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藝術中,緘默敘事以其“以無勝有”的策略,挑戰(zhàn)著傳統(tǒng)直白表達的局限。它通過留白、暗示與符號隱喻,將意義的生成權交予受眾,使其從被動接收者轉為主動解讀者。本文揭示緘默如何以“無聲”激活思辨,并探討其在全球化語境下的美學價值與創(chuàng)新可能。
一、緘默敘事的理論基石與價值彰顯
(一)緘默敘事的核心理論架構
當代社會似乎是能說會道之人的秀場,“緘默”則為另類的逆流。歷史維度中,西方沉默權長期與犯罪行為關聯,“米蘭達警告”更是強化了公眾對緘默的負面認知,導致其常被誤讀為消極行為模式。事實上,緘默在某些社會情境下意義非凡,可以是人們克制情感的選擇、自我保護的策略,也可以是無聲批判的有力武器。
蘇珊·桑塔格指出,沉默在藝術中的運用可以“懸置意義”,為觀眾提供更廣闊的想象空間,此理論為緘默敘事提供了哲學根基,強調藝術從“言說”向“靜默”的范式轉型。德國著名美學家沃爾夫岡·伊瑟爾在其“召喚結構”理論中指出,藝術作品由于其內在的空白與否定元素所引發(fā)的不確定性激發(fā)了接受者的想象力,呈現出一種開放性的結構形態(tài),使其成為意義生成的積極參與者。這種參與過程不僅是接受者對藝術作品意義的填補,更是其主體性在藝術接受過程中得以彰顯的重要方式,與緘默敘事中“以無勝有”的策略形成理論呼應。
(二)多維作品中的緘默敘事體現
在文學敘事領域,常通過“緘默”這一策略激活讀者的思辨空間。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提到“隱秀”之說,強調文學作品中“隱”的重要性,即通過留白和暗示來激發(fā)讀者的想象力??柧S諾的先鋒實驗文本《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通過頻繁的情節(jié)斷裂、視角跳躍與語言模糊表述顛覆傳統(tǒng)敘事框架。《追憶似水年華》中,作者普魯斯特以主人公細密的內心獨白編織記憶網絡,將時間的沉淀悄然植入讀者的感知系統(tǒng),體現了緘默敘事的另一維度。法哈蒂的電影作品《納德和西敏:一次別離》通過細節(jié)隱喻,將伊朗社會轉型期的道德困境與家庭裂痕編碼為視覺懸念,觀眾必須穿透表象的平靜打撈未被言說的文化沖突與人性質詢。
二、緘默敘事與其他敘事方式的多維比較
(一)緘默敘事與直白敘事的綜合對比
在信息傳達路徑上,直白敘事與緘默敘事截然不同。布萊希特主張戲劇的“間離效果”,通過直白的敘事方式讓觀眾保持理性思考,這種敘事方式與緘默敘事形成鮮明對比。直白敘事旨在清晰傳遞信息,創(chuàng)作者毫無保留地將意圖呈現給受眾,與之相比,緘默敘事傳遞情感、思想和故事的方式更為含蓄。
從調動受眾主觀能動性來看,直白敘事讓受眾順著創(chuàng)作者設定的思路理解內容,處于被動接收狀態(tài),兒童文學就常采用這種方式以便孩子理解故事意義。而緘默敘事像拋出謎題,激發(fā)受眾主動解讀。如畢加索的《格爾尼卡》,拋開具象畫面用抽象手法描繪戰(zhàn)爭,引發(fā)觀眾對戰(zhàn)爭本質、人性善惡等問題的思考。
(二)緘默敘事與留白敘事的內在關聯
留白敘事的關鍵是內容省略,創(chuàng)作者有意引導受眾通過想象填補,自行構建完整的藝術世界或故事情節(jié)。比如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的“留白”技法,通過省略部分內容,讓觀者自行填補空白,從而賦予作品更豐富的內涵。
緘默敘事強調主動沉默,不僅省略內容,還借閉口不言體現態(tài)度。雕塑藝術中,羅丹的《沉思者》是緘默敘事的經典,雖無言語,卻通過姿態(tài)和表情傳遞出對自我與世界的關注。
從美學角度看,留白敘事拓展了藝術作品的想象空間,為受眾提供了二次創(chuàng)作平臺,豐富作品內涵;緘默敘事則以無聲力量激發(fā)受眾思考,促使其探究沉默背后的深意。也有兩者交融使用的情境,比如戲劇舞臺上,演員適時的靜默加上簡潔的場景布置,能提升敘事層次與故事張力。
三、緘默敘事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應用與啟示
(一)緘默敘事對藝術創(chuàng)作的啟發(fā)
1.文藝作品中的緘默實踐
在藝術創(chuàng)作構思初始階段,緘默為創(chuàng)作者開辟突破傳統(tǒng)敘事框架的創(chuàng)新思路,促使其思索如何借由“不說”或“少說”傳遞深刻復雜情感與思想,為作品增添獨特韻味與深度。羅蘭·巴特認為,沉默可以打破傳統(tǒng)的敘事模式,為創(chuàng)作者提供新的表達空間。
法國新小說派作家阿蘭·羅伯-格里耶的《窺視者》并未采取以人物為中心、情節(jié)為線索的模式,而是使用多視角敘事手法,引導讀者參與文本意義生成,重塑小說創(chuàng)作與閱讀關系。韓國導演奉俊昊創(chuàng)作《寄生蟲》劇本時,未直接呈現社會階層差異,而是聚焦金基宇一家與樸社長一家的生活細節(jié)刻畫,其間通過人物互動與環(huán)境細節(jié)暗示階層鴻溝,激發(fā)觀眾自主洞察社會問題,體現緘默敘事在電影創(chuàng)作中深化主題、引發(fā)共鳴的強大功能。
2.插畫創(chuàng)作中的緘默實踐
陳志勇(Shaun Tan)的繪本《抵岸》(2006)以完全無文字的視覺敘事,構建了一個移民者的超現實世界。畫面中,移民者蜷縮的肢體、警惕的眼神與陌生環(huán)境的符號化場景形成強烈的緘默隱喻。觀者被迫通過“視覺細讀”解碼畫面中的焦慮、疏離與希望,這一過程印證了緘默敘事在跨文化語境中的普適性——情感共鳴無須語言中介。
當代數字插畫常運用特定視覺緘默符號傳遞深刻社會議題。例如數字藝術家邁克·溫科爾曼(藝名Beeple)在NFT(Non-Fungible Token,非同質化通證)作品《每一天:最初的5000天》(Everydays: The First 5000 Days)中,通過畫面中人物的背對姿態(tài)與空曠場景暗示數字時代人類的孤獨。
(二)跨文化視角下的插畫創(chuàng)作
1.中國插畫案例分析
邱志杰的《萬物系列》(2015—2017)通過水墨留白踐行蘇珊·桑塔格提出的“沉默美學”,即以視覺緘默對抗語言霸權。作品以簡潔的水墨筆觸勾勒出人物與自然景象,畫面中的大量留白迫使觀者從視覺符號中解碼敘事,探尋作品背后的文化內涵與哲學思考。這種藝術實踐不僅體現了東方藝術中“留白”的傳統(tǒng)美學,也與西方“沉默美學”理論相呼應,展現了緘默敘事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共性與差異。
2.跨文化對比與理論銜接
對比分析表明,陳志勇的《抵岸》與邱志杰的《萬物系列》均以視覺緘默為核心敘事策略,但文化基因的差異導致其美學側重不同。陳志勇通過超現實符號暗示移民的異化體驗,體現西方個體主義困境;邱志杰則以水墨留白與《易經》卦象符號,隱喻東方“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二者共同證明,緘默敘事既可表達個體創(chuàng)傷,亦可承載集體文化記憶。
四、緘默敘事的社會影響與未來展望
(一)緘默敘事驅動下的審美進階
阿多諾認為,沉默可以激發(fā)觀眾的批判性思維,使其在欣賞過程中更加主動地參與作品的意義生成。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作品便摒棄了強烈的戲劇沖突與直白的情感表達,人物交流多依賴簡潔眼神、動作與對話;攝影師時常會去捕捉特定歷史場景下人物沉默凝重的表情姿態(tài)以傳達時代背景下的復雜情感。接觸緘默敘事作品可提升受眾的批判性思維,視覺留白與符號隱喻的交互作用能激活觀者的認知能力。這種深度參與式的審美體驗拓展了受眾的思維廣度與活躍度。
(二)緘默敘事美學價值的未來研究路徑
1.跨文化視野下的研究
文化差異深刻影響緘默的運用及受眾對其美學價值的理解。東方文化受儒家、道家思想浸潤,崇尚含蓄內斂,緘默在藝術作品中常承載深邃意境與細膩情感。中國古典詩詞借景抒情,如王維山水詩中“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以空靈之境與隱約人語營造靜謐氛圍,引發(fā)讀者遐想。
西方文化的先鋒藝術實踐則為緘默敘事提供了獨特實驗場域。以抽象表現主義為例,羅斯科的《橙、紅、黃》(1961)通過色塊疊加與邊界消融,將畫面簡化為純粹的“色彩沉默”,迫使觀眾直面色彩的情緒張力,而非依賴具象符號解讀意義——這種“去敘事化”策略重構了繪畫的觀看邏輯。
超現實主義則通過荒誕緘默叩問理性邊界。達利在《記憶的永恒》(1931)中以癱軟的時鐘、枯枝與螞蟻,構建了一個凝固的夢境時空,物象的扭曲與場景的非邏輯性形成“沉默的詰問”,暗示現實與潛意識之間的敘事裂隙。此類實踐表明,西方藝術中的緘默并非表達匱乏,而是以“悖論性言說”挑戰(zhàn)傳統(tǒng)敘事范式。
綜上,緘默在東方是“意境留白”,在西方則是“意義爆破”,二者共同印證了沉默作為美學語言的超越性。未來研究應進一步解構其文化編碼機制,為全球藝術對話建立更包容的闡釋框架。
2.緘默敘事美學的探索與實踐
新興藝術形式為緘默敘事帶來新機遇。在虛擬現實藝術和數字交互藝術方面,創(chuàng)作者可營造氛圍使體驗者身臨其境。比如在互動藝術裝置中,可以設計用戶通過手勢觸發(fā)不同畫面和音效,自主感悟線索、情感與故事。
未來研究可聚焦于傳統(tǒng)藝術中緘默元素的量化分析,借助眼動實驗等實證方法揭示其認知機制;還可研究虛擬現實場景中的緘默敘事設計,探索沉浸式環(huán)境中“無聲互動”的美學潛能;探討非西方語境下的緘默理論本土化,如非洲口頭傳統(tǒng)中的“儀式沉默”與緘默敘事的關聯性研究等。
五、結語
緘默敘事的美學力量源于“缺席”與“在場”的辯證張力。緘默敘事提醒我們,藝術的力量未必源于言說的精確,也在于沉默的余韻。在喧囂的時代,沉默或許是最深刻的對話,空白或許是最飽滿的答案。
[作者簡介]陳婧,女,漢族,福建漳州人,中國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插畫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