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紅色文化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承紅色文化,賡續(xù)精神血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新時代,以科技賦能紅色文化傳播與傳承,具有豐富的價值意蘊,主要體現在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時代價值三個方面??萍假x能紅色文化傳播與傳承存在傳統傳播困境、內容傳播困境、公眾參與困境、多維融合困境。推動科技賦能紅色文化傳播與傳承,將守正與創(chuàng)新相結合,內容與形式相結合,虛擬與現實相結合,歷史與現代相結合,不斷開拓科技賦能紅色文化傳播與傳承新路徑。
【關鍵詞】 科技賦能,紅色文化,傳播與傳承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7009(2025)02-0092-04
Research on Dissemination and Inheritance of Red Culture Enabled b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bstract:Red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nherit red culture and continue the spirit and blood. In the new era, empowering the dissemination and inheritance of red culture with technology has rich value implication, which is embodied in three aspects: historical value, cultural value and value of the times. The empowerment of technology in the dissemination and inheritance of red culture faces challenges in traditional communication, content dissemination,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multidimensional integration. To promote the spread and inherit of the red culture enabled b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e should further combine integrity with innovation, content with form, virtual with reality, history with moderning, and constantly explore new ways of spreading and inheriting red culture enabled b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ey words:technological empowerment,red culture, dissemination and inheritance
紅色文化是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黨和國家非常重視紅色文化的傳承和紅色基因的賡續(xù),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革命博物館、紀念館、黨史館、烈士陵園等是黨和國家紅色基因庫。要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據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強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1]在新時代,科技的發(fā)展[CM)]為紅色文化傳播和傳承的路徑創(chuàng)新提供了支持,可以更好地推動紅色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在印發(fā)的《關于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見》中提出:“分批公布全國革命文物名錄,建立革命文物大數據庫,推進革命文物資源信息開放共享?!薄斑m度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增強革命文物陳列展覽的互動性體驗性?!保?]
一、科技賦能紅色文化傳播與傳承的價值意蘊
(一)歷史價值:回顧紅色歷史,培養(yǎng)歷史思維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歷史思維。從一系列關于歷史思維的深刻論述和運用歷史思維對問題的分析看,所謂歷史思維,就是高度重視歷史、正確認識歷史、把握歷史規(guī)律、汲取歷史智慧、增強歷史自信、指導現實工作、明確發(fā)展方向的思維方式?!?[3]科技賦能紅色文化,將紅色歷史以豐富的形式展示出來,采用數字技術和影像技術等形式進行“動態(tài)”敘事,可以更加清晰地展示歷史發(fā)展脈絡,講好歷史故事,讓歷史事件“活”起來,從而拓展紅色歷史學習的方式,使受眾借助媒體技術回顧歷史、學習歷史、體驗歷史,從紅色歷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把握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從而形成歷史思維,用歷史思維指導自己的工作。
(二)文化價值:學習紅色文化,堅定文化自信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進行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努力實現國家獨立、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歷史進程中,形成的觀念意識及其相應的物質、制度等表現形式的總和?!保?]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為紅色文化的傳播和傳承提供了很好的載體,立足于紅色資源,借助互聯網、大數據、VR虛擬技術等科技手段,賦予紅色文化以新的展示樣態(tài),更加立體、充實地展示紅色文化的精神實質、內涵要義與價值意蘊,使紅色文化傳播具有受眾面廣、形式新穎、實效性強等特點,學習者通過虛擬實踐,進行參觀、體驗、參與,“采用高清VR、AR以及互動屏展示等技術手段進行數字資源的有效利用和紅色文物數字化交互展示,以數字技術體驗實現在場感,以更生動、形象、鮮活和感人的視覺體驗引領人們感受歷史的具體性、形象性、生動性、可感性,喚起受眾的紅色記憶,拉近與紅色文化的情感聯結。” [5]對紅色文化形成深刻的認知和價值的認同,從而更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以紅色文化中的理想信念、價值追求為引領,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
(三)時代價值:傳承紅色基因,賡續(xù)精神血脈
“紅色基因植根于革命先烈用鮮血染紅的泥土中,傳承于一代一代人不懈奮斗的事業(yè)中,與我們每一個人情感相連、命運相系,是我們精神的歸宿、初心的原點。” [6]在百年的奮斗征程中,中國共產黨人形成了系列精神譜系,時代不同,精神譜系的內容不同,但其中蘊含的精神內涵又一脈相承,這些精神內涵包括:堅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愛國情懷,無私的奉獻精神,堅韌的意志品格,踏實的奮斗精神,開拓的創(chuàng)新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傳承紅色基因,賡續(xù)精神血脈的重要意義,以科技賦能紅色文化傳播,可以做到虛實結合,使紅色歷史、紅色故事、英雄人物事跡以多樣化形式得以展示,做到“深入挖掘紅色資源的價值內涵,做到有血有肉有細節(jié)、見人見物見精神”[5]。使受眾在體驗中感悟學習紅色文化,感受其中蘊含的精神力量,從而更好地推動紅色基因的傳承。
二、科技賦能紅色文化傳播與傳承的困境
(一)傳統傳播困境
紅色文化的傳播,目前還多停留在傳統的方式,從傳統傳播紅色文化的維度看,主要有課程學習、圖書雜志等刊物宣傳、紅色紀念館參觀、面對面宣講、廣播電視、傳統舞臺演出等形式,傳統傳播方式受眾相對穩(wěn)定,但受時空限制,傳播面相對較小。除此之外,在傳統傳播方式中,紅色文化以文字、圖片等靜態(tài)的方式呈現出來,傳播過程呈現出 “信息傳輸——受眾解讀”的模式,受眾主要通過閱讀、觀看的方式對文字、圖片形成認知,紅色文化傳播方式創(chuàng)新度不足。而在信息迅速發(fā)展的時代,人們更偏向于通過新穎的方式認知客觀事物,如通過聲、光、電、影等方式對紅色文化進行演繹,讓紅色文化以動態(tài)的形式進行傳播,延展紅色文化的時空場域,從而更好地發(fā)揮受眾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對紅色文化形成更加深刻的認知。
(二)內容傳播困境
一是在網絡時代,傳播平臺增多,傳播方式也發(fā)生了一些變化,一些平臺推出“短、平、快”的紅色文化學習內容[7],在敘事過程中缺乏對歷史背景的介紹,紅色文化內容的價值理念挖掘不足,蘊含在紅色文化里的革命精神和思想內涵等沒有得到充分闡釋,因此,在科技賦能紅色文化傳播和傳承過程中,怎樣更好實現歷史敘事向價值敘事的轉化,需要不斷進行思考和探索。二是受“去中心化”的影響,“碎片化敘事消解了宏大敘事的效力”[8],導致紅色文化的傳播缺乏完整性、系統性。受眾通過網絡了解到關于紅色文化的一些片段,割裂了歷史的系統性和事件的完整性,影響受眾對紅色文化內容的全面性把握。三是受“信息繭房”的影響,“‘信息繭房’的‘過度適配性’造成了認知視野的窄化”[8],網絡算法有時會重復推送相似的紅色文化內容,導致受眾接受的內容出現同質化現象,長期接受同質化內容,會使受眾認知固化,從而使紅色文化傳播效能遞減。如果網絡用戶平時對紅色文化關注不多,那么網絡關于紅色文化的相關推送就會減少,紅色文化的傳播受到阻礙。
(三)公眾參與困境
一是“數字鴻溝問題”,受信息技術水平、教育水平等因素的影響,“數字化發(fā)展不平衡現象依然存在”[9],部分民眾無法利用科技手段參與學習紅色文化,如對一些小程序、App應用不太熟悉,無法對網絡中已有的紅色資源進行學習。二是在科技賦能紅色文化傳播過程中呈現出單向度的特征,缺乏與公眾的互動環(huán)節(jié),沉浸式、體驗式技術輔助相對較少,而身臨其境的體驗更容易使受眾產生情感的共鳴,從而更好地體會紅色文化的內涵。目前紅色文化VR虛擬仿技術正在探索和實踐中,在情節(jié)設計、虛擬現實互動方面怎樣產生更好的效果,提升受眾的學習實效,還需要不斷的探究。三是創(chuàng)新力度不足,在互動方面以文字評論為主,缺乏更多的互動形式,如線上投票、競賽等,無法充分調動公眾的參與興趣和積極性,影響紅色文化傳播實效。
(四)多維融合困境
紅色文化既是一種獨立的文化形態(tài),又與其他文化形態(tài)密切相關,如紅色文化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聯系緊密,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三者具有核心價值的一致性和實踐功能的互補性,在歷史演進過程中形成了傳承、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的有機統一關系。但在科技賦能文化傳播和傳承過程中,這三個文化形態(tài)缺乏有機整合,以科技手段建立文化資源庫,整合三種文化資源,創(chuàng)新傳播形式,挖掘其中蘊含的價值和實質,才能更好地使中華文化得到傳承。此外,紅色文化與綠色生態(tài)文明等相互聯動,也會豐富一個地區(qū)的文明發(fā)展樣態(tài),在科技賦能紅色文化和綠色生態(tài)文明協同發(fā)展過程中,以科技手段進行保護、創(chuàng)新等方面還有待進一步發(fā)展。多維融合困境影響科技賦能文化一體化發(fā)展,導致人們無法系統把握文化的歷史發(fā)展和豐富內涵。
四、科技賦能紅色文化傳播與傳承的進一步思考
(一)守正與創(chuàng)新相結合,以科技力量賦能傳統傳播方式
在紅色文化傳播過程中,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以“傳承紅色文化,賡續(xù)紅色血脈”為主題,通過對紅色歷史的學習,把握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從而更進一步堅定“四個自信”。在傳播方式上,將傳統傳播方式和科技相結合,以科技力量賦能傳統傳播方式,增強紅色文化傳播的合力,如結合線下課程和面對面宣講,輔以線上課程和宣講直播;通過掃描紅色文化書籍上二維碼,將書中的故事以視頻的形式在手機端進行展示,進一步提升學習的實效性;在革命紀念館中,除了傳統的文字、圖片描述,可輔以LED顯示屏、多媒體互動電子沙盤、VR虛擬展廳、幻影成像等技術,增強紅色文化傳播效果;在傳統舞臺演出的基礎上,通過科技的影像、音響等效果,“模擬真實物理空間,打造多重體感互動的體驗,讓觀眾真切地感受劇中的情節(jié)和場景變化,真正做到身臨其境?!?[10]
(二)內容與形式相結合,以科技創(chuàng)新講好紅色故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政治性、思想性、藝術性相統一,把好導向、聚焦主題,用史實說話,著力打造高質量精品展陳,增強表現力、傳播力、影響力,生動傳播紅色文化?!保?1]根據真實的歷史資料,以歷史事件為背景,挖掘紅色人物事跡和蘊含在紅色文化中的價值意蘊,從黨的百年奮斗征程中講好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以精神的力量凝心聚力,注重紅色文化的系統性、真實性和準確性。一是利用云技術講好紅色故事,通過云課程、云宣講、云比賽,以生動形象的形式講好紅色故事,激發(fā)受眾對紅色故事里蘊含的紅色精神內涵進行思考。如《致敬國家豐碑——全國紅色故事講解員大賽》,“利用‘5G+4K/8K+AI’的先進技術,多元立體的效果旨在提升紅色故事講解的沉浸感與藝術感,從而推動紅色故事傳播的場景化,拓寬紅色故事的傳播路徑?!保?2]二是注重發(fā)揮主流媒體的作用,“整合各種主流媒體以及運營良好、社會評價好的社交媒體平臺,搭建一個融合電視、互聯網、廣播等媒體的多媒體矩陣傳播鏈條”[13],注重歷史事件的真實性、完整性和系統性,如通過紅色影視劇,可以完整地講述一個歷史事件;通過紀錄片,可以整合歷史文物、文獻資料等進行紅色故事講解,真實反映紅色史實。通過動畫數字技術的形式創(chuàng)新紅色故事的講解方式,將動畫藝術與動畫技術相結合;利用3D成像技術,使紅色精神以具象化的形式得以展現。三是通過技術突破“算法繭房”困境,通過算法優(yōu)化,推薦紅色文化相關內容。建立紅色文化知識圖譜,拓展紅色文化內容。對受眾群體進行智能畫像,根據不同的受眾群體推送不同形式的紅色文化。創(chuàng)新傳播方式,通過短視頻、AI虛擬主播講故事等方式講好紅色文化。
(三)虛擬與現實相結合,以科技力量增強受眾體驗感
一是優(yōu)化數字發(fā)展環(huán)境,彌合數字鴻溝,共享數字成果[9],在科技賦能紅色文化傳播和傳承方面,設置較為簡單的方式,如以紅色歷史為基礎,將紅色故事轉化成數字資源,建立虛擬場館,通過云參觀等方式進行學習,如“打卡廣東紅:粵學黨史·粵愛黨”,通過微信小程序即可進行學習,虛擬場館內有視頻介紹和VR打卡,進入VR打卡環(huán)節(jié),可以跟著小程序里的箭頭進行參觀學習。而“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zhàn)70周年主題展覽”“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等虛擬展館,則可通過掃描二維碼進行參觀學習,進入展館后,有語音講解,也有自動導覽,觀眾可自行選擇學習方式。二是通過VR技術或手機App接入云技術,讓學習者置身于歷史事件之中,進行沉浸式體驗,如在虛擬仿真實驗室內,學習者戴上VR眼鏡可以進入虛擬場景,可以體驗革命時期的各個場景,使體驗者有“穿越歷史時空”的感覺。三是在紅色文化文章和視頻中開放評論區(qū),讀者、觀眾可以進行評論,通過談感想心得,交流互動,使紅色文化和評論形成協同效應,推動紅色文化的傳播和發(fā)展,也可以通過網絡比賽等形式發(fā)起活動,使觀眾參與其中。
(四)歷史與現代相結合,以科技創(chuàng)新推動紅色文化的多維融合
一是從縱向的維度看,增強紅色文化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聯動,打造數字賦能文化一體化發(fā)展,推動文化的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和創(chuàng)造性轉化,如甘肅在傳承優(yōu)秀傳統文化方面打造了“數字敦煌”線上云展廳,其中“尋境敦煌”為數字敦煌沉浸展,可以進行虛擬漫游,虛擬館內有講解,也有與觀眾的互動,通過技術可以使敦煌壁畫以更加清晰的圖像呈現在觀眾面前。在科技賦能紅色文化方面,建立了紅色云展館,如通過“會寧大會師”微信公眾號的會師舊址VR,即可在手機端實景參觀紅軍會師舊址。在科技賦能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方面,也有很多新的形式,如讀者雜志通過數字版及時跟進互聯網時代發(fā)展,通過視頻號等方式推介甘肅美食,“天水麻辣燙”熱辣滾燙,使甘肅文化得到了很好的傳播。二是從橫向的維度看,將紅色文化、綠色生態(tài)文明等緊密相連,構建多維融合體系,形成一體化的發(fā)展態(tài)勢,如甘肅不僅探索利用科技保護傳承紅色文化,還用科技手段開展綠色文明生態(tài)的宣傳工作,其中,“隴原生態(tài)文明,建設綠色答卷——全國主流網絡媒體生態(tài)環(huán)保行”活動,就是通過系列文章推送、視頻發(fā)布等形式,立體展示了甘肅的生態(tài)文明發(fā)展。通過歷史與現實相結合,則可立體全面地展示一個地區(qū)的文化歷史發(fā)展。
科技賦能紅色文化傳播和傳承,實現了科技和文化的融合,創(chuàng)新了紅色文化的傳播路徑,挖掘和展現了紅色文化的價值,對紅色文化的傳承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探究紅色文化的豐富內涵,利用科學技術對紅色文化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拓展紅色文化傳播途徑,傳承好紅色基因,是一個不斷發(fā)展的課題。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 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J].求是,2021(10):15.
[2] 中辦國辦印發(fā)《關于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見》[N].光明日報, 2018-07-30 (1).
[3] 央廣網.【理響中國】習近平總書記論歷史思維[EB/OL].(2023-07-10)[2024-08-26].https://news.cnr.cn/native/gd/sz/20230710/t20230710_526324220.shtml.
[4] 王妮,張艷.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邏輯理路與實踐路徑[J].蘭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3):30.
[5] 白毅,涂永前.數字技術賦能紅色文化賡續(xù)傳承[EB/OL].中國社會科學網,(2023-04-06)[2024-08-26].https://www.cssn.cn/xwcbx/rdjj/202304/t20230406_5618167.shtml.
[6] 樂其.人民論壇: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N].人民日報, 2018-12-27(4).
[7] 韓橋生,李浩.全媒體時代紅色文化傳播的困境與策略[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5):21.
[8] 范余波,范連生.數字技術賦能高校紅色文化育人的價值、風險與優(yōu)化路徑[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4):137-138.
[9] 金歆.彌合數字鴻溝 共享發(fā)展成果[N].人民日報, 2024-10-12 (4).
[10] 中國文化傳媒網.藝術 | 沉浸式情景體驗劇《再回延安》:模擬真實物理空間,人隨劇走、身臨其境[EB/OL].(2023-05-04)[2024-08-26].https://travle.tom.com/202305/1929380686.html.
[11] 習近平.用好紅色資源賡續(xù)紅色血脈 努力創(chuàng)造無愧于歷史和人民的新業(yè)[J].求是,2021(19):09.
[12] 王博,伍浚心.技術賦能·命題突破·記憶喚醒:《全國紅色故事講解員大賽》的傳播策略研究 [J].電視研究,2022(8):87.
[13] 李丹.講好黨的故事視角下的紅色實物價值傳承研究[J].蘭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