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北漢簡中的“皮窅”(字也作“皮冒”“皮瞀”[HTSS])不是“皮制的帽子”,而是斥候在執(zhí)行任務時使用的與“草萆”搭配的瞭望守御器,用“皮窅”瞭望觀察,用“草萆”隱蔽?!捌し悺焙汀安葺伞笔浅夂螂S身攜帶的防御器,故多共現(xiàn)。西北漢簡中還有另一種瞭望守御器稱為“深目”,是安裝在建筑設施上用來候望的固定防御裝置,與“轉射”配套使用。瞭望守御器“皮窅”和“深目”同中有異。
【關鍵詞】 漢簡;瞭望工具;皮窅;深目;斥候
【中圖分類號】 K877.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7009(2025)02-0037-05
Rediscussion on “Pi Yao”
Abstract:The “Pi Yao” (also known as “Pi Mao”) in Northwest Han Jian is not “hat made of leather”. It is a lookout guard used by scouts in executing tasks like “Pi Yao” for observation and “Cao Bi” for concealing. “Pi Yao” and “Cao Bi” were defensive devices carried by scouts, so many of them co-existed. There is another kind of lookout guard called “Shen Mu” in the Northwest Han Jane, which is a fixed defense device installed on the building facilities to wait for the lookout, and is used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Zhuan She”. There are differences within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observation guards “PiYao” and “Shen Mu”.
Key words:Han Jian; lookout guard tool; Pi Yao; Shen Mu; scout
西北漢簡中的“皮窅”(“皮冒”“皮瞀”)經(jīng)常與“草萆”共現(xiàn)①,主要出現(xiàn)在“皮窅草萆、皮瞀草萆、皮冒草萆”等結構中[1]106。關于“窅”和“萆”的相關問題,本人曾在《敦煌研究》發(fā)表《西北屯戍漢簡中的“窅”和“萆”》一文討論過,認為“窅”和“萆”配套使用,“窅”是遠望器具,是偵察兵工作的必備工具,“萆”是隱形衣裝,是偵察兵工作時的防護裝備。王錦城在《古漢語研究》發(fā)文《釋西北漢簡中的“冒”——兼論“皮冒”“草萆”及相關詞語》認為:“西北漢簡中釋為‘皮窅’的‘窅’也都是‘冒’字的誤釋,西北漢簡守御器具中,并不存在所謂‘皮窅’這種東西?!盵2]88“皮冒即用皮制作的帽子?!盵2]86
那么,西北漢簡中的“皮窅”是皮制帽子,還是一種瞭望守御器?重新翻閱西北漢簡,本文試著對這個問題再次梳理。
一、“皮窅”不是“皮制帽子”
立足于西北漢簡的文例,獲得的答案才讓人信服。出現(xiàn)在“皮窅草萆、皮瞀草萆、皮冒草萆”等結構中的“皮窅”“皮冒”“皮瞀”,是“皮制的帽子”還是“瞭望守御器”,看西北漢簡的具體文例,以獲得確解。
(一)文例分析,“皮冒”不是“皮制帽子”
據(jù)《居延漢簡》簡506.1的文例看,“皮冒”不能解釋為“皮制帽子”。這枚簡文給出了明確的答案。簡文如下:
1.守御器簿?!っ安葺筛饕虎冢忝?。(506.1)
本簡是守御器審核記錄簿,登記現(xiàn)存守御器以及審核中發(fā)現(xiàn)的現(xiàn)存守御器存在的問題,“皮冒草萆各一,毋冒”就是審核守御器時發(fā)現(xiàn)皮冒草存在“毋冒”的問題。從簡文性質看,“皮冒草萆”屬于守御器。
“皮冒草萆各一”,是配套使用的“皮冒”和“草萆”各一件,審核結果是這套配套使用的物件不合格,存在的問題是“毋冒”,即“沒有帽子”。如果本簡記錄的“皮冒”就是“皮制的帽子”,登記有“皮冒草萆”,那就該有“帽子”而不會有“毋冒”的審核評語;或者說,既然審核結果為“毋冒”,登記的物件中就不該出現(xiàn)“皮冒”。
會不會存在這種可能:因為“冒”和“萆”經(jīng)常共現(xiàn),這樣的文例共現(xiàn),故而形成合稱,多次的合稱成為習慣,于是僅出現(xiàn)其中的一個也可以用兩個名稱共現(xiàn)的合稱方式,所以檢查的時候雖然只有“萆”也一樣“冒”“萆”并稱?查檢西北漢簡文例,發(fā)現(xiàn)這種可能性并不存在?!懊啊焙汀拜伞彪m然經(jīng)常連用,但它們是各自獨立的,西北漢簡中分開記錄的文例并不少見,單獨出現(xiàn)的“冒”和單獨出現(xiàn)的“萆”均有,簡文如下:
2.草辟及冒各一③。(73EJT24:213)
3.凡亭隧皮冒廿八。其十三枚受府,十五枚亭所作,少七冒。凡亭隧卅五所。(303.11)
4.大黃弩服,衣絕,非物。負二算。皮窅二□□,負□算。(74EJT:119)
5.檠繩十四,賈廿八。萆一,賈廿。(317.24)
“冒”和“萆”經(jīng)常連用,是因為功能上它們搭配使用,但它們之間的關系沒有密切到只出現(xiàn)一個而另一個也可以合稱的程度。顯然,守御器審核簡“皮冒草萆各一,毋冒”中,“皮冒”和“草萆”在檢查的時候兩者都并未遺失,即“皮冒”是有的?!捌っ啊贝_實存在,而審核評價又是“毋冒”。據(jù)此可知,本簡記錄的“皮冒草萆各一,毋冒”中,“皮冒”的“冒”與“毋冒”的“冒”所指不同。
王錦城說:“守御器簿,但有作過檢查清點的記錄。可知‘皮冒’‘草萆’本成套配置,‘毋冒’者,是說‘皮冒’清點的時候已不存在。”[2]85如果清點時“皮冒”已不存在,那就應該記錄為“草萆一”,而不是記錄為“皮冒草萆各一”。顯然,“皮冒”是存在的,這就明確了“皮冒”和“毋冒”的“冒”所指不同。
另外,“皮冒草萆各一,毋冒”的審核評語給出了一個重要提示?!捌っ啊薄安葺伞迸涮资褂?,這兩個密切聯(lián)系的物件中應該有“冒”,即“皮冒”“草萆”二者中必定有一個帶帽子,審核時沒有“帽子”,所以才有“毋冒”的評語。
“皮冒草萆”是斥候(偵察兵)工作時配套使用的兩個物件,“皮冒”是皮質的瞭望守御器具,“草萆”是草編的隱身蓑衣?!安葺伞庇袃煞N形制,一種有帽子,一種無帽子。本簡記錄的“草萆”是偵察兵所用,偵查工作的特殊性,對蓑衣的要求比其他場合使用的更高,身體和頭部均需要隱蔽,是有“冒”的“草萆”。審核時沒有“冒”,故有“毋冒”的評語。
據(jù)此可知,簡506.1中的“皮冒”不是皮制的帽子,而是斥候工作時所用的偵察工具?!安葺伞笔浅夂蚬ぷ鲿r所穿的隱形蓑衣,有帽子是其常規(guī)的形制。
(二) “皮窅”存量少工藝高,不是“帽子”
在《居延漢簡》簡303.11明確記錄了“皮窅”的用量及其在亭隧的分布。例文見下:
6.凡亭隧皮冒廿八。其十三枚受府,十五枚亭所作,少七冒。凡亭隧卅五所。(303.11)
簡303.11是一枚“皮窅”儲存登記簡,記錄了“皮窅”的儲存量、來源以及每一亭隧的用量分布。為“皮窅”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胺餐に砥し愗グ恕保鱾€亭隧現(xiàn)存使用的“皮窅”總共有二十八枚?!捌涫妒芨迕锻に鳌保@里明確提供了“皮窅”的來源信息。這二十八枚“皮窅”中,十三枚由都尉府配發(fā),另外的十五枚由轄區(qū)內(nèi)的某亭制作。“少七枚”,現(xiàn)存二十八枚“皮窅”不夠,與實際需求相差七枚?!胺餐に碡ξ逅?,某部共有亭隧三十五所?,F(xiàn)有二十八枚,還差七枚,二十八加上七得數(shù)正是三十五,剛好與亭隧的總數(shù)三十五相合。根據(jù)亭隧的總數(shù)與“皮窅”的需求量一致這一點,可知“皮窅”在亭隧的分布,三十五個亭隧要求有三十五個“皮窅”,目前存量僅有二十八枚,還差七枚。按規(guī)定,每一亭隧必須配備一枚“皮窅”。
簡303.11提供了以下信息:
(1)“皮窅”的存量狀況需要單獨匯總登記。“皮窅”是一種重要的守御器,不是一般的“皮制帽子”。
(2)“皮窅”由都尉府統(tǒng)一配發(fā)。都尉府配備的數(shù)量不夠,再由各部內(nèi)部統(tǒng)籌制作,以補充對“皮窅”的需求。需要由都尉府制作配備,可見“皮窅”的重要性絕不是簡單的“皮制帽子”可以相比的。
(3)邊塞防御系統(tǒng)規(guī)定每個亭隧均需配備“皮窅”,但是數(shù)量不多,“一”而足耳。要求每一個亭隧都必須配備一枚“皮窅”,如果是一般的“皮制帽子”,邊塞防御系統(tǒng)不會對其作特別的要求。只有在守御工作中具有重要意義的物件,邊塞防御系統(tǒng)才會如此看重,有特別的規(guī)定。因其制作不易,材料難得,所以數(shù)量不多;因其不可缺少,所以作了規(guī)定。
(4)“皮窅”制作工藝比較復雜。據(jù)簡303.11看,一共需要三十五枚“皮窅”,都尉府僅配發(fā)了十三枚,還差二十二枚。如果是“皮制帽子”,這不是什么稀罕物件,需要三十五枚就能保質保量提供三十五枚。實際上,需要三十五枚“皮窅”,都尉府卻僅提供了十三枚,還差二十二枚,數(shù)量相差較大。都尉府配備的“皮窅”不夠,由各部統(tǒng)籌制作補充。據(jù)本簡記錄,某亭補充制作了“皮窅”,但需要補充二十二枚,某亭也僅完成了十五枚,還差七枚。都尉府和某亭都沒有完成制作任務,可知“皮窅”制作難度較大,遠非“皮制帽子”的制作工藝可以相提并論。“皮窅”不是“皮制帽子”。
以上信息歸納起來,可以得出結論:“皮窅”不是“皮制帽子”,而是一種重要的守御器,不易制作,一般由都尉府統(tǒng)一配發(fā),都尉府配發(fā)短缺時,可以由部補充制作。每一亭隧要求配備一枚“皮窅”。
從西北漢簡記錄的與帽子相關的物件看,“皮窅”也不可能是“皮制帽子”。西北漢簡中記錄的“鍉瞀”數(shù)量遠遠超過“皮窅”。文例見下:
7.校肩水亖時簿鞮瞀二百一十三,掾世史章(73EJF3∶150)
8.□鞮瞀二百(182.30)
9.三月余鐵鍉瞀五十六。(EPF22.313)
“鞮瞀”是保護將士生命安全的頭部防御器,一定比“皮制帽子”的制作更為復雜。
“鞮瞀”的數(shù)量多達幾百,“皮制帽子”的制作相比而言要容易點,如果“皮窅”是“皮制帽子”,對其數(shù)量不會要求如此之低。由此,再次證明“皮窅”不是“皮制帽子”,而是制作工藝較難,制作材料較為難找的皮制瞭望工具?!捌し悺庇脕韨刹鞌城椋梢赃h觀,適用隨身攜帶,其材料珍稀,制作工藝復雜,可想而知。
常見的“皮窅草萆、皮瞀草萆、皮冒草萆”等結構中的“皮窅”“皮冒”“皮瞀”所指相同,均不是“皮制的帽子”。
(三) “皮窅”是守御器,“帽子”不是守御器, “皮窅”不是“帽子”
在西北漢簡中出現(xiàn)的“帽子”或功能相當于帽子的頭衣,窮盡搜查,有“幘”“巾”以及“鞮瞀”?!皫尽薄敖怼倍际侨粘R卵b,出現(xiàn)在衣裝簡,不是守御器,哪怕是隧長戴的“幘”也不屬于守御器:
10.隧長當著幘,刑跡負薪水,輒持服兵。(EPT49.13)
11.簪、布巾各一。絹復襦一領。 (634)
“鞮瞀”,現(xiàn)稱為“頭盔”,屬于守御器。
12.兵、守御器,弩折傷,承弦、糒少,甲、鞮瞀毋里,皆不應簿。(1036)
“皮窅”是守御器,其出現(xiàn)在守御器中。
13.守御器簿?!っ安葺筛饕?,毋冒。(506.1)
“幘”“巾”都是日常衣裝,不是守御器,“鞮瞀”是守御器,“皮窅”也是守御器。它們的功能及身份是很清楚的,日常衣裝不屬于守御器,只有作戰(zhàn)時具有守御功能的,才屬于守御器?!捌べ|帽子”是日常衣裝,沒有特殊功能,不可能是守御器,故沒有出現(xiàn)在守御器簿?!捌し悺笔鞘赜?,不是皮質帽子。
二、“皮窅”是什么樣的“守御器”
通過上文的論證,已經(jīng)明白“皮窅”是守御器,現(xiàn)在來看看“皮窅”是什么樣的守御器。
(一)“皮窅”是斥候使用的遠望器具
在西北漢簡中“皮窅”和“草萆”大量并列共現(xiàn)。例子如下:
14.皮窅草萆各一。(73EJT37: 1542)
15.守御器簿?!っ安葺筛饕?,毋冒。(506.1)
16.甲渠鄣皮瞀草萆各一。(EPT48.129)
17.草辟及冒各一。(73EJT24:213)
“皮窅”“皮瞀”“皮冒”分別與“草萆”連用。它們結構相同,都有相同的詞素“皮”,另一個詞素“冒”“窅”“瞀”分別都有構件“目”,或為諧聲“瞀”,從目敄聲;或為會意,從冃從目,從穴從目,構義是“目在冃下”,或者是“目在穴中”,即眼睛被擋住或深陷。上例“皮冒”不是“皮質帽子”,“皮窅”“皮瞀”也不是“皮質帽子”。
“皮窅”和“草萆”在漢簡中共現(xiàn),搭配使用。根據(jù)斥候的工作實質可看出二者搭配的必然性,斥候必須隱蔽在安全的地方觀察瞭望:(1)需要瞭望查看敵情,(2)需要隱蔽不被發(fā)現(xiàn)。用“皮窅”觀察,用“草萆”隱蔽,這是斥候工作的常態(tài)。
文獻記載,漢代之前負責偵查的“斥候”已經(jīng)出現(xiàn)。《左傳·襄公十一年》:“納斥候,禁侵掠?!睏畈ⅲ骸俺夂蚣磦刹毂c巡邏兵?!盵3]1089《史記·李將軍列傳》:“然亦遠斥候,未嘗遇害。”司馬貞索隱:“許慎注《淮南子》云:‘斥,度也。候,視也,望也?!盵4]2870這樣的偵查人員在西北漢簡中也多見,是偵察敵情、刺探情報的外勤人員。例見下:
18.斥候十人,良家子八十八人。(懸泉漢簡90DXC:103)
19.出米五斗亖升,五月己酉。給食宣辨軍宣司馬……斥候五人,積十八人。(73EJF3∶94)
根據(jù)西北漢簡實際情況,在候樓等固定的建筑設施里候望是隧卒、騎士、助吏的職責[5]123。斥候不負責在固定建筑設施里的候望工作,其在外面?zhèn)刹鞌城椋@得及時的情報。在西北漢簡中,沒有斥候行蹤的記錄,僅見發(fā)放口糧的文例。斥候的行蹤屬于機密不能公開。在西北漢簡中,斥候也稱為“斥候騎士”“斥候胡騎”,他們的坐騎被稱為“斥候騎馬”。例見下:
20.肩水斥候騎士十人,正月用食十七石四斗。(303.31)
21.以食斥候胡騎二人,五月盡□/(182.7)
22.出麥廿七石五斗二升,以食斥候騎馬二匹五月盡八月(303.2)
由此可知,斥候的工作場所在外面,工作流動性很大,行動迅速,行蹤不定。這種情況下,偵察是他們最主要的工作內(nèi)容,隱蔽是完成偵察工作的前提條件。工作場所不固定,他們的工作裝備需要隨身攜帶?!俺廛钡幕A工作裝備就是“皮窅”和“草萆”?!捌し悺庇脕碛^察,“草萆”用來隱蔽。隨身攜帶的裝備必須是既輕便牢固,又實用安全。 這就可以解釋為什么“皮窅”制作難度高而產(chǎn)量低,每個亭隧僅要求配備一枚。
“皮窅”和“草萆”配套使用,缺一不可。
(二)遠望器具“皮窅”與“深目”同中有異
“皮窅”是斥候使用的瞭望器具。有學者問漢代的軍事水平發(fā)展到什么程度了,能不能造出能遠望的器具?針對這個問題,查閱西北漢簡,可以肯定地回答:漢代能創(chuàng)造出遠望的器具。在西北漢簡中,守御器“深目”就是用來瞭望的器具。例如下:
23.塢上轉射二所,深目中不辟除,一所轉射空小不承長辟。(89.21)
這又引起第二個問題,既然已經(jīng)有遠望器具“深目”,還有必要再造另一個遠望器具“皮窅”嗎?其實,“皮窅”與“深目”同中有異?!吧钅俊笔乔对诜烙ㄖO施上的用來觀察敵情的固定裝置,不能隨意取下。初仕賓、任步云《居延漢代遺址的發(fā)掘和新出土的簡冊文物》:“虎落上部堆積中,出土形木器多件,據(jù)出土現(xiàn)象和特征分析,或許是簡文里常見的‘轉射’或‘深目’,是嵌在塢頂女墻(或堞雉)上的一種射擊、觀察裝置?!盵6]12王鴻國《漢代居延的邊防設施》說:“轉射。這種設施是安裝在居延邊塞塢堠上用來可轉動發(fā)射箭矢的裝置?!钅俊3Ec轉射并列,即可與轉射配合使用,也可單獨使用,是防御體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盵7]71
“深目”與“轉射”配合使用,它們都是安裝在堠塢等建筑設施上的固定裝置。王鴻國在介紹“轉射”時,說“居延出土的轉射,是用四根方木合成‘II’形的方框,高41厘米,控制轉角在100至150度左右,通過斜下的射孔,可采取有效的角度向城塢下瞄準發(fā)箭,亦可觀察敵情?!盵7]71“瞄準發(fā)箭”和“可觀察敵情”當是“深目”“轉射”搭配的功能,其中的“瞄準”“觀察”正是“深目”的功用。
“皮窅”與“深目”在使用上的差異,體現(xiàn)在簡文上也是明顯的?!捌し悺笔浅夂螂S身攜帶的,斥候既要偵察,也要隱蔽,故“皮窅”與“草萆”連用;“深目”是塢、鄣、燧上安裝的固定裝置,發(fā)現(xiàn)敵情要清除,故“深目”多與“轉射”連用。例見下:
24.守御器簿. ……皮冒、草萆各一,毋冒?!瓊魃浒?,深目亖。(506.1)
25.塢上轉射二所,深目中不辟除,一所轉射空小不承長辟。(89.21)
26.深目六,轉射七。
(73EJT23:310)
“皮窅”與“深目”雖然都是用來觀察探視的瞭望工具,但其使用的對象和使用的場所都不一樣?!捌し悺薄安葺伞笔浅夂蚬ぷ鲿r候的基礎配置,“深目”“轉射”是隧卒等在烽燧障亭上候望的必要設施。
隧卒、騎士、助吏在固定建筑設施內(nèi)完成候望工作,他們主要完成對邊防線的守衛(wèi),發(fā)現(xiàn)敵情之后就得對其采取措施,消除敵情。他們在固定建筑設施里的候望工作所需要的設備就是“深目”,用來掃視發(fā)現(xiàn)敵情;發(fā)現(xiàn)敵情之后所采取的措施,就是用“轉射”來進行對敵情的清除,直接實現(xiàn)對敵人的消滅。斥候的偵察,則是流動性很大的工作。斥候的主要任務是探明敵情,盡量掌握敵方最新信息。斥候在工作時要做的事有兩點,一是探明敵情,二是保護自我。探明敵情所用的設備就是“皮窅”,保護自我所用的就是“草萆”。 “草萆”這種帶有帽子的隱形衣,既可以隱蔽,烈日驟雨下也可以得到保護。
西北漢簡記錄的探視敵情的工作主要有兩大類型。一類是在固定的建筑設施里“乘燧”“乘亭”的候望,由隧卒、騎士、助吏來完成。一類是流動性很大的偵察工作,由斥候來完成④。
由此觀之,漢代可以制造出能遠望的守御器,有“皮窅”,也有“深目”,二者同中有異,它們并不是“兩個相同的工具”?!捌し悺笔恰俺夂颉笔褂玫碾S身攜帶的瞭望器具,“深目”是安裝于障、隧、塢等建筑設施上的固定裝置?!捌し悺倍嗯c“草萆”連言,工作時需要隱蔽,“深目”多與“轉射”連言,發(fā)現(xiàn)敵情要射擊。
三、余論
漢代的邊防守御系統(tǒng)嚴密而龐大,其用來瞭望觀察的器具有兩種。一種瞭望工具是專門給負責偵查工作的“斥候”使用的“皮冒”。“斥候”工作行蹤隱秘,流動性大,他們身披“草萆”,手拿“皮窅”瞭望觀察獲取信息。另一種瞭望工具安裝在固定的建筑設施上,是“隧卒”“助吏”們“候望”時所用的“深目”。隧卒們在亭隧建筑設施上用“深目”對周邊進行觀察,一旦發(fā)現(xiàn)敵情,用“轉射”執(zhí)行對敵人的消滅,或者用“烽火”“表”等方式向朝廷傳遞邊緊信息。
“皮窅”,字也作“皮冒”“皮瞀”,其不是“皮質帽子”,是斥候工作時所用的瞭望守御器,與其搭配使用的“草萆”,是斥候在執(zhí)行偵查工作時的防護衣裝,帶有帽子,不需要另外再配帽子。在漢簡文例中,“皮窅”與“草萆”經(jīng)常搭配共現(xiàn),也可以各自獨立出現(xiàn)?!捌し悺敝谱鞑灰?,往往由都尉府為亭隧配備,配發(fā)短缺時,由部統(tǒng)籌制作予以補充。按規(guī)定,每一亭隧需要配備一枚守御器“皮窅”?!捌し悺钡闹谱鞴に囕^難,故常有短缺的情況。
據(jù)漢簡實例分析,“皮窅”就是斥候工作時所用的皮質瞭望工具,“草萆”是斥候執(zhí)行任務時穿著的草制防護衣裝?!捌し悺迸c“草萆”配合使用。“深目”是隧卒在亭隧建筑設施上進行“候望”的工具,發(fā)現(xiàn)敵情用“轉射”消滅敵人。“深目”與“轉射”配合使用。
【注釋】
① “皮窅、皮瞀、皮冒”所指相同,為了行文方便,在不影響文意的前提下,統(tǒng)稱為“皮窅”或“窅”。
② “草萆”,原釋讀為“革萆”,查圖版,釋讀為“革”的字作“”,當為“草”字。
③ “萆”,字也作“辟”,見拙文《西北屯戍漢簡中的“窅”和“萆”》。
④ 還有一類,是候長、候史等的日跡,本文不著重討論。
【參考文獻】
[1] 聶丹.西北屯戍漢簡中的“窅”和“萆”[J].敦煌研究,2015(1):106-110.
[2] 王錦城.釋西北漢簡中的“冒”——兼論“皮冒”“草萆”及相關詞語[J].古漢語研究,2019(1):85-90.
[3]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6:1089.
[4] 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2870.
[5] 絲路.烽燧·亭障·斥堠[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4(1):123.
[6] 初仕賓,任步云.居延漢代遺址的發(fā)掘和新出土的簡冊文物[J].文物,1978(1):1-25.
[7] 王鴻國.漢代居延的邊防設施[J].陽關,2006(4):6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