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主題教育是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開展主題教育的具體過程中,激發(fā)和培育學生的主體自覺要從激發(fā)學生政治自覺、理論自覺、思想自覺、行動自覺等方面入手,從而真正將學生培養(yǎng)成具有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zhí)行力的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關鍵詞】主題教育 成果 主體自覺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新征程上,需要將主題教育的內容全面貫徹到學校的教育教學中去,將學生培養(yǎng)成為具有主體自覺的人,從而在學習和生活中自覺將黨的思想理論轉化為學生堅定理想、明確人生方向、錘煉本領的強大力量。主體自覺是“人把自己的生命活動本身變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識的對象”。主體認同是主體自覺的核心,體現(xiàn)了主體對如何認識自我、如何認識個人與他人關系的深刻回答,既是人對自身能動性和實踐行為的自我意識,又是人內在的自我發(fā)現(xiàn)和自我解放,還是人外在的自覺指向和自我實踐。從人的活動角度看,主體自覺總體上可以劃分為認識自覺與實踐自覺。結合主題教育的任務和特點,可以將主體自覺分為政治自覺、理論自覺、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四個方面,這也正是主題教育進校園的要求和實現(xiàn)路徑。
一、政治自覺:以堅定的政治立場落實主題教育的要求
立場是人認識和處理問題時所持的利益立足點,表現(xiàn)為人對問題的看法、觀點和應對方式等。青少年正是形成并鞏固政治立場的關鍵時期,學生“認識什么”“相信什么”“堅持什么”都與自己的立場有關。當前,學校培育學生的政治自覺,最根本的就是要培育和增強學生的政治判斷力。增強政治判斷力,就要以國家政治安全為大、以人民為重、以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本,增強科學把握形勢變化、精準識別現(xiàn)象本質、清醒明辨行為是非、有效抵御風險挑戰(zhàn)的能力。學生的政治判斷力集中表現(xiàn)在對政治立場和政治方向的堅定上,對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政策有準確的理解和把握,能主動抵制錯誤的思想和言論,在大是大非面前始終與黨和國家保持高度一致。政治自覺作為一種意識狀態(tài),涵蓋著時代認同、國度認同、文化認同和責任認同等要素。一個具有政治自覺的人,必然有著堅定的政治立場,其言行表現(xiàn)的內核就是政治認同,這是基于正確的政治判斷之后在政治認知與政治實踐上的主體表征。
培育學生的政治自覺,需要從三個方面入手。其一,從學生外在所接觸的內容上看,要用正確的理論吸引和熏陶學生。要給學生多維度呈現(xiàn)黨和國家最新的理論成果及其實踐成效,讓學生全面感知黨和國家的發(fā)展變化及其背后的理論支持,從而為學生政治理想的塑造提供理論上的引領。一旦學生在人生理想上得到正確的政治理論指引,人生理想中的政治理想就有了正確的內容,政治自覺就有了主體內在認知的保障。就新時代的青年學生而言,需要在學校逐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主要內容,這是當前主題教育進校園的核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實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作為肩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只有自覺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才能確立其堅定的政治立場,為走向社會和成為優(yōu)秀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打下良好的基礎。學??梢岳盟枷胝握n或者歷史課講述不同階段黨所面臨的不同歷史任務及提出的指導思想,讓學生在縱向上建立起“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歷史脈絡,并在歷史脈絡中確立起黨的理論演進脈絡,直觀感受到黨的理論的與時俱進品格,多角度理解新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內在理論邏輯與實踐邏輯,從而確立起對黨及黨在新時期的指導思想的全面認同。其二,要發(fā)揮一些典型事件及先進人物的感召作用,學生在這些事件及人物的影響下,會對政治理論及其政治實踐有具體的感知,從而為強化政治判斷提供實踐支撐。其三,政治自覺是一種自我內在使命的覺醒,教師要給學生政治體驗和反思的機會,從而覺悟自己作為“政治人”的正確選擇和方向。“人從做充滿良知正義的‘倫理人’到市民社會的‘理性人’,再到現(xiàn)代社會的‘政治人’,從人格培育到國格培養(yǎng)、從被時代牽引到引領時代的演進過程都是人自身發(fā)展規(guī)律的彰顯?!睂W生的社會身份及其相應的責任意識是不斷覺醒的過程,學??梢酝ㄟ^角色扮演、社團活動、時政演講、社會實踐等渠道為學生創(chuàng)造政治體驗及反思覺醒的契機,從而讓學生在多樣的體驗中提高政治自覺。
二、理論自覺:做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的學習者和踐行者
理論自覺是指學生對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的自主學習及主動實踐的思想狀態(tài)。擁有理論自覺的學生能夠較好地處理好已有經驗與理論習得之間的沖突,通過理論上的自我提升不斷縮小個體經驗與理論學習之間的差距,并逐步將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融入到自己的認知體系中,形成自己新的認識視域。學生通過對黨的理論的全面學習和吸納,能帶來思想上的提升和認知上的飛躍,能在不同的成長階段較好地將理論融入到生活中,成為解釋現(xiàn)實世界的話語資源和實踐向導。學生一旦過上“有理論的生活”,理論自覺就逐步形成了。
學生對黨的先進思想和理論的自覺,最集中的表現(xiàn)及要求就是提高政治領悟力。政治領悟力在當前主要集中表現(xiàn)為對黨的大政方針的掌握程度、對黨中央精神的覺悟深度、在思想認識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政策是黨中央立足全局進行的系統(tǒng)謀劃和戰(zhàn)略決策,“黨中央是大腦和中樞”,擁有理論自覺就是自覺在思想上全面體認黨中央執(zhí)政興國的政治導向,確保在思想和行動上與黨所關注、所強調、所要求的內容達成統(tǒng)一。
培養(yǎng)學生的理論自覺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其一,需要結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情況進行恰當的理論引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有著豐富的內涵。學校要根據學生年齡階段的特點,有針對性地組織和安排相關內容及其呈現(xiàn)方式,為學生循序漸進理解和掌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打下良好的基礎。從學段上來看,小學階段重在通過思想啟蒙讓學生初步形成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祖國和人民的意識,初中階段就要將政治覺悟與道德規(guī)范的培養(yǎng)進行進一步地強化,高中階段則強調通過對黨的理論的學習和理解,形成政治認同,為個人的社會化打下良好的基礎。其二,要為學生將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去提供條件。實踐是理論的根基和生命力長存的源泉,學生在理論上的自覺除了在認識上建立起理論認同外,根本上是要將理論與實踐貫通起來。如“以人民為中心”這一思想,如果只是進行概念或理論的推理與演繹,學生無法有直接的感受和體驗,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或者布置假期社會調研任務,讓學生真正感受到黨組織及其成員在思想和行為上的先進性,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種理論實踐的生活場景,讓學生對理論的學習由知道“是什么”走向理解“為什么”,進而在實踐中學會“怎么辦”和“怎么樣”。其三,理論自覺還需要激活學生學習理論的動機,這是主題教育進校園的關鍵所在。心理學已揭示,動機是引發(fā)和維持人的行為的內在力量,而動機的形成離不開主體的需要。有研究者進一步指出,動機主要源自主體的需要和價值兩個因素,其公式為:動機=需要×價值。這意味著激發(fā)和調動學生理論學習的動機既要關注其內在的需要,即讓學生的生活與理論產生真正的關聯(lián),才能讓理論的學習成為學生內在的需要;同時要讓學生在理論的學習過程中有獲得感和成就感,讓學生在理論學習中習得看待事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由此,理論自覺就轉化為學生的理性自覺,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成為學生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主題教育進校園就有了理論自覺的主體基礎。
三、思想自覺:始終保持對黨的理論的全面認同
政治自覺和理論自覺在個體認識領域最集中的表現(xiàn)就是思想自覺,如果說政治自覺和理論自覺還具有“外在化”要求的特點,思想自覺則是一種自主選擇后的內化,是政治自覺與理論自覺在主體認識上的完整體現(xiàn)。從學生的角度看,思想自覺的形成表現(xiàn)在認識到黨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領導作用,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真正理解“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
思想自覺的本質是一種理論認同后的認識傾向,其內核在于個體的價值認同,即學生對理論存在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有全面的理解和確認。這種價值認同既涉及對理論現(xiàn)實作用的肯定性評價,也涉及對理論未來生命力的確定性預期,在此基礎上,學生逐步形成基于黨的理論指導下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標準,最后形成正確的人生理想和堅定的個人信仰。
青少年學生思想自覺的形成需要經歷“價值確認—意義關聯(lián)—情操升華”這三個階段的過程。從價值確認上來看,青少年理解黨的理論有一個由理論的表層到內層的過程。理論的表層就是理論的話語體系,如果對理論的了解只停留在表層,就頂多稱得上“知道理論”,還沒有真正理解理論的深刻內涵;而進入理論的內層是通過理論的話語體系掌握理論的價值,對理論存在的原因及價值有全面的認識,這是對理論由“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過程,即掌握理論。如對改革開放理論的學習,如果學生只是在結論上記住“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其對學生思想認識的提升是有限的。這樣的話語資源并沒有真正轉化成為學生的思想資源,而學生一旦能夠結合我國改革開放帶來的變化來理解改革開放在我國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改革開放的相關理論就由“他人的結論”轉變?yōu)閷W生自我的認識。對黨的理論在價值上的確認只是青少年形成思想自覺的初級階段,更重要的是要將黨的理論的內在價值轉化為個體的意義,即學生與理論的價值發(fā)生關聯(lián),將理論對世界的“應然價值”轉化為主體自我所體驗到的“實然價值”。這種價值體驗在人的精神世界就轉化為一種意義體驗,即學生感覺到理論的社會價值跟自己切身關系。學生對黨的理論在價值確認上是明確理論“為什么”,而意義確認則是明確自己“該怎么樣”。同樣以改革開放理論的學習為例,學生在確認了這一理論后,如果能夠進一步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對理論進行演繹,將理論進行生活化的詮釋和解讀,這個時候,理論就真正成為學生思想世界中“我的理論”,理論與個人之間的隔閡被打破了。有了這兩個環(huán)節(jié)的轉化,學生對黨的理論就逐步實現(xiàn)由認知到情感的升華,隨著情感認同的強化,學生對黨的理論就有了確定性的認可,黨的理論也就成為學生認知和行為的思想指南。一旦這種思想指南全面形成,黨的理論就逐步成為學生的政治信仰。擁有思想自覺的學生,就是將理論作為自己精神世界的資源和武器去認識社會,從而由傳統(tǒng)的“人的理論學習”轉變?yōu)椤皩W習理論的人”,學生不是為了學習理論而存在,理論是為了學生更好地生活而存在,學生因為有了理論的武裝實現(xiàn)了認知的迭代升級。學生通過不斷對黨的理論的學習,政治理論知識就逐步轉化為政治立場和政治信仰。從這個角度看,學生基于黨的理論基礎形成的政治信仰是思想自覺的最高形式,是學生成功改造主觀世界的主要標志。
四、行動自覺:將主題教育的成果落實到實踐中
教育的成效在于“以文化人”,社會性的價值以教育為主要路徑進入個體精神世界,通過個體精神世界的自主轉化變成學習者潛在的力量,而一旦這種潛在的力量在恰當的情境下自如地運用出來,教育所追求的“自覺性”就順利完成。行動自覺正是個體接納社會性的價值并將其融入自己的行為習慣,其實質是一種政治執(zhí)行力。主體自覺在外在行為上表現(xiàn)為行動自覺,政治自覺、思想自覺、理論自覺是對主體接受主題教育后內在精神世界表征的描述,行動自覺則是個體在參與現(xiàn)實世界時的行為特質。
從黨的思想和理論的主體達成角度看,行動自覺是“基于理論指導的行為”與“基于行為達成的理論”的統(tǒng)一,其內核在于學生的行為是一種依靠理論指導而樹立起來的行為,是理論在個體身心上的直觀反映。黨的理論在個體行為上既有規(guī)范性要求,也有方向性指引,行動自覺則是將這種規(guī)范與方向轉化為行為的內容。
具體來看,培育學生的行動自覺,本質上就是激發(fā)學生自覺踐行黨的理論的主動性。人的行動遵循的是解釋的邏輯與行動的邏輯的統(tǒng)一。從人行動的解釋系統(tǒng)上看,人對自己的行為會有一個理性的考量過程,即對“為什么要做出某種行為”進行全面的判斷,從而形成內在的行為趨向。行動的邏輯則意味著人在解釋的邏輯基礎上會進一步尋找支持行為成為現(xiàn)實的情感的力量,并進一步對自己做出某種行為進行理性的確認,最后達成“我該如何行動”的內在導向。可見,人的行為所遵循的解釋邏輯與行動邏輯,都以人的理性判斷和抉擇為前提,培養(yǎng)學生的行動自覺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思辨能力。
在對黨的理論的學習中,一方面要讓學生掌握理論所傳導的世界觀,另一方面要讓學生掌握世界觀背后的方法論,使學生的理性思維得到訓練,逐步能夠比較嫻熟地運用理論闡釋現(xiàn)實生活,讓黨的理論成為學生精神世界的重要源泉。從主題教育進校園的角度看,行動自覺的養(yǎng)成首先需要為校園生活提供政治話語資源,以確定個體和群體理解世界的框架。這個過程遵循的是“解釋的邏輯”,黨的理論既是解釋的前提性條件,也是解釋的結果性導向。其次要為校園生活中的個體和群體提供行動的指導。這種行動指導既表現(xiàn)在行動軌跡的明確上,也表現(xiàn)在行動方式的選擇上。這正是主題教育進校園在“行動邏輯”上的要求和體現(xiàn)。如學生在學習“總體國家安全觀”的相關理論時,當學生能夠從“是什么”“為什么”的角度理解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內容和意義,該理論在學生認知中遵循的就是“解釋的邏輯”。一旦學生能夠結合生活運用國家安全觀的理論指導自己“怎么做”及“該怎么做”時,“行動的邏輯”就成為主導。當這種主導成為學生行為的習慣和趨勢時,理論就成為學生的“自然知識”,行為自覺就全面生成了??梢?,一旦黨的理論深入學生的精神世界,學生對世界的回應就有了正確的方向,學生的行為就有了思想上的預備。有了思想的預備并不一定會做出與思想認識一致的行為,這就是常見的“知行不一”的情況,此時需要的是人的情感對行為進行再次確認和維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革命傳統(tǒng)教育要從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識灌輸,又加強情感培育,使紅色基因滲進血液、浸入心扉,引導廣大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因此,學生行動自覺的最后完成需要激活學生的情感系統(tǒng),讓學生在習得黨的理論過程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這就需要將黨的理論融入到真實的社會情境中,使學生在情境中彼此互動,對黨的理論逐步產生共鳴,由共鳴產生共情,由共情進而實現(xiàn)價值上的共享,達到“寓情于景”“寓景于情”的良好學習狀態(tài),學生才會自覺將黨的理論融入到行動中,行動的自覺性才能得以真正生成。
綜上,主題教育進校園的完成需要以主體自覺作為保障,其中政治自覺是前提,理論自覺是支撐,思想自覺是保障,行動自覺是目的。全面培養(yǎng)具有主體自覺的學生,是主題教育進校園的目的所在,也是培育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應有之義。
(作者單位: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教學研究所 責任編輯:王振輝)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86.
[2]習近平.論教育[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4:112,141.
[3]劉文林.提升青年學生“政治三力”的價值內涵與實踐進路[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3(03):7-9.
[4]張峰.新時代青年政治信仰培育研究[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8,10(03):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