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法學課程的可視化教學是數字技術與法學教育的深度融合,其將抽象的法律概念和復雜的法律條文通過圖像、圖表、視頻等可視化手段呈現出來,能增強學生對法學專業(yè)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對法學專業(yè)的學習興趣,便于學生記憶和重復學習,提高學習效率與教學質量。文章立足可視化教學技術,結合學生的需求進行了法學課程的教學探索??梢暬虒W中內容的選擇要準確與適當,要關注學生的需求與反饋,同時,教師應具備一定的數字技術與素養(yǎng),積極探索運用數字技術實現教學內容的創(chuàng)新。
關鍵詞 法學;數字法學;可視化教學;新樣態(tài)
中圖分類號:G424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DOI:10.16400/j.cnki.kjdk.2025.08.019
Exploration of Visual Teaching Practice in Law Courses in the Digital Age
CHEN Fengzhen
(Loudi Radio and TV University, Loudi, Hunan 417000)
Abstract The visual teaching of law courses is a deep integr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 and legal education. It presents abstract legal concepts and complex legal provisions through visual means such as images, charts, and videos, which can enhanc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legal knowledge, improve their interest in learning law, facilitate their memory and repetitive learning, and improve learning efficiency and teaching quality. The article focuses on visual teaching technology and explores the teaching of law courses based on students' needs. The selection of content in visual teaching should be accurate and appropriate, paying attention to students' needs and feedback. At the same time, teachers should possess certain digital technology and literacy, actively exploring the use of digital technology to achieve innovation in teaching content.
Keywords law; digital law; visual teaching; new form
在數字時代,法學教育正在對社會變革作出積極回應,亟待通過數字法學教育模式轉型來解決傳統(tǒng)教育模式中如數字要素缺失、教學模式守舊等一系列問題[1]。數字時代為法學課程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教師需要積極適應數字時代的教學要求,充分利用數字技術的優(yōu)勢,與時俱進,創(chuàng)新教學。
法學課程的可視化教學是一種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法,其作為一種數字技術與法學教育的深度融合,隨著數字技術的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它將抽象的法律概念和復雜的法律條文通過圖像、圖表、視頻等可視化手段呈現出來,以提高教學和學習效果。筆者立足可視化教學技術,結合開放教育和農民大學生學習的需求,進行了法學課程教學的嘗試與探索。
1" 可視化教學實踐的意義
1.1" 增強學生對法學專業(yè)知識的理解
可視化教學能夠將法學專業(yè)復雜的法律關系、內容和程序以直觀的方式展示出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法律知識。例如,通過思維導圖軟件Mind Master制作流程圖向學生展示法律訴訟程序,可以讓學生清晰地了解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先后順序和具體要求,以便學生牢固掌握法學課程基本知識和原理,以便在實踐中能學以致用,知行合一。
1.2" 提高學生對法學專業(yè)的學習興趣
相比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可視化教學更加生動有趣,帶給學生情境感受更強,學生體驗更豐富,可以大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用Explain" everything" 教學軟件展示法律實例,真實還原法律事件或者案例產生與發(fā)展的過程,引導學生在觀看過程中主動思考、評價與反饋,生成學生的“真實體驗”,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養(yǎng)成法律思維習慣。
1.3" 便于學生記憶和重復學習
可視化教學為在職學生提供學習的便利??梢暬瘍热萃ǔ>哂休^強的視覺沖擊力,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記憶法律知識。例如,用流程導圖或者Mind" Master梳理法律知識點,可以讓學生快速掌握知識框架,便于記憶和復習。用Explain" everything" 教學軟件或者是印象筆記App提升學生學習的情境感受,使用動畫、照片、語音生成并錄制微課,將課堂上的學習情境與內容生成資源,供學生復習或者未及時參加課堂學習的學生使用,大大便利了學生的學習。
2" 可視化教學實踐步驟
2.1" 確定教學目標和內容
明確課程的教學目標,依照學情分析結果,梳理教學內容,確定哪些知識點適合進行可視化呈現。如在“農村土地確權”一課中,結合思政要求確定素質目標、知識目標與能力目標,通過前期對學生的年齡、知識水平、專業(yè)背景、學習需求等方面情況的了解,找到學生的課程需求和關注點,確定以案例分析與課題探討為主線,融合思政要求,對確權的爭議、處理原則、處理方法進行教學,并對亞洲大規(guī)模確權的成功和非洲確權的失敗進行對比與知識拓展,對我國土地確權工作的現狀、問題與未來的發(fā)展與學生一起進行分析與展望。筆者在教學安排中發(fā)現,在案例分析與評議、知識對比、拓展互動等方面可以進行可視化教學。
2.2" 收集素材
數字時代,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大數據平臺收集海量數據,從北大法寶、威科先行等專業(yè)法律數據庫,各級法院官網、中國裁判文書網、國家法律法規(guī)數據庫等政府官方網站,法律博客、法律論壇等法律資訊平臺和法律專家學者的社交媒體上查找需要的材料,如法律條文原文、法律案例、法院判決書、法律新聞報道、法律學術文獻、法律場景、法律標志等。如農村土地確權課程教學中收集到的素材有近年來的中央一號文件精神、中國法院網的近年來指導案例與典型案例、教學團隊農村調研案例與視頻、中國土地網的土地改革報道、中國知網有關世界大規(guī)模確權的海量論文和國家開放大學電子圖書館的相關內容。
2.3" 設計可視化內容
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目標選擇合適的可視化工具,可以依照現有的教學條件和自己的習慣選擇性采用Explain Everything、Mind Master、PowerPoint和Adobe Animate制作工具等來進行教學,同時也還可以配合法律圖表軟件、印象筆記、草料二維碼等工具輔助。
在“農村土地確權”課程教學中,教師首先運用Mind Master設計課程學習安排,豐富的風格主題和導圖結構能幫助學生清晰地梳理本節(jié)課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系,讓學生心中有數。然后通過Adobe Animate制作“假如你是土地管理人員,該怎么辦”小動畫,拋出問題,引入主題,帶領學生進入情境。接下來進行土地確權案例分析與評議,學生可以通過觀看案例視頻學習土地確權精選實例,經過案例分析與評議,學生已經漸入佳境。接下來教師利用圖表軟件制作亞洲與非洲的法律圖表對比來進行國外土地確權知識拓展,同時學生可掃描教師準備的二維碼一起學習相關論文和研究數據,求異探索、互說互議,學生可以自由探討我國土地確權問題的展望,通過深度思考、感悟體驗和自主探究,學生真正沉浸悟境。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到不同的情境中,實現知識的遷移和拓展,帶領學生反思和總結,讓學生的學習情境得到升華。教學結束之前,教師整合相關資料生成二維碼,以便學生對課堂知識進行查漏補缺與思考,也為學生參閱資料提供建議。
如果條件可行,教師還可以利用Explain Everything進行課程可視化教學與記錄,該技術能夠有效增強教學情境的真實性,提高課堂互動的有效性,實現課堂展示與評價的可分享性[2]。教師借助Explain Everything軟件的可編輯性,通過 Pad輔助,在課堂的各環(huán)節(jié)給學生帶來身臨其境的體驗感,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教學完成后,可以形成生成性資源,供學生反復學習或者回看。
實踐教學中的模擬法庭可視化記錄也深受學生歡迎,教師錄制視頻并進行剪輯和整理,在視頻中添加字幕,對關鍵的法律程序和辯論要點進行標注和解釋,制作成可視化的教學資料,讓學生加深對法律程序和法律辯論技巧的理解。
2.4" 可視化教學設計中應注意的問題
第一,注意內容的準確性。錯誤的內容可能會誤導學生,影響教學效果。在使用可視化工具前,教師應仔細檢查數據、案例和解釋是否正確,在展示統(tǒng)計數據時,要核對數據源的可靠性與準確性,而且還要注意知識產權的保護。
第二,關注學生需求。開放教育法學專業(yè)學習的學生為成年人,在思維導圖設計或者動畫視頻設計時,要注意布局合理,色彩搭配協(xié)調,增強真實性和學生的體驗感,突出內容的教育價值。
第三,提前檢查設備和軟件的兼容性和穩(wěn)定性。確保在教學過程中不會出現技術故障,影響教學進度。在使用多媒體教室進行可視化教學前,測試投影儀、音箱等設備是否正常工作。
第四,避免過度使用可視化工具而導致信息過載。過多的圖像、動畫和視頻可能會讓學生分散注意力,難以抓住重點。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和內容,合理選擇和運用可視化工具,突出關鍵信息。可視化教學不能替代教師的講解,教師也不能在教學過程中過度依賴可視化教學工具,需要正確引導學生開展學習互動、交流。
第五,教師應及時了解學生對可視化教學的反饋,根據學生的意見和建議,通過教學反思,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如果內容太難不易理解,則需要簡化或者調整可視化方法;教學節(jié)奏太快,則嘗試減少信息量或者放慢呈現速度;學生參與度低,則需要在互動和討論方面進行改善。
3" 數字時代對教師提出的要求
在數字時代,法學教師需要在繼承傳統(tǒng)法學教育方法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發(fā)展,才能培養(yǎng)具有數字法律思維和數字法治素養(yǎng)的法治人才[3]。可視化教學之中,教師應注重提升數字技術實踐能力,具備一定的數字技術與素養(yǎng),積極探索運用數字技術實現教學內容的創(chuàng)新。
3.1" 了解數據可視化技術
教師應熟練掌握在線教學平臺的使用,能根據教學內容和目標選擇合適的工具來制作生動形象的教學資源[4],能通過生動的圖像、音頻和視頻資料,更好地解釋復雜的法律概念和案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果;能夠運用在線教學平臺的可視化功能,如實時屏幕共享、虛擬白板等,為學生創(chuàng)造互動性強的學習環(huán)境,同時要主動學習,掌握應對常見技術問題的方法,發(fā)揮數字技術輔助教學的作用,保障教學的順利進行。
3.2" 能夠運用法律數據庫進行文獻檢索和數據分析
教師應熟悉各類專業(yè)法律數據庫的操作,能快速準確地從數字法律資源庫中找到所需的法律條文、案例和學術文獻,為研究工作提供有力支持。同時,能利用數據分析工具對大量的案例進行分析,發(fā)現法律實踐中的趨勢和問題,為法學研究和教學提供新的視角和方法,為學生學習提供知識拓展服務。
3.3" 應具有一定的信息素養(yǎng)與創(chuàng)新能力
教師應能夠從海量的數字資源中篩選出高質量、與教學內容緊密相關的可視化素材,如法治圖片、庭審視頻、法律科普動畫等,并進行整合和二次創(chuàng)作。教師在使用和分享可視化教學資源時,應注意遵循相關法律法規(guī)和道德規(guī)范,不得侵犯他人知識產權。另外,法學課程涉及比較枯燥的條文,教師要勇于嘗試新的個性化的教學方法,如利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技術創(chuàng)建沉浸式學習體驗,或與技術部門合作開展基于數據可視化的探究性學習活動等[5],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3.4" 具有較強的溝通協(xié)作能力
在可視化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與學生保持良好的溝通,以學生為主體,鼓勵學生互動思考,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和應用可視化教學內容,達到教學目的。還應與其他教師協(xié)作交流,如開展技術共享、教學反思與改進,共同探索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推動教學質量的整體提升。
教師還可以通過學校舉辦的數字化教學能力提升培訓、教育部門的數字教育大講堂以及高校圖書館資源培訓[6],拓寬數字技術視野,掌握數字化教學理論、工具使用、教學設計、資源獲取與利用等方面的能力,以便更好地將數字技術融入教學。
總之,教師要結合法學課程的特點,不斷提高信息技術和學科教學融合的設計能力,讓信息技術優(yōu)勢助力法學教學,不斷探索兩者深度融合的方法和路徑,讓法學課程教學實現更優(yōu)質的教學效果。
基金項目:湖南開放大學課題“習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開放教育法學課程的價值意蘊與實踐路徑”(XKD-2023-Z-2);婁底市社科聯項目“基于婁底市農民大學生培養(yǎng)機制下的農村‘兩后生’教育培訓與創(chuàng)業(yè)保障探究”(202358B)。
參考文獻
[1] 楊惠琪,冷秋陽.論數字時代法學教育模式變革——兼論數字法學學科建設探索[J].西南法律評論,2023,35(00):212-231.
[2] 劉婷婷.信息技術2.0背景下的小學美術可視化教學新樣態(tài)——以“四季歌”為例[J].教育與裝備研究,2022,38(1):65-68.
[3] 唐齊超.混合式教學模式構建研究——以法學教學為例[J].法制博覽,2024(31):166-168.
[4] 鄭鵬.提高“學困生”學習效率的可視化教學策略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24.
[5] 楊珠瑛.新時代法學教學創(chuàng)新路徑探析[J].甘肅教育研究,2024(5):88-91.
[6] 郭祥眾.“互聯網+”時代法學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研究[J].佳木斯職業(yè)學院學報,2022,38(3):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