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劉邦軍霸上與領兵軍新豐鴻門的項羽對峙,因左司馬曹無傷向項羽告密“沛公欲王關中”而惹怒項羽。在項羽大軍即將進攻的危急關頭,劉邦憑借高超的演戲術凝聚內(nèi)部力量,借助外部力量,瓦解敵對力量,巧妙化解了危機。探究《鴻門宴》中劉邦的演戲術,有助于洞悉劉邦化被動為主動、從危機中求得生機的奧秘。
關鍵詞 《鴻門宴》 演戲術 危機 生機
《鴻門宴》中劉邦能夠化被動為主動,從危機中求得生機,奧秘在于其憑借高超的演戲術凝聚了內(nèi)部力量,借助了外部力量,瓦解了敵對力量。
一、對自己人演戲:裝可憐,求同情,使之盡心效力
鴻門宴讓讀者見識到了劉邦高超的演戲術。劉邦對自己人(如謀臣張良、武士樊噲等)演戲是裝可憐,求同情,使之盡心效力,以凝聚內(nèi)部力量。
項羽的季父、楚左尹項伯“夜馳之沛公軍”,私自將“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的軍中機密告知張良。張良借口自己就這樣跟著項伯逃走“不義”而將消息告訴了劉邦。項伯自己正是為了“義”而連夜將緊急軍情告訴張良的,張良借口“義”而將機密告訴劉邦,自然不會遭到項伯的反對和阻攔。張良掐準了項伯的心理,知道項伯會耐心等待自己一起走,所以才敢將消息告知劉邦。劉邦得知這一緊急軍情時便開始了演戲,“大驚”是應急神態(tài)的真實表露,“為之奈何”是對張良的演戲,顯得手足無措,裝得可憐,讓張良感覺他沒有辦法應對眼前危機形勢,意在讓張良替他出主意、想辦法。面對張良“誰為大王為此計者”的發(fā)問,劉邦推責給“鯫生”,說因為聽信了鯫生的勸說,他才據(jù)守函谷關,“毋內(nèi)諸侯”,想“盡王”秦地。其實,劉邦“欲王關中”之計連謀臣張良都事先不知曉,“鯫生”豈能參與呢?張良明白這是劉邦的借口,但他對劉邦這個失誤的決策不予深究,轉(zhuǎn)而主動想辦法替劉邦解決實際問題,便問劉邦有把握“足以當項王乎”。劉邦繼續(xù)表演,以“固不如也”作出肯定回答之后第二次說出“為之奈何”之語。他裝可憐、求同情的演戲術起了作用,張良因此拿定了主意,自己去跟項伯說你“不敢背項王”去。這讓劉邦看到了破解死局的希望。
劉邦對自己的衛(wèi)士樊噲也運用了同樣的演戲術。鴻門宴上,劉邦發(fā)現(xiàn)項羽的謀臣范增聯(lián)手項莊意圖加害自己,因而借口“如廁,因招樊噲出”。劉邦帶樊噲離開項羽所設的宴席,目的很明確,就是要不辭而別,悄悄逃走。但他對樊噲演戲,說:“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劉邦裝可憐,求同情,意在讓樊噲?zhí)嫠鲋饕狻⑾朕k法,為安全逃回自己軍營盡心出力。從樊噲所說不要辭行的理由、張良主動留下來替劉邦打掩護的效果看,劉邦的演戲術達到了統(tǒng)一思想、降低風險、增強勝算的目的。
劉邦對自己的謀臣張良與衛(wèi)士樊噲都說“為之奈何”,千萬不要被蒙騙了,不要以為劉邦行事沒有主見。其實,那是他的演戲術。從張良“誰為大王為此計者”“大王來何操”的發(fā)問看,劉邦“欲王關中”之計與來新豐鴻門之前的禮物準備都瞞過了張良,說明劉邦不僅行事有主見,而且行事很隱秘、極穩(wěn)重。他之所以要對自己人演戲,是以裝可憐、求同情為手段,達到凝聚內(nèi)部力量、使自己人盡心為自己效力的目的。
二、對外面人演戲:顯真誠,建感情,使之甘愿助力
劉邦心中明白,面對突然降臨的重大危機,僅靠自己人的努力還不足以完全消除危險、確保安全。因此他需要尋找機會,借助一切可以借助的外部力量,助力自己化解危機。當張良說起要向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時,劉邦立即明白項羽大軍即將進攻自己的緊急軍情是項伯通報的,而且項伯這時正在帳外,因此他敏銳地抓住這個天賜良機,很可能提高了音量問張良:“君安與項伯有故?”在此前與張良的對話中,劉邦沒有稱呼張良為“君”,甚至沒有稱呼。張良一聽“君”的恭敬稱呼就知道劉邦要演戲了,于是很默契地配合劉邦一起演戲,回答說:“秦時與臣游,項伯殺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焙苊黠@,張良這是在贊美項伯懂感恩、重義氣,是說給項伯聽的。項伯為了報答張良當年的活命之恩,冒險將緊急軍情通報張良,這讓劉邦確定項伯是重“義”之人,因此打定主意,以“義”結交項伯,所以慨然吩咐張良:“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边@是劉邦機警應變的表現(xiàn),他知道項伯就在帳外,能聽到他與張良的對話,所以演戲給項伯看,一方面恭敬地稱呼張良為“君”,給項伯上眼藥,讓項伯知道,在劉邦這里,張良是極受尊重的,也暗示項伯,我劉邦對你朋友非常好,你對有活命之恩的朋友應更好。這樣演戲,意在讓項伯對劉邦產(chǎn)生好感,感覺劉邦是值得結交的朋友。另一方面,劉邦吩咐張良請項伯進來,自己要以兄長之禮厚待項伯,這樣演戲,意在讓項伯知道劉邦對他重朋友義氣非常贊賞,并從劉邦此前對張良的恭敬稱呼中感覺到劉邦是可信的,項伯聽了劉邦“吾得兄事之”的表態(tài)會心生感動。從項伯接受張良的邀請,“入見沛公”的舉動看,劉邦的演戲術起了作用,達到了目的。劉邦與項伯相見之后,繼續(xù)演戲,一方面“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攀親戚,建感情;另一方面解釋自己入關之后“秋毫不敢有所近”“日夜望將軍至”,敘事實,顯真誠。從項伯的許諾與囑咐看,劉邦的演戲術產(chǎn)生了積極效果。
無論是對張良的恭敬稱呼“君”、“吾得兄事之”的表態(tài),還是奉酒約婚的舉動、入關之后所作所為的表白,劉邦對外面人項伯演戲是顯真誠、建感情,使之甘愿助力,意在借助外部力量幫助自己度過危機,增強安全系數(shù)。
三、對敵對者演戲:送高帽,訴委屈,使之驕縱松懈
因為項伯提前向項羽解釋了劉邦入關之后的所作所為,項羽答應了項伯“善遇”劉邦的請求,使劉邦“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有了一個相對和緩的會見氛圍,但劉邦對敵對者項羽依然心存戒備。劉邦知道自己的實力不足以與項羽硬碰硬,所以對敵對者項羽演戲依然是少不了的。劉邦對項羽演戲用的是送高帽、訴委屈之法,意在使之驕縱松懈,從而瓦解敵對力量,化解危機。
到達新豐鴻門之后,劉邦態(tài)度謙卑,主動道歉,一方面尊稱項羽為“將軍”,自稱為“臣”,這樣送出一頂高帽子給項羽,滿足了項羽的自大虛榮心;另一方面向項羽訴說委屈,稱自己“先入關破秦”是事先沒有想到的,好在項伯提前幫忙解釋了自己入關之后的所作所為,自己是真心“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如今有“小人”傳言自己“欲王關中”,目的是“令將軍與臣有郤”。項羽被這番表演迷惑了,因為劉邦尊稱自己為“將軍”而自稱為“臣”,一頂高帽便讓項羽先前的怒氣煙消云散了,驕縱自大的項羽因此認為劉邦對自己構不成威脅,從而解除了對劉邦的戒備。劉邦主動訴說“有大功”而遭小人誣陷,險些被項羽大軍攻擊的滿腹委屈,令項羽心生同情,他一方面不加提防地隨口說出了自己的線人曹無傷,一方面設宴挽留劉邦,似有安撫劉邦之意。從項羽毫不設防地說出泄密人、主動設宴安排劉邦的舉動看,劉邦對項羽的演戲達到了預期目的,使項羽驕縱松懈,打消項羽的猜疑戒備心理,初步達到了瓦解敵對力量、化解危機的目的。后來范增在宴席上“數(shù)目項王”,并再三舉起所佩玉玦進行暗示,“項王默然不應”,這進一步證明劉邦的演戲確實收到了效果,達到了預期目的。這為劉邦后面借口“如廁”,不辭而別逃回自己軍營創(chuàng)造了條件。
綜上所述,《鴻門宴》中劉邦憑借對自己人、對外面人、對敵對者的種種演戲術化被動為主動,從危機中求得生機,收到了積極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