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南舊事》是林海音的代表作。小說通過英子的兒童視角回憶了童年時期在老北京的成長經歷,在展現(xiàn)出老北京生活畫卷的同時,表達出作者對童年的懷念和對老北京的思念?!冻悄吓f事》的電影是根據原小說改編,導演吳貽弓對小說有著獨特而深刻的理解,抓住小說精髓,通過聲音、動畫生動地展現(xiàn)出老北京的真實面貌,獲得了空前的好評。電影是根據小說改編的,但電影中將小說中的人物形象進行了重塑,例如將復雜的父親形象直接簡化為一個單純慈愛的父親形象。在敘事結構上,電影通過“串珠式”的方式將不同故事串聯(lián)起來,與小說中散文化的敘事風格相似,但又另具特色。而在情感表達與主題呈現(xiàn)上,電影主要通過鏡頭語言、音樂、色彩來營造一種懷舊和哀愁的氛圍,與小說中的情感表達相呼應。
【關鍵詞】《城南舊事》;人物形象;敘事結構;情感表達
【中圖分類號】J905"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5)07-0085-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5.07.025
《城南舊事》是林海音的一部自傳體小說。小說通過英子的視角回憶了20世紀20年代北京城南胡同里的往事,向讀者展現(xiàn)了人間的悲歡離合,在天真爛漫中道出了人世間復雜的情感。小說是由五個小故事組合在一起,故事之間沒有明顯的連貫性,卻呈現(xiàn)出一種散文化的美感。小說語言細膩而優(yōu)美,人物形象生動飽滿,字里行間都表現(xiàn)出作者對童年生活與老北京的深切懷念。1983年,導演吳貽弓將小說改編為電影,廣受好評。而影片《城南舊事》雖還原了小說大部分的內容,但卻與小說仍存在細微差異,引人深思。
一、人物形象之重塑
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人物形象永遠都是最為核心的部分。相較之下,電影《城南舊事》中的人物形象比小說中顯得更為單純。電影中淡化了人物形象中復雜的一面,更加突出展現(xiàn)了人物美好單純的一面。例如小說中的父親是一位學者和教育家,他具備深厚的學識,對教育學有著深刻的理解和實踐。英子的父親對英子既要求嚴格,又態(tài)度溫和。他關心英子的成長和教育,注重培養(yǎng)她的獨立性和思考能力。同時,他也給予英子足夠的關愛和支持,讓英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幸福。父親會在英子挨打上學后送去花夾襖,但同時也會要求英子“喝湯不要發(fā)出聲音……湯匙也不要把碗碰得當當?shù)仨憽盵1]溫情之中又要求嚴格。除此之外,父親還收留進步學生德先叔與被趕出家門的蘭姨娘,展現(xiàn)出其熱心的一面,但更值得注意的是父親還具有落后腐化的一面,如在《蘭姨娘》這一部分,小說寫到了父親同蘭姨娘躺在床上,拉著蘭姨娘的手以及在日本吃花酒的情節(jié)。由此可見,小說中的父親是一個多維而復雜的人物形象。而電影中父親的形象則被簡化和美化,他被塑造成了一個對妻子一往情深,對孩子疼愛有加,并且還經常在暗中幫助和保護進步學生的完美形象。
又如小說通過細膩的文字描繪了英子的性格特點,如善良聰明、天真爛漫等,但也通過英子與周圍人物的互動展現(xiàn)出她世俗調皮的一面。例如在《惠安館》中,“我”跟著宋媽去買菜,“我”在后面瞧見宋媽那條“惡心的大黑棉褲”,便想到別人說“北京的老媽子很會偷東西”,于是在心里懷疑宋媽會不會也偷了“我”家的白米藏在肥大的褲腿里。[1]這一情節(jié)從側面可以看出小說中英子的形象是多層面的,除了善良天真的一面,還有其世俗與頑皮的一面。而在《城南舊事》的電影中,導演則刪減了這部分情節(jié),只集中于展現(xiàn)英子天真美好的形象。[2]電影中這類人物形象的重塑雖與小說原文相差較大,但也符合兒童視角的美好與童真。
除此之外,在人物命運的展現(xiàn)上,小說與電影也各有側重。小說中的人物命運往往是悲慘和坎坷的。例如秀貞因為戀人的出走和孩子的被棄而發(fā)瘋;小偷因為生活的窘迫和社會的動蕩而走上偷竊的道路;宋媽因為受不了酗酒丈夫的打而出門打工,卻遭遇了女兒被賣、兒子溺亡的悲慘命運。但在電影中,人物的命運進行了一定的美化或簡化處理。如秀貞和小偷的命運雖然悲慘,但電影通過英子的純真視角和溫暖情感為他們的故事增添了一絲溫情和希望。同時,電影對一些次要人物的描繪也更加細膩和生動,使得整個故事更加豐富多彩。
總的來說,《城南舊事》電影中對人物形象的重塑主要體現(xiàn)在對主要人物性格和特性的簡化和理想化上,以及對其他人物形象的細化和突出上。小說通過豐富的人物設置和復雜的人物性格展現(xiàn)了一個更加真實、多元的世界;而電影則通過簡化和美化的人物形象為觀眾呈現(xiàn)了一個更加溫暖、感人的故事。這種重塑使得電影在保持原著精髓的基礎上,更加符合觀眾的審美和期待。
二、敘事結構之獨特
敘事結構是一種重要的文學和敘事工具,它通過不同的結構形式和元素來展現(xiàn)故事的主題、情感和意義。其結構元素包括正敘、倒敘與插敘等,具有時序性、邏輯性、描述性的特點。[3]《城南舊事》的小說與電影在敘事結構上都展現(xiàn)出其獨特的特點。
《城南舊事》小說的敘事結構清晰且獨特。表層結構上,小說以小英子的成長為線索,將小英子童年經歷的五個故事集合在一起。這五個故事相互獨立,卻又緊密相連,共同構成了小說的主體內容。每個故事都圍繞小英子這一中心人物展開,通過她的視角和經歷,展現(xiàn)出20世紀20年代北京城南的生活風貌和人物命運。這種塊狀散文式的結構,打破了故事情節(jié)的完整性和連貫性,強調紀實性,以及結構敘事的抒情性,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在深層結構上,小說又以不斷的“離去”來組織情節(jié),推動故事的發(fā)展。這種“離去”不僅指物理意義上的離開,更包含了情感、命運等方面的變化。這種串珠式的表層結構與內心創(chuàng)作情感的深層結構相互融合,使得小說呈現(xiàn)出一種獨特的美學韻味。
電影同樣采用了散文式的敘事風格,整部電影的敘述可大致分為三個故事的串聯(lián):“惠安館的秀貞”“小偷”“宋媽的故事”。這些故事之間并沒有因果關系,它們的組接表現(xiàn)出一種串珠式的結構方式。[4]同時,電影在敘事結構上運用了散點透視法。電影中每個故事都從不同的角度映照出當時社會的具體歷史風貌,形成一種心理情緒為內容主體,以畫面與聲音造型為表現(xiàn)形式的散文體影片。
小說主要通過文字細膩地描繪場景、人物心理,讀者也只能通過想象來建構故事畫面。電影則通過視覺和聽覺的直觀呈現(xiàn),直接讓觀眾感受到故事的氛圍與情感。例如小說中對秀貞的屋子進行了十分詳細地描寫:“玻璃窗小的很,臨窗一個大炕……”而電影則直接通過一個鏡頭將所有的細節(jié)呈現(xiàn)在觀眾面前。又如小說中一直強調“離別”的情感,每個故事都以離別作結。電影為展現(xiàn)出小說中這類抒情性的話語,在影片開頭將長城、黃土地等北京自然風光不停疊化展現(xiàn),并加以一段成年后英子的旁白:“不思量,自難忘……”通過色彩鮮明的畫面與飽含情感的旁白,將小說中的詩意與抒情色彩生動地展現(xiàn)了出來。同時,導演還善于運用長鏡頭與音樂來還原小說中的抒情話語。當英子帶著妞兒去找秀貞時,外面風雨交加,而平時她們一起玩耍的西廂房里的秋千還在慢慢搖蕩著,小說中所暗含的離別愁緒也在這些鏡頭中展現(xiàn)了出來。
小說敘事節(jié)奏舒緩,作者通過巧妙的情節(jié)安排和節(jié)奏控制,使得整個故事既不過于平淡,也不過于緊張。例如,在描述英子與秀貞、妞兒的故事時,作者通過細膩的筆觸和生動的對話,讓讀者感受到她們之間的深厚情感;而在描述英子與小偷的相識時,則通過緊張刺激的情節(jié)設置,讓讀者感受到英子內心的矛盾和掙扎。這種節(jié)奏控制使得小說在情感表達和情節(jié)發(fā)展上更加豐富多彩。電影的敘事節(jié)奏也并非一成不變,而是根據情節(jié)的發(fā)展和人物的情感變化進行適當調整。在情感高潮部分,如小英子與秀貞、妞兒的重逢,電影采用了較快的節(jié)奏,增強了觀眾的緊張感和期待感;而在情感平緩部分,如小英子對父親的思念,電影則采用了較慢的節(jié)奏,讓觀眾有更多的時間去感受和思考。電影的結尾以小英子隨家人遠行為背景,以緩慢而深沉的節(jié)奏結束全片,并伴隨交響樂所演奏的《驪歌》,更顯悲壯,烘托出親人離世的悲傷。這一結尾不僅是對前面故事的收束和總結,也寓意著小英子童年的結束和成長的開始。
總而言之,《城南舊事》小說與電影在敘事結構上各有特色,但都成功地展現(xiàn)了城南的歷史變遷和小英子的成長歷程。
三、情感與主題之呈現(xiàn)
《城南舊事》小說主要基于作者林海音7到13歲之間的生活經歷,當時的臺灣正處于日本帝國主義的侵占之下,林海音一家不甘生活在日寇的統(tǒng)治下,于是舉家遷居北京。在北京城南,小英子度過了她的童年時光。成年后,林海音因懷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時的那些景色和人物,便將這些記憶和感受付諸筆端,從而創(chuàng)作了這篇小說。小說通過小英子的眼睛,向讀者展現(xiàn)了一個純真無邪的童年世界。然而隨著故事的推進,小英子也逐漸成長,開始理解生活中的復雜性和人生的無常。離別是小說中一個重要的主題。無論是小英子與秀貞、妞兒的離別,還是與小偷、宋媽、父親的永別,都體現(xiàn)了人生的無常和成長的代價。這些離別讓小英子逐漸明白,生命中有些人注定只能陪伴自己走過一段路,而最終都要面對孤獨和成長。通過主人公小英子的眼睛,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社會的各種矛盾和沖突,以及人們面對這些矛盾和沖突時的選擇和掙扎。
小說通過小英子的視角,展現(xiàn)了一個純真無邪的童年世界和人生的無常。小說以童年的純真與成長、離別的無奈與成長以及社會的變遷與人性的探索為主要敘事主題,通過小英子的眼睛向讀者傳遞了純真、善良、懷舊、思念、悲憫和同情等情感。這些情感不僅讓讀者感受到了小說中人物的內心世界,也引發(fā)了讀者對人性、社會和歷史的深入思考。
電影的導演吳貽弓在看完小說之后,抓住了小說的精髓,將“離別”這一主題貫穿在電影的始終,無不呈現(xiàn)出這種“相思”與“哀愁”的情感。電影通過多個離別場景來展現(xiàn)離別的主題,這些場景涵蓋了不同的關系和情感深度。例如,英子與秀貞、妞兒的離別,當天晚上傾盆大雨,風雨交加,秀貞給妞兒穿上她為小桂子準備的新衣服,便拉著妞兒著急趕火車去了。等留在原地的英子追出去后,卻不見她們兩人的蹤影。英子與秀貞、妞兒還未來得及做出道別便匆匆離別。英子也因淋雨著涼直接暈倒在地上,再次醒來時英子已經躺在醫(yī)院里了。而那晚發(fā)生的事仿佛只是做了一場夢,英子一家在此后也搬去了新家,坐在車上的英子顯得十分惆悵,這些離別的場景都展現(xiàn)了童年友誼的純真與不舍。而英子與宋媽的離別,則體現(xiàn)了家庭關系的溫暖與變遷;與父親的永別,則是生命中無法挽回的失去,觸動了觀眾最深處的情感。
電影還擅長使用聲畫技巧,通過聽覺與視覺元素為離別的主題增添了豐富的層次。電影中的視覺元素如攝影構圖、色調運用等,在離別場景中,導演運用柔和的色調和緩慢的鏡頭運動,營造出一種淡淡的憂傷氛圍。例如,在英子與爸爸永別的場景中,爸爸躺在病床上摸著英子的頭說:“你已經長大了,是不是?”英子強忍著淚水點了點頭。而后鏡頭由潔白的醫(yī)院場景轉換成了紅色的楓葉場景,又緩慢地轉換為山間的一塊墓碑,墓碑周圍還有幾枝稀疏的楓葉,盡顯凄涼。電影中的聽覺元素如背景音樂、音效等,《驪歌》這一背景音樂貫穿電影始終,在每一次的離別場景中都會出現(xiàn),如此悲傷的背景音樂也加深了觀眾對離別場景的情感體驗。
同時電影采用蒙太奇的手法。在影片結尾部分,宋媽跟著丈夫騎著毛驢回了鄉(xiāng)下,媽媽也要帶著英子和弟弟搬去別的地方。離別當天,英子滿含淚水坐在車上向后張望,看著爸爸的墳墓逐漸被草木掩映,看著頻頻回頭消失在視野中的宋媽,有關童年所有美好的記憶也逐漸遠去。影片中沒有一句臺詞,鏡頭的來回切換將人物內心的離愁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小說的離別主題也自然而然呈現(xiàn)了出來。
四、結語
《城南舊事》小說是林海音的自傳小說,小說通過英子童稚的雙眼,描述了20世紀20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英子一家溫暖和睦的生活,向讀者展現(xiàn)了大人世界的悲歡離合,反映了作者對童年的懷念和對北京城南的思念。吳貽弓根據小說原著所改編的電影,在遵循原著的原則上,抓住小說“離別”的主題,將這種濃郁的相思與離別愁緒貫穿全片。電影與小說在敘事結構上各有特色,并通過不同的技巧與方式將其思想情感與主題呈現(xiàn)出來。電影還對小說中的人物進行了重塑,將原本復雜的人物形象塑造得更為單純,人物形象更為飽滿,更符合兒童片的定位??偠灾?,電影在還原小說的基礎上也融入了一些新的見解,從而成就了一部獨具匠心的電影佳作。
參考文獻:
[1]林海音著,沈繼光攝影.城南舊事[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20.
[2]焦健.論電影《城南舊事》對原著的改編技巧[J].中國文藝家,2019,(08):15-16.
[3]申丹.敘事學[J].外國文學,2003,(3):60-65.
[4]武原春.解讀《城南舊事》小說與電影“同” 與“異”[J].青年文學家,2015,(33):24-25.
[5]李慧穎.《城南舊事》小說與電影敘事藝術比較[J].學語文,2020,(01):64-65.
[6]曹汝儀.城南舊事——從小說到電影[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85.
[7]郭穎茜.歌曲《送別》對電影《城南舊事》“離別”主題的詩意化詮釋[J].參花(上),2023,(10):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