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古樹資源彰顯著地方生態(tài)文化。廣西靈川縣古樹資源豐富且具有地方特色,為有效推進靈川縣古樹資源保護,結合實地調研和古樹信息最新糾偏數據,對靈川縣古樹資源特征及空間分布進行分析。研究表明:1)靈川縣現有存活古樹1 170株,以樟樹、銀杏、楓香樹為優(yōu)勢種,古樹名木資源豐富,隸屬于28科42屬47種,各級古樹廣泛分布于各鄉(xiāng)鎮(zhèn)。2)從古樹年齡結構來看,靈川縣特級(1 000 a以上)古樹共有8株,三級古樹(100~300 a)共有923株且占比(75.72%)最大,古樹平均樹齡為221.09 a。3)從徑級結構來看,靈川縣古樹冠幅集中在10~20 m(占比62.26%),平均冠幅16.11 m,樹高集中在20~30 m(占比57.75%),平均樹高22.86 m,胸徑集中在70~150 cm(占比67.02%),平均胸徑為102.21 cm。4)靈川縣現有生長勢為正常株的古樹共有1 128株,衰弱株古樹共有42株,死亡株古樹共有49株。針對古樹現狀及存在問題,提出完善古樹名木保護和管理機制、加大群眾宣傳與協(xié)調力度、引進技術人才與模式、強化樹體與立地環(huán)境管護等保護建議。
關鍵詞 古樹資源;特征;空間分布;廣西靈川縣
中圖分類號:S718.45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3.042
古樹是自然界和前人留下的具有生命的遺產,客觀反映了社會發(fā)展和自然變遷的痕跡,承載了人們的鄉(xiāng)愁情思,具有寶貴的生態(tài)、文化和科研價值。一般樹齡100 a以上的樹木被稱為古樹[1],古樹被譽為“活檔案”“活文物”“活化石”“有生命的文物”等[2],具有美化自然環(huán)境和豐富人文氣息的作用[3],并具有固碳、釋氧和涵養(yǎng)水土等重要生態(tài)價值[4]。我國歷史進程中形成了一種以“存木續(xù)脈”為思想的中國古樹名木保護傳承觀,這使得大量古樹資源得以保存至今[5]。隨著生態(tài)文明逐漸受到當代社會各界的重視,專家學者及地方政府逐漸重視古樹名木資源的保護。各地政府與林業(yè)部門等采取多種措施對古樹資源進行科學化的保護與利用[6],并出臺了古樹名木保護有關條例。為實現古樹名木資源可持續(xù)利用,我國各地開展了多次古樹名木資源普查,調查對象涉及行政區(qū)與景區(qū)等多個尺度[7],不同學者在古樹資源特征、空間分布格局、生長狀況、生態(tài)文化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定量化分析古樹資源特征是保護古樹的前提和基礎[8],也是利用古樹發(fā)展文旅產業(yè)的重要科學依據。廣西靈川縣古樹資源豐富,縣域內多地古村落與古樹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景觀,如海洋鄉(xiāng)銀杏樹多達上萬株,秋天風景壯美,2023年海洋鄉(xiāng)大廟塘村委大桐木灣銀杏古樹群入選全國雙百中“100個最美古樹群”。本文分析靈川縣古樹資源的科屬特征、空間分布、外形特征及生長狀況,并針對古樹現存的困境提出相應保護措施,以期促進古樹復壯與改善古樹生長環(huán)境,推動縣域特色旅游與生態(tài)文明發(fā)展,發(fā)揮古樹資源的生態(tài)優(yōu)勢和經濟效應。
1" 研究區(qū)概況與研究方法
1.1" 研究區(qū)概況
靈川縣(110°5′14″~110°47′2″E,25°1′46″~25°47′25″N)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東北部,屬桂林市北部的近郊縣,行政區(qū)域面積2 302 km2,如圖1。靈川縣氣候類型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雨熱充足,山區(qū)森林資源豐富。靈川縣轄7鎮(zhèn)5鄉(xiāng),下設19個社區(qū),129個村民委員會。全縣有瑤、壯、回、苗、侗等多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大境、蘭田、九屋、公平、大圩等鄉(xiāng)鎮(zhèn)。靈川縣擁有大圩古鎮(zhèn)、?東漓古村?和?古東景區(qū)等景點?,擁有國家AAAAA級景區(qū)漓江風景名勝區(qū)(靈川段),境內一些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和自然風光帶動了縣域旅游產業(yè)的發(fā)展。
1.2" 研究方法
靈川縣古樹名木保護工作者按照《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古樹名木保護條例》《古樹名木普查技術規(guī)范》對縣內所有古樹名木種質資源進行普查,通過現場勘察、走訪、查閱已有資料等形式對古樹名木實地位置進行確認,詳細登記樹齡、分布、權屬、胸徑、冠幅、生長勢和相關歷史文化等信息。本研究結合靈川縣古樹名木普查最新糾偏數據[9],通過實地調研了解古樹生長情況,將古樹生長情況分為正常株、衰弱株和死亡株3個級別[10]。使用Excel對古樹名木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制表與制圖。通過對靈川縣古樹樹齡(a)、冠幅(m)、樹高(m)和胸徑(cm)進行統(tǒng)計,明確靈川縣古樹資源的結構和規(guī)模特征。本研究區(qū)間范圍統(tǒng)一為:當變量x在m~n區(qū)間時,代表m≤x<n;x在m以下區(qū)間時,代表x<m;x在n以上時,代表x≥n。
2" 結果與分析
2.1" 古樹科屬特征
靈川縣現有古樹名木均為古樹,由于已死亡的古樹仍具備一定的觀光和科研價值,且古樹的生長勢和審定狀態(tài)處于動態(tài)變更的過程中,致使各等級、科屬種古樹數量也在持續(xù)變化,因此本研究對靈川縣古樹科屬、空間分布和結構特征的定量分析選擇系統(tǒng)化登記并通過審定的所有古樹,共計1 219株,全面展示一定時期靈川縣古樹資源特征,并為今后開展科學研究與保護工作提供案例參照。統(tǒng)計發(fā)現,靈川縣1 219株古樹隸屬于28科42屬47種,如表1。其中樟(Cinnamomum camphora)數量最大,為513株,占總數42.08%,樟科的數量在靈川縣古樹中占絕對優(yōu)勢。銀杏(Ginkgo biloba)、楓香樹(Liquidambar formosana)、楓楊(Pterocarya stenoptera)和桂花(Osmanthus fragrans)等是靈川縣株數較多的樹種,分別達到了190株(15.59%)、112株(9.19%)、85株(6.97%)和35株(2.87%)。
2.2" 古樹空間分布
根據《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古樹名木保護條例》中對古樹的分級保護要求,樹齡1 000 a以上實行特級保護,500 a以上不滿1 000 a實行一級保護,300 a以上不滿500 a實行二級保護,100 a以上不滿300 a實行三級保護,本研究依據此條例并結合靈川縣古樹實際情況對古樹進行等級劃分?;诠艠浣浘暥葦祿?,導入ArcGIS并繪制靈川縣特級(樹齡1 000 a及以上)、一級(500~1 000 a)、二級(300~500 a)、三級(100~300 a)古樹、準古樹(80~100 a),以及銀杏古樹群(海洋鄉(xiāng)大廟塘村、九連村)空間分布,如圖2(見封三)??梢娙h古樹資源分布廣泛,呈現“散點狀與多組團狀”的分布格局,結合統(tǒng)計數據發(fā)現,靈川縣古樹廣泛分布于全縣12個鄉(xiāng)鎮(zhèn),特級古樹分布于九屋鎮(zhèn)、公平鄉(xiāng)、海洋鄉(xiāng)和潮田鄉(xiāng)等4個鄉(xiāng)鎮(zhèn),整體上全縣古樹主要分布在平地或坡度較緩的丘陵地帶,靈川鎮(zhèn)、潭下鎮(zhèn)、三街鎮(zhèn)和海洋鄉(xiāng)等鄉(xiāng)鎮(zhèn)古樹分布密集,海洋鄉(xiāng)銀杏古樹具有突出優(yōu)勢。對各等級古樹進行統(tǒng)計發(fā)現,靈川縣特級古樹有8株,一級古樹有56株,二級古樹有191株,三級古樹有923株(占比最大),準古樹有41株。
2.3" 古樹年齡與外形特征
從樹齡統(tǒng)計結果(見圖3)來看,靈川縣特級(1 000 a以上)古樹共有8株;一級古樹(500~1 000 a)共有56株,占比4.59%;二級古樹(300~500 a)共有191株,占比15.67%;三級古樹(100~300 a)共有923株且占比最大(75.72%),準古樹(80~100 a)共有41株,占比3.36%。平均樹齡為221.09 a。海洋鄉(xiāng)百年以上的銀杏古樹有150株,平均樹齡260 a,形成了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古銀杏樹群景觀,現存2株千年銀杏樹(特級古樹),其中大桐木灣村的“白果王”樹齡已有1 000多年,是海洋鄉(xiāng)現存最大的銀杏公樹,九連村的“白果皇后”樹齡已有1 400多年,是海洋鄉(xiāng)存活最久的銀杏母樹。
從靈川縣1219株古樹徑級結構(外形特征)(如圖4)來看,靈川縣古樹冠幅集中在10~20 m,有759株(62.26%),10 m以下有162株(占比13.29%),20~30 cm有253株(占比20.75%),30 m以上有45株(占比3.69%),平均冠幅16.11 m;古樹樹高集中在20~25 m和25~30 m,分別有有452株(占比37.08%)和252株(占比20.67%),樹高20~30 m古樹共占57.75%,20 m以下有336株(占比27.56%),30 m以上有179棵(占比14.68%),平均樹高為22.86 m;古樹胸徑集中在70~100 cm和100~150 cm,分別有474棵(占比38.88%)和343棵(占比28.14%),70~150 cm的古樹占比達67.02%,70 cm以下的有251棵(占比20.59%),胸徑150~200 cm有108棵(占比8.86%),胸徑200 cm以上有43棵(占比3.53%),平均胸徑為102.21 cm。
2.4" 古樹生長狀況
結合古樹生長勢數據對靈川縣古樹的生長狀況進行分析,發(fā)現靈川縣現有存活古樹1 170株,生長勢為正常株的古樹共有1 128株,占總數92.53%;生長勢為衰弱株的古樹共有42株,占總數3.45%,其中一級古樹有10株,這些古樹保護等級高而長勢衰弱,需要得到重點保護,必要的情況下應采取及時的復壯措施,延續(xù)古樹文化。2020年至今,已死亡并注銷掛牌的古樹有49株,枯死后的古樹多數保留了干枯的枝干,仍顯現出一方鄉(xiāng)村景觀。結合實地調研,發(fā)現導致古樹死亡的因素主要有以下3個方面:1)自然環(huán)境破壞,如樹齡和樹體偏大的古樹易發(fā)生風折和雷擊等,導致樹干腐朽、生長衰弱甚至死亡;2)病蟲害與競爭物種侵擾,如白蟻、樹干上寄生的藤本與蕨類植物等;3)土壤板結造成的樹根不通氣、不通水,近年來靈川縣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導致部分路段過度硬化,古樹根部周圍覆蓋的水泥地使樹根透氣與透水性能變差,影響著古樹的正常生長。
3" 討論
本文通過分析靈川縣古樹資源特征及其空間分布,明確了靈川縣古樹資源的樹種、樹齡、冠幅、樹高和胸徑等結構特征,并探究了現有古樹的生長態(tài)勢。本研究古樹樹齡信息匯編的樹齡主要基于生長量模型估測和走訪當地村民獲得的數據,未來的樹齡估測中可結合古樹的生長環(huán)境、地理條件綜合測算古樹的年齡,使樹齡更具真實性與準確性,并進一步結合河流水系、人口密度、道路交通和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等因素探究影響古樹空間分布與長勢的因素。靈川縣樟樹數量眾多,與當地的自然環(huán)境和“香樟驅蟲”的民俗認知相關。很多村上的古樹被當地人認為是守護村莊的“風水樹”。古樹也多被當作一種情感寄托,如銀杏被賦予“長壽”的寓意,紅豆杉被賦予“吉祥”的寓意,柏木被賦予“鎮(zhèn)宅”“保平安”的寓意等。古樹具有延伸產業(yè)鏈的價值,如被譽為“天下銀杏第一鄉(xiāng)”的靈川縣海洋鄉(xiāng),持續(xù)以銀杏古樹促進文旅融合發(fā)展。
靈川縣古樹資源種類、數量豐富且分布廣泛。近年來,在古樹保護與利用的過程中,也面臨著居民對古樹資源的保護意識落后、復壯資金存在缺口、人才和技術薄弱等問題,一定程度上制約著靈川縣古樹資源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古樹多散生分布于鄉(xiāng)村[11],鄉(xiāng)村村民普遍有在房前屋后植樹或保留原有樹木的習慣,村落環(huán)境適宜古樹生長[12],是古樹分布于鄉(xiāng)村的主要原因,同時古樹的垂直分布特征和適宜人類居住的海拔相對應[13],而近年來由于路面過度硬化,導致古樹衰弱死亡的案例不斷出現。人類的建設活動和古樹名木的保護存在一定沖突,人口密集區(qū)域的古樹名木保護需要有關部門的進一步政策支持和民眾的積極參與。此外,樹體自然衰老、病蟲害和風吹雷擊等因素也影響著古樹壽命[14],處于衰弱初期的古樹應該及時進行針對性的復壯[15]。
4" 保護建議
針對實地調查發(fā)現的靈川縣古樹資源保護和管理機制不健全、病蟲害防治意識不強、技術力量薄弱等情況,本研究提出以下4個方面的建議。
4.1" 完善古樹名木保護和管理機制
持續(xù)推行“一樹一策”的原則,根據古樹的不同情況,制定相對應的保護措施[16],落實古樹養(yǎng)護責任人制度,開展“一樹一檔”,優(yōu)化美化“一樹一牌”,不斷加強全面保護、精準保護、科學保護的措施目標和能力水平。在對古樹進行單株保護與復壯的同時,也要注重古樹群落的整體保護,如進行古樹地上地下生存環(huán)境整治、群落結構調整優(yōu)化等。
4.2" 加大群眾宣傳與協(xié)調力度
運用各種宣傳手段強化村民對古樹保護的知識,將相關生態(tài)文化知識有效傳遞達基層,向社會群眾普及法律法規(guī)并讓其了解保護古樹名木的重要性,逐漸化解村民“動古樹壞風水”的傳統(tǒng)觀念,強化古樹修剪與復壯措施的落實力度,協(xié)調古樹生長空間村民的生產生活空間交織關系。
4.3" 引進技術人才與模式
加強靈川縣古樹名木保護工作的專業(yè)人才隊伍建設,定期對古樹名木的一線保護和管理工作人員進行培訓,同時引進先進的古樹復壯措施與病蟲害防治技術,提升靈川縣古樹名木保護效能。城鄉(xiāng)建設項目需最大限度避讓古樹名木尤其是一級以上的古樹,倡導建設項目“多規(guī)合一”協(xié)同信息平臺,項目建設部門信息聯動,建設項目涉及的古樹在規(guī)劃審批階段推廣使用合理規(guī)避的模式。
4.4" 強化樹體與立地環(huán)境管護
古樹日常管護中,加強病蟲害監(jiān)測工作,遭遇病蟲危害的古樹應根據病蟲害的種類選擇合適的藥劑,及時清理病蟲枝、枯枝和落葉,對古樹的損傷部位要進行清理傷口、刮除腐爛木質部和消毒等措施。對樹體衰老、主干中空、單枝干過長或主枝死亡的古樹進行適當的修剪,并設立支撐物加固樹體。對生長呈衰弱趨勢的古樹,通過深翻土壤保持根際土壤疏松,并加入有機肥料與攝入營養(yǎng)液的方式能夠有效促進根系和主干復壯。
參考文獻:
[1]" 全國綠化委員會.全國綠化委員會關于進一步加強古樹名木保護管理的意見[J].國土綠化,2016,32(2):8-10.
[2]" 尹惠妍,張志偉,侯磊,等.西藏昌都市居民點散生古樹分布特征及主要保護策略分析[J].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學報,2020,40(8):147-154.
[3]" 雷碩,馬奔,溫亞利.北京市民對古樹名木保護支付意愿及影響因素研究[J].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2017,31(4):73-79
[4]" 徐紅梅,黃和平,張家來,等.古樹名木研究概述[J].湖北林業(yè)科技,2012,41(2):34-37,57.
[5]" 李小龍,王樹聲,劉丫丫,等.存木續(xù)脈:一種古樹名木保護與文脈傳承的本土規(guī)劃理念[J].城市規(guī)劃,2021,45(9):53-54.
[6]" 易善軍,姚曄,崔健,等.玉屏侗族自治縣古樹名木資源特征分析及保護對策[J].林業(yè)資源管理,2020,49(2):37-45.
[7]" 何江.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樹名木資源與空間分布格局[D].南寧:廣西大學,2024.
[8]" 江榮生,曾啟鴻,楊曉晶,等.古樹名木旅游資源評價體系研究[J].林業(yè)經濟問題,2008,28(6):497-500.
[9]" 宋馥杉,張齊兵.古樹名木樹齡鑒定及其科研價值研究[J].國土綠化,2018,47(10):50-51.
[10] 國家林業(yè)局科技司.古樹名木普查技術規(guī)范:LY/T 2738—2016[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6.
[11] 林玉美,曾岳明,陳少華,等.蓮都區(qū)古樹名木現狀與保護措施[J].浙江林業(yè)科技,2003,23(5):70-73.
[12] 吳敏蘭,林麗娜.漳州市古樹名木資源調查及分析[J].福建熱作科技,2018,43(4):31-38.
[13] 吳仙花,劉鋒,程興豐,等.浙江開化古樹名木資源特征及成因探析[J].自然保護地,2023,3(3):103-109.
[14] 李光運,賴偉旺,徐英,等.信豐縣古樹名木資源特征分析[J].南方林業(yè)科學,2023,51(5):47-52.
[15] 古美景.賀州古樹名木資源調查與保護對策研究[J].綠色科技,2023,25(1):163-167.
[16] 張琨,敬美香,魏佳偉,等.湖南省常寧市古樹資源主要特征與保護利用對策研究[J].經濟師,2022,37(12):117-118,120.
(責任編輯:敬廷桃)
作者簡介:張林(1980—),本科,工程師,主要從事古樹名木保護與林業(yè)科技推廣等。E-mail:2878327847@qq.com。
*為通信作者,E-mail:12632719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