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中結合實例,通過探究“手拉手模型”的一般特征,幫助學生能夠在求解最值的復雜圖形中找到“手拉手模型”,再從變化中尋找不變,在有限的考試時間內(nèi),通過“手拉手模型”打開思路,實現(xiàn)動點最值問題的順利求解.
關鍵詞:手拉手模型;中考;最值問題
《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圖形的變化”強調(diào)從運動變化的觀點來研究圖形,理解圖形在軸對稱、旋轉和平移時的變化規(guī)律和變化中的不變量.在解決中考最值問題時,首要的是準確判斷動點的運動軌跡,通過題設條件數(shù)形結合求出最值,手拉手模型在求解此類問題時可以優(yōu)化思考問題的思路,為問題求解提供新的路徑.下文將結合中考實例對“手拉手”求解中考最值問題的作用進行說明.
1 四線共點兩兩相等——手拉手模型及證明
手拉手模型”是全等三角形一章中的一個經(jīng)典數(shù)學模型,它是基于三角形全等,由兩個頂角相同的等腰三角形旋轉構成的一個基礎模型.由于這兩個三角形具備一個公共頂點,很像兩雙手拉在一起,故取名“手拉手模型”[1].結合兩對等邊,通過加上或減去公共角得到兩對等邊的夾角相等,可由SAS得到三角形全等.簡潔描述構造手拉手模型的關鍵點就是:(1)四線共點兩兩相等;(2)頂角相同.
已知:如圖1,AB=AC,AM=AN,且∠BAC=∠MAN,求證:△ABM≌△ACN.
證明:∵∠BAM=∠BAC-∠MAC,∠CAN=∠MAN-∠MAC,且∠BAC=∠MAN,
∴∠BAM=∠CAN.
又AB=AC,AM=AN,
∴△ABM≌△ACN(SAS).
2 中考最值問題中的模型應用
2.1 直線軌跡型
例1(2019年江蘇省宿遷市中考數(shù)學第18題)如圖2,正方形ABCD的邊長為4,E為BC邊上一點,且BE=1,F(xiàn)為AB邊上的一個動點,連接EF,以EF為邊向右側作等邊三角形EFG,連接CG,求線段CG的最小值.
分析:本題涉及正方形和變化中的等邊三角形,動點運動的軌跡為直線,是綜合考查線段最小值問題.
法1:運用一般方法解題.
如圖3所示,作△EFG的外接圓⊙O,交AB于點H,連接EH,GH.
∵同弧所對的圓周角相等,
∴∠FHG=∠FEG=60°,
∠EHG=∠EFG=60°.
∴∠BHE=60°.
∵BE為定長,
∴H為AB上一定點,即點G的運動軌跡為直線HG.
此時過點C作CP⊥MH于點P,由“垂線段最短”可知CGmin=CP.延長GH,CB相交于點M.
∴∠MHB=∠FHG=60°.
∵∠HBM=90°,
∴∠M=30°.
∵在Rt△BEH中,∠BHE=60°,BE=1,
∴BH=33.
∴BM=1.
∵在Rt△MCP中,∠M=30°,
∴CP=12CM=12(CB+CM)=52.
∴CGmin=52.
法2:運用手拉手模型(1).
如圖4所示,觀察到有等邊三角形EFG,且E為定點,可以向右以EC為邊向上作等邊三角形ECH,連接FH,構造以E為頂點的手拉手模型,易得△FEH≌△GEC.
∴FH=CG.
又H為定點,
∴FH⊥AB時取最小值.
作HM⊥AB于點M,HN⊥BC于點N,則∠HNB=∠B=∠HMB=90°.
∴四邊形BMHN是矩形,HM=BN.
∵CN=12CE=12(CB-BE)=32,
∴HM=BN=BC-CN=52.
∴CGmin=52.
法3:運用手拉手模型(2).
如圖5所示,觀察到有等邊三角形EFG,且E為定點,可以向左以BE為邊向上作等邊三角形BEH,連接HG延長交DC于點N,構造以E為頂點的手拉手模型,易得△FEB≌GEH,則∠GHE=∠FBE=90°,即點G在垂直于HE的直線HN上運動.所以當CG⊥HN時取最小值.作CM⊥HN于點M,EP⊥CM于點P,則可得四邊形MHEP是矩形,HM=EP.
因為在Rt△PEC中,∠PEC=30°,所以CP=12EC=32.因為PM=HE=BE=1,所以CM=CP+PM=52,即CG的最小值為52.
評注:一般解法(法1)中通過構造△EFG的外接圓⊙O找到定點H,通過從變化中找到不變,判斷點G的運動軌跡為HG.再通過垂線段最短,作CP⊥MH求CG的最小值.這種解法對特殊三角形、特殊四邊形以及圓的性質(zhì)的掌握有一定要求,適合善于構圖,善于探究動點軌跡解題的學生.
在了解手拉手模型的基本特征后,分析本題可以發(fā)現(xiàn)E為等邊三角形的頂點和BC邊上的定點,分別向左和向右構造手拉手得到全等三角形,將定長線段轉化代換,得到點G的運動軌跡,通過垂線段最短接下來判斷CG的最小值就比較簡單了.
2.2 圓形軌跡型
例2(2018年南通市中考數(shù)學試卷第27題)如圖6所示,正方形ABCD中,AB=25,O是BC邊的中點,E是正方形內(nèi)一動點,OE=2,連接DE,將線段DE繞點D逆時針旋轉90°得DF,連接AE,CF.求線段OF長的最小值.
分析:本題涉及正方形和隱含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動點運動軌跡為半圓,同樣是綜合考查線段的最小值問題.
法1:運用手拉手模型(1).
如圖7所示,觀察到DF由線段DE繞點D逆時針旋轉90°所得,有隱藏的等腰直角三角形DEF,直接有以E為頂點的手拉手模型,易得△DAE≌△DCF.因為OE=2,則點E在以O為圓心,2為半徑的半圓上運動.延長BA至點P,使AP=OC,連接PE.因為AE=CF,∠PAE=∠OCF,所以△PAE≌△OCF,則PE=OF,可知當O,E,P三點共線時PE取最小值,此時OP=OB2+PB2=(5)2+(35)2=52,所以可得PE=OP-OE=52-2,即OFmin=52-2.
法2:運用手拉手模型(2).
如圖8,易知題中有隱藏的等腰直角三角形DEF,連接DO,向右以DO為邊作等腰直角三角形DOI,連FI,構造以D為頂點的手拉手模型,易得△DEO≌△DFI.連接OF.在△OFI中,F(xiàn)I=EO=2,OI=2OD=2×(5)2+(25)2=52,所以可得OF≥OI-FI=52-2,即OFmin=52-2.
評注:本題中直接蘊含四線共點兩兩相等和頂角相同,法1由手拉手模型得到△DAE≌△DCF,則AE=CF,∠PAE=∠OCF,再構造一對等邊AP=OC即可得到△PAE≌△OCF,接下來通過PE=OF等線段代換,結合點E的軌跡,可得O,E,P三點共線時PE取最小值.法2是向右構造手拉手模型,OI為定長,得到三角形全等來進行等線段代換(OE=FI=2),再利用三角形三邊關系判斷線段最小值.
結合上述例子可以發(fā)現(xiàn),在題中發(fā)現(xiàn)手拉手模型的基本特征后,通過由手拉手模型得到的三角形全等進行等線段、等角代換,轉化思想,在變化中尋求不變,可為我們進一步打開解題思路[2].學生可以通過儲備此模型來增加解題方向,在以后遇到此類問題時有法可依.數(shù)形結合來塑造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讓數(shù)學學習奇妙又自然.
參考文獻:
[1]錢進陸.談“手拉手模型”的解題思路[J].數(shù)理天地(初中版),2023(7):2324.
[2]姜會珍.觀圖形之美,得思維之源——以“手拉手模型”教學為例[J].數(shù)理天地(初中版),2023(15):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