,這位母親費盡心思,從尊巴舞到太極推手,從家庭拳擊到八段錦,用新鮮感對抗惰性,與女兒定期嘗試新運動,不僅增強了母女雙方的體質,更使運動成為她們生活中的“必需”。
在擔任孩子“運動合伙人”的過程中,家長的創(chuàng)新與用心固然重要,但最為重要的還是鼓勵與陪伴。想象一下,清晨的陽光灑在小區(qū)的花園里,孩子伴隨家長的步伐堅定地向前奔跑。家長步伐穩(wěn)健、呼吸均勻,孩子努力地跟上家長的節(jié)奏,臉上洋溢著純真的笑容。這溫馨的畫面,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晨練,更是家長在向孩子傳遞運動的快樂與堅持的力量。長此以往,孩子在家長的影響下,會自然而然地將運動融入自己的生活。同時,家長還需要結合孩子的身體素質制訂相應的進階計劃,避免急功近利,而應循序漸進,讓孩子在體育鍛煉的路上“走一步,再走一步”。陪伴的意義,就是讓孩子能夠在家長的支持下由參與運動轉變?yōu)橄硎苓\動。家長不能只著眼于運動成績,而應為孩子的點滴進步拍手喝彩,讓孩子知道在運動之路上,他們始終陪伴左右。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不能將目光只聚焦于孩子的課業(yè)成績上,學習成績從來不是孩子成長的唯一“賽道”。在新時代的大背景下,我們應當引導孩子成為全面發(fā)展的新型人才,而體育鍛煉就是孩子全面發(fā)展中不可缺少的關鍵組成部分。體育鍛煉習慣的養(yǎng)成,能夠幫助孩子塑造健康的體魄,成為培養(yǎng)孩子堅韌意志、團隊協作精神以及良好心理素質的肥沃土壤。由此可見,讓體育鍛煉成為孩子茁壯成長的“標配”,家庭的積極影響至關重要,而家長的鼓勵與支持則是開啟體育鍛煉之門的另外一把“金鑰匙”。
家校協同,編織“運動社交網”
家庭與學校,猶如孩子成長的雙翼,缺一不可。如果說家長的引導與示范是孩子發(fā)展體育素養(yǎng)的沃土,那么學校便是知識與健康的殿堂,憑借經驗豐富的教師團隊,為孩子體育鍛煉之路保駕護航。家校協同既能為孩子的體育運動攜手賦能,又能在這一過程中編織出“運動社交網”,促使家庭與學校的力量相互融合,攜手形成強大的教育合力。
為進一步提升家校合作的便利性,學??梢月摵洗罱ā斑\動社區(qū)云平臺”。通過該平臺,家長不僅可以實時查看孩子在校的運動數據,實現“云”陪伴,還能參與“家庭運動挑戰(zhàn)賽”,與其他家庭一較高下。同時,學校還可以通過體育教師的在線專業(yè)指導,幫助家長解決實際困難,從而提升家校合作的實際效果?!斑\動社區(qū)云平臺”的搭建,為家校協同提供了平臺,為雙方共同推動孩子運動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奠定了堅實基礎。
“走,我們與萌萌打擂臺!”這是五年級學生曉曉和爸媽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曾經,曉曉是一個上三層樓都會氣喘吁吁的“小胖墩”,體育是他最討厭的課程。在以前的生活中,曉曉一直秉持著“能不動就不動,能少動就少動”的原則,直到“運動社區(qū)云平臺”闖入他平靜的生活,掀起了運動的“洶涌波濤”?!斑\動社區(qū)云平臺”能夠記錄家庭一周的運動量并進行線上排名,在家長的有意引導和教師的助推下,曉曉激發(fā)了斗志,選定“萌萌”作為自己的超越目標。于是,在家長的悉心陪伴下,曉曉不斷超越自我,在學校與家庭生活中咬緊牙關堅持鍛煉,終于不再是“小胖墩”了。
在技術合力提供的支持下,活動合力所發(fā)揮的意義也不容忽視。學校可以設立“運動社交日”,利用周末時間將體育館變身為“運動主題社交場”,并在活動中設計親子籃球攻防戰(zhàn)、親子體能接力賽等項目,搭建代際溝通的橋梁。在這一過程中,家校合作變得更加緊密,而體育鍛煉也成為親子關系的紐帶。
無論是技術合力還是活動合力,都表明體育鍛煉已成為家校共育的“第三空間”。其價值不僅超越了強身健體本身,更成為親子關系的紐帶,以及培養(yǎng)抗挫折能力和團隊意識的天然課堂。
最后,指向體育鍛煉的家校協同需要實現從“千人一面”到“量體裁衣”的運動教育進階,精準到家庭以及孩子個人的具體情況,為每一個孩子都量身打造獨屬的“運動處方”。比如,老師發(fā)現學生曉明在體育課上展現出對足球的濃厚興趣,但身體素質有待提高。老師及時與曉明的家長溝通,建議家長在周末多帶他進行有氧運動,如慢跑、騎自行車等,以增強他的耐力。家長積極響應,每個周末都陪曉明進行戶外運動。一段時間后,曉明的身體素質有所提升,在學校的足球比賽中也有了出色表現,他感受到了運動的魅力,也體會到老師和家長的支持,于是在運動之路上揚帆遠航。
“體育不是教育的裝飾品,而是重塑生命質量的精密工程?!边@句話揭示了體育的真諦——它不應是達標測試或中考體考的冰冷數字,而應成為浸潤生命成長的文化基因。
當家庭成為運動文化的發(fā)源地,學校轉型為體能素養(yǎng)的孵化器,家校協同編織起運動社交網絡,我們終將培育出這樣的新一代:他們既能享受沖刺時多巴胺飆升的快感,也懂得堅持中內啡肽沉淀的深意;既能在競技中理解規(guī)則的力量,也能在協作中領悟生命的共融。
身上有汗,眼里有光。這或許就是體育鍛煉作為成長“標配”的終極意義——不僅鍛造強健體魄,更孕育完整人格。
(作者系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qū)寨河回族鄉(xiāng)高寨小學教師)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