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玉蟹泉石刻位于安徽省鳳陽縣境內(nèi),最早開鑿于中唐時期,至清康熙年間止,前后歷時一千余年。玉蟹泉石刻內(nèi)涵豐富,既有文人記游題詠之作,又有對歷史大事的記錄,字體有楷書、隸書、行書等,具有極高的文物史料與藝術(shù)價值,是皖東地區(qū)不可多得的石刻瑰寶。
關(guān)鍵詞:皖東石刻;古鐘離縣;會昌法難;銘文考釋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03.001
玉蟹泉石刻位于安徽省鳳陽縣禪窟寺后山。康熙《鳳陽府志》記載,禪窟寺興建于唐代元和年間,明洪武八年(1375)、永樂四年(1406)①、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曾多次重修,抗日戰(zhàn)爭時期荒廢,1993年鳳陽縣對禪窟寺重新修繕并對外開放。
玉蟹泉現(xiàn)存有石刻27處,其中可辨識通讀者13處。13處石刻按年代劃分計有唐代石刻3處、宋代石刻7處、清代石刻3處。以下按年代順序逐個考證。
1 唐代
1.1 唐元和三年崔昶等人記游石刻
唐元和三年崔昶等人記游石刻是玉蟹泉現(xiàn)存可識讀石刻中年代最早者。石刻內(nèi)容如下:
崔昶、鄭綜、孫華、劉君度、鄭絢、管康侯唐元和三年十月八日草題。
楷書,唐元和三年即公元808年,文中所書人名均不考。
1.2 唐元和四年鐘離縣令李容等記游石刻
石刻(圖1)內(nèi)容如下:
鐘離縣令李容、王斯、王子春、李公略、李從儉元和四年四月三日同游,管康侯書。
楷書,唐元和四年即公元809年,唐代鐘離縣城舊址在近鳳陽縣鐘離古城附近②。這座古城始建于春秋時期,一直沿用至唐初,至今仍有較為完整的城墻夯土輪廓。唐代鐘離縣城位于今鳳陽縣臨淮關(guān)鎮(zhèn)。石刻中提到的縣令李容等人于史不載。值得注意的是,管康侯再次出現(xiàn),此人可能是鐘離本地人或是縣屬佐吏。
1.3 唐會昌五年石刻
石刻內(nèi)容如下:
隴西郡李叔簡、河南郡丘矩同奉:唐會昌乙丑歲皇帝大廢佛祠紀(jì)茲泉石,九月一日刻。
楷書?!皶页髿q”即會昌五年(845)。隴西李氏在重視門第的唐代屬于名門望族,唐代皇室即出自此門,但自中唐之后,郡望攀附的現(xiàn)象越來越常見,李叔簡本人于史不載,事跡不可考。河南郡是唐代丘氏三大郡望之一,丘矩本人史事不可考。
值得注意的是,本篇石刻中記載了一件中國佛教史上的大事,即“會昌滅佛”。“會昌”是唐武宗李炎的年號,唐武宗于公元841年即位,在會昌四年(844)七月“敕并省天下佛寺”③,次月在制書中提及“其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余所,還俗僧尼二十六萬五百人,收充兩稅戶,拆招提、蘭若四萬余所,收膏腴上田數(shù)千萬頃,收奴婢為兩稅戶十五萬人”④,可見此次滅佛規(guī)模浩大,禪窟寺可能毀于此時,而李書簡、丘矩二人特刻石記錄此事。
據(jù)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三峰山禪窟寺源流碑記》⑤,禪窟寺在唐代有石塔題名“義空”。考唐代確有僧人法名義空⑥,活躍年代約在唐憲宗至宣宗時期,曾于會昌二年(842)以后東渡日本。據(jù)梁文力考證,義空自日本歸國后活躍于蘇州地區(qū)且可能最終在那里圓寂,不太可能出現(xiàn)在鐘離;而《三峰山禪窟寺源流碑記》則稱義空為“唐則天朝之譯經(jīng)法師”,則唐代似有兩名義空僧,武則天時期的義空未知所本,二者之間是否有混淆尚需考證。
李叔簡、丘矩在刻文中稱“同奉”,反映二人可能心向佛法,在禪窟寺被毀后不久來此紀(jì)念。會昌四年(844)的滅佛運動并非武宗的一時之舉,查諸史料可知滅佛政策幾乎貫穿武宗一朝,但廟堂與江湖圍繞滅佛與向佛的互動博弈在此方石刻中隱約可見⑦。會昌六年(846)武宗去世,唐宣宗登位后重新興佛。
2 宋代
玉蟹泉現(xiàn)存可識讀的宋代石刻共有7處。
2.1 趙倚題、姑蘇僧希明刻的律詩一首
石刻內(nèi)容如下:
留題禪窟寺禧老方丈,大理寺丞知定遠縣事趙倚
擇得開山地,寂然安住心。
兩軒青暉合,一榻白云深。
夜講來巖虎,晨齋噪野禽。
欲尋棲隱處,只此是雙林。
元豐庚申歲五月念六日。
姑蘇僧希明書。
楷書。此詩作于北宋元豐庚申歲(元豐三年,1080年)五月二十六日,這篇石刻首次提到了“禪窟寺”三字。作者趙倚自題身份為“大理寺丞知定遠縣事”,大理寺丞和知定遠縣事分別為趙倚的官階和差遣官。宋初大理寺丞為從六品階官,則此時趙倚雖領(lǐng)定遠知縣,實際上是從六品官階,這與定遠為望縣之地縣格相符。
這首詩的前兩句描寫了禪窟寺的自然環(huán)境,寺臨兩山之間,青山白云掩映之下,是一處安心修禪的秘境。第三句的前半句運用佛教中“伏虎”典故贊譽禪窟寺僧人佛法的高妙,后半句則在頌揚僧人修法之刻苦。作者在詩的最后將禪窟寺比作釋迦牟尼涅槃成佛的地方,首尾呼應(yīng),表達了作者恬靜禪意的心情。
2.2 唐領(lǐng)等在紹圣二年的記游題刻
石刻(圖2)內(nèi)容如下:
郡倅唐領(lǐng)振之從事李澤慶仁紹圣二年九月二十六日同游。
楷書。紹圣二年即公元1095年,郡倅為州郡長官的佐官,在宋代一般為通判,則唐領(lǐng)應(yīng)為時任濠州通判⑧。唐領(lǐng)及李澤事跡于史不載。
2.3 丁慶記游題刻
石刻(圖3)內(nèi)容如下:
知縣事丁慶春常紹圣二年十月望日起(趙?)郡回獨游。
楷書。從字面來看,丁慶應(yīng)為某縣知縣,他應(yīng)自某郡議事之后回縣路上獨自游玩了禪窟寺。北宋濠州州治在鐘離,即今鳳陽縣東北臨淮關(guān)鎮(zhèn),當(dāng)時濠州領(lǐng)鐘離、定遠二縣⑨。宋代習(xí)慣稱州府駐地后加“郡”字,則刻文中提到的郡應(yīng)為鐘離縣,如此可知丁慶應(yīng)為定遠知縣,這篇刻石是他自州治鐘離返回定遠時在山中游玩所記。
2.4 唐領(lǐng)等在紹圣三年的記游題刻
石刻內(nèi)容如下:
晉昌唐領(lǐng)振之,東平呂希直清天,魯國曾諶青誠甫,汝南周知微明老,紹圣丙子三月二十四日同游。
楷書。紹圣丙子年即紹圣三年(1096),題刻中所見人名于史無查。
2.5 宋人記游題刻
石刻內(nèi)容如下:
陳留□□□自濠上□檄往鳳陽回太平興國□□大觀四年□月十一日。
篆書。太平興國是北宋太宗使用過的年號,使用時間為976至984年,大觀是宋徽宗年號,大觀四年為公元1110年,二者時間跨度有百余年,似不應(yīng)該出現(xiàn)在同一石刻中。筆者認(rèn)為此處“太平興國”后缺二字應(yīng)為“禪院”。查《四庫全書》所錄南宋王象之著《輿地紀(jì)勝》佚冊《輿地碑記目·卷二·濠州碑記條》可知,“唐張皓《禪窟寺碑》在定遠西北三十里太平興國禪院”⑩。宋代有賜年號給寺觀作為名字的慣例,如汴梁的開寶寺、景德寺等k。王象之為南宋中期人,此時淮南尚未被金朝控制,王象之對該條信息的把握應(yīng)較為準(zhǔn)確。同時從該條目中可知,似早在唐代就已有禪窟寺之名。考唐代確有張皓,貞元元年(785)進士,不知王象之所提張皓是否即此人l。
2.6 李德充記游題刻
石刻(圖4)內(nèi)容如下:
政和三年六月一日,洛陽李德充公實攜家同游是寺。
行楷。北宋政和三年即公元1113年,李德充于史不載。
2.7 王元紀(jì)記事題刻
石刻(圖5)內(nèi)容如下:
王約(杓?)元紀(jì)以職事行山,宣和癸卯歲除前六日,朝發(fā)清福飯于蓮社,暮宿禪窟。
住山賜紫師旦立。
行書?!靶凸锩畾q除前六日”即宣和五年(1123)十二月二十五日。王元紀(jì)因為公事在山間趕路,在題刻中簡要介紹了自己一天的行程,仔細推敲可以發(fā)現(xiàn)“清?!薄吧徤纭钡鹊孛坪醵己头鸾逃嘘P(guān)。佛教在唐宋時期逐漸下沉至世俗生活,其中重要的一項就是參與民間節(jié)日活動m。例如,宋人孟元老曾記述每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交年,都人至夜請僧道看經(jīng)”,“都人”指東京汴梁居民n。王元紀(jì)在小年后一天因公到山,順路拜訪禪窟寺的舉動可能也與此習(xí)俗有關(guān)。關(guān)于“賜紫”,武則天曾賜僧人紫衣以示尊崇o,宋初太祖召見沙門洪蘊時亦曾“賜紫方袍”,至真宗景德二年(1005)始成定制p。王元紀(jì)、師旦于史不載。
3 清代
3.1 順治年間題刻
石刻內(nèi)容如下:
順治□年記,洞右東坡書回(?)字韻數(shù)余字,雖全章殘缺,存名賢遺韻山川生色,為遮(庶)子磨去,笑談古今。
楷書。作者及鑿刻時間不詳。從內(nèi)容來看,玉蟹泉石刻在清初就殘缺不堪,可能存在人為破壞因素。
3.2 康熙二十九年朱輪詩刻
石刻內(nèi)容如下:
三月鷹啼花滿山,天風(fēng)飛暖樹無間。
不知洞里何年月,石自嵯峨水自潺。
康熙二十九年三月三日,鐘離郡桐庵朱輪題詩,毗陵龔伯萊,古越邵弘堂,濠人張國繡,瑋日暉,史策,陳亮采,張荃,高溶,黎化千,子錕、鏻,侄□智文、鑣同游。
住持弘法□門德遺 李苯書。
楷書??滴醵拍辏?690)三月,仲春時節(jié)朱輪等人到此游玩并作詩刻石。題文中可見到的人名有16個,其中可考者有邵弘堂、陳亮采。邵弘堂事跡散見于《浙江通志》《四川通志》《貴州通志》等書,綜合可知此人是浙江余姚人,康熙八年(1669)己酉科舉人,康熙三十五年(1696)任四川儀隴知縣,康熙四十一年(1702)后出任貴州獨山知州q。陳亮采事跡亦散見于《浙江通志》《四川通志》《福建通志》等書,綜合可知此人是浙江海鹽人,出身監(jiān)生,先任福建建陽縣尉,后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任四川慶符縣知縣,在任期間曾重建慶符縣學(xué)r。
3.3 朱輪記事題刻
石刻內(nèi)容如下:
唐會昌乙丑五年至大清康熙庚午年,計八百八十二年。前賢石刻,代遠字蝕,余鳩工鏨之,后覽者幸如余志。朱桐庵識。
康熙庚午年即康熙二十九年(1690),朱桐庵亦即上篇石刻中的朱輪,這兩篇石刻可能是同時鑿刻的。“唐會昌乙丑五年”即上文提到的第三篇唐代石刻,刻于會昌五年(845),二者相差845年,與刻文中的882年有出入,細考之可知刻文混淆了會昌五年與元和三年(808)的石刻。從刻文可知,到康熙時玉蟹泉石刻因年代久遠,有些刻字出現(xiàn)剝蝕情況,由朱輪組織過人對其進行了一次重修,并希望后來者還能賞玩這些刻銘。
4 關(guān)于“玉蟹泉”三字是否為蘇軾所書
今址玉蟹泉景點上方刻有行書“玉蟹泉”三字(圖6),左下角落款為“東坡居士書”,歷來有人認(rèn)為是蘇軾來此游玩之時所書。地方志書如康熙《鳳陽府志》等也認(rèn)為是蘇軾來此游玩之后將“蟾窟”改為“禪窟”s。但是查詢蘇軾的文集著述,都沒有關(guān)于游玩禪窟寺和題刻玉蟹泉的記載。筆者認(rèn)為關(guān)于此處石刻是否為蘇軾所書尚有探討的空間。
蘇軾一生宦海浮沉,足跡遍布半個中國,他也愛好佛老,我們從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許多談佛論道的詩詞。玉蟹泉與禪窟寺在宋代屬濠州,蘇軾也曾兩度經(jīng)過濠州并留下詩作。
熙寧四年(1071),蘇軾因與新黨不和,自請外任,七月赴任杭州知州,九月至潁州拜訪退隱在家的歐陽修t。十月初蘇軾順淮水而東,其間縱游涂山、彭祖廟、逍遙臺、觀魚臺、虞姬墓、四望亭等史跡,寫下《濠州七絕》u?!短K軾文集》及《蘇軾年譜》記載此事甚詳,但沒有蘇軾游覽禪窟寺與玉蟹泉的記載v。仔細察看這七處景點,發(fā)現(xiàn)它們都在淮河岸邊,禪窟寺與玉蟹泉離淮河較遠,考慮到蘇軾此時在赴任途中,不太可能棄船入山,十月中旬他已抵達山陽(今江蘇淮安市)。另一個證明“玉蟹泉”石刻不是書于本次的證據(jù)是蘇軾自號東坡居士是在元豐四年(1081),熙寧四年(蘇軾還未自稱東坡居士w。
元祐七年(1092)正月,蘇軾在潁州知州任上接到調(diào)任揚州知州的同知。三月初蘇軾取淮水而東,其間雖然也有描寫荊山、涂山的詩作,但是這次的旅程顯然也很匆忙,更不可能深入距離淮河數(shù)十公里之外的禪窟寺?,F(xiàn)存玉蟹泉蘇軾題刻是后人從蘇軾書法中摘錄拼湊而成,“玉蟹”與題款“東坡居士書”這幾個字都出自蘇軾傳世書法《中山松醪賦》x,“泉”字出處暫時不可考。
從以上證據(jù)可知,蘇軾游題禪窟寺及玉蟹泉的活動應(yīng)為后人附會,現(xiàn)存署名東坡居士的題刻可能是清人在修復(fù)重鑿玉蟹泉石刻時根據(jù)方志文獻記載的發(fā)揮之作。
5 總結(jié)
從以上考證可知,禪窟寺最早大概可以追溯至唐代中期,在宋代可能并用“禪窟寺”和“太平興國禪院”兩個名稱。由于禪窟寺是濠州地區(qū)重要的自然與人文景觀,自唐以后不斷有文人、官佐前來游覽參觀并在此留下題刻,在北宋時期其主持曾有“賜紫”之事跡,可見當(dāng)時也曾為一方佛寺之盛。明代永樂、清代康熙年間均曾重修此寺,清人朱輪還曾對前代刻石修鑿過。玉蟹泉石刻填補了皖東石刻遺存的空白,是江淮地區(qū)重要的文化遺產(chǎn),有著極為豐富的歷史內(nèi)涵與審美價值。
注釋
①高鶴,等.嘉靖定遠縣志:卷四:寺觀[M].刻本.1535(明嘉靖十四年).
②滁州市文化和旅游局.滁州市文物志七:鳳陽卷[M].合肥:黃山書社,2021:54.
③劉昫,等.舊唐書:卷十八:武宗本紀(jì)[M].北京:中華書局,1975:604.
④劉昫,等.舊唐書:卷十八:武宗本紀(jì)[M].北京:中華書局,1975:605-606.
⑤孫祥寬.鳳陽縣名勝大觀[M].合肥:黃山書社,2005:401-403.
⑥梁文力.9世紀(jì)中葉的渡日唐人與晚唐蘇州的海外貿(mào)易:以《高野雜筆集》所收義空相關(guān)書狀為中心[C]//劉迎勝.元史及民族與邊疆研究集刊:第三十九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91-105.
⑦李谷喬.試析“會昌法難”與唐末禪宗的勃興:基于塔銘文獻的視角[J].古籍整理研究學(xué)刊,2015(4):81-86.
⑧龔延明.宋代官制辭典:通判某州軍州事條[M].北京:中華書局,1997:535.
⑨脫脫,等.宋史:卷八十八:地理志四[M].北京:中華書局,1977:2184.
⑩王象之.輿地紀(jì)勝:卷三[M].北京:中華書局,1992:5052.
k汪圣鐸,馬元元.北宋的年號寺觀[M]//姜錫東,李華瑞.宋史研究論叢:第八輯.石家莊:河北大學(xué)出版社,2007:287-305.
l劉昫,等.舊唐書:卷七十六:貢舉中:制科舉條[M].北京:中華書局,1955:1389.
m董德英.神圣與世俗:宋代佛教節(jié)日與節(jié)日生活[J].杭州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8,40(5):82-88.
n孟元老.東京夢華錄箋注:卷六:十四日車駕幸五岳觀[M].伊永文,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584.
o董立功.唐代僧人獲賜紫衣考[J].世界宗教研究,2013(6):45-54.
p脫脫,等.宋史:卷一一二:禮志十五:嘉禮三[M].北京:中華書局,1975:2672;脫脫,等.宋史:卷四六一:方技上[M].北京:中華書局,1975:13510.
q嵇曾筠,等.(雍正)浙江通志:卷一百四十三:選舉[M].刻本.1736(清乾隆元年);黃廷桂,等.(雍正)四川通志:卷三十一:職官中[M].刻本.1736(清乾隆元年);鄂爾泰,等.貴州通志:卷十八:職官[M].刻本.1741(清乾隆六年).
r嵇曾筠,等.(雍正)浙江通志:卷一百一十八:職官八[M].刻本.1736(清乾隆元年);黃廷桂,等.(乾隆)四川通志:卷五中:學(xué)校[M].刻本.1736(清乾隆元年);郝玉麟,等.(乾?。└=ㄍㄖ荆壕矶撸郝毠侔薣M].刻本.1737(清乾隆二年).
s耿繼志,等.鳳陽府志:卷三十七:藝文三[M].刊印.1665(清康熙四年).
t孔凡禮.蘇軾年譜:卷十:熙寧四年九月條[M].北京:中華書局,1998:210.
u孔凡禮.蘇軾年譜:卷十:熙寧四年十月二日條[M].北京:中華書局,1998:212.
v蘇軾.蘇軾詩集合注:卷七[M].馮應(yīng)榴,輯注.黃任軻,朱懷春,點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59-265.
w孔凡禮.蘇軾年譜:卷二十:元豐四年五月條[M].北京:中華書局,1998:508.
x劉正成.中國書法全集:第33卷:蘇軾卷[M].北京:榮寶齋,1991:337-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