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養(yǎng)學生物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廣泛,它強調在初中物理學科教育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構建良好的物理觀念,使學生具備科學的物理思維,讓學生擁有積極的實驗探究態(tài)度?;谂囵B(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展開初中物理學科的教學工作,可以促進教育改革和發(fā)展,達到新課程標準中以學生為本傳授知識和提升學生綜合能力的教育目的。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理念;初中物理;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7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5)06-0142-03
隨著新課標改革教育工作的逐漸推進,發(fā)展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成為了教師進行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而要想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就必須轉變教師的落后教學觀念,教師要以學生為本,設計多樣化的教育活動,從而將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結合起來,使學生能夠在學習物理知識的過程中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升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和應用能力。
一、初中物理教學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內容概述
(一)良好的物理觀念
初中階段的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經驗有限,同時該階段也是學生形成物理觀念的重要時期。學生初步接觸物理課程,既要掌握其中的理論知識,又要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基礎的物理觀念,能夠站在物理學科的角度去了解和解釋自然界中的種種現(xiàn)象,學生才能夠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識,同時感受物理學科和實際生活的關聯(lián),意識到該門課程的現(xiàn)實價值。發(fā)展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也意味著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物理觀念,讓學生可以充分適應現(xiàn)代社會,學生在學習知識時也能夠更加高效。
(二)科學的物理思維
物理教學不應局限于傳輸理論知識,教師應當關注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情況,良好的科學探究思維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學科知識,也能夠讓學生將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從而提高個人的問題分析和解決能力。發(fā)展學生的物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應著重強調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物理思維,學生在遇到物理問題時,也能夠通過綜合性的分析,搜集相關資料,加以思考,進而成功解決問題,構建完整的物理學科知識結構體系。
(三)積極的實驗探究
物理學科的知識內容具備極強的實踐性和抽象性,其中包含很多實驗類的知識內容。學生要想真正理解這些知識,能夠動手操作完成實驗過程,還需具備基礎的實驗探究素養(yǎng)。教師應當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實驗探究素養(yǎng),給予學生更多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的機會,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讓學生真正掌握相關知識的內涵。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現(xiàn)象,進行實驗操作,總結實驗成果,也能夠獲得豐富的學習經驗,可以不斷強化自身的綜合素質。[1]
(四)科學態(tài)度與社會責任
在現(xiàn)代化教育背景下,科學態(tài)度與社會責任也是物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初中學生肩負著社會發(fā)展的重任,引導學生以科學的態(tài)度來學習物理知識,從物理學科的視角去解讀整個世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也是教師進行教育教學的重要目標。同時,學生既是家庭中的一員,也是社會中的一員。在進行學科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形成保護環(huán)境、節(jié)約資源的正確價值觀念,教師也要強化學生的責任意識,使學生能夠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核心素養(yǎng)理念下初中物理教學方法
(一)創(chuàng)設懸念情境
當前很多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會受到傳統(tǒng)教育觀念的影響,更加看重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學生也經常會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缺乏科學探究的意識和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诖?,初中物理教師可以借助創(chuàng)設懸念情境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知識。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工具,引入數(shù)字化資源,讓學生了解相關物理知識和實際生活的關聯(lián)。教師還可以提問的方式,設計懸念,從而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散,讓學生能夠更好地融入懸念情境中,繼而達到深度學習知識和進行思維發(fā)散的目的。
(二)創(chuàng)設實驗情境
在初中物理學科教學中,實驗教學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內容,同時也是培養(yǎng)學生實驗探究素養(yǎng)的重要教學板塊。在實驗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可以幫助學生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踐操作,觀察實驗現(xiàn)象,并得出明確的實驗結論。比起研究理論知識,反復練習書面作業(yè),進行實驗操作,更能提升學生學習知識的積極性,也能夠有效發(fā)展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在實驗情境中,學生也能夠更好地了解相關物理現(xiàn)象,理解知識的內涵。
比如,在初中物理滬科版八年級全一冊第七章“力與運動”第一節(jié)“科學探究:牛頓第一定律”該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就可創(chuàng)設實驗教學情境,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強化學生的物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了讓學生理解“牛頓第一定律”,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工具先進行實驗演示:讓一個小球沿著斜面從高處滾下來,接著小球會沿著路線滾上另一個斜面。如果沒有摩擦力,小球將會上升到和原來一樣的高度。如果減少第二個斜面的傾角,小球在這個斜面上要想到達原來的高度,就需要通過更長的路程。繼續(xù)減少第二個斜面的傾角,使它最終成為水平面,小球就再也到達不了原來的高度,而沿水平面以恒定速度持續(xù)運動下去。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該實驗視頻,讓學生進入實驗情境中,進而初步理解牛頓第一定律。接下來教師可以讓學生進一步借助斜面、小車、毛巾、棉布、木板等材料,以小組為單位設計實驗,完成合作探究過程。在實驗情境中,學生需要集思廣益,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實踐操作過程,從而將抽象的物理知識以具象化的方式呈現(xiàn)。教師借此讓學生了解“小車移動的距離與阻力大小的關系”,不同的小組可以以不同的思維方式和實驗探究方法進行操作,進而深度理解牛頓第一定律的規(guī)律和內涵。在實驗情境中,學生也更能理解抽象的物理知識,達到相互配合和深度交流的目的。[2]
(三)創(chuàng)設分組實驗
為培養(yǎng)學生的物理學科科學探究精神,強化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教師應當積極借助分組合作的教學方法,多多展開實驗教學過程,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分組實驗是一種基于學生綜合能力進行科學分組,再讓學生展開合作探究過程,來完成實驗操作的教學方式。
比如,在初中物理滬科版八年級全一冊第九章“浮力”第二節(jié)“阿基米德原理”該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讓學生通過分組實驗,探究浮力大小與哪些因素相關,借此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內涵。在進行實驗操作的過程中,學生需要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配合,教師要掌握學生過往的學習情況,包括學生的個性特征、實踐操作能力、思維能力等的綜合情況,再對學生進行科學的分組。通常以4~6人為一組較為適宜,不同的組別間在綜合能力上應保持相對平衡的狀態(tài)。教師需要根據(jù)學生的年齡、認知發(fā)展水平以及物理基礎來調整教學的難度。在講解阿基米德原理時,應該考慮學生是否具備基本的浮力概念,選擇合適的語言和實例以幫助他們理解。對于初中生,可以使用生活中的實例,如船只浮在水面上,泡沫球在水中浮動等,幫助他們建立對浮力的直觀理解。同時,教師可以預設一些經驗問題,讓學生先思考再進行實驗,從而讓他們對浮力產生濃厚的興趣。教師在講解浮力時,可以擴展到其他相關概念,如液體的密度、質量和體積等,通過介紹這些概念來幫助學生更全面地理解浮力的形成機制。還可以結合歷史背景或科學故事,如介紹阿基米德發(fā)現(xiàn)浮力的故事,可以增強學生的興趣,使他們在學習中感受到科學的魅力。在“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分組實驗,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來理解浮力,通過控制變量的方式,讓學生明確浮力的大小是如何受到物體體積和液體密度的影響的。實驗過程中的觀察與記錄不僅讓學生感受到實驗的樂趣,還能幫助他們在實踐中鞏固理論知識,學生在觀察不同液體(如食鹽水和清水)在小桶中的狀態(tài)變化時,能夠清晰地看到浮力與液體密度的關系。在小組實驗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進行角色分工,如一名同學負責記錄數(shù)據(jù),另一名負責實驗操作,其他同學則觀察和討論。這種分工不僅增強了學生的責任感,還增加了互動,促進了團隊協(xié)作。例如,記錄的同學可以在每個實驗步驟后,引導其他組員討論實驗現(xiàn)象,并總結出浮力的規(guī)律。
(四)創(chuàng)設思辨情境
情境教學法是一種極為高效且生動的教育手段,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還需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分析問題,進行思辨探究,從而深度理解物理知識。創(chuàng)設思辨教學情境的方式相對較多,教師可以借助和學生實際生活關聯(lián)的現(xiàn)象,引導學生思考其中的物理原理。教師也可提出具備探究性的問題,讓學生通過討論和深思,提高個人的思維能力和思辨素養(yǎng)。[3]在教學設計中,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在相關課程中的表現(xiàn)和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合理地調整教學模式,進而達到發(fā)展學生物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目的。
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系統(tǒng)地講解像錢學森、吳大猷、鄧稼先等著名物理學家的成長經歷與科學貢獻,讓學生了解到這些科學家如何在國家需要的時候貢獻自己的智慧與力量。借助生動的故事、視頻資料和書籍推薦等多種形式,使學生不僅了解他們的科學成就,更能感受到他們在國家和社會面前所承擔的責任。在教授物理學的理論知識時,可以結合中國的科技發(fā)展歷程與國家的需求,在講解力學、電磁學等基礎知識時,可以結合中國的航天事業(yè)、高鐵科技、清潔能源等具體案例,讓學生認識到物理學與國家現(xiàn)代化、民族復興之間的密切關系。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課改的教育背景下,初中物理學科教學的目標發(fā)生了變化,教師應當立足于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設計完整的教學方案,從而使學生能夠在學習物理知識的同時,提高個人的實踐應用能力。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物理知識和進行實驗操作時,還應當盡可能地關聯(lián)學生的實際生活,讓學生可以在實驗過程中理解物理學科知識和實際生活之間的關聯(lián)。
參考文獻:
[1]楊映蓮.核心素養(yǎng)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教學實踐[J]. 求知導刊,2024(3):23-25.
[2]沈英俊.核心素養(yǎng)理念下的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策略[A].廣東省教師繼續(xù)教育學會教師發(fā)展論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十六)[C].廣東省教師繼續(xù)教育學會,2023:6.
[3]李太安.核心素養(yǎng)理念下的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策略[J].數(shù)理天地(初中版),2022(6):82-84.
作者簡介:
黃海峰(1982年7月—),男,漢族,福建省南安市人,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中學物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