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數學以研究數量關系與空間形式為主,教學內容多抽象、復雜。為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掌握數學結論與方法,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方式認識、理解和表達現實世界的本質、關系和規(guī)律,教師需提升小學數學教學質量。文章基于已有研究及教學案例闡述了情境教學法的內涵及其理論基礎,指出了情境教學法對于提升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應用價值,同時探索了以情境教學法提升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路徑。
關鍵詞:小學數學;情境教學法;教學質量;提升路徑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1737(2025)07-0079-03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提出,教學活動應注重啟發(fā)
式,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引發(fā)學生積極思考,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發(fā)現并提出問題,利用觀察、猜測、實驗、計算、推理、驗證、數據分析、直觀想象等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情境教學法符合《課程標準》要求,是推進傳統(tǒng)講授式教學向啟發(fā)式教學轉化的關鍵。教師應認識到情境教學法的應用價值,主動探索、合理創(chuàng)設并應用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在生動的情境中探索數學規(guī)律,經歷數學“再發(fā)現”的過程,發(fā)展質疑問難的批判性思維與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從根本上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
一、情境教學法概述
情境是現實世界在人頭腦中反映出來的產物,可以是一定時間內產生的事物,也可以是一定空間內發(fā)生的現象。通俗來說,情境即客觀事物在人腦中展現出來的具體情況。在教育學領域,情境通常指連接現實生活與學科教學內容的客觀現象,或對學生發(fā)展有促進意義的學習環(huán)境。情境教學法即以情境為媒介,通過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發(fā)展學生的心理機能來達到教學目的的一種教學方法。其具體表現為基于教學需要創(chuàng)設情緒色彩分明的、形象生動的教學情境,拉近學生與教學內容的距離,從而幫助其理解理論知識,掌握學科技能。
近年來,不少學者對情境教學法展開了研究并提出了獨特觀點。例如,鐘啟泉在《課程與教學論》一書中指出,情境教學法是教師基于真實事件、核心問題創(chuàng)造情境,驅動學生在探究情境、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建構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1]。李吉林在其著作《情境課程的操作與案例》中指出,情境教學法一般表現為:教師運用語言描述、課件展示等手段設計典型的場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由此可見,情境教學法一般被用于課堂教學,由教師結合課程教學內容、學生實際情況創(chuàng)設恰當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理解知識、掌握技能、發(fā)展思維。
二、情境教學法的應用理論基礎
(一)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重點研究如何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讓其從自己的角度感知世界,發(fā)展出對世界的理解,達到其自身可實現的最高境界。該理論的代表人物卡爾·羅杰斯認為,特定的心理氣氛因素對于促進學生學習具有關鍵作用,教師有必要尊重學生的學習情感,以學生為中心引導其進行“移情性理解”,使其在良好氣氛下主動地、持續(xù)地探索課程知識,實現有意義的學習。羅杰斯反對教師采用填鴨式教學手段強迫學生被動地、順從地學習枯燥的理論知識,主張教師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
驅動學生主動探索其認為重要的、有趣的知識[2]。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將學生的思想、情感、體驗與行為視作教學主體,為情境教學法的應用奠定了理論基礎。根據該理論,教師可以革新教學理念,基于“人本”思想關注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情況,同時基于教學需要創(chuàng)設真實、真誠的教學情境,從根本上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進而提升教學質量。
(二)情境學習理論
情境學習理論由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讓·萊夫教授提出,他指出學習具有社會性、實踐性特征,知識的意義、學生自身的意識與角色都是在學生與學習情境的互動、學生與他人的互動中產生的。教師在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時要注意將學生的身份和角色意識、生活經驗以及認知性任務重新回歸到真實的、融合的狀態(tài)中。情境學習理論強調對話的作用,認為對話是學習的本質,學生通過與情境、與他人對話經歷學習過程,掌握理論知識與學科技能。讓·萊夫與愛丁納·溫格在《情境學習:合法的邊緣性參與》一書中提出,教師要基于知識實際應用的真實情境呈現知識,將學與用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像專家一樣進行思考和實踐,使其在社會性互動、協作中實現有效學習[3]。根據情境學習理論,
教師可以在創(chuàng)設情境的基礎上提出問題、布置任務,要求學生應用學科知識和技能與他人合作完成任務,從而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
(三)“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
“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由心理學家維果斯基提出,該理論強調,學生在實際發(fā)展水平與潛在發(fā)展水平之間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教師應關注學生的
“最近發(fā)展區(qū)”,為學生提供具有一定難度的教學內容,增強學生的積極性,挖掘其潛能,驅動其超越
“最近發(fā)展區(qū)”而達到下一階段的發(fā)展水平,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下一個發(fā)展區(qū)的發(fā)展。此理論為情境教學法的應用提供了更多思考。教師可基于此理論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并在情境中融入具有一定難度的問題、任務,由此驅動學生基于已掌握的知識、技
能、經驗探索并解決問題,幫助學生超越學習現狀,
取得新的學習進展,進而達到新的發(fā)展水平。
三、情境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一)有益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與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法不同,情境教學法將現實生活中的趣味現象作為教學資源,依據學生的發(fā)展特征創(chuàng)設通俗易懂、簡單明了的教學情境,將抽象的數學原理、符號模型等轉化為易被理解的趣味現象,從而降低教學內容難度,提高學生的學習效能[4]。同時,生活中的趣味現象、引人入勝的童話故事、啟發(fā)性的益智游戲等均可作為情境創(chuàng)設的素材。教師在利用相關素材創(chuàng)設生活、故事、游戲情境時,可以引導學生從多元角度出發(fā)思索數學難題,
使學生發(fā)現數量與數量關系、圖形和圖形關系間存在的趣味現象,進而激發(fā)起研究數學的興趣。
(二)有益于促進學生的自主探究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情境教學法需要教師提前準備具有真實性、啟發(fā)性的教學素材,根據情境創(chuàng)設需要提供小棒、模型等學習工具,以便學生基于情境進行模擬操作。同時,情境教學法以“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為依據,要求教師借助富有難度的問
題、任務促進學生持續(xù)發(fā)展。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將具有一定難度的數學問題隱藏于教學情境中,以對話、交流等方式引導學生自主發(fā)現并探究問題,實現教學目標。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掌握了數學學習的主動權,能利用已有的數學知識、思想方法抽象問題本質,獲取問題答案,并積累數學探究經驗。教師持續(xù)應用情境教學法,可使學生的探究思維持續(xù)處于活躍狀態(tài),久而久之便能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數學結論及其現實意義、應用方法的學習習慣。
四、以情境教學法提升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實踐路徑
數學課堂情境包括與數學知識相關聯的實際情境、師生共同參與的實驗情境、借用童話或史實創(chuàng)設的故事情境、圍繞核心問題展開的問題情境等[5]。要想以情境教學法提升小學數學教學質量,教師需明確教學需求,基于教學內容特征合理創(chuàng)設情境,基于學生發(fā)展需要提供評價反饋。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立足實際,靈活運用教學素材創(chuàng)設情境,切實提高導入、教學、練習等環(huán)節(jié)的教學質量,最終促進學生的綜合發(fā)展。
(一)情境導入,激發(fā)興趣
導入環(huán)節(jié)是新課教學的首要環(huán)節(jié)。在此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設趣味教學情境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主動參與到師生對話、問題探究的過程中,進而提升小學數學教學質量。根據人本主義學習理論,教師需在教學前了解學生的真實生活,明確其興趣愛好,搜集相應的素材創(chuàng)設趣味教學情境,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到情境學習中。為保證情境教學的效果,教師還需借助諸如多媒體的信息化教學工具,完善情境細節(jié),激發(fā)學生興趣,驅動學生積極思考、發(fā)現和探索數學新知。
以人教版數學二年級(下冊)“圖形的運動(一)”
一課的教學為例。此課教學重點是軸對稱圖形的概念及其辨認,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圖形觀察能力。教師需觀察學生的日常生活,結合學生常見的軸對稱現象創(chuàng)設趣味情境,用以導入新課,如教師可先以“春天到了,萬物復蘇,許多人在公園里放風箏。老師也自制了一個風箏,大家來看看這個風箏怎么樣?”
引入,然后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燕子風箏的圖片,引導學生發(fā)現:燕子風箏的左翅、右翅都有紅色的圖
案;燕尾是剪刀形的,燕尾左右對稱……這時,教師可順勢引入軸對稱圖形的概念及特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情境體驗,強化認識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情境教學法時,教師需指導學生調動各種感官想象、思考、共情、感知教學情境,挖掘虛擬情境中隱藏的數學問題,應用熟悉的認知策略理解、建構學習情境。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可充分融入教學情境,產生與認知相矛盾的新問題。這時,教師再基于學生的質疑展開講解,
可以增強學生對數學原理的認識與理解。
以人教版數學三年級(上冊)“時、分、秒”一課的教學為例。為提高教學質量,使學生快速掌握時、分、秒的內涵,教師可結合現實事件創(chuàng)設情境,
引發(fā)學生聯想:“小明家距學校1 km遠,他從家走到學校大約需要多長時間?”該情境問題驅動學生應用熟悉的認知策略解決問題。例如有的學生說:“1 km
有10個100 m,小明走100 m需要90秒,走1000 m
大約需要900秒,也就是9分鐘。”這時,學生基于已有認知產生了新問題:“900秒等于9分鐘嗎?分鐘與秒之間是十進制嗎?”此時,教師再利用秒表、電子表等進行講解教學,說明時、分、秒的概念及其進制關系,可以增強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
(三)跟蹤評價,強化效果
學生獲取數學知識、提升數學能力、發(fā)展數學思維的過程是一個逐步深化的過程。應用情境教學法提升小學數學教學質量需要教師密切關注學生的知識學習、能力提升情況,及時給予評價反饋。在具體教學中,教師應提前設置教學評價標準,之后在創(chuàng)設情境、互動討論、延伸應用等教學環(huán)節(jié)觀察學生的行為表現及學習成果,結合評價標準評價學生的學習參與程度、知識掌握情況、能力發(fā)展情況等,幫助學生認識到自身問題,及時彌補不足。
以人教版數學四年級(上冊)“數學廣角——優(yōu)化”一課的教學為例。圍繞課程主題,教師可預先設計教學評價標準。例如,學生是否能在沏茶、烙餅等情境中體會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是否能主動尋找解決問題的最優(yōu)方法;學生是否能在情境中主動利用圖表、數據等工具進行觀察、對比,探索解決問題的最優(yōu)策略,體會優(yōu)化思想;學生是否能在情境學習中體會數學探究樂趣,養(yǎng)成持續(xù)探索的習慣。之后,教師再觀察學生在情境導入、師生對話、合作探究等環(huán)節(jié)的學習表現,給予相應評價,
指導學生認識到自身思維和能力發(fā)展的不足,促使其反思提高。
五、結束語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情境教學法有利于打破傳統(tǒng)講授式教學的桎梏,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數學教學活動中,積極思考,從而提升教學質量。教師要想發(fā)揮情境教學法的育人作用,需以人本主義學習理論、情境學習理論、“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為依據,
結合小學生的興趣、愛好、發(fā)展特征創(chuàng)設兼具趣味性、啟發(fā)性的教學情境,實現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自主探究等教學目的。在具體教學中,教師應合理設計并應用教學情境,并基于情境適時與學生進行對話交流,一方面升華學生的學習情感,另一方面完成數學知識與思想方法的有效滲透,從而切實提升小學數學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王云云.巧用情境教學法構建高質量小學數學教學課堂的方法分析[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3(12):105-107.
霍弈成.合理運用情境教學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J].小學生,2023(11):73-75.
趙遠.真實情境下的小學數學游戲教學路徑[J].天津教育,
2023(31):168-170.
龔曉娟.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情境的路徑[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3(19):44-45.
程祥.生活情境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3(29):83-85.
作者簡介:吳莉莉(1984.1-),女,福建莆田人,
任教于莆田市荔城區(qū)麟峰小學,一級教師,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