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腹腔鏡聯合胃鏡行早期胃癌手術患者實施精細化圍手術期護理干預的效果。方法" 選取醫(yī)院2021年1月- 2023年12月收治的70例胃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采用腹腔鏡聯合胃鏡進行早期胃癌手術。根據組間性別、年齡等基線資料均衡可比的原則,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5例。對照組患者在圍手術期接受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患者接受精細化圍手術期護理。對比兩組患者臨床手術指標、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護理滿意度以及術中、術后疼痛評分[視覺模擬評分法(VAS)]。結果" 實施精細化圍手術期護理期間,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導管留置時間、肛門首次排氣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觀察組患者的術中、術后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觀察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5.71%,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8.5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觀察組患者的總滿意率為97.14%,高于對照組的77.1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結論" 對腹腔鏡聯合胃鏡進行早期胃癌手術的患者實施精細化圍手術期護理干預,能優(yōu)化術后康復進程,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減輕術后疼痛程度,并提升患者滿意度。
【關鍵詞】" 腹腔鏡聯合胃鏡;早期胃癌手術;圍手術期護理;并發(fā)癥;護理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 R735.2"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671-0223(2025)09--04
胃癌作為一種全球廣泛存在的疾病,對人類的生命健康構成了嚴重威脅。其深遠影響不僅局限于個體層面,更波及整個社會,引發(fā)沉重的經濟負擔[1]。此病癥以其普遍性和嚴重性,凸顯了全球公共衛(wèi)生領域面臨的一項重大挑戰(zhàn)。隨著社會進步與民眾健康意識的顯著提升,胃鏡檢查已逐漸融入日常體檢的常規(guī)流程之中,此舉極大地促進了早期胃癌病例的及早識別。針對早期胃癌的治療策略,自然而然地成為了醫(yī)學界深入探索與熱議的前沿課題[2]?;仡櫷?,開腹手術及腹腔鏡胃癌根治術作為傳統治療手段,雖成效顯著,卻伴隨著恢復周期長、術中及術后疼痛顯著且持續(xù)時間較長等局限。這些因素無疑對患者的治療感受及康復進程構成了不小的挑戰(zhàn)[3]。鑒于此,醫(yī)學界不懈追求創(chuàng)新療法,一系列前沿技術應運而生,為治療路徑注入了新的活力。尤為矚目的是,微創(chuàng)外科技術的蓬勃發(fā)展,引領了腹腔鏡與內鏡技術的飛躍性進步,二者融合的雙鏡聯合療法,在早期胃癌的治療舞臺上嶄露頭角。雙鏡聯合療法以其微創(chuàng)性著稱,不僅顯著減輕了患者的手術創(chuàng)傷,還加速了康復進程。其獨特的優(yōu)勢在于兩種技術能夠相輔相成,各自的長處得以在治療過程中充分發(fā)揮,共同構筑起一道更為精細、高效的治療防線[4]。然而,在手術治療的全程中,持續(xù)而恰當的護理干預措施顯得尤為關鍵。通過精細化的護理干預,可促進患者康復的進程,確保治療目標的順利達成。本研究通過臨床對比觀察,探討在腹腔鏡聯合胃鏡行早期胃癌手術治療的患者中開展精細化圍手術期護理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醫(yī)院2021年1月- 2023年12月收治的70例胃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采用腹腔鏡聯合胃鏡進行早期胃癌手術。根據組間性別、年齡等基線資料均衡可比的原則,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5例。對照組男20例,女15例;年齡35~54歲,平均42.78±2.69歲。觀察組男21例,女14例;年齡34~53歲,平均42.81±2.71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有可比性。患者均知情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 患者在圍手術期接受一系列細致入微的常規(guī)護理措施,旨在全方位保障手術的順利進行與患者的安全。具體護理措施如下。術前,護理人員根據患者的個體化狀況,精心策劃并執(zhí)行針對性的術前準備工作,包括心理疏導、術前宣教、禁食禁水指導等,以緩解患者的緊張情緒并確保其身體狀態(tài)符合手術要求。手術室內,護理人員根據手術的具體需求,精準布置所需器械,并與手術團隊緊密協作,確保手術流程的順暢無阻。在手術過程中,護理人員始終保持高度的警覺性,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持續(xù)而嚴密的監(jiān)測,包括心率、血壓、血氧飽和度等,以便及時發(fā)現并處理任何異常情況。護理人員與手術醫(yī)生緊密配合,協助傳遞器械、調整設備,并共同應對可能出現的挑戰(zhàn),確保手術的安全與成功。手術結束后,護理人員細致清點并整理手術器械,確保無遺漏。將意識恢復的患者安全、穩(wěn)妥地轉移至病房,繼續(xù)后續(xù)的護理與觀察。在病房內,護理人員密切監(jiān)測患者的生命體征,觀察術后恢復情況,及時處理術后疼痛、惡心等不適癥狀,并指導患者進行早期活動,以促進全面康復。
1.2.2" 觀察組" 患者接受精細化圍手術期護理方案,具體護理措施如下。
(1)術前護理:①健康教育。護理人員于術前1d啟動術前準備干預流程,通過健康教育的形式,向患者普及疾病及手術的相關知識要點與注意事項,消除患者因信息不足而產生的疑慮與不安。②心理疏導。護理人員注重與患者的深度交流,敏銳捕捉其心理狀態(tài)變化,針對患者可能存在的焦慮、抑郁情緒,量身定制心理疏導方案,引導患者以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迎接并配合后續(xù)的手術流程。③器械與藥品準備。為確保手術順利進行,護理人員預先對手術所需的所有器械與藥品進行全面檢查與準備,確保它們均處于隨時可用的最佳狀態(tài),為手術的圓滿成功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2)術中護理:①患者安全與身份核驗。巡回護士負責引領患者安全進入手術室,隨后細致核驗患者的身份信息與手術資料,確保準確無誤。②靜脈通道建立。迅速而穩(wěn)妥地建立靜脈通道,支持手術過程中的液體與藥物管理。③體位調整與隱私保護。護理人員細心指導并協助患者調整至既舒適又符合手術要求的體位,高度重視并強化患者的隱私保護措施,確保其在手術全程中的尊嚴與舒適,適時提供保暖護理,維持患者體溫穩(wěn)定。④設備準備與參數調整。手術準備階段,護理人員將腹腔鏡、胃鏡等關鍵醫(yī)療設備預先放置在手術臺旁的適當位置,確保手術操作的便捷性,隨后精確無誤地連接導管與導線,依據手術需求細心調整各項參數至最優(yōu)狀態(tài)。⑤手術安全與配合。為確保手術安全,護理人員頻繁檢查各導管、導線的連接處,密切觀察是否存在松動或脫落的跡象,在此過程中,與主刀醫(yī)師的緊密配合非常重要,需迅速而準確地協助建立人工氣腹環(huán)境,支持醫(yī)師順利進行手術操作。⑥標本處理與術野清潔。當手術進行到切除階段,護理人員細心地將淋巴結與胃標本安全地封裝于標本袋中,隨后轉交巡回護士,由其負責后續(xù)的送檢流程,確保樣本處理的及時性與規(guī)范性。手術完成后,為保持術野的清晰與患者的安全,采用0.9%氯化鈉溶液對手術創(chuàng)面進行細致的沖洗,去除殘留物,利用超聲刀技術精準止血,經過反復檢查確認無活動性出血點后,再穩(wěn)妥地放置引流管,促進術后恢復并減少并發(fā)癥風險。
(3)術后護理:①手術成功傳達與抗感染干預:手術圓滿結束后,護理人員首要任務是向患者傳達手術成功的喜訊,增強其康復信心,隨后啟動抗感染干預措施,如應用適宜的抗生素,防止術后感染風險。②并發(fā)癥預防與個性化護理:針對患者可能面臨的并發(fā)癥風險實施個性化的護理方案,強化術后監(jiān)護,確?;颊甙踩冗^恢復期。③氣腹解除與設備移除:護理人員細心地解除氣腹狀態(tài),有序地拔除系統電接頭,將氣腹裝置與腹腔鏡系統逐一、穩(wěn)妥地移出手術區(qū)域,同時嚴格遵循手術器械清點流程,確保無遺漏,維護手術室的整潔與安全。④術后指導與康復支持:向患者提供詳細的術后指導,包括強調充分休息的重要性,鼓勵其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指導其制定科學合理的飲食計劃,叮囑其嚴格按照醫(yī)囑服藥,促進身體的快速康復。
1.3" 觀察指標
(1)臨床手術指標:包括術中出血量、留置導管時間、肛門首次排氣時間、住院時間。
(2)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包括傷口感染、肺部感染、胸腔積液等并發(fā)癥。
(3)疼痛評分: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患者術中、術后疼痛程度。
(4)護理滿意度:采用醫(yī)院自制問卷進行調查,分為非常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倽M意率=(非常滿意+基本滿意)例數/觀察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通過SPSS 20.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率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以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臨床手術指標對比
護理期間,觀察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導管留置時間、肛門首次排氣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1。
2.2"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比
觀察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5.71%,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8.5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2。
2.3" 兩組VAS評分對比
觀察組患者術中、術后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3。
2.4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
觀察組患者對護理的總滿意率為97.14%,高于對照組的77.1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4。
3" 討論
在當今醫(yī)學領域,腹腔鏡手術已發(fā)展至相當成熟的階段。相較于傳統的開腹手術,其優(yōu)勢顯著,包括微創(chuàng)性帶來的更小創(chuàng)傷、更低的術后疼痛感以及更短的住院時間[5]。然而,此技術在直面病灶的直觀性上有所欠缺,尤其是在處理特殊解剖區(qū)域或早期病變時,常面臨定位上的挑戰(zhàn),必要時還需借助開腹手術作為輔助手段。為了克服這一局限,內鏡治療術被巧妙地融入治療流程中。它如同一雙銳利的眼睛,深入消化道內部,實現對病灶的精準識別與定位,有效填補腹腔鏡在直接觀測上的不足[6]。內鏡與腹腔鏡的協同作用,不僅融合了各自的技術優(yōu)勢,更在促進患者術后快速康復及提升整體生活質量方面展現出非凡的潛力。不過,這也對醫(yī)療團隊的專業(yè)素養(yǎng)及手術設備的精密程度提出了極高的要求[7]。在手術患者的整個圍手術期階段,強化對其進行的護理干預措施顯得尤為重要。傳統的手術護理模式往往聚焦于手術過程的順利執(zhí)行,卻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護理的全面性與深度,導致護理效果未能達到最佳狀態(tài)。鑒于此,探索并實施更加全面、細致且針對性的護理配合策略,對于提升胃癌手術的整體療效與患者滿意度,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8]。
本研究中對觀察組患者實施精細化圍手術期護理,結果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導管留置時間、肛門首次排氣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術中、術后VAS評分低于對照組;觀察組護理總滿意率高于對照組。這些結果表明,在腹腔鏡聯合胃鏡早期胃癌手術中實施精細化圍手術期護理,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治療效果和恢復體驗。圍手術期護理是一個貫穿術前、術中及術后的全方位照護過程,其核心優(yōu)勢在于,通過細致的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導,與患者建立有效溝通,緩解其焦慮、恐懼等負面情緒,增強其對手術的信心。密切配合手術團隊,確保手術順利進行,同時關注患者的舒適度與安全性。及時向患者傳達手術成功的積極信息,實施個性化的護理干預策略,滿足患者的個性化需求,促進快速康復。
綜上所述,對于接受腹腔鏡聯合胃鏡進行早期胃癌手術的患者,實施精細化圍手術期護理能夠為患者提供更優(yōu)質的護理服務,優(yōu)化術后康復進程,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減輕術后疼痛程度,并提升患者滿意度。
4" 參考文獻
[1] 劉位.腹腔鏡、胃鏡雙鏡聯合在治療早期胃癌中的臨床療效分析[J].每周文摘·養(yǎng)老周刊,2023(11):51-53.
[2] 陳重飆,李達周,張再重,等.雙鏡聯合手術在早期胃癌中的臨床應用探索:15例報告[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23,26(8):757-762.
[3] 王振寧.進一步提高我國早期胃癌診治水平[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22,42(10):1092-1096.
[4] 徐鑫.腹鏡聯合胃鏡行早期胃癌手術的護理配合[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9,17(19):233-234.
[5] 郝雪英.分析腹腔鏡聯合胃鏡行早期胃癌手術治療的護理配合方法及效果[J].中西醫(y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9,7(18):89.
[6] 孫運峰.替吉奧膠囊輔助腹腔鏡聯合胃鏡手術治療早期胃癌患者的效果觀察[J].海峽藥學,2019,31(3):91-92.
[7] 陳銘,張曹.雙鏡聯合術在治療早期胃癌中的臨床應用[J].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文摘版)醫(yī)藥衛(wèi)生,2023(4):43-45.
[8] 代德柱,宋旭東,時謹,等.雙鏡聯合技術在胃癌治療中的應用進展[J].醫(yī)學綜述,2023,29(1):147-152.
[2024-10-07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