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小剛做作業(yè)時較磨蹭,效率不高。媽媽提醒了幾次,小剛都不以為然。寫作業(yè)間隙,小剛拿出手機,打算聽會兒歌放松一下再繼續(xù)寫作業(yè)。媽媽看到小剛的作業(yè)沒有寫完就在聽歌,氣不打一處來,忍不住質(zhì)問小剛:“你作業(yè)沒有寫完就開始聽歌,學習成績能好嗎?”小剛和媽媽解釋,自己有學習計劃,但是媽媽仍然不放心,一直在旁邊嘮叨,隔段時間就來催促小剛。終于,小剛的情緒爆發(fā)了,砸掉了自己的修正帶,上演了一場母子大戰(zhàn),雙方在推搡過程中都負了傷。小剛的右臉上留下了觸目驚心的傷痕,媽媽的下巴也被劃破了。
這是青春期孩子和父母之間爆發(fā)沖突的典型案例。家長越界、孩子叛逆,讓親子關系變得劍拔弩張。
小剛性格內(nèi)向,不善與人溝通。進入九年級后,小剛丟三落四的毛病并沒有改變,加上寫作業(yè)磨蹭,常常寫到很晚,學習成績也不見起色。對于學習和人際關系,小剛也渴望有所改善,卻不得其法。小剛心里著急,卻表現(xiàn)得漫不經(jīng)心。
小剛媽媽對孩子的生活起居和學習都很上心。到了九年級,小剛媽媽開始焦慮,擔心小剛的成績不好考不上高中。因此,她常在孩子耳邊嘮叨,覺得再不提醒孩子認真學習,孩子就完了。但她做事強勢而不自知,方法簡單卻不知變通,因此督促效果有限,還傷害了親子關系。
直面沖突,覺察情緒
我初次和小剛交談時,小剛的情緒比較復雜。他說,周末的沖突并非偶然,而是隔段時間就要發(fā)生一次。我耐心傾聽,引導小剛說出和媽媽相處過程中出現(xiàn)的沖突事件和自己的真實感受。小剛說,他知道媽媽為自己付出了很多,她的嘮叨也是為了自己好,但小剛覺得媽媽管得太多,自己沒有喘息的空間,對媽媽的干涉和不信任感到憤怒和委屈。小剛說,除了學習的壓力,他也承受了來自媽媽的壓力。對于周末的母子大戰(zhàn),他也非常后悔。
我肯定了小剛在母子沖突中表現(xiàn)出來的正向思維,說:“你愿意和老師溝通,能夠理解媽媽的難處和不易,說明你是一個善良的孩子。冷靜的時候,你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說明你能直面自己,你很勇敢,也很客觀。你能正視自己的憤怒和委屈,說明你有著清晰的自我認知。老師相信,這些積極品質(zhì)可以幫助你處理好眼前的困難。”
聽我這么說,小剛有些意外。接著,我引導小剛?cè)ビX察自己的情緒,接納自己的真實感受,并且嘗試表達出來。
小剛不理解為什么媽媽總是不停嘮叨,對自己百般挑剔?!盀槭裁次也还茏鍪裁?,她總是覺得我做得不好?”這反映出小剛對親子關系存在誤解,媽媽的行為直接決定他的情緒和學習,他把改善自身處境的希望寄托在媽媽身上。因此,小剛在人際關系中患得患失,時常和媽媽發(fā)生沖突。
接著,我給小剛設計了一張“解析表”,讓小剛嘗試復盤周末與媽媽的沖突,列出讓自己感到困擾的事件和感受,分析事件中自己和媽媽需要解決的問題分別是什么。如“媽媽在我耳邊不停催促、數(shù)落,讓我感覺她不信任我,也讓我覺得心煩”這件事中,停止嘮叨和焦慮是媽媽需要解決的問題,而小剛需要培養(yǎng)認真寫作業(yè)的好習慣,學會平靜地和媽媽溝通,清晰地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突破認知,建立邊界
為了幫助小剛了解自己的需求和邊界,我建議他使用空椅子技術(shù),即在他面前放一把空椅子,想象椅子上坐著他的媽媽或是自己,然后和想象中的媽媽或自己展開對話,嘗試找到雙方的核心需求,這是建立邊界的基礎。
幾次練習后,小剛終于清晰地明確了自己的需求,即渴望被尊重、被理解、被信任。雖然他的確磨蹭拖拉、丟三落四,但他希望媽媽提醒一兩次就好,不要因為這些就忽視他的努力。媽媽過于頻繁的嘮叨和催促,實際上就是冒犯了他的邊界,讓他產(chǎn)生了煩躁、不適的感覺。所以,當媽媽越界時,他要學習的是如何和媽媽做好溝通交流,讓媽媽尊重他的邊界,把作業(yè)這塊“自留地”還給他。
通過練習,小剛還進一步拓寬了思維,突破了固有認知。他意識到,自己在和媽媽相處的過程中也有越界的行為,比如強迫媽媽離開他的房間等,他也需要尊重媽媽的邊界。
經(jīng)過商討,小剛把需要解決的問題定為改變不良的學習習慣,學會和媽媽友好溝通,提升情緒控制能力。
針對小剛丟三落四的情況,我建議他每天對照家校本和課表整理好第二天要用的資料,確保準確無誤之后再入睡。至于作業(yè),我則給他設計了單獨的作業(yè)打卡表,通過持續(xù)跟蹤,讓他樹立時間意識,加快作業(yè)速度。剛開始,小剛還時常忘帶作業(yè)、忘寫作業(yè),隨著時間的推移,他丟三落四的情況逐漸減少,作業(yè)速度也比之前快了不少。
在溝通上,我建議小剛在生活中練習非暴力溝通的技巧,即描述事實、表達感受、指出需求、提出建議、維護自己的需求。例如,當媽媽多次打擾、催促他寫作業(yè)后, 小剛可以說:“媽媽,這是您今晚第三次催我了,這讓我覺得非常煩心。我需要一些私人時間,在我寫作業(yè)的時候,請不要在我沒有邀請的情況下進我的房間。”在練習過程中,我和小剛互換角色,模擬可能的情況,小剛也慢慢學會了清晰合理、不帶情緒地表達。
此外,我?guī)ьI小剛通過反復練習“撲克牌提問技術(shù)”,?牌代表“你看到了什么”,?牌代表“你有怎樣的感受”,?牌代表“你認為問題的根源是什么”,?牌代表“你將來會做出哪些改變”,引導小剛在生活中覺察自己的感受,進行理性思考,在遇到實際問題時,辨識情緒、尋找解決方案。
家校共育,協(xié)同幫助
親子沖突是孩子學習的過程,也是家長轉(zhuǎn)變的契機。周末事件讓小剛媽媽也意識到了自己教育的不足之處。學習是孩子的事情,媽媽要做的就是為孩子創(chuàng)造適宜的學習環(huán)境和提供必要的支持。
目前,小剛媽媽的行為模式就是不斷催促孩子,并且因為孩子做得不夠好而越來越暴躁、越來越焦慮。因此,媽媽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合理控制自己的情緒,并把作業(yè)和學習的自主權(quán)還給小剛。但這并不意味著媽媽在孩子寫作業(yè)時完全放手不管,而是以孩子為主體,在與孩子協(xié)商認可的前提下家長參與協(xié)助。比如,針對小剛作業(yè)磨蹭的情況,小剛媽媽可以和孩子約定好限時作業(yè),在孩子作業(yè)完成之后再去檢查,而不是作業(yè)過程中反復催促。畢竟,學習的主體是小剛,小剛媽媽不能無視小剛的意愿而去強迫孩子改變。
此外,我還和小剛媽媽約定,在注重孩子成績的同時,也要關注孩子的情感世界,允許孩子合理表達,允許孩子慢慢成長,一起為孩子營造溫暖的港灣,讓家成為有愛的地方。
和小剛多次談話后,小剛試著和媽媽溝通。盡管兩人對學習中的有些問題尚未達成一致,但兩個人的溝通順暢很多。母子的情緒明顯有了積極轉(zhuǎn)變,小剛變得柔軟起來,小剛媽媽的焦慮也明顯減少,親子關系也得到了改善。
讓花成花,讓樹成樹,讓每一個個體努力成長,讓每個人都學會為自己負責,這是每個人的人生必修課。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學)
責任編輯" 何欣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