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光清
南京市夏光清德育名師工作室主持人,江蘇省家庭教育名師,被評為“南京市首屆德育工作帶頭人”“南京市第六屆十佳家長”,獲得“南京市行知教學獎”。出版家庭教育專著3部,發(fā)表文章一百余篇,開展家庭教育、班級管理講座二百余場,百余集“家庭教育義診”微視頻被譽為“云宣講的一面旗幟”。現(xiàn)為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qū)江浦實驗小學班主任。
兩位媽媽向我咨詢了同一個問題:孩子偷偷拿走別人的東西怎么辦?兩個孩子來自不同的年段,女孩叫然然,剛上一年級;男孩叫柯柯,讀五年級了。
故事1:喜歡漂亮橡皮的然然
然然一回到家,就從筆盒里掏出一塊橡皮,開心地問媽媽:“這塊橡皮漂亮嗎?”媽媽忙著做飯,并沒有在意這件事,猜測橡皮或許是新認識的同桌送給她的。
可過了幾天,媽媽發(fā)現(xiàn)然然的筆盒里又多了一塊新橡皮,才覺得不對勁,于是就和然然交流:“然然,你筆盒里的橡皮真好看,是誰送給你的呀?”然然抬頭得意地說:“我們班好多同學有哪吒圖案的橡皮,我也想要,于是趁人不注意,悄悄地拿了同學的。”
媽媽的心一下子掉到了谷底,但她并沒有指責然然,而是笑著問:“如果你的同桌也把你的橡皮拿回家,你會開心嗎?”然然的臉色一下子變了,低頭不吭聲。于是,媽媽嚴肅地告訴然然:“不征求別人的同意就悄悄拿走別人的東西,這是不對的!”
然然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可是只隔了一天,她的筆盒里又出現(xiàn)了一塊新橡皮。這下子,媽媽真的著急了:孩子這么小就偷別人的東西,這還了得!
“明明知道不能拿走別人的物品,卻還是拿了?!鳖愃频那闆r常常發(fā)生在幼兒園和小學低年級。有的孩子看到地上有喜歡的鉛筆,撿起來就據(jù)為己有;有的孩子拿走同桌的東西,還會撒謊掩蓋:“這是奶奶給我買的?!庇械暮⒆恿R也罵了,打也打了,可依舊喜歡拿。這是為什么呢?
缺乏延遲滿足能力。有些孩子有不少玩具,但一看到玩具就要買,哪怕家里有同款或類似玩具,而家長總是有求必應(yīng)。于是,孩子的頭腦中逐漸形成了一個思維定勢:“我要什么,馬上就能得到?!边@樣的孩子行為沖動,喜歡的東西如果不能馬上得到,就覺得自尊心受到了傷害,就可能把別人的東西據(jù)為己有。
家長沒有回應(yīng)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想買好看的橡皮,但媽媽可能會說:“等明天買吧。”后續(xù)就沒有回音了。媽媽還會說:“這橡皮有什么好看的,不準買!”卻沒有告知孩子為什么不能買。孩子得不到父母的正確回應(yīng),又真的想得到,于是干脆直接“拿”走了,而每一次拿走別人的物品,都是一次不良行為的訓(xùn)練。
誤解了限制的定義。多數(shù)孩子把大人的限制當成了“完全不可能”。如爸爸告訴孩子:“這塊橡皮是別人的,不能拿!”卻沒有告訴孩子什么情況下可以得到這樣的橡皮。孩子錯誤地認為自己永遠無法得到橡皮,于是就自己想辦法滿足自己的期望。
心理發(fā)展尚未成熟。孩子正處于從他律到自律過渡的階段,心理發(fā)展不成熟、道德發(fā)展不完善,強烈的心理需要和微弱的自控力之間產(chǎn)生了沖突,想而不得,自然就不告而拿了。
然然的媽媽說:“女兒是我自己帶大的,問題竟出現(xiàn)3次,到了不能不解決的時候了!”
“父母只有對孩子的心理成熟水平有一個正確的判斷,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分析問題,才能理解并解決問題。這樣,您到學校來,我們來做一次情景模擬,看看哪一種方式您和孩子都能接受。”
第二天,然然的媽媽如約而至,她扮演然然,我扮演然然的媽媽,就有了下面的對話。
我:“然然,橡皮不是你的,私自拿走是不對的。說說看,你錯在哪兒了?”
然然媽:“不經(jīng)過別人的同意,就拿走別人的橡皮。”
我:“是的,私自拿走別人的東西是錯誤的。但犯了錯不可怕,重要的是及時改正錯誤,下次不能再犯。媽媽相信你知錯能改。你準備怎么做呢?”
然然媽:“我明天把橡皮還給同桌,向他說聲‘對不起’?!?/p>
我:“這樣做是對的。但我們必須今天晚上就把橡皮還給同桌?!?/p>
然然媽:“可外面下著雨呀!”
我:“下雨也要去,錯誤的行為不可以過夜!”
然然媽:“可我害怕呀,我不敢去?!?/p>
我:“我知道你害怕,媽媽陪你去?!?/p>
然然媽:“對不起,我拿走了你的橡皮,現(xiàn)在還給你。請你原諒我,我下次不這樣了。”
我(扮演同桌):“我原諒你了,我們還是好朋友喲。來,送你一根棒棒糖!”
然然媽的眼圈有點兒濕潤。
我告訴然然媽,當孩子私自拿走別人的東西時,父母在引導(dǎo)教育的過程中要關(guān)注以下4點。
不否定孩子。不給孩子貼上“偷”的標簽,別一味地罵孩子,而是把闖禍當作孩子成長的一部分,不是道德有問題。
要冷靜溝通。多用“拿”描述孩子的行為,不用威脅、恐嚇的語氣教育孩子。
相信孩子。不要因為孩子犯了錯,就不愛他了;不要因為孩子多次私自拿了別人的物品,就不相信孩子了。
需承擔責任。發(fā)現(xiàn)孩子拿別人的東西,要在第一時間帶孩子補救,主動將東西歸還給主人,并向?qū)Ψ降狼?,保證下次不再犯。
然然媽媽似乎明白了:“女兒拿走別人的物品,我們只是數(shù)落她一頓,這樣不足以打消她拿別人東西的念頭。我們應(yīng)告訴她如何面對錯誤、承擔責任、修正行為!”
孩子的每一個行為,即使是錯誤行為,對其生命的成長都是有意義的。既然孩子不懂規(guī)則,那么,此時需要做的是規(guī)則教育。
首先,讓孩子了解物品的所有權(quán)。哪些東西是自己的,哪些是別人的,要讓孩子清楚;在家里,孩子的東西與大人的東西也要區(qū)分開,使用別人的物品必須征求對方的同意。有時故意把孩子心愛的東西“強拿”過來,讓孩子設(shè)身處地感受一下什么叫“不經(jīng)過允許”“失去心愛物品的心情”。這是一個最簡單且有效的方法。
其次,培養(yǎng)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家長什么都滿足孩子,孩子的自控力是缺失的,看到得不到,就可能產(chǎn)生“強占”或“私拿”的行為。因此,父母不可無條件滿足孩子的需求,給與不給都是教育,特別是做到說話算話,孩子相信父母了,才會心甘情愿地等待。
再次,讓孩子說說自己的心事。低年級的孩子有時并沒有明確的善惡之分,犯了錯,應(yīng)引導(dǎo)孩子去解決問題而不是去評判人品。父母可以引導(dǎo):“你為什么喜歡這款橡皮?當時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如果是你心愛的東西被人帶回家了,你著急嗎?”最終助力孩子解決問題:“這個孩子在家一定傷心不已,你一定得還回去!”“你如果不還,媽媽會幫你去還,我會向別人道歉,你愿意嗎?”孩子是有自尊心的,會在意別人的看法,一旦想還了,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最后,采用“后果教育法”。孩子并不知道拿別人東西的后果,所以會繼續(xù)犯同樣的錯。因此,要教孩子學會主動思考,而不是訓(xùn)練被動認錯的能力。如果孩子繼續(xù)把別人的東西帶回家,無論刮風下雨,父母就做一件事:立刻帶著孩子把東西還回去。如果不知道是誰的,就直接送回教室,即使深更半夜也要立刻送回去。堅持幾次,孩子就會感到拿別人的物品挺麻煩,后果挺嚴重,就不再輕易犯了。
故事2:刷了別人飯卡的柯柯
熙熙的飯卡丟了,當天家長收到了卡的消費信息。第二天,柯柯從自己的書包里“撿”到了熙熙的飯卡,便還給了她。有同學懷疑是柯柯偷拿的,但沒有任何人看見,意味著證據(jù)不足。柯柯的爸爸也想知道究竟是誰拿了飯卡,因為這關(guān)系到孩子的名聲。
當孩子出現(xiàn)不當行為的時候,如果父母只是通過一些零零碎碎的信息就開始擔心與焦慮,從而切斷教育的環(huán)路,最終會適得其反。換言之,孩子的問題并不是問題,問題在于成人的災(zāi)難化聯(lián)想。其實,柯柯找到飯卡并歸還給失主,問題已經(jīng)初步解決了,但家長非要追根究底,也想為孩子洗白,可一時又找不到證據(jù),從而陷入混亂無序的焦慮之中。
于是,我與柯柯進行了一次深入交流,并承諾談話的內(nèi)容只有我和他知道。
我:“柯柯,飯卡不可能無緣無故跑進你的書包,悄悄地告訴老師,是你撿到的嗎?”
柯柯猶豫一下說:“是的,我在操場上撿到的?!?/p>
我:“撿到飯卡,不知道是誰的,也沒有交給老師,你是不是用卡刷了一份牛奶?”
柯柯吃驚地問:“您是怎么知道的?”
我:“你只是一時沖動刷了別人的飯卡,而且只刷了這么一次,第二天就還給別人了。知錯就改,善莫大焉呀?!?/p>
柯柯的眼中有了光:“大家都在質(zhì)疑我,老師就這么相信我?”
我:“你沒有再犯同樣的錯,真了不起!”
柯柯低下頭小聲說:“可我不想讓別人知道這件事,不然……”
我:“既然不想讓別人知道,那就你知我知吧。”
柯柯:“那您怎么跟我爸爸說呢?”
我:“我會說,您的兒子沒有問題,請繼續(xù)相信他!”
柯柯突然站起來,對我鞠了一躬說:“謝謝您!老師?!?/p>
心理學認為,孩子愛拿別人的東西,除了有強烈的占有欲外,還有一種異于成人的冒險心理。換言之,一些孩子偷拿別人的東西并非出于占有欲,而是冒險心理作祟。他們認為拿了別人的東西,只有自己知道,很刺激很神秘??驴隆懊半U”刷了別人的飯卡,很快就意識到錯了,改了又不想丟面子。面對這樣的“一失足”,該怎么正確應(yīng)對呢?
耐心傾聽,接納發(fā)生的不當行為
拿別人的東西,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很可能出現(xiàn)的不良行為,只要父母適當引導(dǎo),很快就會過去。不妨告訴孩子,一些大人也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并心平氣和地聽孩子說出前因后果,從心理上接納不當行為。當然,接納并不表示認同,因為拿別人東西的行為本身是錯誤的、不可取的,這是原則問題。讓孩子知道后怕,產(chǎn)生敬畏感,將東西還給別人,化解了問題,才是正確的教育之道。
理解動機,看到家庭教育的缺失
父母要多關(guān)注孩子是否因為缺乏關(guān)注、感到孤獨或其他原因而產(chǎn)生了不當行為,特別是在滿足合理需求的同時,引導(dǎo)孩子用正確的方式表達需求,而不是通過拿別人的東西來獲得關(guān)注。柯柯想喝牛奶,是因為這個新款牛奶特別好喝,但父母沒有往他的飯卡里充錢,孩子的正面需求沒得到正確回應(yīng),于是就刷了別人的飯卡。看似小事,實質(zhì)是父母的日常教育沒有形成閉環(huán)。
建立規(guī)則,步調(diào)一致地執(zhí)行下去
和孩子一起制訂規(guī)則,如不隨意拿別人的東西。征得別人的同意后才能使用別人的東西……父母先做榜樣,一家人始終如一地遵守這些規(guī)則。在原則和底線面前,每個人都是平等的??驴虏幌M约旱男袨楸粍e人知道,包括他的父母,這讓我產(chǎn)生一個新的想法:如果孩子堅持說不是自己拿的,不妨暫時相信他,不用去道歉,用最大的善意對孩子,不用錯誤的方式去糾正錯誤,因為孩子今后的人生是需要抬起頭的。亮明態(tài)度,點到為止,孩子今后就不會犯同樣的錯誤,這就是一種成長。(文中學生均為化名)
責任編輯" 劉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