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大學生社會實踐在實現高校人才培養(yǎng)目標、促進高校教育發(fā)展、促使大學生全面健康成長及整合社會教育資源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建立大學生社會實踐長效機制意義重大。文章分析了大學生社會實踐長效機制構建的意義、現狀及存在問題,著重從優(yōu)化組織管理機制、加強實踐資源保障、完善學生參與激勵與效果評估機制等方面提出針對性對策,旨在推動大學生社會實踐長效機制的科學構建,提升社會實踐的育人成效,促進高等教育與社會發(fā)展的良性互動。
關鍵詞 大學生;社會實踐;長效機制
中圖分類號:G645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DOI:10.16400/j.cnki.kjdk.2025.05.028
Research on Countermeasures for Constructing a Long-term Mechanism for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in the New Era
DING Yunxiu
(Guizhou Engineering Vocational College, Tongren, Guizhou 565200)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achieving the talent-cultivation goal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facilitating the comprehensive and healthy growth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integrating social education resources. Establishing a long-term mechanism for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long-term mechanism for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It focuses on putting forward targeted countermeasures in aspects such as optimizing the 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 mechanism, strengthening the guarantee of practical resources, and improving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for students' participation and the effect evaluation mechanism. The aim is to promote the scientific construction of the long-term mechanism for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enhance the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 of social practice, and promote the posi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higher educa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long-term mechanism
我國高等教育肩負著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務。社會實踐活動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載體,是實施素質教育、服務青年成長的有效途徑。在時代不斷發(fā)展的進程中,構建起大學生社會實踐長效機制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這一長效機制已然成為影響高校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關鍵所在,同時也對推動社會整體向前邁進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但不容忽視的是,當下在構建大學生社會實踐長效機制方面還存在若干問題。面對這些問題,迫切需要進行全面且深入的剖析,并積極去探尋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
1" 大學生社會實踐長效機制構建的意義
從教育體系的宏觀視角審視,高等教育的核心使命在于培育全面發(fā)展、能夠靈活應對社會多元化需求的高素質人才。在這一目標下,社會實踐作為理論與實踐深度融合的關鍵橋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構建一套科學、可持續(xù)的社會實踐長效機制,不僅能夠有效促進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的深度融合,還能確保教育過程形成一個閉環(huán)反饋系統,從而全面提升教育質量[1]。
從學生個人成長的微觀層面來看,長效的社會實踐機制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持續(xù)鍛煉與成長的平臺。學生在參與社區(qū)志愿服務的過程中,能夠深入接觸并了解不同的社會群體,其溝通協調、團隊協作以及應對突發(fā)事件等方面的能力也能得到全面提升。這種長期的實踐鍛煉不僅有助于塑造學生堅韌不拔、包容并蓄的性格特質,還能顯著提升其綜合素質,為其未來步入社會、應對各種挑戰(zhàn)奠定堅實的基礎。
從社會發(fā)展的角度來看,大學生作為擁有豐富知識與創(chuàng)新思維的群體,通過長效的社會實踐機制,能夠持續(xù)為社會輸出知識與智慧。穩(wěn)定的社會實踐活動還能夠加強高校與社會各界的緊密聯系,使得社會需求能夠及時反饋給高校,高校再根據這些反饋調整人才培養(yǎng)的方向與策略,最終實現教育與社會發(fā)展的良性互動與協同共進,共同推動社會整體向前發(fā)展。
2" 大學生社會實踐中的問題
在構建大學生社會實踐長效機制的過程中,其實踐形式正展現出多元化的發(fā)展趨勢。傳統的暑期“三下鄉(xiāng)”活動持續(xù)深化,廣泛涉及農業(yè)、教育、醫(yī)療等多個領域,為鄉(xiāng)村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與此同時,專業(yè)實習、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實踐、公益志愿服務等形式也如雨后春筍般蓬勃涌現,為學生提供了更為豐富多樣的實踐選擇[2]。在參與規(guī)模與覆蓋范圍上,社會實踐正逐步擴大其影響力,涵蓋了從低年級到高年級、從文科到理科的各年級、各學科學生。低年級學生側重于基礎性的實踐活動,而高年級學生則更加聚焦于專業(yè)實踐。此外,實踐地域也從本地向偏遠鄉(xiāng)村、外省市乃至國外拓展,如國際交流實踐項目,不僅拓寬了學生的國際視野,還增強了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在積極發(fā)展的背景下,大學生社會實踐仍面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長效機制的進一步完善與發(fā)展。
2.1" 組織管理體系的局限性
在組織管理體系方面還存在明顯不足。各高校內部不同院系、部門之間的協同配合尚不夠緊密,導致管理“碎片化”現象頻發(fā)。例如,在實踐項目申報環(huán)節(jié),由于各院系對項目審核標準的把握不一致,一些具有潛力的項目難以獲得學校足夠的支持。在實踐活動開展過程中,場地、設備等資源的調配也常因部門間溝通不暢而出現問題,造成資源浪費或供應不足[3]。
整體規(guī)劃缺乏系統性與連貫性也是一大問題。許多高校的社會實踐活動往往缺乏長遠規(guī)劃,未能結合學校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以及學生不同階段的成長需求,制定出一套完整、科學且可持續(xù)的實踐方案。這導致實踐活動之間銜接不緊密,難以形成持續(xù)有效的實踐育人合力,從而影響了社會實踐對學生培養(yǎng)的整體效果。
2.2" 實踐資源保障的短板
實踐資源方面,實踐基地建設的不穩(wěn)定性尤為突出。盡管不少高校與校外單位簽訂了共建實踐基地的協議,但在實際合作中,由于雙方利益訴求不一致、合作機制不健全等原因,部分基地的實踐項目單一、更新緩慢,無法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實踐需求。例如,某些工科專業(yè)與企業(yè)的實踐基地長期只提供生產線參觀等淺層次的實踐項目,導致學生難以接觸到核心技術研發(fā)等更具深度的實踐內容。
資金與師資的短缺也是實踐資源方面的短板。社會實踐活動需要充足的經費支持,但高校實踐資金來源有限且分配不合理,導致一些實踐活動因經費緊張而無法達到預期效果。同時,具備豐富實踐經驗、能夠切實指導學生的教師數量相對匱乏。校內教師大多側重于理論教學,而校外行業(yè)專家參與指導又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和常態(tài)化的合作模式,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社會實踐活動的高質量發(fā)展。
2.3" 學生參與及效果評估需優(yōu)化
在學生參與方面,部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待提高。他們未能充分認識到社會實踐對自身成長的重要價值,將實踐活動視為一種任務去應付,缺乏深度參與的熱情。
在效果評估方面,當前采用的評估方式較為單一且不夠科學。評估主要側重于學生提交的實踐報告、總結等書面材料,而忽視了對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的表現、能力提升程度,以及實踐成果對社會的實際影響等多維度的綜合考量。這種片面的評估方式難以準確反映學生真實的實踐成效,既不利于學生全面認識自己在實踐中的得失,也無法為后續(xù)實踐活動的改進提供有力依據[4]。
3" 構建新時代大學生社會實踐長效機制的對策
3.1" 優(yōu)化組織管理機制
在當前高校社會實踐的組織管理中,各院系與部門雖擁有不同的資源優(yōu)勢,但往往各自為政,導致資源分散、利用效率低下。為應對這一挑戰(zhàn),高校需積極整合校內資源,構建一個跨院系、跨部門的協同管理平臺,以實現社會實踐管理的統一與高效。
該協同管理平臺應明確界定各主體的職責分工。教務處作為教學管理的核心部門,應負責將社會實踐納入整體教學計劃,并制定相應的學分管理制度,確保社會實踐成為學生學習經歷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學工部門則應承擔起學生報名組織、思想動員及實踐過程中的引導工作,確保學生以正確的態(tài)度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同時,各院系需根據自身的專業(yè)特性,為社會實踐提供專業(yè)指導和支持,確保實踐內容與專業(yè)教學緊密結合。
為進一步提升管理效率,高校應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搭建專門的實踐管理系統。該系統應具備實時更新與共享實踐信息的功能,使各方能夠及時了解實踐項目的進展、需求及資源狀況。通過統一調度實踐活動,合理安排時間、場地等要素,并統籌調配人力、物力資源,該系統能夠避免資源的閑置或重復投入,實現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和高效利用[5]。
高校在制定社會實踐長期規(guī)劃時,應立足新時代人才培養(yǎng)的更高要求,并結合自身的辦學特色和專業(yè)優(yōu)勢,充分考慮不同年級學生在知識儲備、能力水平及心理特征上的差異,以及不同專業(yè)的學科特點和職業(yè)導向。對于低年級學生,可側重于設計志愿服務、社會調研等基礎實踐內容,旨在培養(yǎng)其社會認知能力和基礎技能。而對于高年級學生,則應規(guī)劃專業(yè)實習、項目實踐等更具深度和廣度的實踐內容,旨在強化其專業(yè)應用能力和職業(yè)素養(yǎng)。
3.2" 加強實踐資源保障
實踐基地作為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關鍵依托,其穩(wěn)定性和質量對于實踐活動的成效具有決定性影響。因此,高校需主動出擊,積極與政府、企業(yè)、社區(qū)等多元主體深化合作,共同構建穩(wěn)固且富有成效的實踐基地網絡。
為確保實踐基地能夠持續(xù)滿足學生的實踐需求,高校需建立科學的定期評估考核機制。該機制應從實踐項目的多樣性、實踐環(huán)境的安全性等多個維度進行綜合考量。依據評估結果,結合社會發(fā)展趨勢和學生反饋,高校應及時調整實踐項目,豐富實踐內容,確保學生能夠接觸到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實踐活動。
在資金保障方面,高校需積極拓寬資金來源渠道,加強與社會各界的溝通與合作,吸引社會捐贈,鼓勵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yè)提供贊助等。在資金使用過程中,高校需依據實踐活動的實際需求,合理制定預算,并嚴格把控資金流向,確保資金??顚S?,切實保障實踐活動各環(huán)節(jié)的經費需求。
在師資隊伍建設上,高校需采取雙軌并行的策略。一方面,選拔校內專業(yè)素養(yǎng)高、實踐經驗豐富的教師擔任指導教師,并通過組織專業(yè)培訓、實踐鍛煉等方式不斷提升他們的指導能力。另一方面,積極邀請校外行業(yè)專家、資深從業(yè)者等作為兼職導師,借助他們豐富的實戰(zhàn)經驗和前沿的行業(yè)視角,與校內教師形成互補,為學生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指導。
3.3" 完善學生參與激勵與效果評估機制
應將社會實踐全面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確立其在學生能力培養(yǎng)中的重要地位??蓪⑸鐣嵺`與學分制度緊密結合,依據實踐項目的難度、時長及學生的具體表現,賦予相應的學分,確保社會實踐與課程學習在評價體系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在獎學金評定過程中,應將社會實踐成果作為重要的參考依據,對表現優(yōu)異、成績突出的學生給予優(yōu)先考慮,以此激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追求卓越表現。同時,在推優(yōu)入黨等關鍵環(huán)節(jié),也應充分考量學生的社會實踐經歷與貢獻,鼓勵學生在實踐中勇于擔當、積極作為,形成良好的實踐氛圍。
高校需建立一套涵蓋多維度、多層次的實踐效果評估指標體系。該體系應關注學生的實踐態(tài)度,包括其是否積極主動、認真負責地參與實踐活動;同時,還需考量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情況,如溝通協作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等在實踐過程中是否得到顯著提升。此外,實踐成果的質量也是評估的重要方面,實踐報告的專業(yè)性、創(chuàng)新性以及實際應用價值等均應納入評估范圍。這一全面、細致的評估機制,能夠準確反映學生的實踐成效,為后續(xù)的指導與改進提供有力依據。
4" 結語
大學生社會實踐長效機制的構建是一項復雜而持久的系統工程,其深遠影響不僅體現在教育質量的提升上,還關乎社會協同發(fā)展全局。深入剖析這一機制的意義、現狀及對策,我們不難發(fā)現,在組織管理、資源保障、學生參與激勵以及效果評估等多個維度,均需持續(xù)進行優(yōu)化與革新,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環(huán)境與教育需求。隨著社會環(huán)境的不斷變遷與教育理念的持續(xù)更新,構建更加契合時代需求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機制顯得尤為迫切。這一機制不僅要激發(fā)學生的實踐熱情,提升其綜合素質,還要緊密連接高校教育與社會發(fā)展,實現兩者的深度融合與協同共進。
基金項目:2024年貴州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暨粵黔專項課題“新時代視角下構建大學生社會實踐長效機制的構建與實踐”(2024B117)。
參考文獻
[1] 高玉磊,張繡宇.大思政課背景下大學生社會實踐與思政課實踐教學協同育人探析[J].高校輔導員學刊,2024,16(5):16-21,95-96.
[2] 李義鵬.專業(yè)化視閾下推動大學生志愿服務長效機制建構研究[J].北華航天工業(yè)學院學報,2024,34(4):48-50.
[3] 孫守湖.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長效機制構建研究[J].鄂州大學學報,2024,31(4):14-16.
[4] 山顯光.社區(qū)服務學習: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新模式探索[J].國際公關,2024(1):164-166.
[5] 呂鳳玲.高校引導新時代大學生基層就業(yè)長效機制研究[J].德州學院學報,2023,39(2):89-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