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練、賽”一體化教學是落實“教會、勤練、常賽”要求的具體路徑,可以在轉變傳統(tǒng)體育與健康教學局面的同時,促使學生積極體驗各種活動,提升體育鍛煉認知、掌握體育運動技能、提高專項體育技能水平,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因此,
文章著重對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中“學、練、賽”一體化教學的實施進行了研究,并結合“小籃球:行進間直線運球”的教學內容闡述了“學”的策略、“練”的策略和“賽”的策略,希望提高體育與健康教學效果。
關鍵詞:小學體育與健康;“學、練、賽”一體化;實踐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1737(2025)07-0088-02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體育與健康課程應當以“教會、勤練、常賽”為基本,建立“體育與健康知識+體育基本技能+專項運動技能”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體驗相關的學、練、賽活動,讓學生建構良好的體育與健康認知,扎實掌握體育運動技能,提高專項體育技能,塑造健康身心,發(fā)展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yǎng)[1]。在《課程標準》的引領下,“學、練、賽”一體化教學走進了廣大體育教育工作者的視野,成為新時期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的一個熱門話題。
一、搭建支架,讓學生在“學”中掌握知識與技能
雖然學生是“學、練、賽”一體化教學的參與主體,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彰顯自我,但是,他們的體育知識與技能基礎薄弱、學習探究能力不強,在
“學”的過程中很容易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影響
“學”的效果。所以,無論是進行“嘗試體驗的學”,
還是進行“先學后教的學”,都需要教師進行引導。搭建支架是教師引導學生“學”的重要方式[2]。學生在學習支架的助力下會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目的明確且方式恰當?shù)亍皩W”,最終掌握體育知識與技能。
“小籃球:行進間直線運球”的教學以技術動作為主,需要學生學習、掌握行進間拍球部位和動作要領。對此,教師可以搭建多媒體支架,引導學生觀看微課,觀察視頻中教師的動作過程,試著分析動作要領。微課本身對小學生有極強的吸引力,所以他們會將注意力集中在視頻教師的動作上,認真觀看、分析,初步地建構直觀認知。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鼓勵他們在小組中分享、探討彼此的發(fā)現(xiàn),確定有疑議的地方,并利用自己的平板再次觀看微課,由此解決彼此的疑問,進一步強化已有認知。接著,教師可以搭建評價支架,鼓勵學生毛遂自薦,
登臺演示行進間直線運球動作,并與其他學生認真觀看,發(fā)現(xiàn)存在問題的動作,及時給予指導。基于提出的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再次觀看微課,彼此交流、討論,攜手解決問題。此外,教師也可以搭建圖表支架,呈現(xiàn)行進間直線運動的動作分解圖,同時鼓勵他們觀察、分析行進間運球時的拍球部位,助力學生進一步地強化已有認知。
二、形式多樣,讓學生在“練”中形成體育能力
“練”是師生在互動過程中進行的。傳統(tǒng)體育課堂上的“練”是枯燥的、機械的,而“學、練、
賽”一體化教學下的“練”是以實踐運用為導向的,形式多樣的[3]。學生可以通過“練”的過程內化學到的知識與技能,切實發(fā)展體育能力。這意味著,在“學”的過程結束后,教師要在尊重學情的基礎上,以發(fā)展體育能力為導向,組織形式多樣的練習活動。
在“小籃球:行進間直線運球”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先鼓勵學生進行自主練習,計時三分鐘。接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組內進行練習,讓他們認真觀察彼此的動作,發(fā)現(xiàn)其動作要領、拍球部位方面存在的問題,以互幫互助的方式解決問題。這樣,
大部分學生可以在鞏固行進間直線運球動作要領和拍球位置的基礎上,初步地發(fā)展運動技能。除自主練習外,教師也可以把握教育時機,依次組織難度不同的趣味練習活動,如“兩人一球,交換練習”活動,即兩人一組分別進行行進間直線運球練習。一方在從起點到達終點后,需將手中的籃球傳遞給同伴,由同伴在指定的區(qū)域內進行行進間直線運球。無論是哪一方進行行進間直線傳球,另外一方都要認真觀看,發(fā)現(xiàn)對方動作中存在的問題。在一輪練習后,學生需要互相指出彼此的問題,并提出解決建議。然后,學生可以開展下一輪的練習活動。在他們進行練習時,教師要盡可能地觀察每一個學生的動作,發(fā)現(xiàn)其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建議。這樣,大部分學生可以一次次地查漏補缺,從而內化學到的知識與技能。在規(guī)定的時間結束后,學生可以體驗“兩人一組繞著對方運球”等練習。
三、趣味實戰(zhàn),讓學生在“賽”中深化技能
“賽”是以“學”“練”為基礎的實戰(zhàn)活動,主要有單人比賽、雙人比賽、團隊比賽,可以進一步地點燃學生的課堂參與興趣,并讓學生在比賽過程中盡情地展示自己,遷移應用體育知識與技能,從而磨礪、精進體育技巧,強化體育技能[4]。不少學生還可以在此過程中形成規(guī)則意識、鍛煉合作能力、培養(yǎng)良好的思想品質[5]??紤]到“賽”的重要性,教師要在尊重學情的基礎上,組織多樣的趣味實戰(zhàn)活動,讓學生獲得“賽”的機會。
例如,在“練”結束后,教師可以組織“紅燈綠燈”實戰(zhàn)活動。在活動中,教師可以先組建四人異質小組,要求各組的第一名學生先運球到對面的20~25米處,并隨機拿起地上的一張紅、黃、綠牌,
站在原地將其出示給下一個學生。該學生要依據(jù)牌子上的要求做出相應的動作,然后延續(xù)第一個學生的做法,運球到對面的20~25米處,再引導第三名學生依據(jù)牌子上的提示做出動作。之后,第三名學生重復前兩名學生的動作,與第四名學生進行互動。最后,第四名學生運球回到隊伍中。在整個過程中,
運球動作不正確、沒有順利運球的學生要重新回到自己的起點進行運球。用時最少的一組為獲勝方,能夠得到一個獎勵。
接著,教師可以組織第二項實戰(zhàn)活動——搶斷球。教師可以先組建十人異質小組,要求學生走進指定的區(qū)域內,并分別派出兩名學生進行搶球,其他學生進行行進間直線運球。當運球學生被搶斷球后,需要與搶球人互換角色。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關注每個學生的動作,發(fā)現(xiàn)其中存在的問題,引導學生解決問題。這樣,全體學生都能嚴格遵守比賽規(guī)則,并因此正確地掌握動作技巧,最終強化技能。
四、結束語
“學、練、賽”一體化教學是新一輪課程改革背景下一種備受關注的教學方式。其強調將“學”
“練”“賽”融入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當中,創(chuàng)設出多樣的“學”的活動、“練”的活動、“賽”的活動,點燃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的積極體驗。學生會在體驗的過程中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進入學習知識與技能、內化知識與技能的良性循環(huán)狀態(tài)中,從而逐步提高認知水平和技能水平,增強學習效果。所以,
教師要善于實施“學、練、賽”一體化教學。在未來,教師要在運用已有經驗的同時,充分發(fā)揮出專業(yè)能力,探索并應用更多的、具有可行性的“學”的策略、“練”的策略、“賽”的策略,推動體育與健康教學的有效發(fā)展。
參考文獻
魏純.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小學體育“學練賽”一體化研究[J].考試周刊,2024(25):15-18.
劉林.新課標下小學體育與健康“學練賽”一體化教學探究[J].名師在線(中英文),2024(7):22-24.
李春芳.小學體育“學、練、賽”一體化教學的實踐與研究[J].新課程研究,2023(28):47-49.
張真.“學、練、賽”一體化視域下小學體育教學模式優(yōu)化策略[J].體育視野,2023(5):83-85.
翟宗鵬,郭永波.新課標視域下“學、練、賽”一體化教學的主要特征、現(xiàn)實問題及實現(xiàn)路徑[J].上海體育大學學報,2024,48(2):34-44.
作者簡介:陳小珍(1978.7-),女,福建邵武
人,任教于福建省邵武市實驗小學,教研組長,一級教師,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