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博物館在兒童教育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以兒童展覽為途徑,提供多元化的學習和體驗空間,助力青少年兒童全面成長。文章以安徽博物院舉辦的“碧海紅花—南海珊瑚礁探秘”展覽為例,深度剖析兒童展覽中的設計手段及創(chuàng)新舉措,通過對展覽形式設計中的探索和實踐進行歸納與總結,為博物館兒童展覽提供一些有益的參考,推動其蓬勃發(fā)展。
關鍵詞:兒童教育;兒童展覽;設計實踐;創(chuàng)新舉措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03.017
2020年,教育部、國家文物局發(fā)布《關于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旨在進一步健全館校合作機制,促進博物館資源融入教育體系。博物館作為重要的教育資源之一,提供開放多元的學習環(huán)境,有助于青少年兒童全面成長。
兒童展覽即策展人員站在兒童的視角,以兒童為目標對象進行策劃和實施的展覽項目①,在兒童教育中具有獨特且不可替代的價值。本文以2023年6月6日至10月15日在安徽博物院老館西二樓臨時展廳舉辦的“碧海紅花—南海珊瑚礁探秘”兒童展覽為例,通過展覽緣起、展覽策劃、展覽設計實踐、展覽創(chuàng)新舉措等多個方面,淺析本次展覽在綜合類博物館兒童展覽設計中做出的積極嘗試,以及在實踐過程中的總結與啟示。
1 展覽緣起:助力兒童教育
一個優(yōu)秀的兒童展覽,其直觀、生動的呈現(xiàn)方式,不僅能激發(fā)兒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更能打破傳統(tǒng)教育的局限,提供另類的知識體驗,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引導兒童主動認知與思考。
安徽博物院作為一家省級綜合類博物館,始終堅持深入夯實館校合作機制,落實全學段教育推廣計劃,致力于發(fā)揮博物館“大學?!弊饔?。2021年5月18日,安徽博物院推出了首個兒童主題展“孔方兄的故事—中國古代錢幣展”。展覽通過600余件精美錢幣的展示,為廣大觀眾尤其是中小學生全面透徹地詮釋了中國錢幣發(fā)展史。同時以展覽為依托,推出科普繪本《孔方兄的“家族”簡史》,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2023年6月6日,安徽博物院精心策劃,聯(lián)合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共同主辦,推出以青少年兒童為主要受眾的主題展覽“碧海紅花—南海珊瑚礁探秘”。安徽地處華東腹地,是我國東部襟江近海的內(nèi)陸省份,兒童在日常生活中少有機會接觸到海洋文化。展覽以此為契機,在帶領觀眾感受南海生態(tài)之美的同時,詳細介紹我國南海地區(qū)的歷史文化及社會發(fā)展成就,以實際行動踐行博物館教育研究功能。
2 展覽策劃:契合兒童視角
從方法論的角度來講,一個展覽不可能滿足所有人的需求②。明確了以青少年兒童為展覽的目標受眾群體后,展覽的策劃選題首要注意的應是其吸引力。結合兒童的認知水平與特點,展覽不僅要具有一定的知識性,更要通俗易懂、趣味十足,才能激發(fā)小觀眾們的參觀熱情。
海洋世界精彩紛呈,通過對前期搜集資料的歸納整理,策展團隊最終選取珊瑚和珊瑚礁為切入點,依次講述珊瑚蟲、珊瑚與珊瑚礁,南海珊瑚礁生物多樣性以及我國先民探索、開發(fā)和保護南海珊瑚島礁的精彩故事。大綱文本結合自然生物、人文歷史、環(huán)境保護等多個角度,主題明確、內(nèi)容連貫并具有邏輯性。展覽試圖通過集中展示我國南海美麗的自然生態(tài)和豐富的生物資源,介紹南海人文歷史,最終引導青少年兒童關注珊瑚礁現(xiàn)狀,樹立海洋環(huán)境的保護意識。
為契合兒童觀展視角,展覽語言多運用形象生動的描述,打造以珊瑚為原型的虛擬形象—珊珊,以其為第一人稱講述故事,將文本細分為“我在海底蓋房子”“我的朋友遍天下”“我的健康需要你”三大板塊。展品遴選的過程也綜合考慮現(xiàn)場展示效果,優(yōu)先選取了色彩艷麗、趣味性強、知識點豐富的標本類展品。展覽最終展出了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館藏的珍貴生物標本及重要文物387件(套),包含珊瑚、海綿、海星、海膽、海魚、海鳥和海龜?shù)榷喾N標本展品,以及南海海域出水的多件宋代陶瓷器。
3 展覽設計實踐:聚焦兒童需求
展廳以深淺不一的藍色為主色調(diào),搭配局部跳色處理,力求呈現(xiàn)輕快活潑的觀展環(huán)境。展覽形式設計依托文本內(nèi)容提取設計元素,通過構建兒童友好的參觀空間、側重兒童感受的信息傳遞、創(chuàng)造兒童喜愛的虛擬形象等多種方式,引導青少年兒童沉浸式體驗珊瑚礁探秘之旅。
3.1 構建兒童友好的參觀空間
展廳空間由序廳、兩個相鄰的展廳及其過渡空間組成,總面積約800平方米??臻g規(guī)劃將大綱框架有效地轉化為空間序列,順應展廳內(nèi)部結構特點,圍繞不可拆除的原始立柱合理分布展項,整體布局寬敞流暢,兒童可以在展廳內(nèi)自由活動。
序廳(圖1)是一個展覽的開篇,在方正的原始空間內(nèi)以三層漸深的藍色展墻緩緩拉開海洋世界的序幕。變幻的門洞增加了展廳的神秘與趣味,也營造出空間的層次感。隨著參觀者前行步入,如同撥開層層海浪進入大海探秘珊瑚礁,翻涌疊起的海浪向四周散開,形成環(huán)形的擁抱姿態(tài)。動態(tài)投影的水波紋燈不停變幻,吊裝的金屬魚裝置游弋其中,主視覺位置循環(huán)播放模擬的海底世界投影,與珊瑚及海龜?shù)膶嵨飿吮鞠嘤吵扇?,營造出濃厚的海洋氛圍。
展廳內(nèi)部靈活運用各類造型進行裝飾,如將原有的長方形入口門洞變形為流線造型,局部使用海星形狀進行吊頂裝飾等,既強調(diào)了趣味性與藝術性,也使空間環(huán)境與展覽內(nèi)涵更加融合。設計時充分考慮兒童的身體特征,版面、展品的展示高度均適當降低,確保孩子們參觀時可以清晰、舒適地觀看展示內(nèi)容和展品細節(jié)。參觀流線設計合理,合理分布場景、互動等重點展項,觀眾可根據(jù)地面箭頭指引順暢地游覽各區(qū)域。為避免兒童在觀展過程中過于疲勞,展廳特意設置了兩組魚形座椅作為休息區(qū)域,讓觀眾可以在參觀過程中稍作休息,全力打造舒適的觀展體驗。
3.2 側重兒童感受的信息傳遞
進入展廳內(nèi)部,展墻、展柜、互動裝置等都提取了海洋元素進行裝飾設計。展覽的主標題字體進行了藝術化的處理,將“碧海紅花”與海馬、珊瑚、海浪等元素有機結合,更契合展覽主題。單元說明提取層層疊疊的海浪為元素進行設計,在燈帶的輔助下變幻出綺麗的色彩層次。文字說明簡潔明了,結合圖示等輔助展示,運用不同的字體、顏色和排版方式,使信息傳遞更加清晰和直觀。
展品陳列方式也十分重要,綜合性博物館的展柜大多展示的是器物類文物展品或書畫展品,此次展覽展出的展品不同于以往展出文物,包含了大量珊瑚、貝殼以及大小不一的魚類標本。大部分魚類標本都需要懸掛展示,如何在不破壞展柜原有結構的情況下滿足懸掛展示的需求。另外,通柜內(nèi)部照明為頂部光源,額外增加任何掛桿都可能在柜內(nèi)留下陰影區(qū),十分影響展出效果。經(jīng)過設計及施工過程中的反復思考與現(xiàn)場試驗,在既不破壞展柜結構,又能保證燈光效果的前提條件下,最終選擇了磁吸掛鉤與魚線兩種輔助展品相結合的展示形式。磁吸掛鉤既具有穩(wěn)固的吸力,又可以不受限制、任意挪動,布展時自由度較高,十分便于打造柜內(nèi)的空間感層次感;透明魚線存在感低,相對隱形,能夠最大化地保證觀眾在觀看展品時不受干擾,在現(xiàn)場展出時完全達到了預想的效果。
此外,多數(shù)標本展品體量較小,為了豐富柜內(nèi)展陳效果,設計時將通柜玻璃面覆蓋上各不相同的異形裝飾靜電貼,柜內(nèi)展板的造型也多有變化,盡可能地豐富視覺感受,吸引小觀眾的注意力。
在展廳內(nèi)部,策展團隊還精心設計制作了兩大場景:“珊瑚礁探秘”(圖2)和“華光礁沉船考古”,讓觀眾仿佛置身其中,增強代入感和沉浸感?!吧汉鹘柑矫亍眻鼍疤搶嵔Y合,標本與輔助展品穿插展示。形態(tài)各異的珊瑚色彩繽紛,各色魚群穿梭其中,水草中隱匿著小巧的海馬,共同營造出生機勃勃的珊瑚礁世界?!叭A光礁Ⅰ號”沉船作為我國在遠洋海域發(fā)現(xiàn)的第一艘古代沉船,其成功出水代表我國在水下文化遺產(chǎn)保護領域邁出了重要一步。“華光礁沉船考古”場景提取身穿潛水服的人物剪影,結合朽木、白沙等輔助展品,以及華光礁沉船內(nèi)出水的部分瓷碗、瓷片的實物展示,綜合展現(xiàn)考古工作者的水下作業(yè)場景。
獨具匠心的陳列方式、形式多樣的展陳手法,既有效傳遞了展覽信息,也為觀眾帶來豐富多彩、印象深刻的觀展體驗。
3.3 創(chuàng)造兒童喜愛的虛擬形象
策展團隊打造了以紅色珊瑚為原型的虛擬IP形象—珊珊(圖3)。它在具象化的設計過程中歷經(jīng)多次調(diào)整,最終以頭頂珊瑚,身穿紅色貝殼裙的裝扮閃亮登場??ㄍ娌啃蜗蠹尤霐M人化的豐富表情,時而開心、時而疑惑,呈現(xiàn)出俏皮可愛的海底精靈形象。
展覽的宣傳預熱過程中,策展團隊發(fā)布了以珊珊為設計元素的展覽倒計時海報。在展覽現(xiàn)場,定制了珊珊的互動立牌引導觀眾進入展廳參觀。柜內(nèi)版面里,珊珊作為主角貫穿始終,詳細解說了珊瑚周圍的海底世界。展覽結尾,策展團隊模擬出一段小觀眾與珊珊的對話,來結束展覽的參觀流程。展覽引入的科普劇本游也以珊珊為游戲主角,毫無疑問,珊珊作為虛擬IP形象與展覽主題十分契合,當之無愧成為展覽的代表性符號,為展覽增添了獨特的魅力。
4 展覽創(chuàng)新舉措:優(yōu)化兒童體驗
展覽設計仍需在實踐中不斷嘗試與創(chuàng)新,設計團隊以高頻次的物理互動增強兒童參與感,以新穎的數(shù)字化技術激發(fā)兒童探索欲,積極探索展覽形式表達的新手段、新方法。
4.1 物理互動增強兒童參與感
美國著名教育學家約翰·杜威曾提出“Learning by Doing”,即“從做中學”,他強調(diào),兒童應通過實際操作和體驗來學習。而在兒童展覽中,互動展項無疑是最為直接的參與方式。在策劃初期,策展團隊積極構思多種互動裝置,不僅增強展覽的趣味性和體驗感,更使兒童在動手的過程中汲取知識。由于多媒體互動的成本較高,且操作略復雜,因此優(yōu)先選擇簡單易操作的物理互動,讓小觀眾們用自己的方式進行探索和發(fā)現(xiàn)。
整個展廳的互動設置貫穿始終,第一單元“猜猜我是誰”—采用翻轉式設計,平推珊瑚圖片可以看到下方的珊瑚種屬與名稱,了解珊瑚相關知識。“色彩的奧秘”(圖4)—通過旋轉轉盤,將兩塊圓盤的色片重疊,會得到完全不同的色彩,展示了珊瑚自身顏色的由來。第二單元的互動項目“比比誰最快”,用轉盤與鏈條組合,外置旗魚、劍魚、槍魚三種魚類的模型圖版,轉動轉盤,模型魚會按軌道前進。通過游戲增加兒童的興趣,從而進一步了解游速極快的“海洋三劍客”。展覽的留言區(qū)也不同以往,特意選取白色的珊瑚造型板及五顏六色的留言紙,觀眾在寫下參觀感受或者建議,卷起后放置在珊瑚洞洞板內(nèi),通過觀眾留言這種行為二次創(chuàng)作,在留言區(qū)組成色彩斑斕的珊瑚藝術裝置。
易于操作的互動形式、趣味十足的卡通配音,這些具有教育性和娛樂性的體驗,不僅能吸引兒童的興趣,更使展覽內(nèi)容得到更完整、更深入的闡釋。需要注意的是,互動項目在設計制作時,首要確保的是展覽空間和設施的安全性。在實施過程中,盡可能使用圓角、圓弧等造型以及柔軟舒適的材質(zhì),較為尖銳的位置需要安裝防撞角、防撞條等,避免兒童在觀展和互動的過程中發(fā)生意外。
4.2 數(shù)字化技術激發(fā)兒童探索欲
隨著數(shù)字化技術的不斷應用與發(fā)展,沉浸式體驗正在不斷拓展博物館展覽表現(xiàn)形式的邊界。眾所周知,創(chuàng)造具有教育性和娛樂性的互動體驗在兒童展覽中是十分必要的。
此次展覽中,策展團隊積極解構展覽內(nèi)容,深度融合沉浸式體驗,為展覽量身定制實景數(shù)字劇本游“南海奇遇記”。精彩的沉浸式劇情結合LBS定位技術、融入AR增強現(xiàn)實科技,將益智游戲與博物館科普傳播深度融合,線上線下巧妙聯(lián)動,開啟一種全新的博物館探索模式。在游戲劇情中,珊珊是南海的珊瑚公主,生性單純善良。某天,南海珊瑚遭遇一場前所未有的危機,她身擔守護珊瑚家園的重任,帶領游戲玩家沖過重重關卡,化險為夷。觀眾在展覽現(xiàn)場可通過手機客戶端掃碼進入虛擬手游場景,選擇角色開啟游戲,依據(jù)現(xiàn)場提到的科普知識找到暗藏在展覽中的解題線索。帶著明確的問題與任務,在劇情故事的導引下去參觀,更能激發(fā)觀眾主動探索、主動式參觀體驗,啟迪觀眾更多的思考。
展廳里也適當加入了一些多媒體裝置,序廳的主墻面模擬制作了海底世界的視頻。多媒體落地設備內(nèi)置觸摸屏小游戲“找找我在哪”,通過點擊圖片中的相應位置,尋找隱藏在珊瑚里的小海馬。此外,展廳內(nèi)制作了一組觸摸感應裝置—“珊瑚礁居民”,背景墻面上制作了海龜、貝殼、魚類等仿真造型圖版,觸摸圖版旁邊的按鈕,現(xiàn)場便播放相應的語音解說。
在展出期間,安徽博物院官網(wǎng)同期發(fā)布線上數(shù)字展覽,包含導覽地圖、語音解說、交互熱點等各項功能,幫助觀眾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展覽。
5 結語
“碧海紅花—南海珊瑚礁探秘”展覽在安徽博物院展出期間,社會反響良好,引發(fā)觀展熱潮,同期舉辦的專題講座“追溯南海人文歷史 探索南海水下遺產(chǎn)”吸引眾多觀眾特別是青少年兒童前來研學、打卡。臨近展覽閉幕時,又應觀眾要求延期數(shù)日,亦從側面體現(xiàn)出兒童展覽巨大的社會需求,充分展現(xiàn)了博物館在兒童教育中的重大作用。
兒童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博物館應尤其重視兒童教育,將其作為博物館工作計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③。兒童展覽設計者應響應時代召喚,從兒童實際需求出發(fā),不斷提高學術水平,在展覽實踐和總結反思中不斷完善展覽理念,持續(xù)優(yōu)化展示方式,努力為青少年兒童教育提供更為優(yōu)質(zhì)的社會資源,促進博物館兒童展覽事業(yè)蓬勃發(fā)展。
注釋
①鄭漫麗.基于兒童認知發(fā)展特點的展覽策劃實踐與反思:以金沙遺址博物館兒童展覽為例[J].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2021(2):14-21,87.
②王文麗.公眾文化需求在博物館展覽策劃中的導向應用:兼談河北博物院的工作探索與實踐[J].文物春秋,2016(2):43-47.
③葉蓉.“雙減”背景下博物館兒童教育的探索與實踐:以“江小博童萌匯”兒童博物館計劃為例[J].文物天地,2022(S1):8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