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山水人文資源豐富,有一種文化帶著清香四溢的味道流傳久遠,那就是茶文化。杭州的茶葉最有名氣的當(dāng)屬“西湖龍井”。但凡到杭州來的人,都想捎回點正宗的龍井茶。究竟什么樣的龍井茶才是正宗好茶?去年春天,我到杭州旅游,與一個高中同學(xué)相聚,他大學(xué)在杭州就讀,畢業(yè)后留在杭州工作。在杭州待久了,他倒是從一些老茶客那里討到一鱗半爪識別龍井茶品質(zhì)的訣竅。
老茶客判定龍井茶的品質(zhì),用的是“色、香、味、形”四個字。如果你在逛街時買茶,不妨先泡一杯嘗嘗。熱水倒下去,人工炒制的茶,一分鐘左右就會沉下去;機器炒出的茶,漂在面上很久都沉不下去。就外形看,上好的龍井茶,挺直削尖,扁平俊秀,猶如寶劍。從味覺上來說,上好的龍井茶,熱水倒進杯里,馬上飄來一股濃郁的蘭花清香,一口下去,鮮爽通頂,回味甘甜。所有這些,都和炒茶師炒制茶葉的手藝密不可分。
在杭州的幾天里,同學(xué)帶我去了龍井村。龍井村是九溪十八澗的源頭,也是獅峰龍井茶的主產(chǎn)區(qū)。在那里,我們拜訪了一位周師傅,他幾十年來一直在制茶這個行當(dāng)里,對茶有著敏銳、精確的感知。在他親自操刀下,我們有幸目睹了龍井綠茶的制作手法。
龍井茶炒制的第一道工序是殺青。殺青就是將鮮茶葉放置鍋中炒焙,以便于揉捻。一般根據(jù)手掌大小,放入三兩到四兩鮮葉至鍋中。殺青開始時,手法以抓、抖為主。隨后,根據(jù)鮮葉水分多少,在抓的時候逐步加入搭、壓的手法,在空中抖甩時略加大力量,將鮮葉壓扁、理直成條,進行初步定型。這一階段,手法講究由輕而重。到底該用多大的力道,由炒茶師傅根據(jù)火候和鮮葉形狀判定。殺青炒制的時間約為一刻鐘。殺青結(jié)束后,鍋中茶葉的分量,剩下一兩左右。這時,需要把茶葉倒入一面大篩中,攤平置涼備用,接著炒下一鍋鮮葉。放置約一小時后,再進入下一道工序——輝鍋。
輝鍋時,下鍋的茶葉增加到八兩左右,手的力道比殺青時要加重許多,根據(jù)鍋溫不同而發(fā)力不同。待炒至葉尖茸毛脫落、葉形扁平光滑、捻葉輕折即斷、茶香溢滿四周時,即可起鍋。這個過程大約持續(xù)二十五分鐘。出鍋的茶葉分別用有大孔和小孔的兩個篩子輕輕篩動,將茶末和不達標的大葉篩出。大葉要繼續(xù)回鍋再輝,直至達標。
在周師傅休息的片刻,他為我們泡了茶,坐在炒鍋前聊家常。隨著話匣子打開,他介紹了自己的炒茶歷程。周師傅十六歲就入了行,在一家茶廠當(dāng)學(xué)徒,炒茶有多道工序、多種手法。真的要炒好茶葉,并不簡單,老輩人傳下來的龍井茶制作,全憑手工。殺青時火要旺,輝鍋時火勢要弱一些,柴火必須燒得均勻。對炒茶師來說,炒茶是苦活,他們每年都要遭一次罪。炒茶講究的是手不離茶、茶不離鍋。手在高溫的炒鍋里,從早到晚,無論誰,剛開始,手掌都會被燙起大水泡。泡挨泡,泡疊泡,鉆心地疼。不過,扛個十天半月,就成老皮了,再堅持下去,就練成“鐵砂掌”了。炒茶有季節(jié)性,過了春天就不炒了。一閑下來,鐵砂掌又變回“綿砂掌”,來年再遭罪。
“你去看看村頭那個宣傳欄,把龍井炒茶的手法講得很清楚了,什么‘抖、帶、擠、甩、挺、拓、扣、抓、壓、磨’。”說起炒茶的手法,周師傅一句話帶過,但他話鋒一轉(zhuǎn),“可是,哪怕書本上說得清清楚楚,哪怕背得滾瓜爛熟,如果炒茶時沒有用心體會,照樣炒不出好茶。”
聽了周師傅的一番介紹,我也明白了,大自然已賦予杭州龍井茶獨特的氣質(zhì),只要用心制作,每一杯龍井茶里,都有春滋味。
編輯|張辰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