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融合教育背景下,班主任協(xié)同班級的全體任課教師、學生及其家長構建班級發(fā)展共同體,全員密切溝通,不斷強化日常養(yǎng)成教育,共同為班級特殊教育需要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教育,有效提升他們的認知、運動、勞動、人際交往等能力。
【關鍵詞】普特融合;班級發(fā)展共同體;特需學生
【中圖分類號】G625"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5)12-0084-04
隨著融合教育的全面推進,越來越多的特殊教育需要學生(以下簡稱“特需學生”)進入了普通學校,給教育教學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筆者所任教的班級中有六名特需學生,包含學習障礙、發(fā)育遲緩和情緒行為障礙三大類。他們在認知、生活、學習、人際交往等方面的能力明顯弱于普通學生,因各自的障礙類別、能力水平及與環(huán)境交互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不適應性常會在集體生活中引發(fā)各種“意外”。普特融合班級建設需要班級所有學生及其家庭成員、教師的共同努力,才能形成一個團結向上的幸福班集體。
一、協(xié)同視角下全員密切溝通
1.協(xié)同每一個任課教師
帶班第一周,班主任應先通過觀察、電話、家訪等了解全班學生的基本情況,向每個任課教師詳細介紹班級整體情況,如學習能力、學習水平、家庭教育現(xiàn)狀等,便于學科教師對教學內容和方法進行調整。然后重點介紹特需學生及其家長對孩子的成長需求,提醒教師在教學中給予特別關注,實施分層教學,課堂上給予輔助性支持,如座位調整、眼神提醒等。
班主任可以建立班級教師研討群,積極帶動任課教師主動投入融合班級的建設中,讓任課教師在群里及時反饋全班課堂學習情況、特需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和作業(yè)情況,做到課與課之間無縫銜接,形成閉環(huán)。如某學生情緒失控影響課堂教學,其他教師會到達上課地點將該生暫時帶離,待學生情緒穩(wěn)定后再將其送回班級,教師團隊逐步形成“見面一小聊、課中一短輔、每天一小結、每周一團輔”的教研與實訓機制,做到信息互通,互學共進。
2.協(xié)同每一個孩子的家長
融合班級的家校溝通對于教師是較大的挑戰(zhàn),既要讓普通學生的家長真心接納特需學生,又要讓特需學生的家長感受到其他家長對他們的尊重、真誠與善意。因此,開好第一次家長會尤為重要,班主任要向家長介紹自己的從教經歷、教育理念、帶班目標等,還要介紹每位任課老師的專業(yè)優(yōu)勢,展現(xiàn)教師團隊的綜合素質和共育力量,引導家長初步建立對學校、對班級、對教師的信任,達成教育共識。同時,班主任應引導家長學會彼此尊重與寬容,不以個人的主觀感受臆斷其他家長和學生,把真善美的言行傳遞給孩子。
第一學期,班主任與班級所有學生的家長每周至少電話溝通或面談一次,以表揚為主,并為他們的孩子提一個具體建議;每天與特需學生的家長交流一次,及時反饋該生在校的表現(xiàn),包括心理狀態(tài)、情緒、進步之處、個別化教育等。交流時,班主任既要肯定家長的不易和付出,又要對家長進行家庭教育指導,最后和家長明確當晚需輔導的訓練內容和方法。教師和家長在交流中彼此增進了解,在共育行動中共情。
3.協(xié)同融合教育專家
班主任要充分借助學校和社會力量,邀請當?shù)厝诤辖逃不亟處?、心理咨詢師、醫(yī)學專家等不同專業(yè)人士組建個別化教育的導師團隊,利用網(wǎng)絡為每個特需學生建立“E課堂”共研群,打破時間、空間、學科、人際的邊界,突破校家社融合共育難題,做到線上線下相結合,實現(xiàn)“一人多師”的共育新樣態(tài)(見表1)。
面對同一個案,導師分別從各自專業(yè)角度給予專業(yè)幫扶。在這一過程中,班主任全程關注,有效擴展特需學生及其家長的人際交往空間,實現(xiàn)教醫(yī)康協(xié)同育人。
二、多元視角下強化日常養(yǎng)成教育
1.根植融合理念,提高班級凝聚力
班級管理重在日常的養(yǎng)成教育。在小學入學的新生見面會上,班主任應在學生心中根植一種理念:“每個人來自不同的家庭,因為從小接受的家庭教育不一樣,所以有獨特的個性和優(yōu)、弱勢。我們來學校就是學知識、學本領的,有的同學學得早,本領多;有的同學零基礎,本領少,學得會慢一點。只要謙虛好學,每個人的本領都會越來越強。當看到有同學不如你的時候,你如果愿意,可以做老師的小助手,我們一起多教教他。在這個班級,我們將一起生活六年,只有互幫互助、相親相愛,才能收獲更多的友誼和快樂。”
接著,班主任引導學生通過自我介紹來感受這種理念,真實地向老師、同學展示自己的優(yōu)缺點,引導學生明白“班集體”意味著要團結。班主任要細心觀察學生的校園日常生活,在班級講好同學之間互助悅納的小故事,不斷強化融合教育核心理念。
2.提升勞動技能,融入班級生活
學會勞動是幼小銜接階段的重要內容。剛入學的學生自理能力較弱,整理書包和學習用品、排放課桌椅、取放餐盒與整理餐具等必備校園生活技能欠缺。班主任可以在開學前建立班級QQ群,在群里發(fā)布勞動清單,讓每個學生在父母的指導下進行專項學習和強化訓練,提高自理能力。開學后,班主任悉心指導學生打掃班級衛(wèi)生,讓學生親身體驗勞動的樂趣,提升勞動技能,踐行“不會的事情學著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會做的事情盡力做好”的理念,懂得用勞動來表達感恩、珍惜與熱愛。
特需學生在生活自理方面能力欠缺,相對缺乏規(guī)則意識。入學后,個別化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教會學生整理書包和擺放書本、獨自用餐、擺放課桌椅、文明如廁等。班主任要敏銳地在特需學生的問題行為中找到亟待改善的干預內容,促使他們盡快融入班級生活(見表2)。
筆者所在班級的學生在下課時會集體練習口令“做好課前準備、排好課桌椅、上洗手間、洗手喝水不能忘”,以更好地提醒自己。班主任可以請同桌指導、督促特需學生認真做好這幾件事,改變特需學生“我弱,我不行”“我不會,就不學”的固化思維,樹立“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意識。經過一周的適應,班主任再根據(jù)學生的能力與個性特點增設班級崗位,通過定期競崗、輪崗,不斷豐富班級管理角色,讓學生在集體中學會擔當與付出,學會感恩與互助。同時,家長為其制定家庭崗位,讓學生養(yǎng)成參與家務勞動的好習慣,增強個人在班級和家庭中的自豪感和榮譽感,幫助其增強自信。
3.尊重差異發(fā)展,搭建目標階梯
在班級管理與養(yǎng)成教育中,如學會排隊、文明休息、聽課習慣、書寫習慣、閱讀習慣等,都需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性。第一學期主要是短期目標,即每日目標和每周目標,做到目標分層,為每個學生搭建都能實現(xiàn)的目標階梯。
特需學生雖然障礙類別不同,但具有共性問題,如人際交往能力弱、認知能力差、唇肌力和手部力量薄弱等。班主任應通過分析學生的障礙問題,為其提供功能性課程,從動作訓練、感官知覺訓練、溝通與互動、情緒與行為四大模塊展開。四大模塊的靈活組合能讓學生在變化的節(jié)奏、豐富有趣的活動中提高多方面能力。班主任在課程實施中要加強訓練書寫和繪畫的前備技能,注重感官知覺能力的整體提升與綜合運用,提升口語理解和表達,學會自我調節(jié)情緒和情緒管理等。
教康整合除了基本能力訓練外,還有日常行為矯正、情緒調節(jié)、交往能力培養(yǎng)等。班主任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實施精準幫扶。班主任可以通過實踐,形成融心理輔導、補救教學與能力訓練為一體的教學范式。同時,要善于發(fā)現(xiàn)特需學生的優(yōu)勢,進行潛能開發(fā)。特需學生的優(yōu)勢對于他們自身來說,是難能可貴的“潛能”。班主任應通過有計劃的系統(tǒng)訓練,使之成為一技之長。
4.樹立合作意識,培養(yǎng)團隊精神
在集體中,每個學生都要學會小組合作和團隊協(xié)作。因班級特需學生較多,所以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小組式學習更為恰當。班主任可以創(chuàng)設情境,帶著特需學生做游戲,吸引其他學生主動參與,再把特需學生逐一分到各個小隊中去,讓越來越多的學生自愿成為特需學生的互助伙伴,這種充滿善意、真誠的團隊活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筆者所在的班級中,先完成學習任務的學生會主動去指導特需學生寫作業(yè)、識字、朗讀等;當遇到突發(fā)事情時,“一起玩過”的意識會讓學生自覺加入解決問題的機動團隊中來,他們的熱情勢不可擋。
班主任讓特需學生與普通學生始終融合在一起,對他們有“五個必須”要求:必須和其他同學一起上課,課堂上保持安靜;必須一筆一畫寫完每份作業(yè);必須獨立整理好課桌椅,保證個人衛(wèi)生;必須排進隊伍里,排好隊就是為班級爭光;必須承擔一個班級勞動崗位,因為通過努力一定能學會并做到。
班主任無法“治愈”障礙本身,但可以引導每個學生學會獨立處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在互學中互助,在協(xié)作中學會真誠待人。同時,班主任可以充分發(fā)揮“家庭隱喻”在班級建設中的作用,建立6~8人的“班級小家庭”,家庭成員民主協(xié)商,自主管理,輪流當“小家長”,用各自的真善美書寫小家庭的成長故事,凝聚成班級大家庭精神。
班主任要教會特需學生在被愛中學會愛與付出,讓他們有勇氣面對障礙帶來的學習困難和能力不足的壓力,自信地生活,不斷發(fā)展自我,找到“學習使我快樂”的感覺,增強自我效能感。筆者所在班級的特需學生在第一學期做到了“九個學會”:學會了聽教師的指令,并基本能執(zhí)行;學會了整理書包、排齊課桌椅、保持個人衛(wèi)生;學會了排隊和等待,能跟著其他同學做操;學會了獨立上洗手間,文明如廁;學會了獨立吃飯,跟上了其他同學的速度;學會了安靜聽課,不打擾其他同學,每天能基本完成各項作業(yè);學會了與同學文明相處,不大喊大叫,不說臟話,不打架;學會了有條理地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學會了勞動,有較強的集體榮譽感和自豪感。班級在校運動會、讀書節(jié)、藝術節(jié)、科技節(jié)等比賽中多次獲團體一等獎,被學校評為“最美班級”。
普特融合教育背景下,特需學生如遲開的花兒,他們及其家長對未來的期盼來自教師浪漫而堅定的耕耘。作為班級管理的引路人,班主任要以融合教育的核心理念“尊重、悅納、包容、互助”去因材施教,關愛和發(fā)展“每一個”,從容迎接特需學生和融合班級,以積極陽光的心態(tài)應對不可預知的壓力和挑戰(zhàn),以班級發(fā)展共同體助推學生身心健康茁壯地成長,讓普特融合班級的每一個學生都能擁有盡情享受并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勇氣與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