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際月球科研站合作的順利開展需以完善的法律制度為支撐。一般國際法可為科研站“地面段”“空間段”與部分“月面段”的管轄提供來源,但對特殊情況無法提供周全解決措施。公海、南極以及國際空間站的管轄權制度實踐可為尋找管轄依據,并對實質調整既有管轄權的范圍提供啟發(fā)。國際月球科研站合作中,管轄權制度的構建既要確保我國正當外空權益不受損害,同時也應符合平等開放的合作宗旨。對此,應堅持“中俄主導”“平等共管”的管轄模式,通過嚴格遵循并妥善利用國際法來厘清管轄權的來源與范圍,并通過締結具有法律拘束力的雙多邊協定和設置平等獨立的管轄權條款來確保管轄權的正當分配。
關鍵詞:國際月球科研站;國際合作;管轄權;中俄合作;爭端解決
中圖分類號:D 999.1 " " " "文獻標志碼:A " " " 文章編號:2096-9783(2025)02?0114?11
一、問題的提出
近年來,隨著外層空間的資源稟賦、經濟價值與戰(zhàn)略價值受到愈加廣泛的關注,部分國家陸續(xù)出臺相關國內法律與政策,并不斷開展航天活動,外空競賽態(tài)勢愈演愈烈。2021年6月,中國國家航天局與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公司聯合發(fā)布《國際月球科研站合作伙伴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并對國際月球科研站(International Lunar Research Station, ILRS)的勘察、建設、使用等全工程周期作出規(guī)劃。《指南》指出,中俄兩國將基于平等、開放與誠信原則,歡迎國際伙伴在ILRS的項目各階段、任務各層級參與國際合作。迄今為止,中國已同多個國家、國際組織和法人達成ILRS國際合作(見表1)。同時,中俄也整體上按照預定進度推進階段性任務。
然而,當前《指南》僅為中俄與各合作方提供了宏觀行動指引,ILRS國際合作中潛在的爭端或糾紛解決尚且缺乏有效的法律制度安排。從管轄權的視角看,管轄權事關法律主體、法律適用、管轄范圍等眾多核心問題。包括管轄權制度在內的整體法律制度的缺失,將無從保證ILRS各合作方在空間任務開展中自身利益的保障和維護,由此勢必影響ILRS合作的開放性。同時,聯合國框架下以《外空條約》為核心的現有國際空間法體系雖可解決一般情形下的管轄權權力歸屬,但針對在月面建設ILRS過程中潛在的特殊法律問題尚無法提供周全解決措施。有鑒于此,開展先期管轄權問題研究,對于保障我國在ILRS國際合作中的自身正當權益,以及維護ILRS各合作方利益和國際社會整體利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ILRS國際合作中所涉管轄權問題
(一)管轄權的內涵解構
法律制度是解決爭端或糾紛的根本依據,而管轄權則決定具體法律制度的適用[1]。討論ILRS國際合作中的管轄權問題,有必要首先厘清管轄權的內涵與基礎法理。
管轄權是國家依據國際法或國內法對人、財產或情勢進行調整或施加影響的權力[2]?;陬I土、國籍、國家利益、國際共同利益等連接要素的差異,管轄權通常包括領土管轄、國籍管轄、保護性管轄和普遍管轄[3]。就位處不受任何國家領土管轄區(qū)域的船只、飛機或航天器而言,管轄權效力依然能及,此種特殊管轄權又被稱為“準屬地管轄權(quasi-territorial jurisdiction)”[4]。依據權力行使方式,管轄權又可分為立法管轄權、司法管轄權和行政管轄權,其中司法管轄權包括民事管轄權與刑事管轄權。在管轄權問題上,1927年常設國際法院在“荷花號案”(the case of the S.S. Lotus)判決中有經典論斷,即“對獨立國家的限制不能被假定”[5],后被學者稱為“國際法不禁止即為允許”原則(即“荷花號原則”,Lotus Principle)。但作為國家主權的核心表征,管轄權的行使并非絕對自由。肇始于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的國際法基本原則保障了國際社會的基本穩(wěn)定與平衡。主權原則下,國家可基于主權享有充分和排他的管轄權行使自由,但主權平等原則和不干涉內政原則又意味著此種自由必然存在邊界。一方面,從法理層面來講,由于管轄權具有極強的屬地稟賦,滿足主權平等原則內涵自洽的基本邏輯,即管轄權行使不得凌駕于他國主權之上。另一方面,從國際法規(guī)范層面講“限權”[6]性質的國際法本身是國家間自由意志協調的產物,作為例外的許可性規(guī)則(permissive rules)的存在是國家對管轄權進行自我設限的結果。換言之,對國家領土范圍外的人、財產或情勢的管轄,除非基于許可性規(guī)則或習慣國際法,否則不得行使管轄權 [7]。
就ILRS國際合作而言,除地面段合作外,諸多處于月面段或在軌段的爭端或糾紛顯然無法適用屬地管轄原則,而現有國際空間法規(guī)則及其他習慣國際法是否適用須經檢視,正當合理的管轄權安排也需要在各合作方間合意確立。
(二)ILRS國際合作中所涉管轄權考察與困境揭示
《指南》將ILRS整體解構為地月運輸設施、月球表面長期支持設施、月球運輸和運行設施、月球科學設施、地面支持與應用設施(見表2)。據此,筆者試以國家領土為界分因素將ILRS國際合作分為領土內合作與領土外合作,前者為“地面段”合作,后者包括“空間段”與“月面段”合作。有鑒于此,下文將分別以各階段為對象就管轄權的主體與對象、來源與范圍等問題進行考察,繼而揭示ILRS合作中的現有管轄困境。
表2 "國際月球科研站的整體設施組成
[分設施 功能 地月運輸設施 支持地月間往返轉移、繞月、月面軟著陸、月面上升以及返回地球 月球表面長期支持設施 支持指揮中樞、全球測控網、能源補給、熱控管理等,以及其他多種支持模塊 月面運輸和運行設施 支持格模塊在月球表面移動或飛躍、月球熔巖管內探測、為月面長期工作支持系統和月面科研設施系統完成科研作業(yè)提供物品運輸與操作(如挖掘與采樣) 月球科學設施 支持在軌和月面科學實驗、觀測、技術驗證和深空搜索 地面支持與應用設施 支持發(fā)射、全球地面測控支持、長期運行管理、月球與深空探測數據中心、數據交換和地面應用等設施 ]
1. ILRS國際合作中的管轄權主體與對象
管轄權主體與對象問題即在ILRS國際合作中管轄權由誰享有,以及對誰行使的問題。就管轄權對象而言,其應當包括位處ILRS“地面段”“空間段”“月面段”的人、財產和情勢,具體管轄對象則依具體情境而定。
而就管轄權主體而言,雖一般為國家,但在具體主體的確定上并非簡單自明。在ILRS“地面段”,除非存在管轄豁免等特殊事由,對合作所涉人、財產和情勢的管轄權當然為合作地所在國享有。而在“空間段”與“月面段”,在缺乏相關禁止性規(guī)則的前提下,合作方中的登記國也可依據現有國際空間法規(guī)則和“準屬地管轄原則”對各自登記的空間物體實施管轄。此外,對于爭端或糾紛所涉的非登記國而言,抑或當不法行為與危害效果均未發(fā)生在空間物體之內或之上時,事關國家也可基于國籍、國家重大經濟利益等連接點成為潛在的管轄權主體。換言之,空間物體登記國、不法行為人國籍國、危害效果承受者國籍國或危害效果承受國均有成為管轄權主體之可能。
2. ILRS國際合作中的管轄權來源與范圍
現有國際空間法規(guī)則、準屬地管轄、國籍管轄、保護管轄與國籍管轄均可成為ILRS國際合作中的潛在管轄權來源,但實際權力來源與管轄范圍則取決于“地面段”“空間段”與“月面段”間的位置差異。
(1)ILRS“地面段”的管轄權來源與范圍
由于“地面段”國際合作均發(fā)生在合作方國家領土內,因此,除非存在管轄豁免等特殊事由,當事國得直接根據“屬地管轄原則”,并依據其國內法律制度對其主權范圍內的人、財產或情勢實施管轄,管轄權范圍即包括領土、領水及其上空氣空間。
(2)ILRS“空間段”的管轄權來源與范圍
ILRS“空間段”國際合作,是指在地月運輸中處于外層空間的空間物體內或其上開展的國際合作。由于《外空條約》第2條規(guī)定各國不得對包括月球等天體在內的外層空間主張主權,因此此處管轄權范圍僅包括已登記的空間物體之內與之上。
就管轄權來源而言,同樣由于《外空條約》第2條對國家主權適用的阻斷,基于屬地原則的管轄權在外層空間顯然無法實現[8]。然而,依據現有國際空間法規(guī)則與習慣國際法,對處于“空間段”的空間物體并非管轄不能。一方面,《外空條約》與《登記公約》可為此提供條約法支撐?!兜怯浌s》第2條規(guī)定發(fā)射國應當對發(fā)射進入外層空間的空間物體進行登記并由此取得登記國身份,兩個以上發(fā)射國則應共同決定由其中一國取得登記國身份。《外空條約》第8條規(guī)定,空間物體的登記國享有對空間物體及其間乘員的管轄權(jurisdiction)與控制權(control)。另一方面,習慣國際法也可成為此類管轄的重要潛在權力來源。例如,1963年《各國探索和利用外層空間活動的法律原則宣言》(以下簡稱《外空宣言》)第7項有關對空間物體管轄控制權的規(guī)定后被完全載入《外空條約》第8條,由《外空宣言》到《外空條約》所呈現的法律確信,以及歷年來諸航天國家的持續(xù)性與一致性國家實踐,使得“準屬地管轄原則”在外層空間領域已然成為速成習慣國際法。因而,基于登記行為在空間物體與登記國間產生的連接關系,空間物體由此成為登記國的擬制主權范圍,登記國得依據作為習慣國際法的“準屬地管轄原則”對其實施管轄。
(3)ILRS“月面段”的管轄權來源與范圍
ILRS“月面段”國際合作是指,在月球表面或熔巖管道內建設、運營和維護ILRS月面支持設施、科學設施、應用設施等開展的國際合作。就“月面段”而言,管轄權權力范圍能否及于“月面段”人造設施顯然需要對其作是否屬于空間物體的論證?!敦熑喂s》第1條對空間物體的組成作出規(guī)定,即包括空間物體的組成部分、物體的運載工具和運載工具的部件。我國《空間物體登記管理辦法》第2條也對此進行列舉說明。此外,即便是缺乏諸多航天大國支持的《月球協定》,其第12條第1款對登記國管轄權與控制權權利范圍及于月球上裝備、設施、站所等的規(guī)定也并未引發(fā)較大爭議。因此,盡管缺乏定義,但普遍認為空間物體是指發(fā)射或意圖發(fā)射到外層空間的任何人造物體[9],“月面段”人造設施亦屬空間物體之列,登記國得依據現有國際空間法規(guī)則及“準屬地管轄原則”對其實施管轄。
而就管轄權來源問題而言,“月面段”則相較于“地面段”和“空間段”更為復雜。對此,筆者試以地點、國籍、國家利益與國際共同利益等連接點進行管轄權來源考察。
第一,地點連接點視角下的管轄權來源考察。根據不法行為與危害效果發(fā)生地點之同異,相關管轄大概可分為四類情形:其一,不法行為與危害效果均發(fā)生在空間物體內部;其二,不法行為發(fā)生在空間物體內部,危害效果發(fā)生在空間物體外部;其三,不法行為發(fā)生在空間物體外部,危害效果發(fā)生在空間物體內部;其四,不法行為與危害效果均發(fā)生在空間物體外部。實際上,鑒于前三種情形中均存在空間物體這一連接點,至少對于空間物體登記國而言,現有國際空間法規(guī)則與“準屬地管轄原則”均可成為其管轄權來源。例如,《營救協定》第3條規(guī)定締約國應對不屬于任何國家管轄的其他任何地方的降落進行協助尋找與營救?;趶姆菄夜茌牱秶鷮⒃馐懿环ㄇ趾Φ奈@藛T營救至“月面段”人造設施內的連接性行為,危害結果有可能發(fā)生于登記國的空間物體內,登記國由此取得對相關情事的管轄權。此外,若不法行為與危害效果均發(fā)生在空間物體外部,條約法與“準屬地管轄原則”則可能失去適用基礎,從而只得再從國籍、國家重大經濟利益或國際共同利益等連接點另尋管轄依據。
第二,國籍連接點視角下的管轄權來源考察。在不法行為發(fā)生地或危害效果發(fā)生地均為已登記空間物體的前提下,從事關主體身份來看,主要包括加害人國籍(即不法行為人國籍)與受害人國籍(即危害效果承受者國籍)。由此,對管轄權來源的確定也包括四類情形:其一,若加害人國籍與受害人國籍均為登記國,則現有國際空間法規(guī)則、“準屬地管轄原則”及“國籍管轄原則”均可為管轄權行使提供依據;其二,若加害人國籍為登記國,而受害人國籍為非登記國,則登記國潛在的管轄權依據可為現有國際空間法規(guī)則、“準屬地管轄原則”與“主動國籍管轄原則”,而受害人國籍國潛在管轄依據可為“被動國籍管轄原則”;其三,若加害人國籍為非登記國,而受害人國籍為登記國,則加害人國籍國潛在管轄依據為“主動國籍管轄原則”,受害人國籍國潛在管轄依據為現有國際空間法規(guī)則、“準屬地管轄原則”與“被動國籍管轄原則”;其四,若加害人國籍與受害人國籍均為非登記國,則其國籍國潛在管轄依據僅分別為“主動國籍管轄原則”與“被動國籍管轄原則”。應當指明,在ILRS國際合作專門管轄制度缺位的情況下,上述部分管轄權來源依據并不具有絕對的必然性,順利實施管轄并非易事。
第三,國家重大經濟利益連接點視角下的管轄權來源考察。啟動“保護性管轄原則”的重要前提要件,即外國人對本國重大經濟利益造成損害。根據《指南》,月球表面長期支持設施與月面運輸和運行設施等設施設備的存在對于ILRS的建設、運營與維護至關重要。因此對于重要設施設備等空間物體的登記國而言,當其遭受不法侵害而產生重大經濟利益損失時,“保護性管轄原則”或也可成為潛在的管轄權主張依據。
第四,國際共同利益連接點視角下的管轄權來源考察?!捌毡楣茌犜瓌t”下,各國均得對嚴重危害國際和平與安全以及全人類利益的特定國際犯罪享有管轄權。但“普遍管轄原則”之適用歷來嚴苛,至今也僅有廖數極為嚴重的犯罪被公認為適用對象。如在航空領域,空中劫持行為即被納入普遍管轄范疇。而在外空領域,《外空宣言》《外空條約》《登記公約》雖然均確認,為和平目的發(fā)展探索與利用外層空間是全人類的共同利益,但當前既缺乏犯罪行為與國家管轄實踐,“普遍管轄原則”適用于外空領域也未取得廣泛承認。因此,“普遍管轄原則”目前在外層空間的適用僅存在理論可能。
3. ILRS國際合作中部分管轄困境之揭示
對ILRS國際合作各階段的管轄權問題進行梳理后即可發(fā)現,當前存在系統專門管轄制度缺位與潛在管轄沖突與權力適用困境等問題。
(1)系統專門管轄制度缺位
由于ILRS國際合作處于初級階段,全面、系統與專門的合作法律制度框架尤其是管轄制度尚未構建。當前,除中、俄與其他國家、組織或法人簽訂的諒解備忘錄或合作意向文件外,具有硬法效力的法律文件僅為2024年6月12日經普京總統簽署獲批的第 128-ФЗ號俄羅斯聯邦法律“關于批準俄羅斯聯邦政府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關于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的合作協定”。而在爭端解決方面,該協議也僅就中俄雙方發(fā)生分歧時的情形作出規(guī)定。因此,在ILRS合作國家數量不斷增多以及ILRS建設不斷推進的背景下,適合ILRS建設與后續(xù)運營實際的管轄制度應當盡快確立。
(2)潛在管轄沖突與權力適用困境
正如上文所述,現有國際空間法規(guī)則與習慣國際法不僅無法覆蓋ILRS國際合作中所涉管轄的全部情境,還存在部分潛在的管轄沖突問題和權力適用困境。例如,就準屬地管轄而言,如果不法行為發(fā)生地與危害效果發(fā)生地為不同登記國,則或將產生由哪國實施準屬地管轄的問題。就國籍管轄而言,若加害人國籍國與受害人國籍國均為空間物體的非登記國,在登記國不行使管轄權的情況下,登記國應將案件移交何國管轄本身也易招致爭議。同時,“被動國籍管轄原則”雖為潛在管轄權來源依據,但其本身并未獲得各國與國際法規(guī)則的廣泛認同,因而對其的適用也存在爭議的可能。而就保護管轄而言,當前國際社會雖對“保護管轄原則”采取承認態(tài)度,但對如何界定經濟利益損失的“重大”程度卻并未取得廣泛共識[10]。此外,“普遍管轄原則”能否在外層空間適用顯然也將繼續(xù)面臨理論與現實的考驗。
三、國際公域中的管轄權制度實踐與啟示
公海、南極和外空等國家管轄范圍外的國際公域中既已存在的管轄權制度實踐,或可對ILRS國際合作中的管轄權問題研究與相關制度構建提供啟示。
(一)國際公域中的管轄權制度實踐
1.公海中的船旗國專屬管轄
公海自由是國際海洋法的基本原則,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89條以禁止性規(guī)則的形式向所有締約國施加了禁止在公海主張主權的義務。但作為例外,“船旗國專屬管轄原則”則為在公海范圍行使管轄權提供了依據,其不但獲得“荷花號”案判決的承認,也在《公海公約(1958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等中以法律規(guī)則形式得以確認。據此,公海雖具有國際公域性質,但一國仍可根據國際條約以及習慣國際法對在公海航行的懸掛本國旗幟的船舶實行管轄。但公約同時規(guī)定,船舶與其國籍國間須存在“真正聯系(genuine link)”。
“真正聯系”是船旗國對船舶實施管轄的前提性要件?!豆9s》第5條、《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91條第1款均對此作出強調。1986年《聯合國船舶登記條件公約》同樣規(guī)定,登記國須為懸掛其國旗的船舶設置登記冊,并記入有關船舶及所有人的資料、確保所有人或管理人的身份易于查明,由此建立起船舶與船旗國間存在真正聯系的多維標準,即船員、船舶、船公司與船旗國間均需存在客觀聯系,從而一方面可確保船旗國對船舶的有效管理[11],另一方面亦不至于導致國家主權在公海領域的無序擴張。
2.南極區(qū)域的國籍管轄
南極也以其珍貴的自然資源和重要的戰(zhàn)略價值而成為爭議聚焦點。為平衡南極主權聲索國與非主權聲索國間的爭議,并保證南極的和平利用,1959年《南極條約》第4條確立南極“主權凍結原則”,即既未否認也未肯認主權聲索國的主權主張,同時不得更新及擴張現有要求。作為國家主權的衍生物,基于國家領土主權的管轄權自然失去效力空間。但在南極范圍的司法管轄問題上,《南極條約》第8條確立的“國籍管轄原則”則為其提供了有限的解決方案,即當事方人員僅受其國籍國的司法管轄。整體來看,南極司法管轄存在巨大立法空白,《南極條約》中適用范圍局限的沖突規(guī)范無法為潛在的司法管轄沖突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持[12]。
而后,隨著南極條約體系的不斷發(fā)展,南極區(qū)域的司法管轄制度也產生變化。1972年《南極海豹保護公約》的出臺使得《南極條約》確定的“國籍管轄原則”實現擴張,國籍管轄的范圍從締約國國民擴張至締約國國民以及具有該國國籍的船舶[13]。不僅如此,各國多年來在南極開展科研任務不斷增多,科考站、南極特別保護區(qū)或特別管理區(qū)等人造設施的廣泛設立,也使得《南極條約》確立的“國籍管轄原則”面臨愈加嚴峻的考驗。甚至有學者認為,各國對其設施設備、站所所享的所有權,以及對管理區(qū)或特別保護區(qū)擁有的管理權限,使得各國對此擁有近似領土管轄權的權力,因而具有“創(chuàng)立主權”的性質[14]。
3.國際空間站的現實主義管轄
以《外空條約》為核心的現有國際空間法體系已基本建立起外層空間管轄機制。根據現有規(guī)定,發(fā)射國單一時,發(fā)射國即為登記國并享有對空間物體及其內乘員的管轄權。即便同一空間物體存在兩個以上發(fā)射國,也應商定其中一國作為登記國,管轄與責任內容則可另外締結雙多邊協定。但相較單一發(fā)射國,共同發(fā)射以及存在國際合作的空間物體發(fā)射中的管轄問題更為復雜。原因在于,其不僅涉及現有國際法中的一般規(guī)定,還存在國家自由意志另外表達的可能。例如,1975年《登記公約》第2條第2款規(guī)定,各發(fā)射國可就空間物體及其上乘員的管轄與控制問題締結適當協定,相關規(guī)定也在后來的國際空間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國際合作中得到實踐。整體而言,國際空間站的管轄模式可歸結為現實主義管轄模式,具體而言,即美國從現實主義角度出發(fā),利用自身的航天優(yōu)勢地位,以國際法為工具,通過締結多邊協定的方式形成利于美國自身的管轄權行使機制。
外空領域的國際合作自20世紀80年代始便已展開,冷戰(zhàn)對抗結束后,美“自由號”空間站與俄“和平號”空間站牽頭合作建設“阿爾法國際空間站(后更名為國際空間站)”[15]。1998年,美國、俄羅斯、加拿大、歐空局成員國、日本共同簽署《政府間協定(Agreement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Other Governments)》,其中部分條款對各國與國際組織針對飛行要素(flight elements)與不同國籍的國民(nationals)的管轄權作有復雜、細致且頗具意味的設計。
其一,美國的總體管理權?!墩g協定(1998年)》第1條第2、3款毫不掩飾地授予美國對國際空間站的總體管理權,而其他合作伙伴國則在美國領導下參與管理。協定后文不僅對此項內容進行重申,更在關于管轄權與控制權的安排處明確規(guī)定,管轄權與控制權的行使應遵守本協定、諒解備忘錄和實施安排的任何有關規(guī)定,從而為美國在必要時依據總體管理權對國際空間站國際合作中的管轄權行使施加影響提供了規(guī)則支持。
其二,各國與國際組織享有對各自登記要素及本國國民的獨立管轄權?!墩g協定(1998年)》第5條賦予各合作伙伴國與國際組織ESA同等的主體資格,并規(guī)定各國與國際組織應將其提供的飛行要素登記為空間物體,并且保留各自對登記要素、空間站內或其上的本國國民的管轄權與控制權。同時,在具體的刑事管轄權上,協定第22條第1款則規(guī)定各合作伙伴國得對任何飛行要素內或其上的本國國民(respective nationals)行使刑事管轄權。應當特別指出的是,在涉人管轄問題上,第5條和第22條第1款均指各伙伴國擁有對本國國民的管轄權,而不包括他國國民。從管轄權類型的角度來講,“準屬地管轄原則”實際上在此受限,而限制即第22條第2款的規(guī)定。
其三,協定對各國與國際組織針對他國國民行使管轄權的附條件限制?!墩g協定(1998年)》第22條第2款規(guī)定了各國與國際組織可對他國國民行使管轄權的兩類情形,但附加了兩層條件。情形包括加害人影響到受害人生命或安全,以及加害人在受害人國籍國境內或其飛行要素上對受害人施加不利影響,或對受害國的飛行要素造成損害①。就前者情形而言,規(guī)則的法理依據來源于“保護管轄原則”,而后者情形中各國與國際組織對他國國民行使管轄權的規(guī)則法理依據則來源于“準屬地管轄原則”。按照國際法上的通行實踐,受害人國籍國或受害國顯然可直接援引習慣國際法對加害人進行管轄。但《政府間協定(1998年)》卻對此另外附加兩層條件,一是加害人國籍國需與受害人國籍國或受害國進行協商,在協商成功的基礎上,二是加害人國籍國在商定的固定期限內同意受害人國籍國或受害國行使刑事管轄權,或者加害人國籍國未在商定的固定期限將該案移送主管部門。因此,《政府間協定(1998年)》第22條第2款實質上構成對受害人國籍國或受害國保護性管轄權與(準)屬地管轄權的限制。然而,此種限權性規(guī)則并未違反國際法。正如上述,“荷花號案”判決確立了“國際法不加禁止即為允許”原則,并特別適用于屬地管轄領域[16]。反之,若存在禁止性規(guī)則,由國家主權衍生的(準)屬地管轄權自然也將因國家對限制自我主權的同意(state consent)而消滅。
(二)國際公域中管轄權制度實踐啟示
ILRS“空間段”與“月面段”的國際合作位處外層空間,與公海、南極同具國際公域性質,因而考察分析各領域的管轄權制度實踐對開展ILRS國際合作中的管轄權制度設計具有借鑒意義。
1.公海與南極領域中管轄權制度實踐啟示
就管轄權制度在公海與南極等公域的適用而言,前者為突出連接要素的重要性提供啟發(fā),后者則為在爭議環(huán)境下適當拓寬管轄范圍給出借鑒。
第一,妥善運用“準屬地管轄原則”強化管轄權行使基礎。管轄權得在公海公域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準屬地管轄原則”,據此,船旗國可對與其存在“真正聯系”的船舶及其上人、財產和情勢實施管轄。因而,在ILRS國際合作中,加強“空間段”與“月面段”的乘員、人造設施與作為登記國的我國間的“真正聯系”,有助于維護我國的正當管轄權益和強化我國行使管轄權的權力基礎。
第二,借鑒南極經驗實現管轄范圍的適度擴張?!赌蠘O條約》確立“主權凍結原則”以來,各國通過開展設立保護區(qū)或管理區(qū)、建造科研場所等實質行動,結合積極參與南極法律體系的討論、出臺國內關涉南極的法律制度等柔性方式,不斷侵蝕現有“國籍管轄原則”,從而導致相關國家在南極的實質管轄權不斷擴張。就ILRS國際合作而言,在“月面段”建設人造設施同樣面臨禁止主權主張的國際法屏障。因此,在遵守國際法的根本遵循下借鑒南極經驗,通過提升我國在外空活動中的硬實力和外空法律制度中的軟實力,適度擴張我國在“月面段”的實質性管轄范圍,對于維護我國在外層空間的合法權益亦具有重要意義。
2.國際空間站的管轄權制度實踐啟示
國際空間站的建設與運營實現了外空領域國際合作的革命性演變,但與平等自由探索與利用外空的原則不符,也與我國ILRS平等合作的宗旨相悖。筆者對國際空間站的管轄權制度進行解構后認為,美國對國際空間站的現實主義管轄模式不可復制,但其巧用國際法工具的行事邏輯值得借鑒。
第一,國際空間站的現實主義管轄模式不可復制。如前文所述,在由美國主導制定的《政府間協定(1998年)》中的管轄權制度設計明顯符合美國利益,因而缺乏通常的平等性與合理性。此種失衡的制度設計不僅得益于美國自身的航天技術能力與政治影響力,也在于各合作伙伴國和國際組織對管轄權益的自愿讓渡。因而,此種現實主義管轄模式無法輕易復制,且因與我國平等合作的宗旨不符而不能復制。
第二,巧用國際法工具的行事邏輯值得借鑒?!墩g協定(1998年)》中的管轄權制度設計雖在合作伙伴國和國際組織間有失公允,但并未違反國際法,原因在于美國對國際法原則和規(guī)則的把握與靈活運用,繼而假借國際法工具實現自身利益的擴張。有鑒于此,我國可充分借鑒此種行事邏輯,在保障我國自身利益和國際共同利益的情況下,妥善運用國際法來對ILRS國際合作作出公正合理的管轄權制度設計。
四、ILRS國際合作中管轄權制度構建對策
在ILRS國際合作中,管轄權制度的構建旨在確保我國正當外空權益不受損害,同時也應符合平等開放的合作宗旨。對此,應堅持“中俄主導”“平等共管”的管轄模式,通過嚴格遵循并妥善利用國際法來厘清管轄權的來源與范圍,通過締結硬法性質的雙多邊協定和設置平等獨立的管轄權條款來確保管轄權的正當分配與行使。
(一)模式選擇:“中俄主導”與“平等共管”相結合
國際空間站合作雖開辟外空領域和平合作的嶄新局面,但《政府間協定(1998年)》對管轄權制度的設計則有失實質公允。在辯證分析國際空間站管轄權制度的基礎上,筆者認為ILRS國際合作中的管轄模式應堅持“中俄主導”與“平等共管”。
1.“中俄主導”
中俄在ILRS國際合作中的管轄主導,是指中俄兩國依據其在ILRS國際合作項目中的組織者和領導者身份,對ILRS國際合作中的人、財產或情勢享有主要的管轄權。原因在于,一方面正如《國際月球科研站合作伙伴指南》前言所指出,考慮中國與俄羅斯在空間技術、空間科學與空間應用領域的豐富經驗,兩國聯合向所有國際伙伴邀請發(fā)起ILRS項目。因此,賦予中俄在ILRS國際合作中主要的管轄權顯然是基于統籌ILRS項目建設的現實需要。另一方面,就當前達成的ILRS國際合作來看,對于ILRS項目尤其是其中“空間段”與“月面段”的建設,中俄兩國仍然承擔主要任務。因此,ILRS國際合作中確立“中俄主導”的管轄模式顯然具有充足的事實依據。同時,為確保和平與依法解決ILRS國際合作中潛在的爭端或糾紛,有必要將“中俄主導”管轄的客觀事實以法律制度形式進行確定,從而確?!爸卸碇鲗А惫茌犎〉脵嗤耘c制度性。
2.“平等共管”
“平等共管”,是指ILRS國際合作項目中,中俄兩國雖享有主要的管轄權,但尊重各國際伙伴對ILRS“地面段”設施,以及對“空間段”與“月面段”各自登記的空間物體及其內或其上的人、財產或情勢的獨立管轄權與控制權。并且,區(qū)別于《政府間協定(1998年)》中優(yōu)先保障美國管轄權益而對其他伙伴國或國際組織施加附條件限制的做法,ILRS國際合作中的“平等共管”更加強調包括中俄在內的所有合作方的獨立性與平等性,從而更有助于促進ILRS國際合作。另一方面,通過設定“中俄主導”與各國“平等共管”相結合的管轄機制,無論是保障ILRS項目的整體安全與利益,抑或是維護各合作伙伴自身的正當利益,均得在平等、開放和誠信原則的基礎上實現。
(二)管轄權來源與范圍:對國際法的遵守與運用
公海、南極與國際空間站的管轄權制度實踐經驗表明,在極具爭議的國際公域行使管轄,一方面可積極作為從而保障和適當拓寬實質性管轄權權力范圍,另一方面也應嚴格遵循國際法的規(guī)定以避免國際爭議。
1. 全面厘清管轄權來源
對管轄權制度的設計需要首先厘清管轄權的來源問題。由于管轄權制度屬于國際法的應然范疇,而國際法則是國家自由意志協調后的限權性產物。因此,ILRS國際合作中的管轄權不僅來源于國家自由意志的現有表達,即現有國際法,也來源于國家自由意志的未來表達,即各合作方針對ILRS各段合作達成的新的國際法安排。
其一,現有國際法。就內容而言,ILRS國際合作中管轄權的現有國際法來源,既包括現有國際空間法原則與規(guī)則,也包括一般國際法原則與規(guī)則。一方面,現有國際空間法原則與規(guī)則為空間活動提供了基本的國際法遵循?!锻饪諚l約》第8條、《登記公約》第2條第2款等對登記國管轄權的規(guī)定,《登記公約》第1條、《責任公約》第1條等對登記國與管轄權間的連接要素空間物體的規(guī)定,《外空宣言》確定的外空活動基本原則以及《月球協定》有關管轄權的規(guī)定等均為ILRS國際合作中管轄權的國際法現實來源。另一方面,正如筆者前文所述,一般國際法原則與規(guī)則,如準屬地管轄、國籍管轄、保護管轄、普遍管轄等習慣國際法[1]也可為各合作伙伴在ILRS國際合作中行使管轄權提供潛在的國際法依據。
其二,新的國際法安排。實際上,在現有國際法框架下,針對ILRS國際合作制定關于管轄權的國際法新安排同樣得到國際條約和習慣國際法的支持。就國際條約而言,《登記公約》第2條第2款規(guī)定允許締約國就空間物體及其上任何人員的管轄締結新的適當協定,從而為ILRS國際合作伙伴制定符合實際的適當管轄安排提供了法律依據。而就習慣國際法而言,國家可依據主權原則建立新的管轄權制度安排顯然已為各國確信和實踐。實際上,在國際空間法領域各國在聯合國外空條約體系外另外建立或試圖進行制度安排已有諸多實踐。在管轄權制度問題上,除《政府間協定(1998年)》外,由科隆大學航空航天法研究所Karl-Heinz Bockstiegel、蘇聯科學院國家法律研究所Vladen Vereshchetin、密西西比大學空間法律與政策研究中心Stephen Gorove于1990年聯合擬定的《載人航天飛行公約草案(Draft Convention on Manned Space Flight)》第3條也重申《外空條約》第8條有關管轄權的規(guī)定,并在其第2款另外規(guī)定國際載人航天飛行中的管轄權與控制權安排應當符合締約國間的任何其他協定。近年,由海牙國際空間資源治理工作組設計的《外空資源活動國際框架發(fā)展要素》(Building Block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n International Framework on Space Resource Activities)第6項要素也指出,外空資源活動的未來國際框架應承認各國對其負責的空間資源活動中所用空間產品(space-made products)擁有管轄權和控制權。因此,在ILRS國際合作中,各伙伴方自由意志的未來表達也將成為管轄權的重要來源。
2.合理劃置管轄權范圍
在厘清管轄權來源的基礎上,合理劃置管轄權范圍對于維護自身正當權益和平衡國際社會共同利益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站在維護我國在ILRS國際合作中正當管轄權益的角度來看,我國確有必要適當借鑒南極區(qū)域和國際空間站的管轄制度經驗,借助國際法工具,實質性地實現我國在ILRS國際合作中的管轄權適度擴張,從而更好地維護我國國家利益。具體而言:針對ILRS“空間段”“月面段”對空間物體的管轄權,鑒于對空間物體進行登記是對其實施管轄的行為要素,因而在ILRS項目的如2031年至2035年ILRS-1、ILRS-2等系列聯合發(fā)射任務中,盡量更多爭取對相關空間物體的登記國身份;而針對ILRS“空間段”“月面段”對不法行為人的管轄權,考慮準屬地管轄可能為主要管轄原則,因而在對空間物體登記時,或者各合作方協商劃定對“月面段”人造設施的各自管轄范圍時,同樣也應爭取多的管轄范圍。另一方面,對登記國身份或“月面段”人造設施管轄范圍的爭取應當基于對現有國際法的嚴格遵循。中國作為負責任航天大國,其外空活動理應兼顧國家利益與國際社會整體利益,從而更好地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17]。因此,在實現自身管轄權益周全保障的情況下,不可過度擴張以致造成對他國利益或國際社會整體利益的侵犯。
(三)管轄權分配與行使:平等獨立的法制安排
管轄權的分配與行使應當基于完善和具有強制力的法律制度,而相關法律制度的締約國也應具有平等且獨立的主體身份。
1.締結硬法性的雙多邊協定
法律制度是權力行使的依據,然而就當前ILRS國際合作來看,各合作方簽訂的文件多為諒解備忘錄(MOUs)、合作意向書、合作聯合聲明等軟法性文件,因而不具嚴格的法律拘束力[18]。鑒于當前中俄ILRS建設任務正有序推進,健全且有力的法律制度的缺失,不僅不利于對現有合作方的利益維護,也或將在相當程度上影響潛在合作伙伴的參與。因此,對ILRS國際合作中的管轄權進行分配應當結合ILRS整體法律制度設計。
在ILRS國際合作的法律問題上,為處理ILRS國際合作過程中潛在的爭端或糾紛,《國際月球科研站合作伙伴指南》指出,合作方將在ILRS的框架內共同發(fā)展規(guī)制雙方(含參與合作第三方)的法律文件。并且,ILRS項目當前已成立機構間ILRS聯合工作組,下設法律組的工作內容包括國際法適用性、政府間或機構間協議規(guī)劃等。因此,法律組有必要盡快擬定ILRS國際合作的法律框架或“構成要素(building blocks)”,而后在此基礎上形成具有法律拘束力的雙多邊協定,如《ILRS國際合作政府間協定》。
2.設置平等獨立的管轄條款
管轄權的分配是更為核心的問題,對管轄權制度設計本身即對國家主權的限制過程,因而管轄權分配問題則自然更具張力。據此,ILRS國際合作中的管轄權分配應當基于合作各方平等與獨立性身份,繼而作出恰當的法制安排。
首先,基于主權平等的“平等共管”。ILRS國際合作中的管轄權平等是國家主權平等原則在外空領域的延伸,在管轄范圍內,各合作方享有對人、財產或情勢的平等且獨立的管轄權。具體而言,區(qū)別于《政府間協定(1998年)》對受影響國(準)屬地管轄權行使的附條件限制,ILRS國際合作中的管轄權制度應當準予各合作方可依據國際法,特別是均得依據“準屬地管轄原則”對不法行為人實施管轄,而不設置具有傾向性保護內容的限制條件。
其次,對重大事件或法律爭端的適當干預。ILRS建設是中俄主導的涉及各合作方重大利益的國際合作,因此對潛在的復雜法律爭端,或不法后果產生重大不利影響的事件,中俄雙方可基于“中俄主導”管轄或管理對此進行適當干預,但此種干預并不意味著否定或排斥相關方的管轄獨立性。從爭端發(fā)生地點來看,雖然位于“地面段”“空間段”和“月面段”的爭端或糾紛可依據現有國際法來實施管轄,但對發(fā)生在“月面段”人造設施外的事件則缺乏法律依據。對此,未來的管轄權制度可在此類事件中突出中俄的主導性管轄與控制地位。同時,從爭端或糾紛主體來看,由于ILRS國際合作中可能涉及的相關主體非常多元,包括“中國—俄羅斯”“中國—其他合作方”“中俄—其他合作方”“其他合作方—其他合作方”等。因此,ILRS國際合作法律制度安排也有必要針對重大事件設置內部司法爭端解決機構,并由相關機構行使內部裁決權,爭端方若不滿該內部司法爭端解決機構的裁決,可向其他特設仲裁法庭或常設國際法院上訴。同時,為保障中俄的適當管轄權和保證內部裁決的中立性,在爭端方不涉及中俄兩國時,裁決主體應當有中俄雙方人員參與;爭端方僅涉及中俄其中一國時,裁決主體應當包含另一國人員;爭端方涉及中俄兩國,則由兩國對爭端或糾紛之解決共同磋商。
五、結語
自中俄《國際月球科研站合作伙伴指南》發(fā)布以來,中方已同近20個國家、國際組織或法人簽署有關ILRS國際合作的協議。但相較于美國主導制定的《阿爾忒彌斯協議(Artemis Accords)》,在伙伴方數量上仍存在差距。ILRS國際合作法律保障機制不健全或是其中重要負面因素。管轄權制度是ILRS國際合作法律制度中的重要組成。在解構管轄權內涵和考察ILRS各階段所涉管轄權相關問題后發(fā)現,包括《外空條約》《登記公約》等條約法以及作為習慣國際法的“準屬地管轄原則”在內的一般國際法,可基本滿足ILRS“地面段”“空間段”的管轄權制度適用需求,但其管轄范圍并不全面。在少數特定與復雜情境下,雖可考慮“國籍管轄原則”“保護管轄原則”甚至“普遍管轄原則”作為潛在的管轄依據,但也存在管轄沖突與管轄權適用困難之可能。因此,針對ILRS國際合作的專門的和符合實際的管轄制度有待確立。南極、公海和國際空間站的管轄權制度實踐可為ILRS國際合作管轄制度建構提供有益參考與反思。鏡鑒相關經驗可知,美國牽頭制定的《政府間協定(1998年)》對各伙伴國與國際組織在國際空間站的管轄權作出的設計,雖不違反國際法但實質上有失公允,我國在ILRS法律制度設計上不可復制也不應當復制此種管轄模式。在《國際月球科研站合作伙伴指南》確立的平等、開放、誠信的合作原則指引下,ILRS國際合作中的管轄制度應首先堅持“中俄主導”與“平等共管”的模式,對各合作方平等獨立身份的強調和確定不僅有助于促進ILRS國際合作,也可使各合作方間處理爭端或糾紛時有據可依,從而實現對自身正當利益的保障與維護。探索與開發(fā)利用外層空間是全體人類的共同事業(yè)和共有利益,未來應通過建立具有拘束力的雙多邊協定來確保各合作方管轄權的正當分配與行使,最終平衡國家利益與國際社會的共同利益。
參考文獻:
[1] 趙云, 龍杰. 中國空間站國際合作模式選擇及管轄權分析[J]. 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8, 46(3): 20?26.
[2] 馬爾科姆·N. 肖. 國際法[M]. 白桂梅, 等譯.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1: 505.
[3] 梁西, 王獻樞. 國際法[M]. 武漢: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11: 86.
[4] BIN C.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space law[M]. Oxford: Oxford Academic, 2012: 387.
[5] HUGH H. The lotus principle in ICJ jurisprudence: was the ship ever afloat?[J]. Michig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2007, 29(1): 72.
[6] 龔宇. 國家域外管轄的法律邏輯評析——對“荷花號”案的再思考[J]. 國際法學刊, 2021(03): 45.
[7] 陳一峰. 國際法不禁止即為允許嗎?——“荷花號”原則的當代國際法反思[J]. 環(huán)球法律評論, 2011, 33(3): 135.
[8] 查漢輝, 蘇金遠. 外空資源活動安全區(qū)制度: 源流、困境與構想[J]. 國際法研究, 2024(4): 62.
[9] 斯蒂芬·霍貝, 伯恩哈德·施密特·泰德, 凱·伍·施羅格. 科隆空間法評注(第二卷)[M]. 李壽平, 等譯. 北京: 中國宇航出版社, 2023: 312.
[10] 廖詩評. 域外管轄論綱[J]. 武大國際法評論, 2024, 8(2): 39.
[11] 傅廷中. 國際視野內海事公法和私法的分隔與聚合[J]. 清華法學, 2021, 15(6): 202.
[12] 陳力. 美國的南極政策與法律[J]. 美國研究, 2013, 27(1): 85.
[13] 陳力. 論南極條約體系的法律實施與執(zhí)行[J]. 極地研究, 2017, 29(4): 535.
[14] 馬忠法, 許子昀. 《南極條約》第4條法律問題研究[J]. 極地研究, 2022, 34(4): 508.
[15] 吳曉丹, 趙海峰. 中國載人航天國際合作問題研究[J]. 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 15(2): 97.
[16] 陳一峰. 國際法不禁止即為允許嗎? —— “荷花號”原則的當代國際法反思[J]. 環(huán)球法律評論, 2011, 33(3): 135.
[17] 楊寬, 盧玉.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外空治理中的法律化及落實——以“外空資源開采國際規(guī)則”的制定為視角[J]. 科技與法律(中英文), 2024(4): 102.
[18] 顧賓. 軟法治理與“一帶一路”法治化和全球化[J]. 外交評論(外交學院學報), 2022, 39(4): 16.
Jurisdiction Issues Related to the Cooperation on International
Lunar Research Station
Wang Qing
(Wuhan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Law, Wuhan "430072, China)
Abstract: Cooperation on the International Lunar Research Station must be supported by a sound legal system. General International Law can be the basis of authority for jurisdiction over the \"terrestrial part\", the \"space part\" and some of the \"lunar part\" of the International Lunar Research Station, but it is not sufficient to deal with some special cases. The practice of jurisdictional regimes on the High Seas, in Antarctica and on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may provide inspir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legal jurisdictional regime for the International Lunar Research Station. In the cooperation on the International Lunar Research Station, the legal jurisdiction system should not only ensure that China's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in outer space are not jeopardised, but also conform to the principle of equal and open cooperation. In this regard, a jurisdictional model combining \"China-Russia led\" and \"equal co-management\" should be established. In addition, the basis and scope of jurisdiction should be determined through strict adherence to and proper application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proper allocation of jurisdiction should also be ensured through concluding legally binding bilateral or multilateral agreements with jurisdictional clauses of equality and independence.
Keywords: International Lunar Research Statio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jurisdiction; China-Russia cooperation; dispute settl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