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語文閱讀與寫作一體化教學模式是一種創(chuàng)新且有效的教學方法,對于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具有重要意義。本文深入探討了小學語文閱讀與寫作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施。該模式旨在打破傳統教學中讀寫分離的壁壘,通過整合閱讀與寫作兩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實現知識輸入與輸出的無縫對接。研究指出該模式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語言及文字表達水平,還能進一步延伸他們的思維,為其將來的學習與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與寫作;一體化教學;模式探究
【中圖分類號】G623.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5)04-0073-03
“小學語文閱讀與寫作一體化”教學模式旨在通過有機整合閱讀和寫作活動,構建一個既能激發(fā)學生興趣又能有效提升其語文綜合運用能力的學習環(huán)境。本模式強調以生為本的原則,注重情境創(chuàng)設、情感體驗以及合作交流等多維度的教學策略應用,力求讓學生在享受閱讀樂趣的同時自然地過渡到創(chuàng)作實踐中去,從而達到提高語言文字運用水平的目的。通過實施這一教學模式,希望能夠引導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下逐步掌握閱讀技巧、豐富詞匯積累,并且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一、小學語文閱讀與寫作一體化教學模式的重要性
一是促進知識的深度整合與運用,閱讀與寫作一體化教學模式,其核心在于將兩個看似獨立實則緊密相連的學習環(huán)節(jié)有機融合。通過閱讀,學生能夠積累豐富的語言素材,掌握多樣的表達技巧;而寫作則是學生運用這些知識將內心所想、所感轉化為文字的過程。這種教學模式促使學生在閱讀時更加主動地思考和分析,為寫作奠定堅實的基礎;在寫作時則能更加靈活地運用所學,實現知識的深度整合與有效運用。[1]
二是提升語文素養(yǎng)與綜合能力,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不僅僅體現在對語言文字的掌握上,更在于學生能否運用這些工具進行有效的溝通、表達與思考。閱讀與寫作一體化教學模式正是通過不斷的輸入輸出練習讓學生在實踐中鍛煉自己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想象力以及創(chuàng)造力。這種全面的訓練有助于學生在語文學習上取得更大的進步,同時也為他們在其他學科的學習及未來的生活與工作中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是激發(fā)學習興趣與內在動力,傳統的教學模式往往側重于對知識的傳授與技能的訓練,而忽視了對學生學習興趣與內在動力的培養(yǎng)。閱讀與寫作一體化教學模式則通過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閱讀情境、設計貼近學生生活的寫作任務等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好奇心。當學生發(fā)現自己的閱讀體驗能夠轉化為具體的寫作成果時,他們的成就感與自信心也會隨之增強,進而形成持續(xù)學習的內在動力。[2]
二、小學語文閱讀與寫作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挑戰(zhàn)
閱讀與寫作一體化教學模式要求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既要考慮閱讀材料的選取與解讀,又要兼顧寫作任務的設置與指導。如何找到兩者之間的最佳契合點,使閱讀與寫作能夠相互促進,而非簡單疊加是一個需要深入研究和不斷嘗試的過程。此外,隨著學生年級的升高,閱讀材料的難度和深度逐漸增加,如何保持寫作任務的適切性、確保學生既能夠有所挑戰(zhàn),又不會因難度過大而失去興趣,也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目前,教學中還存在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的現象。盡管閱讀與寫作一體化教學模式在理論上具有諸多優(yōu)勢,但在實際操作中如何將這一理念轉化為具體可行的教學策略仍是一個需要不斷探索的過程。有時,教師可能過于追求理論上的完美,而忽視了學生實際的學習情況和需求,導致理論與實踐之間存在一定的脫節(jié)。
三、小學語文閱讀與寫作一體化教學策略
(一)主題式單元教學
主題式單元教學有助于構建系統性的知識體系,通過將閱讀與寫作圍繞同一主題進行整合,學生能夠在多維度、多層次的探索中,對該主題形成全面而深刻的理解。這種教學方式打破了傳統教學中閱讀與寫作割裂的狀態(tài),使得兩者相互促進、相輔相成,共同構建起一個完整、連貫的知識網絡。[3]學生在這樣的學習環(huán)境中,不僅能夠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還能夠學會如何運用所學知識進行表達和交流,從而實現知識的內化與遷移。
例如,在進行統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教學時,本單元包括《牛郎織女(一)》《牛郎織女(二)》和《獵人海力布》等課文,在進行這些課文的教學時,首先,確定主題和設定單元目標,主題設計為“民間故事中的美德與智慧”。單元目標設計為通過默讀、精讀、討論、復述、創(chuàng)作等多種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其次,教學內容安排。一是預習階段任務布置,教師要求學生在課前通讀三篇課文,標注生字新詞,初步了解故事梗概,并鼓勵家長與孩子共讀,討論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二是精讀與討論。1.《牛郎織女(一)》一課要求學生理解牛郎與織女相識、相戀的過程,感受他們的勤勞與善良。默讀課文,畫出描寫牛郎、織女性格和情感的語句;然后再由小組討論“牛郎、織女為什么能走到一起?”;最后,分角色朗讀課文,體會人物情感。2.《牛郎織女(二)》一課的教學要求學生了解牛郎、織女被迫分離的原因,體會王母娘娘的專制與牛郎、織女的堅貞不渝。隨后讓學生精讀課文,分析王母娘娘的形象;再由小組討論“牛郎、織女分離后的生活會是怎樣的?”;最后,創(chuàng)造性復述故事結局。3.《獵人海力布》一課的教學要求學生理解海力布舍己救鄉(xiāng)親的行為,感受其勇敢與無私。通過快速默讀課文,梳理海力布的三件主要事跡;由小組討論“如果你是海力布,你會怎么做?”;再讓學生縮寫海力布的故事,提煉其核心情節(jié);最后進行寫作訓練,主題為“我眼中的民間故事人物”。教師要求學生結合三篇課文的學習,選擇一位自己最喜歡的民間故事人物(如牛郎、織女、海力布)寫一篇短文,介紹其事跡,闡述其美德,并表達自己的感悟。其創(chuàng)意寫作設計為“假如我是……”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假設自己是課文中的某個人物(如牛郎、織女、海力布等),以第一人稱的方式寫一篇短文,講述自己在故事中的經歷、感受和成長。
(二)互動式閱讀筆記
互動式閱讀筆記鼓勵學生不僅僅是被動地閱讀課文,而且要在閱讀過程中主動思考、記錄與反思。通過標注關鍵詞句、總結段落大意、提煉中心思想等方式,學生不僅能夠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內容,還能拓寬思維的邊界,發(fā)現文本背后的深層含義和作者的巧妙構思。
例如,在進行統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將相和》的教學時,首先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進行初讀感知并輔以筆記引導,在學生初次閱讀課文時,要求學生邊讀邊做初步的閱讀筆記。筆記內容可以包括:生字新詞,標注并查閱不認識的字詞,如“澠池”“和氏璧”等;關鍵情節(jié),簡要記錄故事的主要情節(jié),如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等;初步感受,寫下自己對故事中人物的第一印象或初步感受;教師指導,鼓勵學生使用不同顏色的筆或符號進行標注,以便于后續(xù)的分類整理和復習。然后再引導學生進行精讀分析與互動討論,教師通過問題引導設計一系列有層次的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如“廉頗為什么一開始對藺相如不滿?”“藺相如是如何化解與廉頗之間的矛盾的?”等。同時分組討論,將學生分成小組,圍繞上述問題展開討論。鼓勵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和自己的生活經驗發(fā)表個人見解。在小組討論中記錄其他同學的觀點和論據,與自己的筆記進行對比和補充,嘗試用自己的話復述故事中的關鍵情節(jié)和人物性格特點。最后,進行互動式閱讀筆記撰寫。一是進行深度解析。對課文中的關鍵句段進行深入解析,如分析藺相如的智勇雙全、廉頗的知錯能改等,并結合課文內容和個人理解,對廉頗、藺相如等人物進行評價,可以引用課文中的具體事例作為支撐。二是開展聯想與拓展。將課文內容與現實生活、其他文學作品或影視作品相聯系,進行聯想和拓展。例如,可以思考《將相和》中的團隊精神在現代社會中的意義和價值。三是完成創(chuàng)意寫作。基于課文內容,進行創(chuàng)意寫作練習,如續(xù)寫故事、編寫劇本或創(chuàng)作詩歌等。
(三)讀寫結合式活動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閱讀與寫作一體化教學并設計讀寫結合的活動,其意義深遠且多維。讀寫結合活動鼓勵學生將閱讀中獲得的知識、情感、價值觀等信息通過寫作的形式進行表達和應用。這一過程不僅加深了學生對閱讀材料的理解,還促進了知識的內化與遷移,使學生能夠在實踐中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提高學習效率。[4]
例如,在進行統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猴王出世》的教學時,首先進行活動準備,準備《猴王出世》的原文及相關的插圖、視頻等輔助材料,并在設計寫作任務時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寫作指導,包括寫作目的、要求、技巧等。教師根據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進行合理分組,以便在小組活動中相互學習、共同進步。其次,實施活動流程。1.閱讀導入。通過講述孫悟空的傳奇故事或展示相關視頻片段創(chuàng)設一個引人入勝的閱讀情境,在此基礎上學生自由閱讀課文,初步了解故事梗概和主要人物。2.精讀分析。教師引導學生分段精讀課文,分析故事情節(jié)、人物形象和語言表達。在此基礎上學生分組討論課文中的關鍵情節(jié)、人物性格和主題思想并派代表分享小組觀點。3.讀寫結合活動。教師鼓勵學生以第一人稱視角改寫課文中的某個片段,如“我眼中的猴王,讓學生設身處地地感受猴王的成長歷程。同時提供課文結尾或設置某個關鍵情節(jié)的續(xù)寫任務,讓學生發(fā)揮想象力,續(xù)寫猴王后續(xù)的故事。在此基礎上圍繞課文主題,設計一篇主題作文,如“我心中的英雄 ——孫悟空”,引導學生結合個人理解和生活體驗進行寫作。4.作品展示與評價。教師邀請學生上臺朗讀或展示自己的作品,其他同學認真聆聽并給予掌聲鼓勵,然后組織學生進行互評互改活動,提出改進建議,促進共同進步。此外,教師對學生的作品進行點評和總結,肯定優(yōu)點、指出不足,并提出改進建議。
四、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閱讀與寫作一體化教學模式對于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綜合能力、學習興趣與內在動力以及批判性思維與創(chuàng)新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它不僅是語文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也是培養(yǎng)未來社會所需人才的重要途徑。本文通過研究分析小學語文閱讀與寫作一體化教學模式提出了相應的觀點,希望在不斷的實踐和探索中可以為小學語文教學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注入新的活力,推動教育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趙紅玉.小學語文閱讀寫作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應用研究[J].課堂內外·小學教研,2023(16):50-52.
[2]許曉慶.核心素養(yǎng)下小學語文閱讀與寫作一體化教學探究[J].語文課內外,2021(8):272.
[3]陳麗云.小學語文“閱讀—寫作”一體化教學探究[J].名師在線(中英文),2023(31):8-10.
[4]王敏.小學語文閱讀寫作一體化的教學策略研究[J].小小說月刊,2024(4):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