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漸濃,沿著馬路漫步,迎面遇見許多拎著大大小小塑料袋的人,他們多半步履悠閑,小袋子晃晃悠悠,像在黃昏里愜意地蕩著秋千。不用問,我也知道它們的主人剛從露天夜市回來。
夜市在五小前面。人行道兩邊擺滿了各種攤子,賣菜的最多,或以竹籃子裝著,或擺在長方形案幾上,最簡單的直接在地上鋪一張塑料布,將菜置于其上。隨便走幾步,紅黃藍綠各色蔬菜即刻鋪了滿眼,新鮮的田野氣息隨之鉆進鼻孔。耳畔充盈著長長短短、鄉(xiāng)味濃濃的吆喝聲,一股活潑潑、濃烈烈的生氣將人裹得密密實實。
除了少數(shù)菜販子,賣菜的都是附近的農(nóng)民,青壯年、老年人都有。那些年輕的婦女口齒也最為伶俐,每次我還沒到攤前,“美女,美女”的清甜叫聲就已灌了滿耳。但我還是喜歡到老年人攤前買,感覺更踏實。他們或面若棗色,或膚似古銅,縱橫交錯的皺紋形成了條條深谷,誠懇甚至略帶謙卑的笑意在臉上蕩漾。特別是那個一頭銀發(fā)的老奶奶,總有七十多了,癟著沒牙的嘴,倘若她的一句話有二兩重,那漏進去的風(fēng)起碼得有一兩。她攤子上的菜最水靈。西紅柿鮮亮亮的,豇豆根根膚光水滑,蔥綠可人,個頭不高的小辣椒也是昂首挺胸、精神抖擻。顯然,它們剛剛告別了青枝綠葉就被拽到了這里。
老奶奶的菜攤旁邊是個煎餅攤,一個須發(fā)皆白的老爺爺站在爐子后面。油鍋里發(fā)出滋滋響聲,揭蓋,裊裊騰騰的熱氣將兩個老人罩了起來,朦朧中,兩張蒼老的笑臉竟然有了絲仙氣。每次去夜市,這兩個老人的攤前總是圍滿了人,我也必得在這拎兩袋小菜和幾張煎餅回家。
理發(fā)攤的生意也挺火。黃底鑲紅邊的店招懸于三腳鐵叉頂端,一張小圓桌立其側(cè),上置敞著的理發(fā)工具箱和標(biāo)價牌。牌子鮮紅底色,上書明黃字樣:專業(yè)快剪,8元。顧客坐在椅子上,正對著一面靠在人行道圍欄上的長形穿衣鏡。理發(fā)師是個三十多歲的小伙子,身材壯實,面相憨厚。剪、剃、吹、撣一整套動作,有條不紊,行云流水。問他怎么在這剪發(fā),他說原先在上海開店,因小孩讀書和父母年長才回鄉(xiāng)的。本想再找個店面,但租金太高,怕難維持,想著先在這夜市做做也不錯?!袄戆l(fā)關(guān)鍵還是技術(shù),小伙子手藝不錯,價廉物美!”剛理完發(fā)的中年男子對著鏡子左右照了照,陪他一起來的妻子也滿意地點了點頭。這“店”雖設(shè)施簡陋,但每次我經(jīng)過時總見小伙子在忙,邊上還常有人在等。
正瞧著,噼里啪啦的雨點砸了下來。人群頓時哄叫著散開,有人百米沖刺般向前奔,有人頭頂著塑料袋慢跑。我問旁邊的攤主要了個塑料袋,把頭發(fā)包住,不慌不忙地走,看著身邊疾跑的路人,忽有種“何妨吟嘯且徐行”的悠然從容,不覺莞爾。想起汪曾祺就很愛逛菜市場,“看看生雞活鴨、鮮魚水菜,碧綠的黃瓜、通紅的辣椒,熱熱鬧鬧,挨挨擠擠,讓人感到一種生之樂趣?!笨刹徽??且這露天夜市比單一的菜市更豐盛熱烈,雖無“千燈照碧云”,卻見星空浩浩,月色溶溶。徜徉其間,既無清晨買菜之匆忙倉促,又齊聚休閑購物、消憂解悶于一體。這是尋常的人間煙火,亦是星月之下一曲生動悠然的小夜曲,于城市的縫隙里流淌著無盡風(fēng)情……
編輯 許宵雪 185073547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