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e of the Degree of Premature Vascular Failure in Young and Middle-aged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Blood Pressure based on the 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
LI Qian, ZHANG Liangqing, ZHENG Xiaobin, FENG Jiaqi, YANG Zhixing, ZHAO Yuefei, YU Jiali
Shanxi Cardiovascular Hospital, Taiyuan 030024, Shanxi, China, E-mail: lq71717@126.com
Keywords""young and middle-aged patients; blood pressure; 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 arteriosclerosis
摘要""目的:以臂踝脈搏波傳導速度(baPWV)≥1 400 cm/s定義血管衰老,探討青中年不同血壓人群血管早衰程度,為心血管疾病早期診斷與治療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回顧性分析2019年11月—2022年10月于我院就診并行baPWV檢測的3 232名青中年人,根據(jù)血壓將其分為正常血壓組(1 131名)、高值血壓組(1 352名)、高血壓組(749名),分別從性別、年齡、體質(zhì)指數(shù)(BMI)、血壓、心率、baPWV、動脈硬化程度及并發(fā)癥等方面進行分析。結(jié)果:高血壓組年齡最小,BMI值最高(P<0.01);隨著血壓的升高,baPWV逐漸增快,且中年病人baPWV≥1 400 cm/s占比高于青年病人。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年齡、性別、血壓均為動脈硬化的獨立危險因素(P<0.01);冠心病、腦梗死、頸動脈硬化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隨血壓升高而上升,而且在高值血壓組、高血壓組中baPWV≥1 400 cm/s者冠心病、腦梗死、頸動脈硬化發(fā)生率高于baPWV<1 400 cm/s者(P<0.01)。結(jié)論:青中年病人中,高血壓病人較正常血壓病人年齡小,且高值血壓病人血管損傷較大,baPWV可預測高值血壓、高血壓病人心腦血管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關鍵詞""青中年;血壓;臂踝脈搏波傳導速度;動脈硬化
doi:10.12102/j.issn.1672-1349.2025.07.020
目前,高血壓、冠心病、腦血管疾病、外周血管疾病等心腦血管疾病發(fā)病率逐年增高,病理基礎為血管硬化或衰老。血管衰老是指隨著年齡增長及危險因素對內(nèi)皮細胞正常功能的破壞,主動脈和頸動脈等近端大動脈膠原纖維增加,然后彈力纖維變性、內(nèi)膜中層厚度增厚,最終動脈僵硬度增加,血管腔增大,出現(xiàn)收縮壓升高但舒張壓降低和脈壓增寬[1];而血壓的增高進一步加重了血管衰老。《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21概況》報道顯示,我國高血壓患病人數(shù)已達2.45億人,高血壓的發(fā)病逐漸年輕化且25~44歲人群知曉率低、控制率差[2];及時控制血壓是對于青中年這一早發(fā)高血壓群體有效降低腦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疾病的風險與負擔的重要措施,但血壓增高的“隱蔽性”與血管衰老檢測的復雜性,嚴重影響了心血管并發(fā)癥的早期診斷與治療。日本循環(huán)器協(xié)會提出臂踝脈搏波傳導速度(baPWV)可作為診斷血管功能衰竭的指標之一[3],在檢測動脈硬化方面具有重要意義[4-5]。本研究采用baPWV進行無創(chuàng)動脈監(jiān)測,評價青中年不同血壓人群血管衰老程度及baPWV與高血壓病人并發(fā)癥的關系,為心血管疾病早期診斷與治療提供新的思路。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1月—2022年10月于我院就診并行baPWV檢測的青中年人群3 232名,其中,男1 953名(60.4%),女1 279名(39.6%)。年齡界定根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關于年齡劃分最新標準:18~44歲為青年,45~59歲為中年人。參考《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8年修訂版)》中血壓標準分為正常血壓組[收縮壓≤120 mmHg和(或)舒張壓≤80 mmHg]、高值血壓組[收縮壓120~139 mmHg和(或)舒張壓80~89 mmHg)、高血壓組(收縮壓≥140 mmHg和(或)舒張壓≥90 mmHg],其中,正常血壓組1 131名(35.0%),高值血壓組1 352名(41.8%),高血壓組749名(23.2%)。排除標準:1)繼發(fā)性高血壓;2)嚴重肝腎功能障礙;3)精神及神經(jīng)障礙;4)孕婦及哺乳期婦女;5)嚴重心律失常;6)動脈瘤、下肢脈管炎、嚴重靜脈曲張。本研究獲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倫理審查序號:2020心血管0120)。
1.2 baPWV檢測
采用日本歐姆龍動脈硬化檢測裝置專用臺車BP-203RPEⅢ進行檢測,檢查前保持檢查室的室溫舒適,要求受檢者排空尿液后取仰臥位,全身放松,平靜呼吸,休息5 min,安裝有起搏器者應標識清楚。將四肢血壓袖帶固定于雙上臂、雙踝關節(jié)上部,四肢同時加壓、放氣,心電圖感應夾放置于雙手手腕內(nèi)側(cè),心音感應器放置于胸骨左緣第4肋間。檢查時囑受檢者放松,不隨意活動四肢,不說話,連續(xù)測量2次,對所得血壓、心率、baPWV及其他無創(chuàng)等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
1.3 評價標準
baPWV≥1 400 cm/s定義存在或合并有動脈硬化;baPWV高出正常值的20%~<30%為輕度動脈硬化,baPWV高出正常值的30%~50%為中度動脈硬化,baPWV高出正常值的50%為重度動脈硬化[6]。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2.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定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定性資料以率或構(gòu)成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動脈硬化的影響因素。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2.1 3組臨床資料比較
高血壓組年齡小于正常血壓組及高值血壓組(P<0.01),高血壓組體質(zhì)指數(shù)(BMI)大于正常血壓組及高值血壓組(P<0.01)。正常組、高值血壓組、高血壓組上肢、下肢收縮壓、舒張壓、脈壓、平均壓逐漸升高,baPWV逐漸加快,且高血壓組病人心率增快,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正常血壓組上肢與腳踝血量最大值最低,上肢上升時間最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與正常血壓組與高值血壓組比較,高血壓組射血指數(shù)最低(P<0.01)。詳見表1。
2.2 動脈硬化程度的影響因素
整體觀察對象中,中年病人baPWV≥1 400 cm/s占比高于青年病人,隨著血壓升高,baPWV≥1 400 cm/s占比逐漸增加;女性、中年及高血壓病人輕度及中度動脈硬化程度占比分別較男性、青年及非高血壓病人增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年齡、男性、血壓均是baPWV≥1 400 cm/s即動脈硬化的獨立影響因素(P<0.05)。詳見表2、表3。
2.3 3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正常血壓組、高值血壓組、高血壓組并發(fā)冠心病、腦梗死、頸動脈硬化比率逐漸增高。高值血壓組與高血壓組中,與baPWV<1 400 cm/s者比較,baPWV≥1 400 cm/s者冠心?。ǜ咧笛獕航M:44.3%與24.4%;高血壓組:46.6%與24.6%)、腦梗死(高值血壓組:21.9%與12.1%;高血壓組:30.3%與18.5%)與頸動脈硬化(高值血壓組:48.0%與"38.4%;高血壓組:63.6%與44.6%)發(fā)生率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詳見圖1。
3 討論
大量研究表明,高血壓是引起心腦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血壓長期增高會引起血管狹窄、硬化即血管早衰,若未及時控制血壓,則會進一步引起心腦血管事件?!吨袊难芙】蹬c疾病報告2021》指出,我國居民疾病死亡率中心血管病占40%以上;心血管疾病在農(nóng)村死亡率達到總死亡率的46.74%,城市達到了44.26%;高血壓患病人數(shù)為2.45億人,且高血壓的發(fā)病日趨年輕化[2]。早發(fā)現(xiàn)、早預防、早治療是防治高血壓、防止動脈早衰的關鍵。但血壓升高具有一定的隱蔽性,對于無任何癥狀的病人來說,更不會引起重視。目前,臨床上以脈搏波傳導速度作為判斷血管衰老的金指標。本研究分析了高血壓、高值血壓及正常血壓者baPWV水平,發(fā)現(xiàn)血壓越高baPWV越快,并且血壓越高baPWV≥1 400 cm/s的占比越大:高血壓組(91.3%)>正常高值組(68.8%)>正常血壓組(29.2%)。baPWV異常體現(xiàn)在動脈硬化程度方面:1)無動脈硬化占比,高血壓組(59.4%)<高值血壓組(86.6%)<正常血壓組(96.6%);2)輕度動脈硬化占比,高血壓組(25.8%)>高值血壓組(10.0%)>正常血壓組(2.3%);3)中度動脈硬化占比,高血壓組(14.2%)>高值血壓組(3.3%)>正常血壓組(0.7%);4)重度動脈硬化占比,高血壓組(0.5%)>高值血壓組(0)、正常血壓組(0)。以上數(shù)據(jù)顯示,隨著血壓的升高,動脈硬化逐步加重,動脈管壁彈性逐漸降低,特別是高值血壓組不同程度動脈硬化占比較正常血壓組明顯提升,表明此時對血管壁彈性具有較高的損傷,雖然血壓未達高血壓標準或未達到血壓增高標準,但血管的衰老已經(jīng)開始,動脈彈性功能的下降是其早期的表現(xiàn),而動脈彈性改變早于血管壁結(jié)構(gòu)改變,此時稱為功能性改變,需及時控制血壓的持續(xù)升高,否則心血管疾病發(fā)生的風險隨血壓升高而逐步增大[7-9]。baPWV異常體現(xiàn)在合并癥發(fā)病率方面時更為明顯:1)高血壓組baPWV≥1 400 cm/s 者冠心病發(fā)生率高于baPWV<1 400 cm/s者(46.6%與44.6%);腦梗死發(fā)生率高于baPWV<1 400 cm/s者(30.3%與18.5%),頸動脈硬化發(fā)生率高于baPWV<1 400 cm/s者(63.6% 與24.6%);2)高值血壓組baPWV≥1 400 cm/s 者冠心病發(fā)生率高于baPWV<1 400 cm/s者(44.3%與24.4%);腦梗死發(fā)生率高于baPWV<1 400 cm/s者(21.9%與12.1%);頸動脈硬化發(fā)生率高于baPWV<1 400 cm/s者(48.0% 與38.4%);3)正常血壓組baPWV≥1 400 cm/s 者冠心病發(fā)生率高于baPWV<1 400 cm/s者(25.1%與17.6%);腦梗死發(fā)生率高于baPWV<1 400 cm/s者(24.8%與10.4%),頸動脈硬化發(fā)生率高于baPWV<1 400 cm/s者(34.8% 與29.1%);總體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高血壓組>高值血壓組>正常血壓組。表明高血壓合并baPWV異常時更易發(fā)生心血管疾病;此結(jié)果與“baPWV每增加一個標準差,心血管事件風險增加30%”[1]的理論相符。高血壓組年齡最小而BMI最高,心率最快,此符合“高血壓低齡化”的概念。
綜上所述,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隨血壓的升高而呈上升趨勢,血壓越高,動脈粥樣硬化發(fā)生率也越高,尤其是對血管彈性損傷開始的高值血壓期;高值血壓人群若發(fā)展為高血壓可導致血管壁結(jié)構(gòu)和功能的異常,引發(fā)心、腦、腎等血管的病變及相關并發(fā)癥,嚴重影響病人的身體健康[10]。動脈粥樣硬化病變早期是可逆的,如果此時能夠早預防、早發(fā)現(xiàn)及早治療,可減慢血管衰老的速度。特別是青年人群中伴有高BMI、高血脂等易引起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因素,又無任何臨床癥狀病人,更具有重要的意義。
本研究為單中心回顧性研究,且未將研究對象的生化指標相結(jié)合進行分析研究,因此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需進行多中心、大樣本隊列研究來進一步明確baPWV的應用價值??赏ㄟ^觀察藥物干預前后baPWV的改善情況,判斷干預的療效,指導臨床用藥,為新藥開發(fā)提供依據(jù)[11]。
參考文獻:
[1] 李晴晴,洪華山.早發(fā)血管衰老的臨床研究進展[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9,21(6):654-657.
[2] 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編寫組.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21概要[J].中國循環(huán)雜志,2022,37(6):553-578.
[3] 中國醫(y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難治性高血壓與周圍動脈病分會專家共識起草組.同步四肢血壓和臂踝脈搏波速度測量臨床應用中國專家共識[J].中國循環(huán)雜志,2020,35(6):521-528.
[4] 劉麗麗,桂金杰,李慧敏.正常高值血壓人群無創(chuàng)血管功能檢測的意義探討[J].當代醫(yī)學,2019,25(21):88-90.
[5] 戎哲毅,許向東,浦文斌.臂踝脈搏波傳導速度和踝臂指數(shù)在高血壓患者早期動脈硬化診斷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急救醫(yī)學,2017,37(12):61-62.
[6] 張潔函,莊少偉,王玉華,等.中青年高血壓患者動脈硬化指標分析[J].中國醫(yī)師雜志,2017,19(12):1860-1861.
[7] 王德國,李敏,丁玉婷,等.正常高值血壓人群動脈硬化情況及血清尿酸水平對其的影響研究[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7,20(13):1568-1572.
[8] 張英,胡艷艷,程云鵬,等.正常高值血壓人群動脈早期損害的評價[J].大連醫(yī)科大學學報,2017,39(3):229-232.
[9] 韓梅,邢淑芳.正常高值血壓人群CIMT與HCY的關系[J].熱帶醫(yī)學雜志,2016,16(8):1030-1032.
[10] 胡大一.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南與共識[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12:22-24.
[11] 韓文杰,劉恒亮.脈搏波傳導速度的測定及臨床應用[J].心血管病學進展,2010,31(3):412-416.
(收稿日期:2023-04-19)
(本文編輯"郭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