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實踐中,一名老師往往至少要教導一個班的學生。老師一般在一個班級或者一個年級都用同一個教學方案??墒?,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各有各的特性,這決定了在學習上,我們的學生會有不同需求。所以,要實施因材施教。在不能全面實施“因材施教”的情況下,分層教學是目前較為常用的選擇。分層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旨在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此外,近年來隨著“雙減”落地,分層教學成為解鎖“減負增效”的金鑰匙。小學語文是提升其他學科素養(yǎng)的基礎,也是教學改革的主陣地,因此,我們可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也采用分層教學法。
一、分層教學的實施步驟
(一)學生評估
分層分組,就是要把學生分出層次和組別來,然后再實行差異教學和差異輔導,其落腳點是學生。但是,在分層、分組之前必須先做一件事,那就是評估學生。學生評估可以從兩方面著手:一方面,做好前測、診斷。在新學期開始前,或者學期中,通過試卷考評、測試學生的能力水平。觀察測試項目包括:第一,語文能力,如語文基礎知識、寫作和表達能力、文章賞鑒和閱讀技巧等基礎知識;第二,大腦思維認知水平與記憶能力;第三,知行合一的能力。另一方面,建立學習檔案。評估完畢,利用得到的評估結果建立學習檔案(每人都有),隨后繼續(xù)跟蹤、評估和記錄學生的語文學習進展。同時,學生的層級并不是固定不變的,教師應結合學生學習情況的變化及時或定期進行調整。
(二) 分層分組
學生評估、建檔之后,將全班學生分層、分組。
首先,按照能力分組。根據(jù)所有人的語文能力分成幾組,可以是A組(提高層)、B組(中間組)、C組(基礎層)。其次,靈活調整。學生的學情不是固定不變的,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語文能力、認知與非認知能力,都處在變化過程中,作為老師,必須注意這些變化。在分組、分層之后,老師需要定期重新分層、分組,進步者進入上一層,退步者進入下一層或者停留在原來的層級,保證讓每個人都能處在合適的層次里學習。
(三) 設置分層目標
分層教學下要設置分層目標。課程教學一定有教學目標,漫無目的的教學活動是不存在的。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老師為所有學生提出的學習目標是一樣的。對學生分組、分層實施教學,教學目標也要有參差性,即學生分幾組,對應的就要設置幾個教學目標。設計分層目標要注意的是,每個目標都要聚焦各個層次學生的實際學情,教學目標要與實際相匹配。
(四) 制定教學方案
分層教學中,每個層次有每個層次的教學方案,即學生分成幾個層次、幾個小組,老師就要制定幾個方案。C組為基礎層,教學方案需要關注比較基礎的語文知識。B組為中間層,學習要求適當提高。A組提高層的學生語文能力強、語文成績好,學習任務要更有挑戰(zhàn)性。
采用多種教學方法。要設計或者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教學方法盡量有新意和生動有趣,聲光圖影有效結合,如講解、游戲、項目式學習、任務群、討論、學科融合等,讓每個層次、小組的學生都能遇到合適的學習方式。
(五)評估反饋
學生分層學習之后,要對學生做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小測驗(也可通過作業(yè)檢測)。學習測驗、評估結果出來之后,根據(jù)結果對學生層次和教學方案做出相應調整。
分層教學下要實行分層評價。針對性的學習評價與反饋能帶來一定激勵作用,分層教學的評價部分也要體現(xiàn)出差別,一般以教學目標參照標準。
二、分層教學的具體案例
分層教學是一種策略,我們在前文部分已經簡單介紹了分層教學的實施步驟,下面將介紹具體案例。
(一) 課堂學習:現(xiàn)代文閱讀
在小學階段,現(xiàn)代文閱讀是必修項目,小學語文教材中編錄了很多現(xiàn)代美文。在現(xiàn)代文閱讀教學中,可以進行分層教學。我們以人教版六年級課文《草原》為例。先進行班級測驗,確認全班學生閱讀能力差異明顯。隨后,分層分組,分成基礎層、中等層和拓展層。基礎層閱讀能力偏差,學習情況欠佳,理解能力有限。中等層有一定閱讀能力,掌握一些閱讀技巧,但分析歸納能力有限。拓展層熟練掌握語文閱讀技巧,閱讀能力強,并且擁有優(yōu)秀的分析和歸納能力,課下會自主閱讀、獨立進行深度分析。對于基礎層,主要培養(yǎng)基本的閱讀能力,對于中等層,則以歸納分析能力和寫作能力為主,至于拓展層,則是以提高創(chuàng)意寫作和表達能力為主要目標。
關于教學方案,先讓學生自主閱讀,然后一起朗讀。隨后,對三層學生提出不同的問題或者任務。比如,基礎層:課文寫了什么?草原的景、物、人給你什么印象?畫出描寫美景的句子,說一說用了什么修辭手法,美在哪兒?中間層:找出本體與喻體;找出關聯(lián)詞,進行造句;找出寫景物的句子,進行仿寫。拓展層:寫讀書感悟,寫創(chuàng)意作文,寫一篇短文;探索文章主題等。課堂上,在每次活動之后,都要由語文老師做活動總結,并鼓勵學生分享各自的閱讀感受和心得觀點。隨后,根據(jù)每個層次的問題回答情況或者任務完成質量,給出評價反饋。
(二)課堂學習:作文訓練
以小學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作文“ "讓生活更美好”為例,可以將學生分為三個層次進行分層教學。對于第三層學生(基礎層級),教師的要求可以相對低一些,主要訓練他們基礎的語言表達能力,能夠通順表達、邏輯正確;對于第二層學生(中等層級),教師可以要求他們運用更加自然的過渡句將每個事例巧妙地串聯(lián)起來,并學會運用對比手法突出“更美好”的特點;對于第一層學生(高等層級),則要求他們更有創(chuàng)造意識,在做到條理清晰、突出重點的同時,在過渡句體現(xiàn)寫作技巧并進行生動表達。通過這樣的分層教學實踐,可以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提高和發(fā)展。
(三)課后作業(yè):整本書閱讀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用比較大的篇幅描述“整本書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尤其是小學5~6年級的高年段教學中,“整本書閱讀”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學完書中課文之后,還要設置閱讀作業(yè),可以在語文作業(yè)中設置“整本書閱讀”。針對“整本書閱讀”,語文老師也可以分層教學,換言之,就是分層作業(yè)。
基礎層選中短小、精悍、有趣的現(xiàn)代文作為閱讀學習材料。比如,《小王子》《伊索寓言》《小英雄雨來》等。中等層,選用篇幅稍長、思想稍深一些的閱讀材料,比如,《西游記》《三國演義》等古典名著的精彩選段,《三打白骨精》《草船借箭》等,都適合中等層閱讀。拓展層,選擇文體較為復雜、篇幅更長一些的文章、書籍,比如《繁星·春水》《童年》《威尼斯商人》《紅樓夢》《草房子》《月亮和六便士》等。此外,在整本書閱讀教學中,如果所有人讀同一本書,那么,閱讀內容、閱讀方式要有所區(qū)別,以《紅樓夢》為例,基礎薄弱、閱讀興趣不強的學生讀經典片段,基礎好、興趣濃的學生適當增加對整本書的閱讀量,其中拓展層要讀完整本書。對于故事性強的書籍,如小說、童話、寓言等,倘若學生存在閱讀障礙問題,或者缺少對文字描寫的抽象理解思維能力,也可觀看動畫、影視資料。最后,讓基礎、中等、拓展三層學生以分組討論、寫書評等方式,研究分析書中人物、情節(jié)、寫作手法和思想主題等。對不同層次的閱讀作業(yè),語文老師同樣也給予針對性評價。
結語
“因材施教”由來已久,這是我們中國人自己的智慧理念。結合當前“雙減”要求以及學校師生比例情況,我們無法全方位實行“因材施教”,在此種背景下,分層教學應運而生。分層教學在尊重個性矛盾的基礎上,按照共性特征將學生分組、分層,然后給予差異化的教育,非但能滿足班級里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還避免他們做無用功,減少了課業(yè)負擔。所以,毋庸置疑,分層教學在小學語文學科里是有應用價值的。但是,在實際應用中,老師要注意靈活調整分層和教學策略,注意加強學生參與度,以適應教學過程中的各種新變化。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