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建筑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歷史的見證者。夏家院民居建于明末清初,位于河南省新鄉(xiāng)市原陽縣新華街42號,是陽武縣最大財主的一處私宅,因房主人為夏姓,故稱夏家院。夏家院是黃河中下游保存較完整的、北方標準式“四合院”建筑形式的一處古民居建筑群,具有深刻的文化價值和歷史意義。通過分析夏家院民居的文化背景、建筑特色,有助于我們了解中原地區(qū)古民居建筑的文化底蘊,反映了當?shù)厝说乃枷胗^念和審美情趣。
【關鍵詞】夏家院;建筑風格;文化特色
【中圖分類號】J59"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5)11-0116-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5.11.033
基金項目:2024年度新鄉(xiāng)市政府決策研究課題招標(課題編號:B24116)。
建筑文化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生活,也承載著人們的精神和信仰,不同地域的建筑風格展現(xiàn)了當?shù)鬲毺氐淖匀画h(huán)境、生活習慣和民族傳統(tǒng),它們承載著民族記憶,展現(xiàn)了人與環(huán)境的互動,為后世提供了珍貴的文化遺產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靈感。
一、夏家院民居建筑的文化背景
(一)中原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有其獨特性,由于氣候、地理位置、歷史發(fā)展、民族構成等因素的不同,各個地區(qū)的文化表現(xiàn)出顯著的差異性。地域文化深刻影響了建筑的發(fā)展,使不同地區(qū)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建筑風格。夏家大院位于新鄉(xiāng)市原陽縣,是黃河中下游保存較完整的、北方標準式“四合院”建筑形式的一處古民居建筑群。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搖籃、中華文明的重要發(fā)源地,也是遠古先民最早棲息繁衍的地帶,孕育了燦爛的歷史文化和豐富的民族特色。農耕社會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生產,家族制度逐漸形成,強調長幼尊卑、宗族團結,進而也影響了古民居的傳統(tǒng)建筑形式。
新鄉(xiāng),古稱牧野,北依太行山,南臨黃河,下轄四個區(qū),6個縣,2個市,其中就包括原陽縣。新鄉(xiāng)的稱謂始于隋開皇6年(586年)。汲縣與獲嘉合并,取名新鄉(xiāng)。新鄉(xiāng)在歷史上雖然沒有做過都城,但處于中原腹地,在這片土地上發(fā)生過鳴條之戰(zhàn)、牧野之戰(zhàn)、陳橋兵變等一個又一個的重大歷史事件,見證了王朝的盛衰和歷史的沉浮。
原陽,秦統(tǒng)一,設郡縣,設陽武縣,西漢設原武縣,原陽縣由兩個古縣名合并而來,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原陽地處黃河北岸,春秋時期是諸侯經常會盟之地,秦時“博浪擊秦”這一重大歷史事件也對原陽產生了深遠的歷史影響?!安├恕币殉蔀樵柕拇~,除此之外原陽還是名副其實的宰相之鄉(xiāng)和成語之鄉(xiāng)。
(二)地域文化與古民居建筑風格
地域文化對建筑有著深遠影響,決定了建筑的風格、材料、布局和裝飾,反映出當?shù)厝说纳罘绞?、審美觀念和社會結構。在黃河流域乃至全國,各地的文化特色塑造了不同形式的傳統(tǒng)民居。自然環(huán)境、地形地勢、社會文化和宗教信仰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民居建筑的發(fā)展。
豫北中原地區(qū)地勢平坦,適合建造大型院落。由于平原地區(qū)不受地形限制,四合院、三合院等庭院式布局較為常見。北方冬季寒冷干燥,房屋墻體較厚,以抵御寒風,門窗較小,減少冷空氣侵入,房屋多坐北朝南,以增加采光和保暖。夏季炎熱,建筑需防風防雨,屋頂坡度較緩,以降低風阻,常見的灰瓦屋頂有助于調節(jié)室溫。院落內常設樹木、水井,以改善居住環(huán)境。
在農耕文化方面,農業(yè)經濟也會推動民居建筑的發(fā)展。院落布局講求功能性,大型四合院、三合院有明確的動靜分區(qū),主要房屋(堂屋、正房)供家族居住,廂房用于存放農具、谷物,甚至飼養(yǎng)家禽,便于農事勞作。
在社會結構和家族文化方面,平原地區(qū)特別是中原一帶,宗族文化濃厚,家族觀念強,影響民居建筑的布局,例如典型的四合院建筑布局,就反映了儒家“長幼有序”的家族倫理,房屋按長幼、尊卑安排居住。
在建筑平面布局方面,建筑以“間”為單位構成單體建筑,再以單體建筑構成庭院,然后以庭院為單元構成組群建筑。但不論單體建筑還是組群建筑,在設計上多取方形或長方形,常常以南北為縱軸線,以東西為橫軸線安排主要建筑和次要建筑,以圍墻和回廊構成封閉式的整體。這種布局是古代封閉性的思維模式和小農經濟意識在建筑中的反映。
二、夏家院民居建筑的文化特色
(一)夏家院的建筑布局特色
夏家院民居建筑就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建筑形制。四合院通常由正房、東西廂房和倒座(南座)組成,形成一個口字形。四合院的建筑特點是對外隔絕,形成一個封閉性的小天地,對內嚴格區(qū)分尊卑,構成小與大,內與外的幾進庭院,在布局上講究中正對稱,正南正北。四合院建筑的布局不但體現(xiàn)了封建宗法制度對住宅的影響,也反映了北方住宅與空間的安排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夏家院的四合院形式也體現(xiàn)了這一特點,形成了對外封閉但對內開放的空間布局。
夏家院布局嚴謹,工藝精湛,古樸典雅。建筑群分為主院和配院兩部分,主院位于中部,設有三進院落,共有房屋74間,均為樓閣式“轉廂樓”結構。院內曲徑回廊,環(huán)境幽靜,展現(xiàn)了獨特的建筑風格,也反映出當時主人的經濟實力和社會地位,在當?shù)貥O具代表性。?
(二)裝飾藝術與文化特征
夏家院建于明末清初,歷經數(shù)百年仍然保存完好。建筑風格莊重典雅,除了四合院的基本形制外,裝飾藝術也十分精美,院內木雕、磚雕和石雕尤為突出,展現(xiàn)了高超的工藝水平和獨特的文化內涵。
傳統(tǒng)建筑木雕經常用于木結構門樓的雀替、額枋、門庭內的掛落等處,可以滿足古人的精神追求、信仰需求和審美要求。石雕多見于門墩、抱鼓石、門頭和影壁上的浮雕,也能為民居增添藝術氣息和文化內涵。磚雕則常用于門樓、門罩、門墩、影壁、窗戶周邊、屋脊及屋頂裝飾構件,能夠展現(xiàn)古人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底蘊。夏家院的裝飾藝術非常精美,特別是“三雕”(磚雕、木雕、石雕)尤為突出。門樓墀頭的磚雕、山尖磚雕、龍首磚雕等,都體現(xiàn)了豫北民居的獨特雕刻風格。
夏家院內的木雕窗花工藝精湛,刀法嫻熟,圖案精美,禽鳥生動,花木繁茂。隔扇雕欄上刻有篆書文字,如“金玉其相”“追琢其章”“桂森舉立”等。其中,“金玉其相”出自《詩經·大雅·棫樸》,意指精心雕琢,使其紋彩鮮明,本質如金玉般美好。“桂森舉立”雕刻于木雕隔扇上,寓意積極向上、追求成就,表達對家族與生活的美好期望。
偏門磚雕有“善宜”“施吉”“戩谷”等字樣,處處體現(xiàn)著善良適宜、美好吉祥、福祿順遂的寓意,從中可以窺見當時古人樸素的精神追求和思想意識。還有各處壁雕,均顯得線條優(yōu)美,筆法蒼勁,技法絕倫,刀法有力,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除此之外,夏家院房屋木柱筆挺,屏風圖案華貴,門窗巧辟蹊徑,走廊錯落環(huán)接,樹木栽種有度,飾物布局得體。屋瓦鱗次櫛比,結構嚴謹;脊獸“搔首弄姿”,長嘯舒云。蒙天網(wǎng)后院緊護,檀板樓四面林立。夏家院的裝飾藝術和文化特色,代表了中原地區(qū)的文化特色和人文風情,一定程度上融合了周邊地區(qū)的建筑風格,代表了中原地區(qū)多元化的發(fā)展趨勢,夏家院是研究中國北方古代建筑、雕刻藝術以及了解黃河流域民風、民俗的彌足珍貴的資料。
三、夏家院民居建筑的保護與傳承
(一)夏家院民居建筑的保護現(xiàn)狀
夏家院民居于1988年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主院為基準,院墻外西擴60米,東、南、北各擴70米。建設控制地帶東、南、西各擴110米,向北擴140米。1991年,夏家院主院交付文物部門保護管理,幾經修葺,現(xiàn)已恢復原貌。2011年,夏家院維修保護方案經省文物局批復,資金陸續(xù)撥付,用于全面維修。省文物局也曾先后兩次撥出??睿凑铡靶夼f如舊,保持原貌”的文物保護維修原則對夏家院進行了部分搶救維修。
1991年10月,夏家院被辟為“原陽歷史名人館”,館內陳列有原陽歷史上的十多位宰相,及毛遂、張良塑像和事跡陳列,還有“愛國革命斗爭史”等內容。1997年4月,夏家院被定為“原陽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目前,夏家院還承擔著城市會客廳的功能,除陳列歷史名人外,還展示早年各類農具、生活器物等,夏家院民居作為黃河中下游保存較完整的北方標準式“四合院”建筑形式之一,其保護工作得到了相關部門的重視。通過修繕和合理利用,夏家院不僅保留了其歷史價值,還成為原陽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吸引著眾多游客前來觀瞻。
(二)面臨的問題與挑戰(zhàn)
夏家院民居是黃河流域保存較完整的古代民居建筑群,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但也面臨諸多保護與傳承的挑戰(zhàn)。自然侵蝕、老化、人為破壞、資金短缺以及周邊環(huán)境變化,都會對古建筑產生影響。夏家院歷經數(shù)百年,木結構、磚瓦等材料在長期暴露于自然環(huán)境中易受侵蝕,出現(xiàn)老化、損壞等問題,木材受潮易腐,磚瓦可能風化,屋頂脊飾和木構架等需要定期維護。院中的一草一木都值得去重視和保護。例如2021年,一棵百年古石榴樹因大風倒伏,這一事件也引發(fā)了對古樹保護的思考。
夏家院現(xiàn)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但曾經被用作縣委招待所、辦公場所和居民住所,部分建筑結構受到損壞。夏家院地處繁華的商業(yè)街,游客的不當行為和周邊居民活動也可能帶來安全隱患。城市化進程加快,周邊環(huán)境的變化,如建筑規(guī)劃、交通噪聲、排水系統(tǒng)等可能對古建筑的保存造成影響。目前,夏家院被設為“原陽歷史名人館”,并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使用,其文化價值仍有進一步挖掘的空間,建筑也需要持續(xù)加強保護和修繕。
四、保護措施
古民居建筑是歷史文化的載體,承載著豐富的地域文化、民俗傳統(tǒng)和歷史記憶。對古民居建筑的保護不僅是對歷史的尊重,更是對未來的負責,保護古建筑、發(fā)展古建筑具有深遠的文化意義、經濟意義和社會意義。
(一)加強保護與修繕
可為夏家院制定詳細的保護規(guī)劃,對夏家院進行詳細測繪,記錄結構特點、歷史信息、現(xiàn)存問題,并建立數(shù)字化檔案,定期對建筑進行檢查和維護,及時修復受損部位,延長建筑壽命。
(二)完善法律法規(guī)與管理機制
在思想上可以加強對文物保護法律法規(guī)的宣傳,普及法律知識。例如編寫通俗易懂的文物保護法律法規(guī)宣傳手冊,發(fā)放至社區(qū)、學校、旅游景點等場所。提高公眾的保護意識,走進校園、社區(qū)、景區(qū)等地進行宣傳,開展互動式教育活動同時,加大對違法破壞行為的打擊力度,提高違法成本。通過加強法律法規(guī)宣傳、嚴厲打擊違法行為、促進社會共治,有效提升公眾的文物保護意識。
(三)多渠道籌集資金
在古民居保護過程中出現(xiàn)資金短缺的問題,可盡量爭取政府財政支持,申請專項保護資金,同時通過社會募捐、企業(yè)贊助、設立文物保護基金等方式拓展資金來源,保障保護工作的可持續(xù)開展。
(四)培養(yǎng)專業(yè)人才
古建筑的有效保護和傳承也離不開先進科技和專業(yè)人才的支持。當?shù)乜梢酝ㄟ^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開展古建筑修復專業(yè)的培訓與教育,邀請經驗豐富的老工匠傳授技藝,培養(yǎng)新一代專業(yè)人才。同時,加強與國內外文物保護機構的合作,引進先進的技術和經驗。
(五)優(yōu)化周邊環(huán)境
夏家院位于繁華的商業(yè)街,人流密集。在快速的城市化進程中,需要充分考慮文物保護需求,避免對夏家院造成不良影響。應加強周邊環(huán)境整治,減少噪聲和污染,確保古建筑能夠處于健康的發(fā)展環(huán)境中。
(六)合理開發(fā)與利用
夏家院作為原陽民俗博物館,通過合理開發(fā)實現(xiàn)了保護與利用的良性循環(huán)。例如,舉辦傳統(tǒng)節(jié)日慶典、民俗展覽等文化活動,增強公眾對古建筑的認同感。同時,可以利用現(xiàn)代媒體和網(wǎng)絡平臺,講述夏家院的故事,吸引更多游客。
五、結語
夏家院古民居建筑作為豫北中原地區(qū)傳統(tǒng)建筑文化的瑰寶,蘊含著豐富的歷史、藝術和社會價值。夏家院位于黃河中下游地區(qū),歷史上黃河多次決堤,眾多歷史文化遺產都遭受滅頂之災,夏家院作為保存至今的明清古建筑民居彌足珍貴。古民居建筑在傳承地域文化、維系社會記憶方面也起著獨特的作用。我們需要采取科學有效的保護措施,確保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得以存續(xù)傳承,為后世留下寶貴的歷史財富。
參考文獻:
[1]左滿棠,白憲臣.河南民居[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7.
[2]程裕禎.中國文化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7:242-243.
[3]原陽縣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原陽縣志(1986—2000)[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678-679.
[4]莊昭奎.豫北平原地區(qū)傳統(tǒng)民居營造技術研究[D]. 鄭州大學,2015.
[5]王芳.中原地區(qū)傳統(tǒng)民居建筑形態(tài)分析[D].河南理工大學,2007.
[6]邱瑾.豫北地區(qū)傳統(tǒng)民居營建技藝研究[D].北京建筑大學,2022.
[7]趙天改.明代以來河南歷史文化地理研究(1368-1949)[D].復旦大學,2011.
[8]高斯如.新鄉(xiāng)傳統(tǒng)民居建筑的比較性研究[J].美與時代(城市版),2015,(03):28-29.
[9]趙彤,趙鳴.明清豫北平原民居形態(tài)特征研究[J].城市建筑,2023,20(03):124-132+186.
[10]張新權,李關鋒.夏家院古石榴樹救護與思考[J].現(xiàn)代園藝,2022,45(19):199-200+172.
[11]李新.新鄉(xiāng)地域文化資源的分布及特點[J].新鄉(xiāng)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7(3):51-53.
作者簡介:
宋瑞,女,河南原陽人,安陽學院(原陽校區(qū))文法學院專任教師。
史雪微,女,河南洛陽人,安陽學院職業(yè)教育學院專任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