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該研究聚焦中學體育課程跨學科主題學習,研究涵蓋跨學科學習內涵意義、體育課程跨學科依據(jù)價值、課程設計及實施案例等方面。嘗試通過融合多學科,打破傳統(tǒng)壁壘,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養(yǎng)。課程設計包括設定目標、選擇內容、創(chuàng)新方法。實施案例展示了學科融合與跨學科主題活動成效。未來可加強教師團隊建設、拓展學習領域、建立評價體系,以深化中學體育課程跨學科主題學習,為學生全面發(fā)展服務。
【關鍵詞】 跨學科主題學習" 中學體育課程" 課程設計" 實施研究
【中圖分類號】 G80-0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813(2025)02-0179-04
Research on Curriculu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Thematic Learning in Middl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HU Congcong
Suzhou Bay Experimental Junior High School, Wujiang District, Suzhou City, Suzhou, Jiangsu Province, 215200 China
[Abstract]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interdisciplinary thematic learning in middl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The research covers aspects such as the connot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interdisciplinary learning, the basis value of interdisciplinary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curriculu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cases. It attempts to break through traditional barriers and cultivat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by integrating multiple disciplines. Curriculum design includes setting goals, selecting content, and innovating methods. The implementation cases show the effectiveness of 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and interdisciplinary thematic activities. In the future, we can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 teams, expand learning fields, and establish evaluation systems to deepen interdisciplinary thematic learning in middl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and serv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Keywords] Interdisciplinary thematic learning; Middl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Curriculum design; Implementation research
教育改革背景下,中學體育課程正力求實現(xiàn)創(chuàng)新突破,跨學科主題學習已成為其改革的新方向[1]。國內外對于跨學科主題學習的研究頗為豐富,例如美國的STEM/STEAM教育和日本的綜合學習等相關實踐,均可為我國跨學科主題學習提供有益的借鑒[2]。當前,我國正積極推進課程改革,《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指出,教材內容應體現(xiàn)與不同學科知識的關聯(lián)與整合。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究中學體育課程跨學科主題學習的課程設計與實施策略,挖掘其多元價值。通過融合體育與其他學科,提升學生的體育技能,并培養(yǎng)其綜合素養(yǎng),包括知識遷移應用、自主學習及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等,從而為體育課程改革提供新的思路與方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1" 理論基礎
1.1" 跨學科學習的內涵與意義
跨學科學習旨在通過整合多學科的知識與方法來解決復雜問題,它強調學科間的相互聯(lián)系與融合,打破傳統(tǒng)學科界限,使學生能夠從多視角認識和理解問題??鐚W科學習能夠提高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例如,在體育與數(shù)學的融合教學中,學生可以運用數(shù)學知識完成體育游戲挑戰(zhàn),同時形成堅持、嚴謹?shù)绕焚|。此外,它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教師通過引導學生運用其他學科知識解決體育學習中的問題,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3]。
1.2" 體育課程跨學科的依據(jù)與價值
從課程標準要求來看,義務教育體育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了跨學科融合的重要性,它是學生提高運動能力、學習健康知識和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體育的重要途徑。體育與健康課程應立足于核心素養(yǎng),融合多門課程。從全面發(fā)展需求來看,體育課程跨學科能夠滿足學生多方面的發(fā)展需求。體育與健康學科是促進兒童青少年全面發(fā)展的重要途徑,跨學科融合教學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社會責任感等[4]。例如,在體育比賽中,學生可以結合多學科知識制訂戰(zhàn)術、調整心態(tài),同時,跨學科融合還能促進學生運用體育知識技能解決實際問題,打破知識與問題解決之間的割裂狀態(tài)。
2" 課程設計
2.1" 課程目標設定
2.1.1" 學科知識融合
課程目標應致力于實現(xiàn)學生體育理論知識與跨學科知識的有機融合。學生需熟悉運動生理學中關于運動對人體各系統(tǒng)(如心血管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等)的作用原理,并掌握數(shù)學知識在體育領域的實際應用,例如通過精確計算平均速度、心率等數(shù)據(jù)來科學分析運動效果[5]。同時,深刻理解科學知識在運動營養(yǎng)學及運動損傷預防等方面的重要性,為學生科學開展體育鍛煉奠定堅實基礎。
2.1.2" 技能與素養(yǎng)提升
培養(yǎng)學生的運動技能及團隊協(xié)作等綜合素養(yǎng)是核心目標之一。學生應至少熟練掌握2項運動技能,并能靈活應用于日常鍛煉中,以提升自身運動水平。在籃球、足球、排球等團隊運動項目的訓練中,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協(xié)作精神、公平競爭意識及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此外,通過體育鍛煉,培養(yǎng)學生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使其勇于面對挑戰(zhàn),堅韌不拔地克服困難,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2.2" 教學內容選擇
2.2.1" 理論知識教學
體育理論知識教學具有至關重要的地位。一方面,需系統(tǒng)介紹運動生理學、力學等基礎知識,為學生理解體育活動中的人體反應和運動規(guī)律提供理論支撐。另一方面,應適當引入中小學體育學科的基礎理論知識。例如,器械投擲的遠度受出手高度、角度、初速度三要素影響。出手高度決定投擲物初始勢能,較高的出手高度賦予投擲物更大的勢能;出手角度直接影響投擲物的飛行軌跡,合適的角度可使投擲物獲得最佳空氣動力學效果;初速度則決定投擲物的初始動能,較大的初速度使投擲物飛得更遠。此外,鉛球成績的丈量方法也是重要教學內容,準確的丈量不僅能客觀評價學生成績,還能讓學生深入理解體育競賽的公平性和規(guī)范性。
通過深入學習這些理論知識,學生能夠更好地了解體育項目背后的科學原理。掌握運動生理學知識后,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身體在運動過程中的能量消耗、肌肉收縮等生理現(xiàn)象,從而進行科學鍛煉。力學知識的學習則使學生能夠明白體育項目中的各種力學原理,如投擲項目中的拋物線運動、跑步中的摩擦力等。通過掌握中小學體育學科基礎理論知識,學生能夠在具體體育項目中運用科學知識,提高運動成績的同時,形成科學思維和實踐能力。學生對體育的認知和理解顯著提升后,將不再視體育為簡單的身體活動,而是會認識到其背后的科學內涵和價值,從而更積極主動地參與體育活動,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體育素養(yǎng)。
2.2.2" 跨學科應用
數(shù)學在運動數(shù)據(jù)分析中的應用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需進一步深化與拓展。例如,在田徑項目中,學生的任務不僅限于測量和記錄跳遠、投擲等項目的距離。通過運用數(shù)學知識,計算標準差、平均數(shù)等統(tǒng)計指標,學生可對自己及其他學生的運動表現(xiàn)進行全面深入分析。標準差反映數(shù)據(jù)的離散程度,有助于學生了解運動成績的穩(wěn)定性;平均數(shù)則體現(xiàn)整體平均水平,使學生清晰認知自己在群體中的位置。這些分析使學生能精準找出自身優(yōu)勢與不足,進而鞏固強化優(yōu)勢部分,針對不足制訂個性化訓練計劃,逐步提升運動成績。
科學在運動營養(yǎng)學中的應用同樣重要。引導學生了解不同食物(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等營養(yǎng)素)對運動表現(xiàn)的影響至關重要。碳水化合物作為人體主要能量來源,在高強度運動中起關鍵作用;蛋白質對肌肉修復和生長不可或缺;脂肪則為長時間運動提供持久能量。學生通過掌握這些營養(yǎng)素的作用,能更科學地搭配飲食。合理飲食搭配不僅能提升運動效果,還能促進運動后體力快速恢復,為下一次訓練做好充分準備。
在運動損傷預防方面,結合生物學知識具有重大價值。讓學生明晰人體骨骼、肌肉、關節(jié)的結構和功能是基礎。充分了解這些生理結構,有助于學生理解正確運動姿勢的重要性。同時,熟練掌握正確運動姿勢及熱身、放松方法,能最大限度降低運動損傷風險。熱身能使身體逐漸進入運動狀態(tài),提高肌肉溫度,增加關節(jié)靈活性,預防突然運動帶來的損傷;放松則有助于緩解運動后肌肉緊張,促進血液循環(huán),減少疲勞積累和潛在損傷風險。
2.3" 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
2.3.1" 講授互動法
教師在講授體育理論知識時,可采用生動有趣的案例和形象的比喻,將抽象知識變得通俗易懂。例如,在講解運動力學原理時,運用汽車行駛、自行車騎行等生活實例,清晰闡明力的作用和運動軌跡。同時,教師應高度重視與學生的互動,積極提問并耐心解答疑惑,有效引導學生思考,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此外,可組織小組討論,讓學生分享體育鍛煉中遇到的問題及解決辦法,促進學生間的交流與學習[6]。
2.3.2" 案例分析與實驗法
運用案例分析和實驗法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應用。如在講解運動損傷預防時,可以剖析著名運動員的受傷案例,使學生深入了解運動損傷的成因和預防措施。在運動生理學實驗中,可以讓學生親自測量心率、血壓、肺活量等指標,感受運動對人體生理功能的影響。實驗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還能激發(fā)其對科學研究的興趣。同時,教師需引導學生分析實驗結果,著力培養(yǎng)其科學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
3" 實施案例
3.1" 投籃與光學反射
在體育教學領域,投籃打板與光學反射原理的結合是一個具有代表性的學科融合案例。在投籃過程中,運動員需精準判斷投籃角度和力度,以確?;@球準確打板入筐。此環(huán)節(jié)中,光學反射原理發(fā)揮著關鍵作用。根據(jù)光學反射定律,入射角與反射角相等。運動員通過觀察籃板的角度和位置,可以確定籃球的入射角,進而調整投籃力度和角度,實現(xiàn)理想投籃效果。
例如,在籃球教學中,教師深入講解光學反射原理,使學生從科學角度理解投籃打板技巧。同時,組織投籃練習,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光學反射原理的應用。這種體育與科學融合的學科教學方式具有多重積極意義。一方面,它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籃球技能水平。通過運用光學反射原理,學生能更精準地掌握投籃角度和力度,提高命中率,提升整體技能。另一方面,這種教學方式能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學生在學習實踐中,不僅能掌握科學知識,還能學會運用科學思維分析解決體育活動中的問題,同時激發(fā)創(chuàng)新意識,探索更多學科融合的可能性,為自身的全面發(fā)展奠定堅實基礎。
3.2" 投擲與數(shù)學力學
投擲技術與數(shù)學估算、力學原理的融合是體育教學中一個極具典型性的成功案例。在各類投擲項目中,運動員需掌握正確的投擲姿勢和發(fā)力技巧,以確保投擲距離和準確性達到理想狀態(tài)。此過程中,數(shù)學估算和力學原理發(fā)揮著關鍵作用。
以鉛球投擲教學為例,教師對力學原理進行深入講解,能夠促使學生深刻理解投擲發(fā)力的整個過程及相關技巧。通過組織鉛球投擲練習,學生在實際操作中可以親身感受力學原理的應用。力學原理為學生理解投擲過程中力的傳遞、作用點及發(fā)力時機等提供了科學依據(jù)。正確的發(fā)力順序能將身體各部位力量有效整合,最大限度地提高投擲的初速度和力量。
此外,引導學生運用數(shù)學估算方法計算鉛球投擲的距離和角度同樣具有重要意義。學生通過對投擲角度、初速度等因素的估算,優(yōu)化投擲策略。數(shù)學估算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能力,還能使他們在實際投擲中更理性地分析和調整動作。
這種將體育與數(shù)學、力學等學科緊密融合的教學方式具有多方面的積極意義。一方面,它能切實提高學生的投擲技能水平。學生在掌握力學原理和數(shù)學估算方法后,能更科學地調整投擲姿勢和發(fā)力方式,有效增加投擲距離和提高準確性。另一方面,這種教學方式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學生在運用數(shù)學估算方法的過程中,鍛煉了邏輯思維、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學科融合的教學模式也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促使他們積極探索不同學科知識在體育活動中的應用,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綜合素質提升奠定了堅實基礎。
4" 結論與展望
4.1" 研究結論
中學體育課程跨學科主題學習在課程設計與實施上成效顯著。它打破了學科壁壘,將體育與多學科融合,豐富了教學內容與方法。體育與音樂融合改善了教學環(huán)境,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體育與數(shù)學融合提高了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體育與語文融合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提升了其文化素養(yǎng)。同時,跨學科主題學習培養(yǎng)了學生綜合素養(yǎng),包括運動技能及多種能力。課程設定了合理目標,選擇了恰當內容,并創(chuàng)新了教學方法。實施案例展示了學科融合與跨學科活動的效果,提高了學生體育技能與跨學科知識應用能力,培養(yǎng)了團隊合作與創(chuàng)新能力。
4.2" 研究展望
中學體育課程跨學科主題學習具有廣闊的發(fā)展前景。為了更好地推動其發(fā)展,服務學生的全面成長,需從多方面持續(xù)探索創(chuàng)新。一方面,應大力加強跨學科教師團隊建設。當前,中學體育教師在跨學科教學能力上尚有提升空間。鑒于此,有必要積極組織各類培訓活動及研討會,為教師搭建交流合作的平臺。通過這些舉措,促進教師間的經(jīng)驗分享與合作,從而有效提高整體教學水平。另一方面,要不斷拓展跨學科主題學習領域。在現(xiàn)有融合學科的基礎上,積極探索與歷史、地理、藝術等學科的深度融合。例如,可開展具有深厚歷史背景的體育活動,讓學生在運動中感悟歷史魅力;將地理知識與戶外運動緊密結合,使學生在探索自然的過程中鞏固地理知識;融入藝術元素,為體育課程增添更多創(chuàng)意與美感,以此豐富學習內容與形式。此外,還需建立科學全面的評價體系。改變當前較為單一的評價方式,采用過程性評價、表現(xiàn)性評價、作品評價等多元化方法。通過這樣的評價體系,能更全面地評估學生的體育技能、跨學科知識應用情況及綜合素養(yǎng)發(fā)展水平。
參考文獻
[1] 虞富,鄭哲.“A+1”式跨學科融合教學實踐的三種策略[J].小學教學研究,2023(30):80-81,85.
[2] 陳一林,張文鵬,劉斌.基于活動理論的體育與健康課程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設計路徑研究[J].體育學研究,2023,37(5):62-74.
[3] 魏勝楠.“體衛(wèi)融合”背景下開設武術散打運動防護課程的可行性研究[D].武漢:武漢體育學院,2024.
[4] 于素梅,陳蔚.體育與健康課程“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多維特征、設計邏輯與實踐指引[J].體育學刊,2022,29(6):10-16.
[5] 吳健.研“跨學科融合”促“以體育人”[J].中國學校體育,2022,41(10):9-12.
[6] 張瑞雪.新課標背景下初中歷史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的實踐路徑研究[D].喀什:喀什大學,2024.
基金項目:蘇州市“吳江區(qū)國家課程高質量實施”專項課題(項目名稱:中學體育課程跨學科主題學習的課程設計與實施研究,項目編號:2024GZ0667)。
作者簡介:胡聰聰(1996—),男,碩士,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體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