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外合作辦學自改革開放以來經過不斷探索和改進,已經走上規(guī)范發(fā)展的道路。在“一帶一路”倡議引領下,中外合作辦學已經為我國改革開放和“一帶一路”的建設培養(yǎng)了大批優(yōu)秀人才。中外合作辦學在高等學校的實踐,經過不斷探索和不斷總結經驗,逐步走向成熟,開辟了一條培養(yǎng)國際化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徑,雖然還有一些不足需要改善,但已經為我國改革開放和“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發(fā)揮重要作用。
關鍵詞:中外合作辦學;中俄合作辦學;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辦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0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5)S2-0001-04
Abstract: After continuous exploration and improvemen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has embarked on the road of standardized development.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strategic thought of the Belt and Road, By Sino-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a large number of outstanding talents have been trained for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lt and Road. The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is gradually mature after the practice in universities, constant exploration and continuous summing up of experience. An effective way has been opened up for the cultivation of international and innovative talents. Although some shortcomings need to improve, it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China's economic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ic plan of the Belt and Road.
Keywords: sino-foreign cooperation in education; sino-russia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international talent cultivation; innovative talent cultivation; school-running practice
“一帶一路”倡議思想的提出不僅加強了我國與沿線各國之間的文化和經濟交流,也為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發(fā)展帶來了新的契機,對創(chuàng)辦國際化一流大學,對國際化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開辟了新途徑。在經濟全球化與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國際化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培養(yǎng)成為高等教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文件中明確指出,高等教育要“適應國家經濟社會對外開放的要求,培養(yǎng)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guī)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要“加強國際理解教育,推動跨文化交流,增進學生對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認識和理解”[1]。
一 "中外合作辦學培養(yǎng)高等人才的背景
從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開始,教育的改革開放就列入了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的重要日程,1993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提出了要將教育擺在優(yōu)先發(fā)展的戰(zhàn)略地位;教育要擴大開放、改革創(chuàng)新、不斷嘗試新的辦學形式[2]。1995年,原國家教育委員會(現教育部)發(fā)布了《中外合作辦學暫行規(guī)定》[3],1998年8月我國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4],中外合作辦學正式走上了依法辦學、規(guī)范發(fā)展的軌道。中外合作辦學進入了快車道,1998年中外合作辦學機構8家,到2004年增加到146家[5]。2004年開始,教育部對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實行復核并頒發(fā)相應的許可證書,2009年對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實行評估制度,中外合作辦學管理更加規(guī)范,促進中外合作辦學健康、有序發(fā)展。
2016年4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做好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若干意見》(簡稱《意見》)中提出了我國對外高等教育的工作原則: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以我為主、兼容并蓄,提高水平、內涵發(fā)展,平等合作、保障安全。《意見》還就中外合作辦學及其人才培養(yǎng)方面提出工作目標及重點部署[6]。2019年2月18日,教育部與遼寧省、山東省、重慶市、寧波市簽署《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國際合作備忘錄》[7]。
2020年6月,《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意見》進一步強調教育改革開放的迫切性,強調加強同世界各國的互鑒、互容、互通,形成更全方位、更寬領域、更多層次、更加主動的教育對外開放局面。在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ǎng)的國際競爭中,加快培養(yǎng)具有全球視野的高層次國際化人才[8]。截至2019年2月,全國共有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1 782個,其中,??茖哟螜C構和項目669個,占38%; 本科及以上層次機構和項目1 113個,占比62%,其中包括93個機構和1 020個項目。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招生規(guī)模達89 941人,中外合作辦學機構辦學規(guī)模約133 716人[9]。涉外辦學效益明顯提升,雙邊多邊教育合作廣度和深度得到有效拓展。涉外辦學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中外人文交流更加豐富,促進民心融通,促進教育領域合作共贏。“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增進了沿線國家教育合作,實現更好地服務經濟,推動社會發(fā)展。
俄羅斯是“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重要合作伙伴國家之一,在資源、科技、教育等方面處于世界領先地位。與俄高等教育合作是拓展“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推進新時代中俄戰(zhàn)略合作伙伴關系的重要舉措。與俄高等教育合作,不僅在人才培養(yǎng)方面實現文化交流,還更有益于開拓思路,提供創(chuàng)新動力及不同技術的支持。
二 "中外合作辦學現狀
近年來中外合作辦學呈現多種合作方式,主要有:①中國大學與國外大學合資設立的獨立辦學機構,也有外國大學在中國設立的分校。這種辦學機構獨立于中方學校之外,更多地采取引進世界一流大學的理念、制度等,授課以外籍教師為主,國內教師授課為輔。這種模式全面引進國外大學高等教育的資源、教材和師資。這種辦學方式可以更直接地利用國外優(yōu)質資源,引進國外大學的理念與制度。學生可以不出國門讀國外模式大學。②以中國大學為母體與外國大學合作設立的二級學院。這種辦學機構接受中國大學的領導,學院按照國外合作的大學辦學模式,中外教師共同授課,授課語言主要為英語,在招生、師資和管理模式上和國際大學接軌。③在中國大學內以協(xié)議方式與外國大學合作設立辦學項目,目前國內大學多數是以合作辦學項目形式進行合作辦學。到2023 年6月,在中國有28個省市已通過審批機關批準設立或主辦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共計1 199個,其中本科辦學項目885個,碩士辦學項目176個,合作辦學機構138個[10]。這種協(xié)議式的合作辦學項目主要由國內大學管理,雙方互派教師到對方學校授課,合作項目主要集中在熱門的學科領域,隨著中國經濟的發(fā)展,將逐步擴大到教育的其他領域。
以上三種模式,學生都有機會到國外學習一段時間。學習有“3+2”“2+2”或“3+1”模式。合作雙方學校都承認課程及學分。學生的學習過程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國內大學完成3年或2年的基礎專業(yè)課及溝通語言的教學任務,為學生出國留學打下基礎。第二階段是在合作的外方大學完成學業(yè),通常該階段有兩種情況:第一種為只申請本科學習,在國外完成1年或2年的本科教育,獲得國內或外方學校頒發(fā)的學位證書;第二種為申請了碩士學位的學習,在國外完成2年的學習,達到畢業(yè)要求學分及相關課程要求后,頒發(fā)畢業(yè)證書及學位證完成畢業(yè)[11]。
中外合作辦學從改革開放初期作為一種新型辦學模式在中國的實踐,經歷了初期的無序運行,到2004年教育部開始對辦學機構和項目進行復核審批并實行許可證制度,到2009年設立評估制度,逐步規(guī)避了在辦學模式、招生方式、管理方式等方面的不合理現象,合作辦學逐步走上規(guī)范發(fā)展的軌道。20年來,各大學不斷探索、不斷創(chuàng)新,爭創(chuàng)國際化一流大學,在培養(yǎng)國際化創(chuàng)新型人才,拓展國際合作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也存在一些較為明顯的問題[12-13]。
一是在國際化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方面,在辦學理念方面存在差異,中西文化的差異對國際化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的模式不能跟國外辦學模式接軌。在教學方式、學生學習方式方面仍然停留在國內辦學模式上。學生對外國的教育理念認知度不夠,學生關心文憑,缺乏對知識的追求和創(chuàng)新意識的渴望。管理方式、教育方法仍然停留在傳統(tǒng)教育模式上,多數院校的國際化教育理論和實踐力度不夠,各種聯合培養(yǎng)的軟件及硬件設施也不夠完善。
二是語言方面是中外合作辦學面臨的重要問題。我國高中畢業(yè)的學生外語聽力水平相對不高。大部分學生從小接觸的中式教學對全外語教學模式不適應。聽不懂授課內容直接影響學生上課的注意力和理解能力,甚至會打擊學生的自信心,造成消極情緒出現。語言障礙成為影響中外合辦學的瓶頸之一。
三是我國教師隊伍中具有海外實戰(zhàn)經驗的教師占比較小,專業(yè)上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專家教授更少。在教學模式、理念、方法上過于中國化。外方教師與中國教師交流較少,外方合作的學校和教師知名度和教學水平也參差不齊,缺少中外教師團隊的磨合,這樣勢必影響合作辦學人才培養(yǎng)的效果。
三 "中俄合作辦學實踐
下面舉例與俄羅斯某大學合作辦學情況。合作辦學項目學制4年,納入國家普通高等教育本科統(tǒng)一招生計劃。本著文化交流、人才交流和學術交流、促進共同發(fā)展的目標建立合作辦學項目。
(一) "招生生源
項目招生嚴格遵循“公開、公平、公正”原則,錄取流程嚴謹規(guī)范。2018年合作辦學專業(yè)生源主要分布于遼寧省、黑龍江省兩地,2022年合作辦學專業(yè)生源地增加了河北省、山東省、浙江省。以招生人數最多的遼寧省為例,招生情況顯示,錄取最低分與遼寧省控線的差距呈增高趨勢(見表1)。
表1 "中俄合作辦學2018—2022年在遼寧招生情況
(二) "辦學管理
項目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實施辦法》等政策法規(guī)要求,依法、依協(xié)議辦學。
為使項目良好運行,中俄雙方先后共同制定了項目教學和管理工作系列規(guī)章制度,進一步明確了項目的運行管理模式、經費使用與管理、主體責任部門及相關部門分工等項目管理關鍵問題,使項目管理更加規(guī)范和高效。
依據這些規(guī)章制度,合作辦學項目的課程標準、師資、管理、頒發(fā)學士學位與畢業(yè)證,學生和該項目的日常管理、教學材料、課程標準、教案、試題指導、外籍教師及為中方教師提供培訓等事宜均嚴格依法依規(guī)執(zhí)行。
(三) "教學情況
項目引進優(yōu)質的課程和教學參考書。俄方教師承擔項目的理論課,中方教師承擔實驗、實踐課。鑒于學生基礎外語普遍為英語,引進課程使用全英文進行教學。
中俄雙方制定培養(yǎng)方案中引進俄方課程占總課程的55%。其中專業(yè)核心課程全部為引進俄方課程。俄方承擔的專業(yè)核心課程教學占全部課程教學學時數的34%,引進專業(yè)核心課程全部由俄方教師授課并使用俄方教材或教學參考書。引進課程與中方課程深度融合,形成優(yōu)勢互補、具有國際化特色的課程體系。
為保證學生學習效果,學校為全英文授課課程配備了中方助教教師,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教學語言。聘請俄羅斯外教為大一、大二學生講授強化俄語閱讀和強化俄語聽力課程,并開設英語角活動及俄語角活動進一步強化學生外語語言能力。
根據學生自愿,學生可到俄方大學進行6~12個月的本科插班生學習。目前已有部分學生獲得批準赴俄留學。辦學的教學理念和模式充分鍛煉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自主學習能力、表達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全英文授課對學生個人英語能力提高及國際化學習與交流水平提升有極大幫助。
(四) "學習與就業(yè)
合作辦學提升了學校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的知名度,吸引了近100名中亞國家國際學生來校學習。項目的引進提供了先進的教學理念和國際化教學參考資料,促進了專業(yè)建設水平的提高。
中俄合作辦學2018屆能源與動力專業(yè)畢業(yè)生共計30人,選擇在國內外繼續(xù)深造的學生占23%,在國內直接參加工作的占77%,總體就業(yè)率為100%,直接就業(yè)的學生主要在國內外企事業(yè)單位從事與熱電廠、水電廠、核電廠等相關工作。畢業(yè)生英語能力強,與企業(yè)外籍員工溝通順暢,英文文書及材料閱讀能力強。基礎理論掌握扎實,自主學習能力強,專業(yè)素養(yǎng)高。有良好人際交往和溝通能力,親和力強,善于團隊合作,工作中誠實守信。
四 "對于中外合作辦學的思考
中俄合作辦學實踐已經在培養(yǎng)國際化創(chuàng)新型人才中發(fā)揮積極作用。有如下體會和建議。
(一) "明確辦學理念,精準定位人才
在中俄合作辦學的過程中,明確樹立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的新理念。國際化人才應當不止掌握理論知識基礎,還應當具有跨文化交流的實際能力。根據國際發(fā)展形式及當地的發(fā)展需要調整相應的合作方向,將人才培養(yǎng)目標進行重新定位,滿足國際高素質人才、復合型人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yǎng)的需要。建立長期的人才培養(yǎng)策略,著重在發(fā)展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上[14-16]。在新能源、新材料、機械動力等領域與俄方高度合作,重點在能源的高效轉化與利用、新能源發(fā)電技術、新型強化傳熱設備研發(fā)等方面,培養(yǎng)“專業(yè)+外語”創(chuàng)新型、應用型中高端人才。
(二) "推進開放教育,實現資源共享
在開放經濟的基礎上開放教育成為必然趨勢,在我國“一帶一路”倡議引領下,加強國際高校間的合作。高校為知識和人才交流的平臺、科技創(chuàng)新的平臺。中俄雙方將自身的學科優(yōu)點和資源優(yōu)勢整合,設計出具有地域特色的科研創(chuàng)新項目,創(chuàng)建中俄科研創(chuàng)新特色學科群,將雙方學校的科研成果共建共享。構建科研創(chuàng)新平臺,建立人才培養(yǎng)基地,建立高校間課程資源的共享平臺,共享雙方優(yōu)秀的教育資源,通過合作辦學實現學生的交換培養(yǎng)。在學術交流方面,聯合高校優(yōu)秀教授、專家和學者開展學術交流會議,深入探討教育與學術前沿,提升學科水平。
(三) "優(yōu)化師資力量,加強學術交流
師資建設是人才培養(yǎng)的基礎,高水平、高質量師資隊伍是培養(yǎng)國際化、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關鍵因素。學校積極打造和建設全方位、高水平的國際化師資團隊。一方面加強對國外優(yōu)質教師隊伍的引進力度,提高對相關方面專家、學者的邀請力度;另一方面,加強教師培訓體制、增強教師的交流能力,倡導教師走出校門,通過訪問交流學習引進先進的教學理念,使本土化教師面向國際。
(四) "完善培養(yǎng)模式,拓寬資源渠道
通過不斷加強教學理念和教學實踐的創(chuàng)新,拓展課程教育模式,培養(yǎng)學生的全球勝任能力與素質,實現學生與國際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人才培養(yǎng)的機制和具體方案不斷創(chuàng)新,增加人才的創(chuàng)新型能力的培養(yǎng)。改革教學手段,落實“互聯網+”與傳統(tǒng)教育相結合的方式,使中外兩方的知識和信息以便捷的方式進行利用、交流。從培養(yǎng)機制、培養(yǎng)目標、課程體系的設置中不斷改進,形成交叉式培養(yǎng)模式,培養(yǎng)學生在國際大環(huán)境下的競爭力[15]。
科學的管理機制,良好的合作模式是雙方可以更好實現職責的基礎。在對中外聯合培養(yǎng)學生方面可就已有的制度進行創(chuàng)新完善。深入認真研究公派留學項目的政策,結合外方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計劃、政府獎學金、大學互換獎學金等項目發(fā)掘更多的項目資源,積極為研究生走出國門、接受國際教育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16]。
五 "結束語
中外合作辦學作為一種市場化、國際化的新型辦學模式,經過近三十年的摸索和改進,逐漸走向成熟。從學生到教師更加青睞中外合作辦學這一模式,讀國內大學,接受國際化教育,視野更加寬闊,目標更高更遠,就業(yè)方向更加明確。中外教師交流更直接、更方便。合作辦學將向著擴大辦學規(guī)模、擴大培養(yǎng)范圍、擴大合作領域發(fā)展,實現本科生培養(yǎng)、研究生培養(yǎng)和科研項目合作等多方位合作,使其成為推進“一帶一路”倡議實施和“雙一流”大學建設的新型辦學方式。
參考文獻
[1]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工作小組辦公室.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EB/OL].(2010-07-29)[2023-09-16].http://www.moe.gov.cn/srcsite/A01/s7048/2 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
[2] 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M]//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
[3] 國家教委.中外合作辦學暫行規(guī)定[EB/OL].(1995-01-26)[2023-09-16].http://www.110.com/fagui/law_173635.html.
[4] 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EB/OL].(1998-08-29)[2023-09-16].https://www.gov.cn/zhengce/2015-12/28/content_5029896.htm.
[5] 陸根書,康卉,閆妮.中外合作辦學:現狀、問題與發(fā)展對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4):75-80.
[6] 中辦 國辦印發(fā)《關于做好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若干意見》[EB/OL].(2016-4-30)[2023-09-16].http://www.moe.gov.cn/jyb _xwfb/s6052/moe_838/201605/t20160503_241658.html.
[7] 教育部.教育部與四省市簽署《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國際合作備忘錄》[EB/OL].(2019-02-19)[2023-09-16].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1902/t20190219_370193.html.
[8] 教育部.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意見[EB/OL].(2020-06-23)[2023-09-16].http://www.moe.gov. cn/jyb_xwfb/s5147/202006/t20200623_467784.html.
[9] 周泓,潘芳芳,劉斯,等.我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現狀與問題分析[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18(3):96-105.
[10] 教育部.本科中外合作辦學機構與項目(含內地與港臺地區(qū)合作辦學機構與項目)名單[EB/OL].(2023-06-20)[2023-09-16].https://www.crs.jsj.edu.cn/aproval/orglists/2.
[11] 陳南,聶玉梅.“一帶一路”倡議下高校國際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優(yōu)化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20,6(2):210.
[12] 楊洪英,陳國寶,劉承軍,等.“雙一流”高校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的邏輯依歸、問題表征與應然路向[J].現代教育管理,2023(3):47-57.
[13] 姚凱,李思志,王姣姣.高校創(chuàng)業(yè)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研究——以復旦大學為例[J].現代教育管理,2020(4):40-46.
[14] 何雪梅.黑龍江高校中俄聯合辦學人才培養(yǎng)路徑研究[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5):146-148.
[15] 孫麗娜,董昊,徐平.美國創(chuàng)業(yè)型大學知識生產模式及其價值取向[J].現代教育管理,2016(6):69-74.
[16] 榮軍,李巖.澳大利亞創(chuàng)業(yè)型大學的建立及對我國的啟示[J].現代教育管理,2011(5):11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