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探究式教學是一種強調(diào)引領學生自主學習,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能力的教學方法,是在當前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廣受重視和推崇的一種新的教學方式。文章以高中歷史為研究對象,對探究式教學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策略進行了詳細的分析,明確探究式學習對促進高中生學習發(fā)展、提高其歷史學習成效的價值,為高中歷史教師的教學創(chuàng)新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高中歷史;探究式教學;應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5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5)04-0112-03
遵循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指導,在教育實踐中,呼吁教師積極探索應用更易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全面發(fā)展的教學方式方法,探究式教學就是其中之一。探究式教學對比傳統(tǒng)教學,其顯著特征在于讓學生回歸學習本位,成為學習主體,在目標明確、情景具體、方式多樣、過程開放、指導合理的教學過程中,推動學生學習意識、能力、習慣、思維、情感多方面的協(xié)調(diào)發(fā)展,讓學生自主完成知識結構,實現(xiàn)整體素養(yǎng)的綜合提高。但大多數(shù)高中歷史教師對于探究式教學的認識和應用還處于初步嘗試階段,實踐中仍然會面臨一些問題,因此,還需要教師不斷進行研究、反思和優(yōu)化,以為學生打造更高質量的高中歷史課堂。
一、高中歷史探究式教學的應用意義
(一)轉變學習方式,提高學習效果
在歷史課堂中應用探究式教學策略,能夠幫助高中生重新規(guī)劃學習活動的基本流程。傳統(tǒng)的學習活動中,學生的狀態(tài)非常被動,依賴教師的設計和指導,而應用探究式教學則強調(diào)學生的自主探究、積極參與和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學生能夠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規(guī)劃學習活動,學習自主性更強,能夠實現(xiàn)個性化學習,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學習意識和能力,增強學生學習體驗,激發(fā)學習潛力,為提高其學習質量做好鋪墊。
(二)明確師生定位,創(chuàng)建良好氛圍
探究式學習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定位發(fā)生變化,教師不再局限于知識傳遞者,更是學生探究性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是學習資源的提供者和咨詢者。教師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相應的情景,并給予學生鼓勵和支持,讓學生主動思考和操作。而學生是探究活動的主體,要主動參與、思考和實踐。探究式教學進一步明確了師生的角色定位,能夠讓教師更明晰自身的教育職責,對學生的探究性學習活動開展提供各方面的支持,精準落實教育服務。在探究式教學中,師生關系將進一步改善,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更近,溝通會更加頻繁,有助于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為學生的主動學習提供積極的情感驅動。
(三)突破教學局限,拓寬教學廣度
歷史作為對過去的記錄,信息龐雜,底蘊深厚,高中階段的歷史學習,要求學生積累更廣博的歷史知識,透過歷史把握世界、社會運行的規(guī)律和本質,真正掌握歷史知識要領,培養(yǎng)辯證思維。然而,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往往局限于課本上的內(nèi)容講解,難以滿足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深度和廣度學習需要。探究式學習打破了傳統(tǒng)教學的各種局限,鼓勵學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中,進一步了解教材之外的歷史知識,在密切的討論中,提高獨立思考和辯證分析的能力。
二、高中歷史探究式教學的應用原則
(一)科學性原則
對于探究式教學在高中歷史課堂中的應用,教師應當遵循恰當?shù)脑瓌t。首先要保證應用的科學性。學生在歷史學習中的內(nèi)容均是已經(jīng)發(fā)生的客觀事實,歷史教師要嚴格把控探究式教學中所選擇的內(nèi)容素材,禁止任意捏造,確保學生能夠在自主探究中獲得真實可靠的信息。[1]探究式教學也要遵循科學的流程,包括對學生的學情分析、目標制訂、情境創(chuàng)設、任務安排、實踐活動、評價工作等等,避免隨意和盲目。不同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和探究活動之間要有效銜接,促使學生的歷史學習由淺入深。只有確保教學流程的規(guī)范嚴謹,才能幫助學生高效參與歷史探究活動并有所收獲。
(二)自主性原則
自主性原則,即教學過程中要始終注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但并不意味著完全放任學生。教師對學生的指導要適當合理,要發(fā)揮指導對學生的啟發(fā)、引領和支持作用,指導方式要體現(xiàn)對學生的尊重,體現(xiàn)教育智慧,體現(xiàn)教育藝術,能夠贏得學生的認同和配合,進而驅使學生主動,并促進學生情感體驗的強化。
(三)開放性原則
開放性原則,也就是在探究性學習活動中,教師要為學生預留出合適的學習空間。尤其要考慮到歷史學科的特點,歷史并不是用簡單的正面或負面觀點就可以進行判斷和定義的,很多歷史事件和問題都需要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思考,學生也需要進行這樣的思考,才能形成辯證理性的思維,客觀地看待歷史。[2]教師在探究式教學過程中要遵循開放性原則,為學生創(chuàng)設更加寬松的學習環(huán)境,但也要注意避免學生的思考方向與主流價值觀相背離,由此來推動學生的個性化思考和創(chuàng)新意識的生成。
三、高中歷史探究式教學的應用策略
(一)立足教學內(nèi)容,評估學生學情,科學設置目標
探究式教學的應用要有明確的目標,以便指導學生后續(xù)的探究活動,并對學生的整個活動表現(xiàn)進行合理的評價。歷史教師在探究式教學的起始階段,要立足具體的課程內(nèi)容,對課程內(nèi)容所要達成的核心素養(yǎng)目標進行準確的分析,同時,要對學生的學情進行評估。一個班級內(nèi),學生在歷史課程學習態(tài)度、知識積累、能力水平等方面有不同的表現(xiàn),基于對課程內(nèi)容的分析和對學生學情的評判,構建立體全面的目標體系,能確保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在自身能力范圍內(nèi)取得相應的進步,達成學習要求。以高一歷史“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課教學為例,針對不同學生所要達成的探究式學習目標,低水平的學困生可要求其能夠清楚識別并概述夏、商、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和時間范圍,能自主提煉教材關鍵信息;中等水平的學生則進一步要求其能夠獨立運用史料進行初步分析和解釋,能自主拓展課外史料;更高水平的學生則可以鼓勵其深入探討政治制度的形成原因及其與社會變遷的關系。這樣的目標體系設置既關注對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又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
(二)創(chuàng)新導入方式,創(chuàng)設多元情境,激發(fā)探究動力
興趣永遠是學生主動學習最好的老師,要讓學生接受并認可探究式教學,歷史教師有必要對課堂環(huán)境進行優(yōu)化,以充滿創(chuàng)意和趣味的導入方式來自然引入新的教學方式,創(chuàng)設多元情境,滿足學生感官體驗,促使學生全情投入歷史課堂,激發(fā)探究動力,活躍思維。[3]比如在“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這一課中,在導入環(huán)節(jié),歷史教師就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工具,引入央視紀錄片《中國通史》中有關夏、商、西周的片段,吸引學生注意力。從實際情況來看,影視作品深受學生歡迎,因此,教師也可以選擇一些與歷史相符的,反映夏、商、西周時期基本情況的影視作品作為導入素材,快速吸引學生投入對課程內(nèi)容的探究中。教師也可以選擇在課堂上展示一些夏、商、西周時期的考古文物模型、照片,或者是講述與之相關的典故,比如大禹治水、盤庚遷都、武丁盛世、牧野之戰(zhàn)等等,既能考查學生的課外知識儲備,又能夠讓學生的文化常識得以豐富,更增添了探究式教學的趣味。
(三)優(yōu)化提問設計,強化課堂互動,引領探究思路
學生是探究式教學的主體,問題是探究式活動推進的線索。歷史教師在探究式教學中要精心設問,強化課堂互動,引領學生的探究思路,從而讓學生的探究過程更加高效。教師的提問要層次遞進,問題之間環(huán)環(huán)相扣,形成一系列問題鏈,讓學生在逐步突破問題的過程中提高思維層次。以“辛亥革命”一課為例,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對本課展開探究,可以設計如下問題:1.辛亥革命的發(fā)生時間、地點、主要人物。2.辛亥革命的基本過程。3.辛亥革命發(fā)生的主要原因。4.辛亥革命的主要內(nèi)容。5.辛亥革命最終的結果。6.辛亥革命對當時社會的影響以及對后世的影響。7.辛亥革命是成功的,還是失敗的?8.辛亥革命與洋務運動、戊戌變法、新文化運動的異同。9.從辛亥革命的這一過程中,你能夠獲得怎樣的認識?不難發(fā)現(xiàn),這一組問題難度適當,并且問題層次遞進,能夠讓學生從歷史現(xiàn)象由淺入深地對其背后所蘊含的歷史規(guī)律進行分析。[4]教師提出問題后,要鼓勵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再通過小組交流分享,實現(xiàn)思維和觀點的碰撞,最終讓學生建立對辛亥革命更為全面系統(tǒng)的認知。
(四)合理運用史料,注重課外拓展,拓展探究深度
學生在高中歷史課程的探究性學習活動中,要有一定的史料作為學習輔助,盡管高中教材的編排較為合理,但其中所包含的歷史信息仍然較少,很難讓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因而,教師在這一階段也要發(fā)揮其積極作用,為學生整合和分享真實恰當?shù)氖妨希黾訉W生閱讀和思考的素材,拓展學生的學習深度。比如,在講“鴉片戰(zhàn)爭”時,除了展示教材上已有的圖片、文字材料外,教師還可以引入中外更多有關鴉片戰(zhàn)爭的真實記錄,如“英中條約”“安德魯·韓德森致拉本特函”,幫助學生深度分析鴉片戰(zhàn)爭發(fā)生的根本原因。引入歷史學家陳旭麓的《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片段,啟發(fā)學生客觀認識鴉片戰(zhàn)爭對社會進步的作用。借助不同史料,促使學生深度分析,可避免學生陷入狹隘的思維。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在課余時間自主收集和整理相應的史料,做好筆記,實現(xiàn)個性化拓展。
(五)注重實踐參與,豐富情感體驗,改進探究方式
探究式教學僅有理論學習遠遠不夠,長時間進行理論學習,很容易讓學生的思維產(chǎn)生倦怠,學習積極性降低,教師有必要融入一些實踐活動,用于調(diào)節(jié)學生的狀態(tài),并在實踐活動中深化學生對于歷史的理解。比如學到“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時,就可組織學生分組扮演英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時期的不同角色,包括國王、議會成員、平民等,親身體驗當時的歷史事件,站在不同的立場來感受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形成原因和影響。也可分組開展辯論活動,引導學生圍繞君主立憲制的優(yōu)缺點進行辯論,讓學生在辯論中進一步思考,整理所學知識,提出創(chuàng)新觀點,提高識別能力。[5]或者組織學生自主繪制英國君主立憲制確立過程的思維導圖,在多樣化的實踐活動中,加深學生的學習感悟。
四、結語
探究式教學在高中歷史課程中的應用意義深遠,教師要不斷摸索有效的應用方法,在實踐中對應用策略進行調(diào)整和優(yōu)化,逐步推動歷史課堂教學效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陳怡人.基于探究式教學的高中歷史課堂開展策略[J].家長,2024(21):103-105.
[2]劉鑫.深度學習視角下高中歷史探究性問題設計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24.
[3]陳妙真.新課程改革下的高中歷史探究式教學策略[J].教師博覽,2024(9):79-81.
[4]董寧寧.高中歷史探究式學習模式的運用[J].中學政史地(高中文綜),2022(10):57-59.
[5]楊貴賢.探究式學習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甘肅教育,2019(1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