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任務群教學模式是一種較為有效的教學方式,與此同時,小學語文任務群教學模式在實際運用過程中,仍存在許多問題,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及時解決,就會阻礙課堂教學進程,甚至影響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父愛之舟》的作者是吳冠中,題材屬于記事的抒情散文,文章主要記敘了作者跟父親的相處情節(jié),表達了對父親的深刻懷念之情。《父愛之舟》看似零碎,其實結構嚴謹,沒有華麗的辭藻,而是以情取勝,細細咀嚼,別有一番滋味,令人感動不已。
本文結合筆者多年教學經驗,以《父愛之舟》教學為例,對當前小學語文任務群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研究與分析,探究學習任務群教學模式的具體運用方法,提出小學語文任務群教學模式的改進策略。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幫助教師更好地組織和呈現(xiàn)學習任務群,以學習任務為載體促進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提高以及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一、小學語文任務群教學模式的內涵
任務群教學模式是新課程改革中出現(xiàn)的一種新型教學方式,主要指通過學習任務的設定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圍繞著一個最關鍵的核心點,即根本性的任務進行單元整體教學的設計和分析,形成整體劃一的課程內容結構,更好地指導語文教學實踐活動開展。
小學語文任務群教學模式包括三方面內容:一是聚焦單元學習主題,二是設置單元學習任務,三是搭建學習共同體。聚焦單元學習主題,即根據教材的編排體系來確定單元的學習主題,如以《父愛之舟》為例的文學閱讀類課程,可設置“平凡的語言和小事背后的父母之愛”作為單元學習主題;設置單元學習任務,即在確定主題之后,結合教材中的內容確定單元的學習任務,如“語言表達與運用”“口語交際”“寫作”“綜合性學習”等任務群,并設立每一學習任務的具體學習目標;搭建學習共同體,即以學習任務為紐帶,組織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與討論、研究等實踐活動來完成相應的語文學習任務。這三個環(huán)節(jié)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教學流程,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二、當前小學語文任務群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一)學習任務群實施效果欠佳
相關資料表明,多數(shù)教師在嘗試實施語文任務群教學時發(fā)現(xiàn),無論是在設計層面還是在實體操作層面,其復雜性和挑戰(zhàn)性遠遠超出了預期,導致教學效果并不盡如人意,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參與度也未能達到理想狀態(tài)。另外,立足于理論和實踐分析,很多教師在著力研究語文任務群的教學方式,但大多會受到大單元教學的模式影響,存在一些學習的任務和實踐活動,開展時過于松散,并未與單元教學形成較好的邏輯性,語文的核心素養(yǎng)培育缺乏深度研究和進階分析,難以貫徹落實新課標對學習任務群的要求。
(二)學習任務群缺乏整合力
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關于學習任務的設計中明確要求:“教師應充分立足于教材和學生的學情狀況,設計多元化作業(yè)和任務,構建任務群進行各類內容的整合,建立起連貫高效的語文實踐活動?!边@說明學習任務群的設計應該具有整合力,是把零散的知識、技能、活動等有邏輯地、結構化地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能夠在“連貫的語文實踐活動”中,構建具有整體性、系統(tǒng)性的學習體驗,達成深度理解,獲得遷移能力。但目前絕大多數(shù)小學語文教師尚不具備較強的內容重構、教材整合能力,也缺乏對課程內容的整合、重組和設計能力。導致教師在教學中更多的是關注知識點,忽略了學生的學習需求以及各任務群之間的連貫性。
(三)學習任務設計缺乏科學性
在聽取多次基于學習任務群教學的公開課后,發(fā)現(xiàn)不少教師在設計任務時缺乏科學性和合理性,沒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設計學習任務,從而導致設計的任務脫離教材、脫離學情,缺乏系統(tǒng)性和針對性,任務群教學模式無法發(fā)揮應有的作用。此外,在實踐中,一些教師過分追求任務設計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卻忽略了教學活動的根本目的——即實現(xiàn)知識傳授與技能訓練。導致課程內容簡單化、娛樂化,而不是深入挖掘語文學科的深層意義和文化價值,學生也難以全面掌握課程內容??傊@種做法忽視教育的本質,難以高效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深刻理解和運用能力。
(四)任務實施流于形式
在當前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中,一些教師急于追趕教學進度,對學習任務的實施走馬觀花,沒有給學生必要的思考、討論、交流時間,使得所謂的“任務完成”僅僅是一種形式上的活動。有的教師則選擇完全代勞,自己承擔起所有的教學任務,卻忽視了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和親身實踐的重要性,這不僅剝奪了學生獨立完成學習任務的機會,還減少了他們通過實踐學習新知識、發(fā)展技能的可能。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教學模式逐漸削弱了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原本應該是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教學變成了一種機械的程序,缺乏實質內容和深度,從而完全失去了應有的教學意義。這種情況下,教育的目的和價值都受到了嚴重影響,最終導致學生學習效果和整體素質下降的潛在損害。
三、小學語文任務群教學模式的改進策略
(一)立足單元整體,確定核心大任務
大任務是學科教學的核心,是教師進行大單元教學設計時所期望達到的最高目標,它決定了大單元教學設計的起點和最終歸宿。因此,小學語文任務群教學模式需要立足單元整體,找出單元中最核心的大任務,為學生提供一個清晰的學習目標。在核心大任務“裹挾”下,學生會主動學習單元中的相關知識與技能,有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得到提升。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明確單元中最核心的大任務,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將宏大的核心任務分解為一系列細致的小目標。通過這種方式,引導學生從大任務這個宏觀主題出發(fā),深入挖掘并聚焦于每個小任務背后所蘊含的學習要點和關鍵信息。這樣一來,學生不僅能夠更加專注于每項具體任務的執(zhí)行,還能在完成這些小任務的同時,逐漸培養(yǎng)起對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從而激活內在的學習動力和積極性。以核心大任務為引導把控課堂,步步為營,逐步實現(xiàn)具體的教學目標,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和綜合能力。
《父愛之舟》屬于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二課內容,本單元屬于發(fā)展型任務群中的“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宏觀方面旨在引導學生通過關注場景和細節(jié)描寫,體會平鋪直敘、樸實無華的文字中蘊含的深刻感情;微觀方面要求學生練習情以物遷,辭以情發(fā)的閱讀與寫作方法,學會通過巧妙的寫作手法和細膩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感。立足本單元整體內容,教師首先要明確單元主題為理解父母之愛的深沉、溫暖與無私。在此基礎上,結合五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確定核心教學大任務為“從場景、細節(jié)中體會父母之愛”。在此基礎上,學習目標可以設定為:1.發(fā)現(xiàn)并列舉文章中通過平凡小事展現(xiàn)父愛深沉的細節(jié),如制作萬花筒、背子上學、節(jié)省開支等具體事例;2.分析文本中的情感細節(jié),體會父愛的偉大與深沉,掌握從細微處感受并表達情感的方法;3.聯(lián)系生活實際,整理個人經歷中與父母之愛相關的場景和細節(jié),敘述父母關愛自己的經歷;4.運用倒敘等寫作手法,把種種往事連為一體,將愛的脈絡清晰地展現(xiàn)出來,說出自己成長中新的認識和感受,引發(fā)讀者產生共鳴。
(二)堅持學生主體,設置學習任務群
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傳授知識,按部就班地按照教材內容進行授課,要求學生在練習過程中鞏固所學知識,從而讓學生形成知識體系。但是隨著新課改的開展,這種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當前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必須樹立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與創(chuàng)新。由于小學階段學生的語文基礎相對薄弱,系統(tǒng)化、結構化的思維模式尚未形成,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設計教學任務,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鞏固所學知識,將語文基礎知識轉化為自身的學習經驗。優(yōu)化學習任務群的設計與實施,還需要具有挑戰(zhàn)性和實際意義,學生以學習共同體的形式開展語文實踐活動,完成學習任務并進行知識與能力的遷移與運用,形成個性化學習經驗。
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如在《父愛之舟》教學中可以設置掌握文本閱讀理解的方法、遷移寫作練習的方法和運用語言表達的方法。確定三個主要的學習任務:首先,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內容,掌握如何通過細節(jié)描寫、情感線索等理解文章主旨和作者情感;其次,選取文章中的一段或幾段細節(jié)描寫,讓學生嘗試仿寫,注意保持原文的情感和風格來展現(xiàn)父愛或父母;最后,讓學生嘗試用詩歌、散文等形式來表達對親情之愛的感悟,注意語言的韻律美和意境美。教師構建“自學—互學—展學”為一體的學習過程,讓學生體會作者描寫的場景、細節(jié)中蘊含的感情,基于文體、超越文體,獲得必備知識和關鍵能力。
(三)以任務群為導向,創(chuàng)新設計活動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教師要根據學段學習要求,圍繞多樣的學習主題創(chuàng)設閱讀情境,在具體情境中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逐步提升學生語文能力。因此,教師應結合課標要求,根據教學目標,整合各類語文實踐性活動,實現(xiàn)深入拓展和知識遷移,另外可以構建起真實的情境,將學生所學與現(xiàn)實緊密結合。教師應讓學生在完成語文任務的過程中發(fā)展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思維能力、審美能力以及文化傳承與理解等綜合素養(yǎng)。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從聯(lián)結相關教學內容和生活情境兩方面設計。
1.聯(lián)結相關教學內容
《父愛之舟》一文的核心點在于“父愛”,其中作者對于父愛的追求,從“父親縫補棉被”開始,逐步過渡到船艙的背影分外明顯,可以對父愛進行聯(lián)結閱讀,從朱自清《背影》入手,一直到趙麗宏《揮手——懷念我的父親》等文章,引導學生實現(xiàn)群文閱讀,感受文章中蘊含的濃濃“父愛”。此外,關于“親情”的聯(lián)結閱讀,還可以選《麻雀》《母雞》《落花生》等,引導學生學習文中媽媽對孩子的愛,體會母愛的無私和偉大。教師聯(lián)結相關教學內容,可以將看似孤立、分散的知識點串聯(lián)起來,幫助學生理解并掌握文章核心內容,增強學生對文章主題、思想、感情等方面的認識。
2.聯(lián)結具體生活情境
建構主義教學理念強調,學習過程不僅是信息的簡單傳遞或接受,還是一個與特定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緊密相連的認知建構過程。學習者并不是被動地接收知識,而是積極地參與到知識的構建中去。他們通過親身經歷、觀察和體驗來理解和吸收新的信息,這使得新知識能夠融入個體已經建立的認知結構之中。因此,當學習者面對一個全新的概念或者復雜問題時,他們會利用先前的經驗作為參照,將這些新信息與已有的知識網絡相關聯(lián),從而形成自己對該知識點的新理解和解釋。這種方法鼓勵學習者主動探索、思考,并且根據自己的經驗去構建和理解新知識,進而使其具有個人色彩和深度。在《父愛之舟》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這一點,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一定的生活情境,如在教學前,向學生展示《父愛之舟》作者的簡介與照片,同時介紹該篇文章寫自于吳冠中晚年時期,這段時間里,吳冠中經歷了人生的重大轉折和歲月的滄桑變化,情以物遷,辭以情發(fā)。今天,畫家吳冠中先生和他的《父愛之舟》走進了我們的課堂,讓我們一起從場景、細節(jié)中感受如山的父愛。接著,畫面逐漸展開,一只滿載著愛與回憶的小舟,在靜謐的水面上緩緩前行。船上裝飾著古老而精致的物品,仿佛是穿越時空的使者,它們身上刻有“旅店、廟會、湊錢、難忘、枕邊”等文字,這些詞匯如同珍珠般散落在斑駁的船壁上。隨著這一幕定格,學生仿佛置身于那個場景。隨后,教師開始引導學生扮演吳冠中的角色,通過課前的預習,借助關鍵詞語去捕捉并概括作者所描繪的場景。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深入思考,如何將作者細膩的筆觸與自己獨特的視角結合起來,以創(chuàng)造性的方式來重現(xiàn)那個遙遠而又鮮活的場景。同時,直觀的畫面可以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使他們能夠更加直觀地理解作者以夢的形式來架構文章的特點,并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文章背后的情感與故事。
(四)統(tǒng)籌任務群實施,構建核心素養(yǎng)
在小學語文任務群教學模式下,教師可以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細致地規(guī)劃每一個學習任務,統(tǒng)籌“學法、習法、用法”三個層層遞進的任務實施,將學習任務進行分項推進,整體達成,從而使學生能夠更加全面地掌握任務群教學模式下的具體學習方法。這種模式的優(yōu)勢在于它鼓勵學生主動探索和實踐,通過分項推進的方式,使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每個概念背后的具體含義和應用場景,有助于學生建立起系統(tǒng)的知識框架,提升批判性思維能力,在不同的情境下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此外,通過這種逐步深入的學習過程,學生可以在不斷地嘗試與反饋中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從而在語文學習的道路上走得更遠、更穩(wěn)。
《父愛之舟》不僅是對日常生活瑣事的描繪,還是一種深刻的情感表達。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jié),被賦予了非凡的意義和深遠的含義。作者通過細膩的筆觸,將平凡的片段編織成一幅生動的畫卷,展現(xiàn)父愛中那些不為人所察覺卻又至關重要的力量。因此,在學習方法上教師可采取“精讀、點撥關鍵情景—自主探索其他情景—回歸整體感悟”的思路,在充分尊重學生閱讀習慣的前提下,選擇“逛廟會”這一具有代表性的情景,將“熱鬧的廟會”和“清貧的生活”進行對比,設置“想象場景畫面并思考,我找到的語句是(" ),我通過(" )這個細節(jié)想到了(" )。我感受到這是一位(" )的父親?!钡膯栴},引導學生進行深入學習,從而理解作者所說的“這些是我童年里最珍貴的禮物”背后的含義。
以此為鋪墊,作者可以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其他場景,體會文章總體的邏輯體系和價值體系,是化抽象為具體地理解作者要表達的父愛之情。在學習方法上,教師可以聯(lián)結相關教學內容如朱自清的《背影》,讓學生用同樣的學習方法,體會在這篇文章框架下,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并通過小組合作交流的模式,互相談一談自己的體會。在運用方法上,教師可以通過設計輸出性教學任務,如立足表達的需要,采用遷移寫作訓練的方法,讓學生聯(lián)系實際生活,并模仿文章的寫作手法與表達方式,描寫出自己父親的形象以及自己與父親相處的場景。
四、總結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任務群教學模式有利于促進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與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但是,由于受到傳統(tǒng)教育思想和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任務群教學模式仍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教師認真分析學情,合理設計任務群,明確任務群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通過精心營造與現(xiàn)實緊密相連的學習場景,巧妙地將課堂內的理論知識和課外的文化資源以及學生自身的生活經歷相結合,引導學生在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中深入體會文學語言的獨特韻味與形象表達的深刻內涵,以增強學生在任務群教學模式下的學習效果,實現(xiàn)知識與能力的遷移與運用,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編輯:孫守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