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xiàn)代化教育背景下,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已成為推動學校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廣州市增城區(qū)荔城街第二小學通過開展“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項目,探索運用人工智能提升學校的智能教育環(huán)境建設水平,推動學校教育教學方式方法的變革,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賦能教師成長,達成人工智能與教育教學有效融合的新格局,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
一、推進人工智能項目調研,助推教師隊伍建設
項目實施之前,學校進行了前期調研工作。調研內容主要包括各學科師資情況及提升需求、學生各學科學習主要存在的問題、學校硬件支撐情況等。此外,學校還聯(lián)系支持單位到校進行調研。經過深入調研,發(fā)現(xiàn)學校教師隊伍建設方面存在不少待完善之處。
為了解決調研發(fā)現(xiàn)的問題,學校根據各學科的需求引入了部分人工智能工具和平臺,包括seewo教學功能運用、班級優(yōu)化大師、課堂教學智慧評價系統(tǒng)(CSMS)、一起作業(yè)、有道詞典筆等。這些工具和平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備課效率、課堂質量、作業(yè)效度,并且增強了后進生輔導效果、促進校本教研。
二、探索人工智能助手應用,提高教師工作效能
1.課堂大數據應用。為了更好地了解和分析課堂教學情況,學校引入了課堂大數據應用。通過CSMS系統(tǒng),學校收集和分析課堂教學的各項數據,包括課堂觀察大數據指數、課堂觀察整體評價、教師版基礎數據、互動交流數據、課堂結構的基本特征、課堂互動質量數據、課堂實時數據分析等。通過對這些數據的分析,學校清晰了解教師的教學水平和課堂教學的質量,為教師的進一步發(fā)展提供參考和支持。
2.課堂練習智能化。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自主學習能力,學校引入課堂練習的人工智能應用。通過一起作業(yè)等平臺,教師布置課堂練習,并及時獲取學生的答題情況和數據。通過分析學生的答題情況,教師可以全面了解學生的掌握程度,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和指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3.自主閱讀智能化。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學校安排了學生的校內自主閱讀時間,自主閱讀分為學生個別默讀以及全部齊讀等形式。通過seewo平臺和班級優(yōu)化大師等人工智能助手的應用,教師可以更好地指導學生的閱讀,并及時給予反饋和評價,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采用課堂教學智慧評價,提高課堂教學效度
以數學科組為例,數學老師主要使用了課堂教學智慧評價系統(tǒng)(CSMS)。通過CSMS系統(tǒng),教師進行校本教研,促進教師成長。系統(tǒng)可以收集和分析數學課堂的各項數據,幫助教師了解自己的教學情況和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改進。學校應用CSMS系統(tǒng),促進了數學教研的深入開展,有效推進教學評一體化,從而全面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以及學生學習能力。
四、利用智慧閱讀平臺,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
在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了解學生的課外閱讀情況,摸查過程耗時長、效果差,也無法對學生進行個性化的指導,人工智能技術為傳統(tǒng)語文閱讀教學帶來了新契機,教師能夠借助智慧閱讀平臺積極探索主題式閱讀、項目式學習等,利用智能技術及時跟進學生的課外閱讀,快速真實掌握學生閱讀情況,并且鼓勵學生在智慧閱讀平臺上分享自己的學習心得,形成良好的“輸出”交流氛圍,從而促進學生閱讀的“輸入”,教師亦可對閱讀過程發(fā)現(xiàn)的問題進行適當干預,在人工智能技術的助推下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
五、通過智能應用促進改革,提質增效促進發(fā)展
通過人工智能助推教師發(fā)展項目的建設,學校在教育教學質量提升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實現(xiàn)了教師成長和教學質量的雙重多維提升。在“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項目后續(xù)工作中,學校計劃進一步提升教師的信息化水平,依托seewo平臺、班級優(yōu)化大師等工具對教師進行人工智能軟硬件的應用培訓。同時,學校還計劃完善人工智能室的硬件建設,把其作為教師發(fā)展的教研培訓基地,還將形成人工智能助推教師發(fā)展的實施案例,為其他學校提供借鑒和參考。
六、結語
在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的時代,學校緊隨教育信息化發(fā)展的步伐,秉持“培育有發(fā)展能力的兒童”的育人理念,利用互聯(lián)網、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構建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的教育生態(tài)系統(tǒng)以及學習生態(tài)系統(tǒng),發(fā)展人工智能教育,破解教育教學困境,促進教師隊伍的專業(yè)成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效益。
責任編輯 王思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