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柏拉圖的文藝對話中《伊安》篇和《斐德若》篇集中討論了迷狂這一問題,迷狂即一種創(chuàng)造性、超越性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審美體驗?;诎乩瓐D所屬的宗教神學時代背景,迷狂被冠以“神的憑附”之名,從而在文藝創(chuàng)作上導向了天才論、非理性之途,對后世影響深遠。從現(xiàn)代認知美學視角看來,迷狂不過是一種神經反應,在大腦的審美認知模塊下,遵循著“直覺中樞+情感中樞”這一反應路徑,人人都具有迷狂的神經基礎,那么創(chuàng)作中的迷狂就不應只是少數(shù)人的迷狂,這對打破創(chuàng)作天才論具有重要價值。
【關鍵詞】柏拉圖;迷狂說;現(xiàn)代闡釋;認知美學
【中圖分類號】I01"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5)07-0047-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5.07.013
基金項目:2024年中央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研究生創(chuàng)新基金項目”(項目編號:2024SYJSCX126)。
近年來,對柏拉圖“迷狂說”的討論主要集中在兩方面,一是對“迷狂說”作非理性的反駁,如孫博、馮建慶的《柏拉圖的靈感說——指向理智的迷狂》,一改以往權威闡釋將“迷狂”認定為非理性,而從反面理論認為“迷狂”具有理性指向;二是對“迷狂說”作中西比較研究,其中要屬孫燾的《“興”與“迷狂”的美感神圣性比較——基于澤基的神經美學思想》最為新穎,立足澤基的神經美學思想解釋迷狂,“迷狂”是“大腦的悲愴”,“‘求完美而不得’是‘迷狂’、神啟、藝術靈感等現(xiàn)象的根源”[1]。本文的研究緊跟時代視野,以當代人文研究的神經范式轉向為主要線索,從探析“迷狂”生發(fā)的語境和其社會歷史、政治上的成因入手,并且以認知美學闡釋視野重釋“迷狂”。
一、語境還原:柏拉圖的迷狂旨歸
在柏拉圖的文藝對話中,對迷狂的論述主要集中在《伊安》篇和《斐德若》篇?!兑涟病菲獙υ捯浴耙涟矠楹文芙庹f好荷馬的詩”為主題進行探討,在蘇格拉底的引導下得出了“原因在你宣揚荷馬,不是憑技藝而是憑神的靈感”[2]11?!兑涟病菲睒祟}——論詩的靈感,將迷狂作為創(chuàng)作靈感來臨時的狀態(tài)來描述,靈感的獲得來源于神的憑附,從而創(chuàng)作者在迷狂的支配下進行創(chuàng)作,就能創(chuàng)作出更優(yōu)秀的詩篇。其中柏拉圖用大量筆觸描寫靈感來臨時的迷狂狀態(tài),例如:“他們一旦受到音樂和韻節(jié)力量的支配,就感到酒神的狂歡,由于這種靈感的影響,他們正如酒神的女信徒們受酒神憑附,可以從河水中汲取乳蜜,這是她們在神志清醒時所不能做的事。”[2]7-8在這里技藝的詩與迷狂的詩被作為具有質的差別的存在而被區(qū)分,由此也就有平庸的詩人和“詩神”的區(qū)別,“詩神”是被取消了個體性、形而上的創(chuàng)作者——代神立言。在《伊安》中也有:“科里班特巫師們在舞蹈時,心理都受一種迷狂支配;抒情詩人們在作詩時也是如此。”[2]7科里班特巫師們掌管酒神祭祀,祭祀時,伴隨著鼓聲與笛聲舞蹈,進入超脫“無我”之境,心志脫離常態(tài)。將科里班特巫師與抒情詩人持論,正是說明了一種脫離常態(tài)的瘋狂。對于靈感的傳遞和接受,柏拉圖還以形象的“磁石”作比喻,后來也被稱為“磁石喻”,在原文中這樣論述:“詩神就像這塊磁石,她首先給人靈感,得到這靈感的人們又把它傳遞給旁人,讓旁人接上他們,懸成一條鎖鏈。”[2]7從神到詩人到誦詩人再到觀眾形成了一條垂直的鏈條,神作為靈感生發(fā)之源,詩人分有神的靈感進入迷狂,誦詩人再作為中介傳遞給觀眾,從而使得不同的個體陷入迷狂。
迷狂在《斐德若》篇得到進一步論述?!鹅车氯簟菲獙υ拕t主要以愛情為主題討論文章修辭學的問題。這篇對話中提到的迷狂則有兩種,分別是由疾病引發(fā)的迷狂和神靈憑附產生的迷狂。第二種迷狂能讓人越出常軌,第一種則是一種生理現(xiàn)象,不能使人跳出常規(guī),可見,迷狂狀態(tài)下詩人能夠脫離常態(tài)。接著柏拉圖討論了四種類型的神靈憑附的迷狂:先知的迷狂、宗教的迷狂、詩神的迷狂以及愛欲的迷狂,每一種迷狂都有各自主宰的天神,其中詩神的迷狂則是由繆斯來掌管。通過這四種類型的迷狂的分析,柏拉圖想要論證的是“迷狂也遠勝于清醒”,迷狂狀態(tài)下更具有創(chuàng)造性和超越性。此外,迷狂還被作為通向“美”即真理,或者說最高理念的路徑來描述。柏拉圖理論認為存在一個超驗的指向真、善、美的超驗存在,結合著靈魂回憶,人可以窺見真理的存在,外化表現(xiàn)便是迷狂,迷狂與理念的顯現(xiàn)是同一的,所以迷狂并非是非理性的而是達到理性與感性的統(tǒng)一,外化的非理性與內核的超驗理性統(tǒng)一。
可以看出,在原生語境中,迷狂常常與靈感問題交織,柏拉圖在談靈感就大量地描述迷狂,所以國內研究學者的文章和著作也常常將迷狂與靈感混用,“迷狂說”又被稱為“靈感說”。“迷狂說”是柏拉圖文藝思想的核心范疇之一,迷狂就是一種非理性的狀態(tài),在柏拉圖那兒通過神靈的憑附獲得,是最高理念在詩人身上的顯現(xiàn),迷狂狀態(tài)下,詩人脫離常態(tài),使得文藝創(chuàng)造獲得超越性、創(chuàng)造性。
二、社會歷史溯源:迷狂的神學背景
“要了解一件藝術品,一個藝術家,一群藝術家,必須正確地設想他們所處的時代精神和風俗概況。這是藝術作品最后的解釋,也是決定一切的基本原因。”[4]社會歷史是作家生活的環(huán)境,其創(chuàng)作必然受當時社會的影響,打上深重的社會歷史的印記。柏拉圖身處神人不分,宗教神學氛圍濃厚的環(huán)境中,其“迷狂”也只有從原始的宗教神學中才能找到它原初的出處。
在眾神組成的神話體系中,酒神精神正與迷狂表現(xiàn)相同。古希臘神話中狄奧尼索斯是葡萄酒神,他的出現(xiàn)總是伴隨著瘋狂與死亡,人們對酒神的崇拜后來也發(fā)展成為酒神節(jié),大約于公元前8世紀在古希臘流行。而與此相對的是古希臘神話十二個主神中的太陽神阿波羅,在尼采的《悲劇的誕生》中,就提出了狄奧尼索斯代表的“酒神精神”與阿波羅代表的“日神精神”二元對立的觀點,日神精神是一種樂觀的、永恒的、有生命力的理性精神,酒神狄奧尼索斯則代表醉、痛苦、悲觀主義。尼采以二元論的方式來理解古希臘的神話,由此可以發(fā)現(xiàn)從古希臘開始就有了理性與非理性認知的矛盾,迷狂正是宗教神話背景下一種人非理性精神的體現(xiàn)。
另一方面,在古希臘,詩人通過繆斯的神力作詩早已有之。被稱為最早的宗教經典的荷馬和赫西俄德的詩作就有呼喚繆斯幫助的情形:
居住在奧林波斯山上的文藝女神啊,你們是天神,當時在場,知道一切,我們則是傳聞,不知道;請告訴我們……[6]
女神們首先對我說了這些話,奧林波斯的繆斯,執(zhí)神盾宙斯的女兒們:“荒野的牧人啊,可鄙的家伙,只知吃喝的東西!我們能把種種謊言說得如真的一般。但只要樂意,我們也能述說真實?!盵7]
這說明,文藝女神繆斯具有知曉全部事實的能力,她能賜予詩人作詩的靈感,同時,可以發(fā)現(xiàn)與柏拉圖的理念不同的是,在荷馬和赫西俄德的認識中,詩人同樣擁有作詩的技藝與才能,詩人在創(chuàng)作中的主體地位并未被全部取消,到了柏拉圖這里詩人靠神靈憑附獲得寫詩的靈感卻完全丟失了詩人的主體性。
三、現(xiàn)代視野:迷狂的認知美學闡釋
艾布拉姆斯在《鏡與燈》中提出文學四要素說,即作家、作品、世界、觀眾。以此分析,在柏拉圖的迷狂說中主要觸及的是作家創(chuàng)作問題。文藝創(chuàng)作中作家的迷狂,在柏拉圖看來是神靈的憑附,迷狂狀態(tài)下作家能獲得一種超越常態(tài)的思維,創(chuàng)作優(yōu)秀的作品。現(xiàn)代視野下,如何定位“迷狂”?試看柏拉圖在其著作中對迷狂狀態(tài)的描述:
他們一旦受到音樂和韻節(jié)力量的支配,就感到酒神的狂歡……因為詩人是一種輕飄的長著羽翼的神明的東西,不得到靈感,不失去平常理智而陷入迷狂。[2]8
它憑附到一個溫柔貞潔的心靈,感發(fā)它,引它到興高采烈神飛色舞的境界……[2]111
由神靈憑附而來的迷狂就有這些美滿的效果,還有許多其他在這里說不盡的。[2]111
首先,迷狂是人的一種愉悅性的體驗——“狂歡”“興高采烈”“神色飛舞”,在迷狂中人獲得快感。不同于生理的快感,這是一種純粹精神的愉悅。其次,迷狂是非理性的,失去平常理智,非功利、非實用性構成其重要特性。最后,如第一章所分析的,通過迷狂可以超越世俗,從而窺見真理的真相。由此,迷狂就可以鑒定為超越認識論范疇、無功利、純粹精神的創(chuàng)造性的審美體驗。而柏拉圖神靈的指向,將迷狂導入神秘之途,取消了作家的創(chuàng)作主體性,并且導向了創(chuàng)作天才論,只有獲得神靈憑附的作家才是擁有天賦的作家,才能創(chuàng)造出優(yōu)秀的作品,而從現(xiàn)代認知神經美學的成果來看,迷狂即一種神經反應,作家創(chuàng)作中的迷狂具有共同的神經反應的基礎,那么迷狂對于每個人就都是平等的。
無論是審美還是認知活動都有大腦神經的作用,這是神經美學家們進行研究的基礎。澤基提出人類的所有行為都要遵守大腦活動規(guī)律,美學只有在找出大腦神經基礎之上才是完整的,既然任何活動都要遵循大腦活動規(guī)律,那么迷狂這種作家在創(chuàng)作活動中的審美直覺心理也一定有神經反應機制的控制,而迷狂的狀態(tài)就是神經反應的外化表現(xiàn)。
人的大腦有復雜的神經機制,根據認知美學的研究,認知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與大腦某一結構相關,比如視覺信息與枕葉相關,杏仁核與人的情緒相關。大腦的功能運作遵循兩個原則,一是大腦有一個模塊式的組織,二是大腦用一種平行或分散的方式加工。大腦各模塊有不同的功能,大腦神經接受不同外在事物的形式知覺刺激,從而形成不同的認知模塊分區(qū),例如通過語言實踐就在大腦中形成了語言中樞,在語言中樞下又分有不同詞性的表達區(qū)域。在一般認知模塊中,認知的經歷了以下過程:“首先,對物體的知覺激活形式知覺模式中樞,形成對物體的識別;其次,形式知覺模式中樞激活意義領悟中樞,從而直覺性地領悟到該物體的利害性價值和意義;最后,意義領悟中樞激活情感反應中樞,根據對價值和意義的判斷而形成情感反應及體驗?!盵8]121其中意義中樞占了重要地位,也就是說,在一般認知中,人的認知是以生存需要為目的。而審美的認知模塊則不同,“知覺中樞越過意義中樞而同情感中樞直接相連?!盵8]117其認知模式表現(xiàn)為“直覺中樞+情感中樞”,那么如果人處于無利害的狀態(tài)下,就會獲得審美體驗——這一體驗不同于一般日常生活的超越性就在于它跨越了一般認知模式,其神經反應就表現(xiàn)為知覺中樞與情感中樞的直接聯(lián)系,作家迷狂的審美體驗便是基于“直覺中樞+情感中樞”的認知模式,意義中樞中斷情況下的無利害與超越。
認知神經學家拉馬錢德蘭的審美認知理論提出了“藝術體驗的八條原則”,“藝術家自覺或不自覺地通過這些原則的指導來構建自己的創(chuàng)作,使自己的作品作為審美對象最符合進化原理,并恰當?shù)丶せ畲竽X區(qū)域。”[9]113這里的進化與榮格的集體無意識和個體無意識有類似之處,在潛意識層面,大腦神經系統(tǒng)還需要對由刺激引起的認知相互作用,在這一過程中,“自發(fā)的神經系統(tǒng)控制了人的心率、血壓、出汗反應,而且在情緒體驗中連接了人的大腦和身體”[9]9。迷狂的狀態(tài)就是人在創(chuàng)作中由刺激引起的認知在神經系統(tǒng)的控制下產生的情緒反應。根據審美三要素模型,審美是以大腦中感知-運動環(huán)路、情緒-效價環(huán)路和知識-意義環(huán)路神經系統(tǒng)為基礎,通過它們自身的功能屬性和相互之間的作用而實現(xiàn)的?!暗珜徝肋^程中的神經活動不是特異的,不存在專門負責審美的腦區(qū)”[10],進而迷狂也與其他神經活動一樣擁有同樣的神經基礎,遵循神經反應的規(guī)律。所以在認知神經美學的視域下,狂迷以神經基礎為核心,貫穿整個人的個體心理活動、社會文化心理活動,在迷狂發(fā)生時,伴隨著腦、身、心,知、情、意相互作用的過程。這樣柏拉圖的迷狂說就不再神秘,因為天賦異稟的詩人與普通人無異,人類都擁有相同的認知或思維的器官——大腦,大腦也遵循著同樣的神經反應規(guī)律,在科學的眼光下,任何人都可以獲得迷狂。
四、結語
靈感一直以來就是一種神秘莫測的存在,不止在于文學創(chuàng)作領域,人們在生活的各處總能感受到它。柏拉圖提出的迷狂說或許是一次先于科學家對于創(chuàng)作中靈感來臨狀態(tài)——迷狂的探索,迷狂的突如其來、不由自主在神的籠罩下顯得越發(fā)神秘。在現(xiàn)代文明社會,再來審視柏拉圖的迷狂說,就可以理解柏拉圖所處文化體系下“神”出現(xiàn)的合理性,“神”是整個宗教文化的符號。從認知美學視角審視迷狂的發(fā)生機制,迷狂實則是一種神經反應,擁有神經基礎是迷狂發(fā)生的核心,在認知神經美學下神憑附的詩人與普通人是一致的,因為人類都有同樣的認知神經基礎。
參考文獻:
[1]孫燾.“興”與“迷狂”的美感神圣性比較——基于澤基的神經美學思想[J].中國文學批評,2022,(01):106-114+191.
[2]柏拉圖.柏拉圖文藝對話集[M].朱光潛譯.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
[3](法)泰納.藝術哲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7.
[4](古希臘)荷馬.荷馬史詩·伊利亞特[M].羅念生等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43.
[5](古希臘)赫西俄德.神譜[M].王紹輝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17.
[6]方珊.美學的開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23-124.
[7]董學文.西方文學理論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8.
[8]李志宏.認知神經美學[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20.
[9]王延慧.西方神經美學的審美認知理論研究[D].吉林大學,2018.
[10]高淳海.文學審美的神經機制研究——以中國古代七言絕句詩歌為例[D].西南大學,2017:23.
作者簡介:
高潔,女,四川瀘州人,西南民族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文藝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