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國文化形象傳播與文學文本中的文化(特別是“文化空缺詞匯”)外譯密切相關。就漢譯外實踐而言,所涉語言文化差異難免造成文化交際障礙,進而影響中國文化形象傳播效果。創(chuàng)建老舍三部代表作《駱駝祥子》《離婚》《正紅旗下》漢俄平行語料庫,可采用基于語料庫的翻譯研究方法,借助卡方檢驗,對語料庫中“文化空缺詞匯”俄譯進行定量、定性分析,驗證后可以發(fā)現(xiàn):“文化空缺詞匯”俄譯多采用歸化策略,與譯者風格無關。針對“文化空缺詞匯”俄譯客觀存在的文化形象傳播缺失、不對稱和誤譯問題,可借助文化翻譯觀、翻譯美學思想和“功能+忠誠”原則進行討論,提出相應俄譯補償措施,以避免翻譯中的文化形象缺損,促進中國文化形象有效傳播。
[關鍵詞]漢俄平行;中國文化形象;“文化空缺詞匯”;語料庫方法;翻譯策略;老舍作品
[中圖分類號]H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007(2025)02-135-08
[收稿日期]2024-10-11
[作者簡介]1.王美琳,女,延邊大學外國語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語料庫翻譯學、俄漢語言對比;2.樸哲浩,朝鮮族,延邊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語料庫翻譯學、俄漢語言對比。(延吉 133002)
隨著“中國文化走出去”和“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等戰(zhàn)略的實施,中國形象在文化維度上的相關研究逐漸得到學界的關注和重視。作為承載中國傳統(tǒng)和經(jīng)典文化的一類特有詞匯,“文化空缺詞匯”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形象傳播方面具有不容忽視的作用。加強對“文化空缺詞匯”傳譯“三性”(準確性、合理性、可讀性)的把握,有利于在國際社會塑造和傳播中國文化形象。當前,國內(nèi)相關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且方法較為傳統(tǒng)。鑒于此,本文借助語料庫翻譯研究方法,以“文化空缺詞匯”俄譯為語料,期望解決以下問題:1.界定“中國文化形象”與“文化空缺詞匯”;2.以語料庫為數(shù)據(jù)源,借助卡方檢驗,驗證俄譯策略選取與譯者風格間的相關性;3.針對“文化空缺詞匯”俄譯存在的中國文化形象傳播問題,提出相應補償措施。
一、“中國文化形象”與“文化空缺詞匯”
作為中國形象的下位概念,“中國文化形象”的概念尚未得到科學精準的界定。主要原因在于,其一,中國形象本身極其復雜,已然成為多學科的研究對象;其二,文化維度中國形象研究,特別是翻譯視角的文化維度中國形象研究成果有限。
(一)“中國文化形象”
國家形象研究起初主要集中于政治學視域,它的塑造與傳播深受各國政府的重視。博爾丁(Boulding)認為,“國家形象是一個國家對自己的認知,以及國際體系中其他行為體對它認知的組合,是一系列信息輸入與輸出所產(chǎn)生的結(jié)果”。他進而從哲學和心理學角度對國家形象進行探析,將其劃分為地理空間、心理態(tài)度和物理實力三個維度。杰維斯(Jervis)通過系統(tǒng)分析國家形象對國際關系的作用和影響,認為在兩國關系中,一致目標、相對實力和文化地位是形成一國形象的三個結(jié)構(gòu)性因素。隨著傳播媒介和傳播制度的發(fā)展與變革,國家形象研究開始在傳播學和形象學視域下展開,并具化為中國形象研究。中國形象“是中國的整體風貌在所有認知主體意識中的再現(xiàn),是國內(nèi)民眾和國際社會對中國的政治制度、經(jīng)濟發(fā)展、文化歷史、環(huán)境氣候、科學技術、國民素質(zhì)、對外交往等方面的認知和整體評價”。當前中國國際地位和影響力的提升使中國形象研究呈多維發(fā)展趨勢。按不同的社會領域,中國形象可分為政治形象、經(jīng)濟形象、文化形象、生態(tài)形象等維度?!爸袊幕叱鋈ァ焙汀疤岣邍椅幕泴嵙Α钡奶岢龊蛯嵤┍砻鳎浩湟唬谥袊蜗蟾骶S度中,中國文化形象的塑造和傳播占有重要地位;其二,文化形象維度更易通過地理空間和心理因素滲透進大眾視野。
作為中國形象的下位概念,中國文化形象指中國在文化維度上針對自身現(xiàn)實情況自我設定并傳播的形象與國際社會理解并接受的形象之和,通過自塑自傳與他塑他傳共建。受巴柔的比較文學形象學思想影響,孟華認為當代形象學研究的核心是對“他者”形象的定義,現(xiàn)有基于文學文本的中國文化形象研究也多從“他者”視角展開,但中國文化形象自塑與自傳的重要性不可忽視。中國文化形象在國際社會中的自塑與自傳離不開翻譯的參與,因此與文化翻譯,特別是“文化空缺詞匯”翻譯密不可分。
(二)“文化空缺詞匯”及類型
當前,國內(nèi)外學界對“文化空缺詞匯”暫無統(tǒng)一術語表達。從翻譯研究視角出發(fā),該類詞匯功能表現(xiàn)為文化負載,翻譯結(jié)果為空缺,故本文統(tǒng)一采用“文化空缺詞匯”進行討論。
在語言學視域下,斯捷潘諾夫(1965)將“空缺”解釋為“語義地圖中的空白點”。在翻譯研究中,“空缺”是源語單詞中蘊含的目標文化中完全沒有的概念,“這個概念可抽象或具體,它可能與宗教信仰、社會習俗或食物有關,具有文化特異性”。在認知語言學視域下,波波娃和斯捷爾寧(2003)認為,“空缺”在兩種文化接觸的情況下產(chǎn)生,分為語言系統(tǒng)(語際和語內(nèi))、范式特征(屬和種)、內(nèi)容抽象程度(具象和抽象)、稱名類型(稱名和文體)、特定語篇的空缺?!拔幕杖痹~匯”“受制于特定國家或民族的文化,如風俗習慣、生活方式、文化傳統(tǒng)、歷史和政治事件等”,“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逐漸積累的、有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的活動方式?!惫蓿?015)將“文化空缺詞匯”視為“一個語言文化社群的經(jīng)驗相對于另一個語言文化社群的冗余或不足”。因此,“文化空缺詞匯”植根于國家和民族文化之中,背后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特有的文化標記和內(nèi)涵,蘊含并展現(xiàn)了該國的文化形象。
受地緣、社會、歷史等因素影響,不同語言間的文化空缺范圍也存在一定差異。以英語為源語,紐馬克(1988)在生態(tài)、物質(zhì)、社會、宗教和語言的文化分類基礎上,將宗教進一步分為組織習俗及意識,語言則被拆分為身勢語與習慣。胡谷明、沈曼(2011)認為,根據(jù)所屬物質(zhì)生活、精神生活等特點,漢語“文化空缺詞匯”可以劃分出不同的組別。周方珠(2014)更是將《紅樓夢》中的文化分為戲曲、詩性、繪畫等20余類。可見,學界對文化的分類認識迥異,且整體的分類標準缺乏層級性和系統(tǒng)性。據(jù)此,本文依據(jù)漢俄平行語料庫,將“文化空缺詞匯”分為物質(zhì)和精神兩個大類后再做其下位類型劃分。
“物質(zhì)文化空缺詞匯”強調(diào)一種文化存在的有形狀態(tài),反映社會的物質(zhì)文明發(fā)展水平。社會間的物質(zhì)文化差異體現(xiàn)在語言中即為“物質(zhì)文化空缺詞匯”,如主心骨、杠夫、頂戴、絹花、豆汁、喜棚、蒲扇、佛座蓮等,進一步對其進行劃分則還包括稱名(105項)、服飾(28項)、飲食(81項)、器具(89項)、生態(tài)(21項)五類?!熬裎幕杖痹~匯”的產(chǎn)生以物質(zhì)文化為基礎,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倫理觀念、心理狀態(tài)、理想人格、審美情趣等精神成果的總和”,如,洗三、破五、磕頭、相面、牌九、相聲、八字沒一撇、嫁雞隨雞、風水、灶王爺?shù)龋瑢ⅰ熬裎幕杖痹~匯”進一步劃分共包括制度習俗(98項)、行為禮儀(32項)、文體娛樂(87項)、俗語典故(88項)、宗教信仰(30)五類。需要注意的是,受文化現(xiàn)象本身的復雜屬性限制,無論從何角度對其分類都難免存在部分重疊現(xiàn)象。因此,“文化空缺詞匯”物質(zhì)和精神兩大類的下位分類亦難免有違經(jīng)典范疇理論。
(三)中國文化形象在“文化空缺詞匯”中的映射
中國文化形象傳播見諸文學、影視、新聞等多種文體,其中,文學作品尤甚。文學文本內(nèi)含的大量“文化空缺詞匯”承載著各類中華文化,使其成為最易于傳播中國文化形象的有形載體。“文學作品對中國形象的影響雖不那么直接或立竿見影,但是文學作品常常觸動讀者的心弦,而且具有包容、滲透的功能?!蓖ㄟ^文學文本外譯傳播中國文化形象,能夠產(chǎn)生“潤物細無聲”般持久且潛移默化的效果,是推動中國文化形象傳播和“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徑?!爸袊幕叱鋈ァ本哂袃蓪右夂阂皇鞘箛H社會了解和熟悉中國文化;二是使國際社會理解和接受中國文化??梢?,中國文化形象首先是自傳。
中國文化形象自傳離不開翻譯。在外譯“文化空缺詞匯”時,翻譯策略的選擇直接影響中國文化形象傳播效果。翻譯策略是統(tǒng)領全文翻譯實踐的指導思想,具有宏觀調(diào)控譯文整體效果的作用。在文學文本中,“文化空缺詞匯”翻譯策略的選擇不僅直接影響其外譯準確程度,還決定了譯作的藝術效果。科學有效的翻譯策略不僅有利于跨越語言屏障、加強文化溝通,而且有助于塑造并傳播準確、豐富的中國文化形象,最大限度地消解傳播過程中帶給國際社會的理解偏誤,改善并提升中國文化形象塑造的立體性和傳播的有效性。
鑒于此,本文自建老舍三部代表作漢俄平行語料庫,利用基于語料庫的研究方法,對“文化空缺詞匯”的翻譯策略選擇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借助卡方檢驗排除譯者風格帶來的主觀影響,分析“文化空缺詞匯”俄譯問題,提出相應解決方案,以期為有效傳播中國文化形象盡綿薄之力。
二、實驗設計與數(shù)據(jù)分析
“語料庫翻譯研究由兩個有機組成部分構(gòu)成,即平行語料庫與研究切入點。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本研究以“文化空缺詞匯”俄譯為切入點,探討中國文化形象傳播效果問題,但現(xiàn)有公開漢俄平行語料庫有限,且針對性和配適性較弱,自建語料庫就成為本研究的首務。
(一)語料選取與處理
本語料庫為老舍三部代表作《正紅旗下》(ПОД ПУРПУРНЫМИ СТЯГАМИ)《離婚》(РАЗВОД)《駱駝祥子》(РИКША)及其俄譯本為平行語料來源,漢語語料約為33萬字,譯語語料約為17.5萬詞。三部作品內(nèi)含豐富的“文化空缺詞匯”,且俄譯本在俄羅斯和俄語國家廣為流傳,語料符合權威性、代表性等建庫要求。
本文以“文化空缺詞匯”俄譯為例探討中國文化形象傳播效果,因此需通過大類-小類“文化空缺詞匯”名稱首字母大寫的形式(如,WZ-CM即為物質(zhì)文化空缺詞匯下的稱名一類)對語料庫中的“文化空缺詞匯”進行人工分類標注處理,以達到快速檢索和統(tǒng)計兩類“文化空缺詞匯”及其子類的效果。
(二)實驗假設
在基于語料庫的翻譯研究中,假設是對有關自變量和因變量之間關系的一種預測,驗證假設的真?zhèn)斡兄谕晟埔酝芯砍晒?,為?shù)據(jù)分析提供客觀有力的支持。借助四格卡方檢驗,計算x2值,可有效驗證兩個分類變量,即翻譯策略與譯者風格間是否存在關聯(lián)性。根據(jù)四格表自由度n=1,顯著關鍵值為0.05,x2臨界值為3.84,若x2lt;3.84表明二者無顯著關聯(lián)。實驗假設:受語言間文化差異影響,在中國文化形象外譯傳播過程中,“文化空缺詞匯”俄譯主要選擇歸化策略,與譯者風格無關。驗證假設成立與否后,可對文化傳播效果中存在的客觀不足做進一步分析。
“比較是語料庫研究中最常用的手段,因為任何語言特征總是相對于某一標準而言的?!眃為揭示某一語言相對于另一語言的語言現(xiàn)象或特征,需要建立類比語料庫作為參考。本研究涉及翻譯策略和譯者風格間的差異,因此需根據(jù)譯者的不同分別建立漢俄平行語料庫。
(三)數(shù)據(jù)統(tǒng)計
實驗假設聚焦于翻譯策略與譯者風格,翻譯策略作為實現(xiàn)翻譯目標的原則和方案,其分類與翻譯活動參與者(原文作者、譯者、翻譯活動發(fā)起人、譯文讀者)密切相關。其中,原文作者和譯文讀者處于翻譯活動的兩極,“依據(jù)譯者在翻譯活動中對這兩者的取向的不同,翻譯策略可分為兩類:歸化和異化”,而翻譯策略本身的宏觀屬性,使其不便直接進行相關性分析。因此,需借助對“文化空缺詞匯”不同翻譯策略下翻譯方法的統(tǒng)計,運用四格卡方檢驗,使“文化空缺詞匯”俄譯策略與譯者風格相關性分析更為可行。
翻譯方法作為一種概括性的處理方式,與翻譯策略的關系體現(xiàn)為:翻譯策略的實施依托翻譯方法運用,翻譯方法的運用依據(jù)翻譯策略。兩種翻譯策略下的翻譯方法簡要分為:1.異化策略下的翻譯方法:零翻譯、音譯、直譯等;2.歸化策略下的翻譯方法:意譯、釋譯、改譯、創(chuàng)譯等。統(tǒng)計語料庫中物質(zhì)(WZ)與精神(JS)“文化空缺詞匯”翻譯策略的選取情況如下:
上表說明:1.“物質(zhì)文化空缺詞匯”俄譯的歸化策略占比高達72.64%,明顯高于異化策略;2.“精神文化空缺詞匯”俄譯的歸化策略占比亦達60.42%,同樣高于異化策略??梢姡瑹o論處理哪類“文化空缺詞匯”,兩位譯者均傾向于歸化策略。
(四)“文化空缺詞匯”俄譯策略與譯者風格相關性分析文藝
翻譯學派強調(diào),文學翻譯是譯者的再創(chuàng)造活動,因而譯文中無不體現(xiàn)著譯者的自身風格。鑒于《離婚》與《駱駝祥子》譯者相同,因此分別與《正紅旗下》做譯者風格與“文化空缺詞匯”翻譯策略相關性檢驗。
上面的表2和表3顯示,通過兩次卡方檢驗數(shù)據(jù)可知,由于漢俄兩種語言間的語言文化差異和“文化空缺詞匯”本身獨有的文化屬性,在以俄譯為媒介的中國文化形象傳播過程中,兩位譯者均傾向于歸化策略,與譯者風格無關且無偶然性,假設成立。經(jīng)過上述驗證即可對“文化空缺詞匯”俄譯導致的中國文化形象傳播問題做客觀分析。
三、中國文化形象傳播效果分析
從接受美學角度出發(fā),歸化策略具有易于接受、閱讀障礙較少的優(yōu)勢。但該翻譯策略也存在拉大源語文化與讀者間距離,影響中國文化形象傳播的問題。依據(jù)語料內(nèi)容,本文將中國文化形象傳播中存在的問題分為文化形象缺失、不對稱、誤譯三類,對具體譯例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補償措施。
(一)文化形象缺失
文化形象缺失主要由漢俄文化差異導致,可大致分為主動缺失和被動缺失兩類。主動缺失是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為避免工作復雜或讀者障礙有意為之;被動缺失則指譯后仍有部分語言文化內(nèi)涵無法通過補償或釋義傳達,譯者只能被迫接受。盡管文化形象缺失具有降低俄文讀者閱讀障礙的積極作用,但同時也存在阻礙中國文化形象準確傳播的消極影響。
1.主動缺失
(1)“我的大舅是三品亮藍頂子(WZ-FS)的參領(JS-ZDXS),……”(《正紅旗下》第七章)
(1')“мой дядя, ... чиновника третьего ранга, — отмечавшееся голубым шариком на шапке.”(?ПОД ПУРПУРНЫМИ СТЯГАМИ? 7)
“頂子”存于清朝,呈球形立于官帽頂,做區(qū)別官員級別之用,以紅寶石為最高,珊瑚次之,后為藍、青寶石等。將其俄譯為“шариком на шапке”,以“шарик(小球)”指代“頂子”,存在明顯的文化形象缺失。盡管“頂子”承載的是封建時期的文化,但文化形象本非單一性。考慮到注釋帶來的閱讀負擔,譯者不妨在“шарик”后加“с высоким саном”,如此既能解釋“頂子”與地位之間的關系,又能減少對中國文化形象傳播的缺失。
(2)“小洋式門,上面有兩個洋灰堆成的獅子(WZ-QJ),雖然不十分像獅子(WZ-QJ),可是有幾分像哈吧狗呢,就算手藝不錯?!保ā峨x婚》第三章)
(2')“Ворота как ворота -небольшие, сверху -два льва, правда, на львов они не очень похожи, но за болонок вполне сойдут, а сделаны, в общем, неплохо.”(?РАЗВОД? ГЛАВА ТРЕТЬЯ)
譯例中的“獅子”是指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立于大門兩側(cè)做辟邪之用的石獅子,擺放習俗為“左雄右雌”,雄獅腳踩繡球,雌獅腳踩幼子。譯文雖用“лев”準確傳達了語義,但忽略了獅子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語境下所承載的文化形象,導致讀者產(chǎn)生閱讀障礙。王寧(2021)指出,在視覺文化中,圖像很大程度上承擔著源語文字的功能,稱之為翻譯的“語像轉(zhuǎn)向”a。胡清韻、譚淵(2021)b通過考察《西游記》德譯本發(fā)現(xiàn),插圖在譯文中具有傳遞文化信息的作用,能夠強化并糾正譯本對中國文化形象的建構(gòu)。因此,譯者可采用“圖示+補償”翻譯法,通過對兩側(cè)獅子的作用描寫和形象展示補償文化形象缺失,增添文本閱讀趣味,減弱閱讀障礙,以此準確傳播中國文化形象。
2.被動缺失
(3)“牛有生(WZ-CM),牛又生,差不多嘛!”(《正紅旗下》第八章)
(3')“Он сказал ‘Ню-ю-шэн’, а здесь ‘Ньюшэн’— звучит почти одинаково.”(?ПОД ПУРПУРНЫМИ СТЯГАМИ? 8)語言類型學通過語音類型特點將漢語歸為聲調(diào)語言,將俄語歸為非聲調(diào)語言。譯文借助讀音上的細微差別彌補“有”與“又”在聲調(diào)和韻律上的差異,屬被動放棄源語語言文化。
文學譯作翻譯需額外考慮原文獨有的美學效果傳達?!胺g與美學聯(lián)姻是中國翻譯理論的重要特色之一,歷史定式和文化整體形態(tài)的發(fā)展使之成為必然。”對文學翻譯的審美,目的是再現(xiàn)源語中的美,而文化形象傳達則屬更高層級的審美。若譯例(3)屬不得已而為之,那么譯例(4)或許可以處理得相對完美:
(4)“在除夕(JS-ZDXS) 吃餃子的時候,到門外去叫:黑小子、白小子,上炕吃餃子(JS-SYDG)!”(《正紅旗下》第四章)
(4')“Говорят, ... , съев пельмени, вышла за дверь и крикнула: Черненький! Беленький! Садитесь на кан, съешьте пельменьчик!”(?ПОД ПУРПУРНЫМИ СТЯГАМИ? 4)
源語以“i”為韻腳在韻律中朗朗上口,譯語只需在保留原文語義的同時統(tǒng)一韻腳即可。美中不足的是,在最后的韻腳處“пельменьчик”并未與前文中的“черненький”和“беленький”同韻,若能將“пельменьчик”改為復數(shù)形式“пельменьчики”,則可有效傳達中國語言文化中的韻律美。
(二)文化形象不對稱
(5)“……我準備好,要贏您四吊(JS-ZDXS)錢,買一斤好雜拌兒(WZ-YS)吃吃!”(《正紅旗下》第四章)
(5')“Хочется мне выиграть чоха три-четыре. Куплю на выигрыш разных сладостей- по лакомлюсь вдосталь!”(?ПОД ПУРПУРНЫМИ СТЯГАМИ? 4)
“雜拌兒”流行于北部地區(qū),指在夏歷春節(jié)將一些干果用蜜汁加工成蜜餞食品摻在一起以供食用,有吉祥之意。檢索結(jié)果顯示,“雜拌兒”在語料庫中出現(xiàn)8次,除4次略譯外,均譯為“сладости”——由糖及色素等制成的非干果甜食。誠然,兩者均為混合型甜食,但卻導致文化形象傳播不對稱,不若譯為“сухофрукты и засахаренные фрукты”(干果和蜜餞)。
巴斯尼特(Bassnett)和勒菲弗爾(Lefever,1990)b提出,翻譯研究應把翻譯單位從語篇轉(zhuǎn)移到文化,最大限度使源語文本在譯語文化里發(fā)揮與源語文化相同的功能。韋努蒂(Venuti,1995)c在論及文化翻譯問題時極力主張異化策略,認為翻譯之目的是引介而非消解語言間的文化差異。異化策略可使譯語讀者在不離開母語的情況下理解和享受源語文化,從而在無形中達成文化形象傳播。
(6)“假若人真是土作的,多老大希望,和泥的不是水,而是二鍋頭(WZ-TS)!”(《正紅旗下》第八章)
(6')“Если человек и впрямь сотворен из праха земного, то с земной твердью должна лучше всего сочетаться не простая вода, а водка ‘Эрготоу’, — подумал он,”(?ПОД ПУРПУРНЫМИ СТЯГАМИ? 8)
“二鍋頭”在語料庫中共出現(xiàn)3次,首譯如上?!岸侇^”與“伏特加”二者存在語義共性“酒”。采用音意結(jié)合的譯法處理為“водка ‘Эрготоу’ ”,既可保留源語文化內(nèi)涵,又能體現(xiàn)漢俄文化差異且不會產(chǎn)生閱讀障礙。隨后出現(xiàn)的兩個俄譯則簡譯為“Эрготоу”,以加深譯語讀者印象,利于中國文化形象傳播。
(三)文化形象誤譯
(7)“……還是她自己出的主意,教祥子到德勝門外去請陳二奶奶——頂著一位蝦蟆大仙(JS-ZJXY)?!保ā恶橊勏樽印返谑耪拢?/p>
(7')“…Тут Хуню попросила Сянцзы сходить за ворота Дэшэньмэнь к тетушке Чэньэр, одержимой духом святой лягушки.”(?РИКША?ГЛАВА ДЕВЯТНАДЦАТАЯ)
此譯例中的“大仙”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一種迷信活動的專用語,不乏貶義色彩,而俄譯的“святая лякушка”帶有褒義色彩,且兩者所指各異,屬典型的文化形象誤譯。依據(jù)諾德提出的“功能+忠誠”a原則,在沒有對應俄語詞匯的情況下,不妨將“大仙”意譯為“знахарка”。此外,還有兩處誤譯因忽略中國文化內(nèi)涵而采用直譯導致:
(8)a.“……要了一斤半柳泉居自制的黃酒,幾個小燒,燒子蓋(WZ-YS)與炸鹿尾(WZ-YS)之類,吃喝得相當滿意?!保ā墩t旗下》第三章)
(8)b.“…где заказали полтора цзиня желтого домашнего вина и несколько тарелок с закусками: отварное седлышко и жареный олений копчик.”(?ПОД ПУРПУРНЫМИ СТЯГАМИ? 3)
“燒子蓋”的主要原料為豬里脊或牛肉,與俄譯“отварное седлышко”無關。在清代的食材中,鹿尾最為珍貴,因此廚師以豬肉、豬肝為原料,仿制成鹿尾樣,冠以“炸鹿尾”的美稱。譯者將之誤譯為“жареный олений копчик”,從語義層面來看雖情有可原,但于文化翻譯而言,既誤導了譯語讀者,又阻礙了中國文化形象的傳播。這一文化形象誤譯可通過注釋或釋譯補償。誠然,一味在文中、文末輔以注釋則會使中國文化形象傳播負擔過重。這就要求譯者把握注釋的解釋性翻譯限度,在具體翻譯過程中參考“語句通順、一句為限、不增內(nèi)容、文體限制”b原則,可為釋譯做合理限制。需強調(diào)指出的是,上述譯例僅為“文化空缺詞匯”的滄海一粟,其中有優(yōu)良的,也有封建的;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它們良莠不齊,但共同承載、塑造著豐富、立體、包容、多元的中國文化形象。
四、結(jié)論
綜上所述,本文可得出如下結(jié)論:
第一,中國形象研究方興未艾,但文化維度,特別是翻譯學視角下的中國文化形象研究需深入探討。第二,在文學文本中,“文化空缺詞匯”俄譯通常并用異化與歸化策略,但側(cè)重后者。通過卡方檢驗可知,此現(xiàn)象與譯者風格無關,主要受中俄語言文化差異影響。第三,就中國文化形象傳播效果而言,兩種翻譯策略均存在中國文化形象缺失、不對稱、誤譯等缺憾,可借助釋譯+音譯、注釋、圖示等方法加以補償。
總體而言,中國文化形象對外傳播效果與語言文化差異相關。因此,無論選擇何種翻譯策略,“文化空缺詞匯”外譯中的中國文化形象傳播效果均存在一定缺憾。在今后的中國文化形象傳播過程中,傳播效果與翻譯目的、譯者身份等因素的相關性和關聯(lián)程度仍需進一步考察。
[責任編輯 樸蓮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