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住房是影響健康的關鍵社會決定因素之一,在健康不平等的形成與持續(xù)過程中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當前尚缺乏一個系統(tǒng)性的概念模型來全面闡釋住房與健康之間的關系。文章從住房條件、社區(qū)環(huán)境、住房支付能力、住房所有權和住房政策干預五個維度,系統(tǒng)綜述了住房對健康影響的前沿研究,探討其作用機制與研究方法。研究結果表明,住房差異是導致群體健康不平等的重要因素,而改善住房條件對于縮小健康差距、促進健康公平具有深遠意義。未來研究應進一步整合影響健康的住房變量,構建統(tǒng)一的分析框架,深入考察不同住房因素作為“住房束”對健康的綜合影響。同時,應借鑒前沿研究方法,加強異質性分析,并擴大發(fā)展中國家的實證研究,以推動該領域的深入發(fā)展。
〔關鍵詞〕 住房與健康;住房差異;健康不平等;住房可支付性;健康的社會決定性因素
〔中圖分類號〕 C91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2689(2025)03?0081?08
一、問題的提出
住房是工業(yè)化國家財富差距和社會不平等的主要根源,在健康的社會決定因素中發(fā)揮著核心作用[1?2]。一方面,住房不僅是物理居所,更是整合多種社會、經(jīng)濟及公共服務資源的重要載體,對個體福祉的影響具有多維性與深遠性。根據(jù)格羅斯曼(Grossman)[3] 健康需求理論,健康作為一種引致性需求,不能直接購買,而是需要通過對教育、醫(yī)療等促進性資源的投資來提升,而住房與教育、醫(yī)療等基本公共服務的可及性密切相關,深刻影響個體的健康資本積累。另一方面,住房作為一個關鍵性紐帶,涉及了廣泛的社會經(jīng)濟因素,從根本上塑造了個體的日常生活模式和健康狀況。住房質量、社區(qū)環(huán)境、住房支付能力等因素直接影響了居住者的生活條件與壓力水平,對健康產(chǎn)生著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近年來,對健康影響因素的探究逐步從以個人和疾病治療為核心的傳統(tǒng)醫(yī)學視角,轉向更加綜合的社會視角,強調其是社會、經(jīng)濟、文化、環(huán)境以及住房條件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這一研究范式的轉變推動了經(jīng)濟學、社會學、公共衛(wèi)生學和城市規(guī)劃等多學科的深入交叉融合[4]。
住房對健康結果的影響之所以備受關注,主要基于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首先,住房是健康差距產(chǎn)生和持續(xù)的主要途徑,但目前尚無統(tǒng)一的概念模型能夠全面分析住房與健康之間的復雜關系[5]。其次,全球住房市場正面臨住房支付能力危機,對廣大中低收入群體的健康和福祉具有重大影響。在美國,2022 年有1 970 萬有房家庭、2 240 萬租房家庭(占租房家庭的一半以上)將其收入的30% 以上用于支付住房支出,包括抵押貸款、房租、水電費等,創(chuàng)下歷史新高[6?7];類似趨勢在澳大利亞、英國、加拿大、新西蘭等國更為顯著,近年來,這些國家的房屋銷售價格中位數(shù)與家庭收入中位數(shù)之比顯著上升,國際化城市的住房可負擔性問題尤為突出[8]。在發(fā)展中國家,對亞太地區(qū)27 個發(fā)展中國家211 個城市的研究表明,該地區(qū)的平均房價收入比已超過12.5①,表明絕大多數(shù)城市居民住房負擔能力不足,尤其在人口密集、家庭收入水平較低的城市,住房可負擔性問題更為嚴峻[9]。此外,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yōu)先發(fā)展的戰(zhàn)略位置,將“健康中國”戰(zhàn)略作為國家發(fā)展核心目標之一,并提出“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10],推動各領域健康政策的全面實施,其中住房領域是重點關注方向之一。作為促進健康公平的重要載體,公平的住房機會對于改善居民健康、提升整體福祉、以及縮小群體間健康差距至關重要。
經(jīng)濟和社會的發(fā)展使住房領域日益呈現(xiàn)出更為多元化和復雜化的特征。在探討住房與健康的關系時,國外學者構建了多種概念模型[1,4-5,11],系統(tǒng)梳理了影響居民健康的關鍵住房因素。這些因素主要包括住房條件、社區(qū)環(huán)境、住房可支付性、住房產(chǎn)權以及住房政策,它們通過不同的途徑和機制,或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個體和群體的健康狀況。在此基礎上,本文將回顧這5 個住房維度對健康的影響的最新研究進展,分析當前研究的局限性,并提出未來研究的方向,為住房與公共衛(wèi)生領域的跨部門協(xié)作提供依據(jù)。
二、影響因素的研究
(一) 住房條件對健康的影響
對住房與健康關系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工業(yè)化早期居住環(huán)境對身體健康的影響的探討,認為住房條件不僅直接決定了居民基本生存需求的滿足,還與個體健康狀況密切相關。研究表明,住房質量較低與慢性病、呼吸道疾病與傳染病的發(fā)生風險存在顯著關聯(lián)。室內空氣質量差(如使用低效或不清潔能源、長期暴露于二手煙)可能誘發(fā)呼吸道疾病、過敏癥狀、癌癥,并提高過早死亡風險[12]。長期居住在惡劣住房條件下的個體,其生理與心理健康狀況均較差,醫(yī)療服務使用頻率會增加11%,在64歲以上老年群體中,該比例上升至20%[13]。此外,人均住房面積較小、噪聲污染嚴重以及光照不足均與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發(fā)生風險相關。居住環(huán)境中的空氣污染(如一氧化碳等)不僅會增加呼吸系統(tǒng)和心血管疾病的住院率,還可能導致嬰幼兒低出生體重和增加學齡兒童的缺勤率[13]。
隨著工業(yè)化國家住房條件和醫(yī)療水平的不斷提升,傳染病的死亡率顯著下降、人均預期壽命逐步延長。然而,慢性疾病和心理健康問題導致的死亡率呈上升趨勢,住房條件對慢性病和心理健康角度的影響日益受到關注。研究表明,居住于房屋質量差,綠化覆蓋率,有噪聲和污染的環(huán)境,與抑郁癥的發(fā)生存在顯著相關性[12]。比如,在美國,長期無法改善不良的住房條件會導致居民產(chǎn)生失控感和失望感,誘發(fā)急性和慢性壓力[13];在英國,居住于貧困地區(qū)的居民,其社區(qū)內部住房質量的相對差異與心理健康狀況直接相關;認為自己生活質量和水平高于他人的居民,其心理健康狀況較佳[14]。同時,改善住房條件或遷移至更優(yōu)環(huán)境通常與居民健康的提升相關。研究表明,供暖條件的改善顯著提高了居民的總體健康、心理健康和呼吸系統(tǒng)健康[15];緩解過度擁擠與平均睡眠時間的增加呈正相關[16];住房外觀、功能及可管理性的改善,不僅改變了居民對住房的感知,還將其從“房子”轉變?yōu)椤凹摇钡母拍?;社會?jīng)濟弱勢地區(qū)居民搬遷后,抑郁癥狀得到顯著且持續(xù)地改善。
然而,在英國關于住房改善和區(qū)域再生對健康影響的研究中,出現(xiàn)了與上述結果矛盾的發(fā)現(xiàn)[2]??赡艿脑虬ǎ?. 住房改善以區(qū)域為單位推進,而非針對每個家庭的特定需求,使健康效應不夠顯著;2. 住房改善與區(qū)域再生對居民而言可能是復雜且充滿挑戰(zhàn)的過程,需要更長期的研究來探討其與健康相關的結果。
(二) 社區(qū)環(huán)境對健康的影響
家庭周邊環(huán)境對居民的健康和感知有重要影響。社區(qū)層面的客觀環(huán)境與健康密切相關。例如,社區(qū)環(huán)境可以調節(jié)住房質量較差(如建筑物的可見缺陷、破損)對居民心理健康帶來的負面影響,公園的存在和社區(qū)綠地在控制個體特征后被認為是抑郁情緒的保護因素,在綠地環(huán)境中進行體育鍛煉有助于改善身體健康,總的來說,優(yōu)質社區(qū)環(huán)境能有效緩解不良住房條件對居民心理健康造成的負面影響[11]。
社區(qū)的安全性、居民對社區(qū)的滿意度和社會融合感等主觀感知也與健康密切相關。例如,對社區(qū)噪聲、鄰里安全和空氣污染的主觀評價與居民的感知壓力、身心健康緊密相連。而鄰里歸屬感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尤為顯著。社交網(wǎng)絡和支持在低機會社區(qū)中幫助居民建立韌性,減少有限選擇感和絕望感[14]。社區(qū)內的社會關系網(wǎng)越豐富,居民的心理健康狀況越好;有鄰居可以依賴能有效緩解心理健康問題。較少的社交互動與鄰居或訪客的接觸被認為與抑郁情緒相關[17]。更多的社區(qū)參與和與鄰里的互動對老年人心理健康有積極影響[18]。此外,由于社區(qū)不安全而避免外出的行為是健康不佳的重要預測因素,這通常與更頻繁的工作缺勤、較差的自我評估健康和心理福祉相關[14]。
住房條件和社區(qū)環(huán)境會通過資源可達性、健康行為模式影響居民健康[5],交通活動在感知環(huán)境與抑郁癥狀之間具有顯著的中介作用[19]。具體來說,住房的地理位置和社區(qū)環(huán)境直接影響可以促進健康的醫(yī)療服務、教育機會及社會支持等資源的可得性,住房條件和社區(qū)環(huán)境還會影響居民的行為模式,如體育鍛煉、飲食習慣和社會交往,通過這些行為進一步影響健康,而更多的公共空間、更高的土地混合利用水平、更長的公共交通時間和更長的駕駛時間可能會加劇抑郁癥狀。
(三) 住房支付能力對健康的影響
1. 住房支付能力的衡量
住房支付能力是指家庭能夠以合理的價格或租金獲得滿足基本居住需求的住房,而這一價格或租金不會對家庭的整體生活水平造成過度負擔。盡管住房支付能力在全球范圍內日益受到關注,但其概念、衡量方法和標準仍然具有挑戰(zhàn)性和爭議性。衡量住房支付能力的常用指標主要關注住房成本的財務負擔,最常用的兩種方法是:
比率法(Percentage-of-Income Approach)。這一方法是最廣泛使用的評估方法,通常以住房成本在家庭收入中的比重來衡量,將家庭收入的30% 或更少用于住房被看作是住房可支付。這個相對簡單的二元指標法簡單易用,能夠識別出住房負擔壓力大的家庭,但其局限性在于它對所有收入水平一視同仁,這意味著支付30% 收入的低收入家庭可以像支付30% 的高收入家庭一樣滿足其非住房需求,未能考慮低收入家庭在交通、公共服務、健康和安全方面的權衡[20],也不能解釋不同類型、規(guī)模的家庭在非住房需求(包括食品、醫(yī)療保健、兒童保育)方面的差異[7]。
剩余收入法(Residual Income Approach)。該方法關注家庭支付住房成本后剩余的收入,衡量家庭支付住房成本后的剩余收入是否能維持一個可接受的生活水平[7]。這種方法背后的假設是,家庭應該能夠負擔得起住房和非住房費用。與比率法相比,剩余收入法是一種滑動比例,可負擔能力衡量標準因收入和家庭規(guī)模大小而異。但其復雜性和時間成本較高,家庭支出的類別依賴于主觀判斷。
住房支付能力是一個復雜而多維的問題,目前缺乏一個全球公認的住房負擔能力衡量標準。除了上述方法,學者還提出了可負擔租賃房屋比例法、基于便利設施的住房負擔能力指數(shù)等多種方法,以全面衡量住房支付能力[20]。
2. 住房支付能力對健康的直接影響
宏觀上,住房負擔不起可能導致系列宏觀經(jīng)濟成本,包括生育率的下降、勞動力錯配、環(huán)境惡化、大城市交通擁堵等。住房不可支付還阻礙了家庭和企業(yè)的流動,抑制了大都市地區(qū)的競爭及增長,由此帶來的勞動力錯配降低了國家層面的經(jīng)濟增長[21]。微觀上,住房不可支付對家庭消費、健康等產(chǎn)生廣泛的影響,加劇了社會不平等。第一,當?shù)褪杖爰彝o法承擔住房費用時,往往不得不選擇居住在住房環(huán)境相對較差的住所。居住在住房支付性差的住所與不安全感、社區(qū)不滿以及較差的自我健康評估相關[22]。第二,除了住房成本本身,住房運營成本(例如水電費)也是沉重的負擔,對健康影響重大。低收入家庭更有可能居住在較舊、質量較差、能源效率較低的房屋中,并將更大比例的收入用于能源支出。能源不安全與因擔心能源賬單和家庭條件而產(chǎn)生的慢性壓力以及與熱不適和相關條件(例如過度潮濕和極端室內溫度)相關的不良身體健康結果有關[7]。第三,住房支付不起可能導致驅逐、止贖、無家可歸等后果,大部分研究支持住房不可支付與心理健康問題密切相關:經(jīng)歷過驅逐的年輕人比沒有經(jīng)歷過驅逐的人更容易出現(xiàn)抑郁癥狀,自評健康狀況較差。此外,房主在償還抵押貸款困難時,心理困擾明顯增加,抑郁癥風險也較高[4-5,23]。
3. 住房支付能力對健康的間接影響
住房支付能力還會通過多種渠道間接影響健康。隨著住房成本的上升,家庭可能會縮減健康相關支出[24],如推遲就醫(yī),減少食品、教育和交通等方面的支出。此外,住房支付能力還可能影響父母對子女教育和生活需求的投資,從而影響兒童的認知、社交和情感健康[25]。房價上漲通過財富效應影響房主,可能促使他們減少工作時間、增加鍛煉和其他有益健康的活動。研究發(fā)現(xiàn),房價水平和增長率的上升均顯著緩解了房主的抑郁癥狀[26]。然而,對于承擔房貸或攢錢購房的居民來說,高住房成本可能會導致“房奴效應”,迫使他們通過加班等方式延長工作時間,從而對身體和心理健康造成負面影響。住房支付壓力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在不同代際之間存在差異,老年人受到的影響大于年輕人[27]。一個可能的解釋是,老年人擺脫住房壓力的能力降低,因此住房不可支付于心理健康水平的負相關關系在老年群體中更為顯著。此外,心理健康水平較低的個體更容易受到住房負擔壓力的負面影響,而初始心理健康狀況較好的個體對住房支付壓力的承受能力則較強。
(四) 住房產(chǎn)權對健康的影響
多數(shù)文獻對于房屋所有權的健康效應的假設都是積極的,例如,房屋所有者報告更好的心理健康和自評一般健康狀況,擁有更好的人際、社交、職業(yè)、經(jīng)濟、心理福祉[11],對社區(qū)事務更有積極性。也有文獻考慮負面影響,例如,成為房主被發(fā)現(xiàn)與自尊心呈負相關[28];購房后房主滿意度減少[29];房主的主觀幸福感(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在離婚時更容易受到影響,因為擁有的房屋可能變成了一種財務負擔[30]。
住房所有權不僅是一種獲得穩(wěn)定居住的方式,還通過資產(chǎn)積累為家庭提供更大的經(jīng)濟安全,與個體的社會經(jīng)濟地位和生活質量密切相關,與身體健康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31?32]。住房所有權一般通過三種關鍵機制促進身體健康:首先,房主擁有住房穩(wěn)定性,居住時間長可以更好地了解當?shù)蒯t(yī)療資源并降低壓力水平;其次,房主享有更高的財務穩(wěn)定性,有能力投資于醫(yī)療保健;再次,房主傾向于關注房屋的維護和整體質量,可以改善住房質量從而改善健康狀況。
關于住房所有者和租房者之間的健康差異,研究結論并不一致。一些研究表明,與租房者相比,房主通常感到對生活有更高的掌控感,并在整體、心理、經(jīng)濟、人際和職業(yè)福祉方面表現(xiàn)得更為積極。房主的心理健康和自評健康較好[27,33]。然而,也有研究發(fā)現(xiàn),住房所有權在房屋所有者和租房者之間的差距較小。主要原因是,住房穩(wěn)定性在住房所有權與心理健康之間起到調節(jié)作用。雖然租房者最初報告的心理健康狀況比房主差,但在居住超過六年后,租房者的心理健康狀況與房主趨于相似。
(五) 住房政策對健康的影響
住房問題無法依賴市場機制單獨解決,因為市場失靈會損害社會和家庭凈福利,并削弱國家的經(jīng)濟活力。在此背景下,政府住房政策成為縮小住房差距、促進健康公平的重要工具?,F(xiàn)有研究廣泛探討了住房保障對健康的關系,特別是在心理健康領域,文獻表明,住房補貼與政策干預對改善低收入人群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2022 年, 德沃斯等[34] 通過對31 篇關于美國住房補貼政策(如住房代金券、租金補貼、公共住房等)與心理健康關系的研究進行系統(tǒng)性回顧,總結出兩點核心結論:一是政府住房補貼可通過多種渠道改善低收入居民的心理健康;二是接受補貼者的心理健康水平顯著優(yōu)于未接受者。具體而言,從貧困的公共住房搬遷至“高機會”社區(qū)的居民,其罹患心理健康問題的可能性顯著降低;補貼持續(xù)時間越長,心理健康狀況越佳,即使仍面臨支付水電費用等財務壓力,心理健康仍有所改善。此外,與同類“候補名單”上的個體相比,公共住房居民表現(xiàn)出嚴重心理困擾的可能性顯著較小。對于兒童而言,與“候補名單”中的兒童相比,居住在公共住房中的兒童表現(xiàn)出更少的社會情感和行為問題。 在澳大利亞,李、巴克和本特利[35-36] 研究了政府住房政策干預(如抵押貸款減免、租金減免、驅逐暫停)對心理健康的影響,發(fā)現(xiàn)積極的住房政策干預降低了住房負擔壓力,提高了住房穩(wěn)定性,并有效緩解了新冠疫情期間的心理健康負面影響。
然而,住房保障政策對身體健康的影響則存在爭議。一些研究指出,住房援助與低收入成年人健康狀況的改善相關,并且接受援助的租房者在醫(yī)療保健上的支出低于未接受援助者。但另一些研究表明,公共住房并未顯著提升健康水平,反而可能增加肥胖和母親健康狀況惡化的風險。這一現(xiàn)象可能歸因于部分公共住房社區(qū)的高犯罪率、建筑老化及維護不足,進而對居民的居住環(huán)境與健康產(chǎn)生不利影響。
三、研究方法的演進
住房與健康的研究涉及經(jīng)濟學、公共衛(wèi)生學、社會學、城市規(guī)劃學等多個學科,因此在研究方法上也呈現(xiàn)出多學科視角。近年來,隨著統(tǒng)計學的發(fā)展、計量經(jīng)濟學工具的完善以及大樣本微觀數(shù)據(jù)的廣泛應用,住房對健康的影響研究逐漸從描述性分析向因果推斷演進。
(一) 定量研究
隨著統(tǒng)計學的發(fā)展、數(shù)理模型的不斷完善以及大樣本微觀數(shù)據(jù)可得性增加,經(jīng)濟學學者越來越傾向于運用因果推斷方法量化住房對健康的影響。例如,帕拉希奧斯等[13] 基于25 年內25 000 個德國家庭的面板數(shù)據(jù),分析了住房條件對健康結果的長期影響。潘等[26] 利用2016 年中國勞動力動態(tài)調查(CLDS)數(shù)據(jù),通過工具變量(IV)方法結合最小二乘回歸(OLS)分析,考察了房價水平和增長率與抑郁癥狀之間的因果關系。其中,隨機對照試驗(RCT)是公共衛(wèi)生領域常用的干預研究方法,在住房質量改善對健康影響的評估中具有重要作用。其核心優(yōu)勢在于通過隨機分組消除潛在的混雜因素,從而獲得較高的內部效度。然而,由于RCT 通常樣本量較小,參與者樣本特征單一,其外部有效性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大規(guī)模微觀數(shù)據(jù)的應用對于提升住房政策評估的外部效度至關重要。
而準實驗方法廣泛應用于評估住房政策干預對健康的影響,包括雙重差分(DID)、斷點回歸(RDD)等,既有來自發(fā)達國家[2,35],也有來自發(fā)展中國家的政策干預實證證據(jù)[33]。例如,李等[35] 基于2019?2021 年間收集的超過11 000 名澳大利亞人的全國樣本,將COVID-19 疫情作為自然實驗,評估了不同收入支持和住房援助政策在疫情期間對居民福祉的保護效應。哈爾珀特和米奧[32] 則利用香港特區(qū)政府的“居者有其屋”政策(以隨機抽簽方式分配住房補貼),開展了房屋所有權對身體健康影響的準實驗研究。準實驗方法能夠在無法進行隨機分配的現(xiàn)實情境下較為準確地識別因果關系,是評估住房政策效果較為理想的研究方法,但也面臨諸多挑戰(zhàn)。例如,數(shù)據(jù)整合難度較大,尤其是跨部門協(xié)調住房數(shù)據(jù)與衛(wèi)生保健、臨床醫(yī)療等數(shù)據(jù)的整合存在較高的技術壁壘。此外,不同政策情境的適用性可能有所差異,需要研究者在設計和實施中加以充分考慮。
住房與健康之間的因果識別仍面臨諸多挑戰(zhàn)。首先,很難完全解決內生性問題。例如,健康狀況較差的個體可能更容易面臨經(jīng)濟困難和失業(yè),從而居住在條件較差的住房中。其次,混雜因素的影響難以完全識別。健康投資決策和個人住房偏好通常由一系列可觀察和不可觀察的家庭與個體層面變量共同驅動,而這些變量也可能同時影響健康和住房條件,導致對住房條件影響健康的估計出現(xiàn)偏差。最后,不同研究對住房和健康核心變量的定義和測量方式存在差異,可能導致測量誤差和總體偏誤,從而影響研究結果的可靠性與準確性。盡管如此,因果推斷方法的不斷發(fā)展為住房與健康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和工具。住房條件對健康的影響可能存在一定的滯后效應,運用生命周期框架下的縱向數(shù)據(jù)有助于減少估計偏差并提升估計的穩(wěn)健性。
(二) 定性研究
盡管定量研究占據(jù)這一問題的主導地位,定性方法仍在住房與健康的研究中發(fā)揮關鍵作用。例如,馬克茲等[14] 采用現(xiàn)象學研究設計,運用半結構化訪談分析了美國內華達州租房狀況對租戶健康的影響,并基于編碼技術歸納訪談文本的核心主題。定性方法能夠對研究問題提供深入的敘述視角,揭示個體體驗,補充定量分析在概念化和理論探索方面可能存在的不足,尤其適用于探索性研究,有助于揭示數(shù)據(jù)背后的機制和關系,為后續(xù)定量研究提供理論支持。
比較分析研究則揭示了不同住房制度與背景下,不同國家和地區(qū)政策實踐的差異性,為全球住房與健康問題的政策制定提供重要借鑒。如,本特利等[27]利用澳大利亞和英國家庭層面的微觀縱向數(shù)據(jù)集,分析了住房支付能力下降對心理健康的影響,發(fā)現(xiàn)福利制度完善且實施支持性住房政策的國家,能夠有效緩解住房壓力對居民健康的負面影響。懷特海德和戈林[37] 則比較了紐約和倫敦這兩個全球大都市如何利用本地資源及國家層面的住房實踐項目,改善市民的住房可負擔性。
四、研究結論及展望
近十年來,關于住房對健康影響的研究取得了顯著進展,涵蓋經(jīng)濟學、公共管理學、城市規(guī)劃學、公共衛(wèi)生學和心理學等多個領域,并圍繞住房的潛在健康效應得出了廣泛的結論。學界對于二者關系的探討逐漸超越了對單一住房維度的考察,將其視為一個由多重因素構成的“住房束”,并關注其如何通過多條路徑共同塑造個體與群體的健康狀況。在健康測度方面,健康的定義被進一步拓展,涵蓋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及健康行為等多個維度,并通過主觀與客觀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評估。同時,住房與健康關系的研究廣泛運用定量分析,并依托因果推斷框架,進一步證實了住房差異導致群體健康不平等,以及住房改善在縮小健康差距、促進健康公平中的重要作用。未來關于住房與健康的研究可以重點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 “住房束”對健康的影響。住房的各個因素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共同構成了一個相互關聯(lián)的“住房束”,通過多種路徑影響個人及家庭的健康與福祉。住房束中的某一因素對健康的影響,往往受到其他住房或社會因素的調節(jié)或放大。例如,居住在住房條件差、人口密度高環(huán)境中的居民可能同時面臨低機會社區(qū)和住房支付能力不足的壓力。這種綜合性的不利因素不僅可能產(chǎn)生疊加效應,還可能引發(fā)復合或指數(shù)級的健康影響,進一步加劇健康不平等。未來研究應超越單一住房因素的分析視角,在統(tǒng)一的分析框架下探討其對健康的綜合效應,以更全面地揭示住房與健康之間的因果機制。
二是借鑒前沿研究方法。多種研究方法融合也運用于相關文獻中。張等[19] 將空間計量經(jīng)濟學引入住房與健康的研究,基于兩階段模型,分析了我國廣州番禺地區(qū)郊區(qū)社區(qū)環(huán)境對居民抑郁癥狀的直接和間接影響。未來,相關研究可以進一步借鑒和拓展前沿方法,例如將機器學習應用于因果推斷,利用因果森林、深度學習等方法識別住房對健康的非線性和復雜影響機制,為傳統(tǒng)計量方法提供有益補充;將雙重差分法(DID)與機器學習相結合,優(yōu)化變量選擇與模型構建,進一步提升模型的預測精確性與穩(wěn)健性。通過引入新技術與方法融合,有助于提高研究的因果識別能力,為政策制定提供更具實證支持的科學依據(jù)。
三是加強異質性分析。此外,未來研究應更加注重時間維度,設計隨著時間的推移產(chǎn)生的住房變化引起的健康變化,評估住房政策對健康的長期影響,同時提升研究的包容性,深入探討不同收入群體、不同區(qū)域、不同年齡段人群在健康結果上的異質性。
四是增加來自發(fā)展中國家的證據(jù)。目前,大量證據(jù)集中于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發(fā)達國家,而來自發(fā)展中國家,尤其是中低收入國家的研究仍然不足。鑒于不同國家在經(jīng)濟發(fā)展階段、住房制度和政策上的顯著差異,應開展針對本土化住房與健康問題的研究,以回應本地的住房挑戰(zhàn),提出具有針對性的政策建議。同時,還需要進行更多的比較研究,闡明宏觀住房制度與微觀經(jīng)驗和影響之間的相互作用。
體面的住房是居民的基本權利。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縮小群體間健康差距、促進健康公平需要意識到住房在影響健康和福祉方面的重要作用,需要住房部門、公共衛(wèi)生部門、城市規(guī)劃部門等跨部門的政策制定者和利益相關者共同合作,綜合考慮住房條件、社區(qū)環(huán)境、住房負擔能力、住房所有權、住房政策對健康的影響。
〔參考文獻〕
[ 1 ]SINGH A, DANIEL L, BAKER E, et al. Housingdisadvantage and poor mental health:a systematic review[J].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2019,57(2):262-272.
[ 2 ]KEARNS A, GHOSH S, MASON P, et al. Urbanregeneration and mental health: Investigating the effectsof an area-based intervention using a modified intentionto treat analysis with alternative outcome measures[J/OL]. Health amp; Place ( 2020-01-23) [2024-09-15].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353829219305118.
[ 3 ]GROSSMAN M. On the concept of health capital and thedemand for health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2,80(2):223-255.
[ 4 ]D’ ALESSANDRO D amp; APPOLLONI L. Housing andhealth: An overview [J]. Annali Di Igiene MedicinaPreventiva E Di Comnunita,2020,32(5):17-26.
[ 5 ]SWOPE C B amp; HERNANDEZ D. Housing as adeterminant of health equity: A conceptual model[J/OL]. Social Science amp; Medicine (2019-09-25) [2024-09-15].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277953619305659.
[ 6 ]Joint Center for Housing Studies. The state of the nation’shousing 2024 [R/OL]. [2024-09-15]. https://www.jchs.harvard.edu/sites/default/files/reports/files/Harvard_JCHS_The_State_of_the_Nations_Housing_2024.pdf.
[ 7 ]AIRGOOD-OBRYCKI W, HERMANN A amp; WEDEENS. “The rent eats first”:Rental housing unaffordability inthe United States [J]. Housing Policy Debate, 2023,33(6):1272-1292.
[ 8 ]GALSTER G amp; OK LEE K.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issue of the Global crisis in housing affordability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Sciences, 2021,25(Suppl. 1):1-6.
[ 9 ]HELBLE M,OK LEE K amp; GIA ARBO M A. How (Un)affordable is housing in developing Asia? [J].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Urban Sciences,2021,25(Suppl. 1):80-110.
[10]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健康中國2030”規(guī)劃綱要》[EB/OL]. 中國政府網(wǎng) ( 2016-10-25) [2024-09-15].https://www.gov.cn/zhengce/2016-10/25/content_5124174.htm.
[11]ALIDOUST S amp; HUANG W. A decade of research onhousing and health: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J].Reviews on Environmental Health,2023,38(1):45-64.
[12]RAUTIO N, FILATOVA S, LEHTINIEMI H, et al.Living environment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depressivemood: a systematic review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Social Psychiatry,2018,64(1):92-103.
[13]PALACIOS J, EICHHOLTZ P, KOK N, et al. Theimpact of housing conditions on health outcomes [J].Real Estate Economics,2021,49(4):1172-1200.
[14]MARQUEZ E, FRANCIS C D amp; GERSTENBERGERS. Where I live:A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renters living inpoor housing [J/OL]. Health Place (2019-06-04) [2024-09-15].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353829218310293.
[15]THOMSON H,THOMAS S,SELLSTROM E,et al. Thehealth impacts of housing improvement: A systematicreview of intervention studies from 1887 to 2007 [J].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2009,99(S3):S681-S692.
[16]NOVOA A M, AMAT J, MALMUSI D, et al. Changesin health following housing improvement in a vulnerablepopulation in Spain:A follow-up study [J].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Health Services,2017,47(1):83-107.
[17]BERGLUND E, WESTERLING R amp; LYTSY P.Housing type and neighborhood safety behavior predictsself-rated health,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nd frequencyof recent unhealthy days: A comparative cross-sectionalstudy of the general population in Sweden [J]. PlanningPractice amp; Research,2017,32(4):444-465.
[18]KYLEN M,LOFQVIST C,HAAK M,et al. Meaning ofhome and health dynamics among younger older people in Sweden [J]. European Journal of Ageing, 2019,16(3):305-315.
[19]ZHANG T, CHIU R L H amp; HO H C. Suburbanneighborhood environments and depression:A case studyof Guangzhou, China [J/OL]. Journal of Transport amp;Health (2019-08-30) [2024-09-15].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214140518305450.
[20]MULLINER E, MALYS N amp; MALIENE V. Comparativeanalysis of MCDM methods for the assessmentof sustainable housing affordability [J]. Omega, 2016(59):146-156.
[21]HSIEH C T amp; MORETTI E. Housing constraints andspatial misallocation [J].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Macroeconomics,2019,11(2):1-39.
[22]BADLAND H, FOSTER S, BENTLEY R, et al.Examining associations between area-level spatialmeasures of housing with selected health and wellbeingbehaviors and outcomes in an urban context [J]. Health amp;Place,2017(43):17-24.
[23]HOKE M K amp; BOEN C E. The health impacts ofeviction: Evidence from the national longitudinal studyof adolescent to adult health [J/OL]. ( 2021-02-04)[2024-09-15].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277953621000745.
[24]MELTZER R amp; SCHWARTZ A. Housing affordabilityand health: evidence from New York City [J]. HousingPolicy Debate,2016,26(1):80-104.
[25]NEWMAN S amp; HOLUPKA C S. Housing affordabilityand children’s cognitive achievement [J]. Health Affairs,2016,35(11):2092-2099.
[26]PAN Z, LIU Y amp; LIU Y. Uncovering the pathwaysbetween house price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nChinese cities: 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tudy [J].Housing Studies,2024,39(4):901-924.
[27]BENTLEY R, BAKER E, RONALD R, et al. Housingaffordability and mental health: An analysis ofgenerational change [J]. Housing Studies,2022,37(10):1842-1857.
[28]ZAVUSCA J R amp; GERBER T P. The socioeconomic,demographic, and political effects of housing in comparativeperspective [J].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2016,42(1):347-367.
[29]STOTZ O. The perception of homeownership utility:Short-term and long-term effects [J]. Journal of HousingEconomics,2019(44):99-111.
[30]ANDRE S, DEWILDE C amp; MUFFELS R. What dohousing wealth and tenure have to do with it? Changes inwellbeing of men and women after divorce usingAustralian panel data [J]. Social Science Research,2019(78):104-118.
[31]LINDBLAD M R amp; QUERCIA R G. Why ishomeownership associated with nonfinancial benefits? A path analysis of competing mechanisms [J]. HousingPolicy Debate,2015,25(2):263-288.
[32]HAUPERT T amp; MIAO J. Does homeownership improvephysical health? Evidence from a quasi-experiment inHong Kong [J/OL]. (2024-09-22) [2024-10-21].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264275124006553.
[33]PARK G R amp; JUNG Y. Housing insecurity and healthamong people in South Korea: Focusing on tenure andaffordability [J]. Public Health,2019(171):116-122.
[34]DEVOSS R,AUERBACH J,BANACOS N,et al. Whatis known about mental health and US federal housingsubsidy programs [J/OL]. (2022-09-05) [2024-09-15].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666560322000950.
[35]LI A, BAKER E amp; BENTLEY R. Housing and mentalhealth inequalities during COVID-19:the role of incomeand housing support measures [J/OL]. ( 2024-06-28)[2024-09-15]. 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epdf/10.1080/02673037.2024.2366961?needAccess=true.
[36]BENTLEY R J,PEVALIN D,BAKER E,et al. Housingaffordability, tenure and mental health in Australia andthe United Kingdom: a comparative panel analysis [J].Housing Studies,2016,31(2):208-222.
[37]WHITEHEAD C M amp; GOERING J. Local affordablehousing dynamics in two global cities: patterns andpossible lesson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Sciences,2021,25(Suppl. 1):241-265.
〔基金項目〕北京市社科重點項目“北京土地開發(fā)與城市發(fā)展模式創(chuàng)新研究”(編號:23GLA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