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抓娃娃》通過獨特的敘事手法和深刻的主題,揭示了當代教育中存在的種種問題。筆者從挫折教育的誤區(qū)、教育哲學的反思兩個層面,對這部電影中出現(xiàn)的一些教育誤區(qū)進行深入的剖析和論述。
一、挫折教育的誤區(qū):一意孤行
在電影《抓娃娃》中,富豪馬成鋼為培養(yǎng)小兒子馬繼業(yè)成才,精心策劃了一場“人為窮養(yǎng)”的實驗,企圖在逆境中磨礪兒子的意志。這種極端的挫折教育方式,是家長一意孤行的典型體現(xiàn)。在電影中,馬成鋼夫婦為了將兒子馬繼業(yè)培養(yǎng)成他們心目中的好兒子,不惜一切代價進行操控和安排。他們?yōu)閮鹤又朴喠嗽敿毜慕逃媱潱O(jiān)控他的一舉一動,甚至在發(fā)現(xiàn)兒子熱愛跑步時,試圖通過欺騙和干涉來阻止他追求自己的夢想。這種過度控制剝奪了孩子自主選擇和發(fā)展的權利,使孩子失去了獨立性和自主性。我們在遵循自己的教育理念的同時,往往忽視了孩子的個體需求和情感發(fā)展,將孩子視為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的工具,而非獨立的生命個體。
1.過度挫折教育的負面影響
影片中的馬成鋼夫婦,通過營造貧困的環(huán)境來考驗兒子,試圖讓他更加堅韌、獨立。然而,這種教育方式忽視了孩子的心理健康與情感需求,將孩子長期置于壓力與不安之中。家長對孩子的高期望和嚴要求,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在電影中,馬成鋼夫婦通過貧困教育的方式,試圖讓兒子在苦難中成長。然而,這種教育方式給孩子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讓孩子感到痛苦。孩子不僅要面對物質上的匱乏,還要承受精神上的折磨,如被同學嘲笑、孤立等。
過度挫折教育可能會讓孩子自卑、焦慮,甚至影響其未來的社交能力和人際關系。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適當?shù)拇煺劢逃梢耘囵B(yǎng)孩子的抗挫能力,但過度的挫折教育則可能適得其反。教育家烏申斯基曾指出,“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業(yè)的一切”,他強調在教育過程中應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其實,這種過度的挫折教育,不僅無法達到預期效果,反而可能給孩子留下難以抹去的心理陰影。
2.忽視孩子的個體差異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他們有著不同的興趣、能力和性格。然而,家長在追求“理想孩子”的過程中,往往忽視了孩子的個體差異,采用一刀切的教育方式。阿德勒的多元智力理論指出,人類具有多種智能,如語言智能、數(shù)學邏輯智能、空間智能等,每個孩子在這些智能上的表現(xiàn)和發(fā)展速度都是不同的。因此,教育應尊重孩子的個體差異,應采用個性化的教育方式。青年人的舞臺不應局限于家庭或當?shù)厣鐓^(qū)。影片中的馬成鋼,為了讓孩子按照自己設定的軌跡成長,不惜犧牲孩子的興趣和愛好,這種做法不僅剝奪了孩子的自主權,也限制了孩子的全面發(fā)展。
3.教育目的的扭曲變形
教育的真正目的應該是培養(yǎng)具有健康心理、獨立人格和創(chuàng)造力的個體,讓他們在知識、情感和品德的海洋中航行。然而,家長的一意孤行,往往導致教育目的的扭曲?!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家長在教育孩子時,應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以孩子的全面發(fā)展為目標,而非僅僅追求學業(yè)成績或滿足自己的期望。素質教育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包括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多個方面。影片中的馬成鋼,將教育視為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的工具,試圖通過孩子的成功來彌補自己的遺憾。這種教育觀念,不僅讓孩子承受了巨大的壓力,也讓他失去了追求自我價值的動力。
二、教育哲學的反思:從“一意孤行”到“共同成長”
家長的教育哲學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成長軌跡和人生方向。在電影《抓娃娃》中,馬成鋼的一意孤行不僅給孩子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也讓他自己陷入了深深的自責和痛苦之中。家長要對自己的教育哲學進行深刻的反思,并做出積極調整。
1.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
現(xiàn)代教育理論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和自主性,認為教育應以學生為中心,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個性發(fā)展。家長在教育孩子時,應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尊重孩子的主體地位和個性差異。家長應該認識到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生命個體,他們具有自己的成長規(guī)律和特點。家長應尊重孩子的個體差異和個性發(fā)展,以科學、合理的方式引導他們成長。從教育的立場來說,培養(yǎng)“獨立的人”,就是要尊重和發(fā)展學生的個性,使每個學生成為他自己;培養(yǎng)公民,就是要依據(jù)一定的社會要求,豐富學生的社會性或公民性,使他們成為不同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合格的、優(yōu)秀的公民;而培養(yǎng)人類的成員,就是要依據(jù)人類共同生活的要求,喚醒和培養(yǎng)他們的人性,以便引導和幫助他們成為人類社會的積極成員。同時,家長也應該認識到,教育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需要家長和孩子共同努力、共同成長。
2.摒棄功利主義教育觀
功利主義教育觀往往讓家長將孩子的成功視為自己面子的象征和炫耀的資本。這種觀念不僅讓孩子承受了巨大的壓力,也讓他們失去了追求自我價值的動力。因此,家長應該摒棄功利主義教育觀,以孩子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fā)展為首要目標。素質教育理念反對功利主義教育觀,認為教育應以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目標,而非僅僅追求學業(yè)成績或滿足家長的期望。家長應摒棄功利主義教育觀,培養(yǎng)孩子的綜合素養(yǎng),關注孩子的長遠發(fā)展。家長要關注孩子的內心世界,培養(yǎng)他們的興趣、愛好和創(chuàng)造力,鼓勵他們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夢想。
3.倡導共同成長的理念
家長應將教育視為一個與孩子共同成長的過程,而不是單方面地灌輸和塑造。這意味著家長要放下身段,以平等的姿態(tài)與孩子交流,傾聽他們的想法和感受,理解他們的困惑和面臨的挑戰(zhàn)。親密和承諾結合在一起所形成的愛就是相伴之愛。“愛,就是和你在一起”,這是心理學中的重要觀點?!昂秃⒆釉谝黄稹保羌彝ソ逃闹匾瘘c。個體在整個生命過程中都應持續(xù)學習和發(fā)展。這一理念同樣適用于家庭教育領域。家長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通過觀察和參與孩子的學習活動不斷反思和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從而實現(xiàn)與孩子的共同成長。家長要提升自己的教育素養(yǎng)和親子互動能力,這樣才能更好地陪伴和支持孩子。通過共同成長,家長和孩子可以建立起更加和諧、真實的親子關系,促進彼此的成長和進步。
4.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和自主性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應注重培養(yǎng)他們的獨立性和自主性。這意味著要給予孩子適當?shù)淖灾鳈?,讓他們在自己的決策中承擔責任,并從中學習、成長。個體有追求自主性和自我決定的需求,這種需求對孩子幸福感的獲得及行為的調整至關重要。在教育中,給予孩子適當?shù)淖灾鳈?,讓他們在自己的決策中承擔責任,有助于培養(yǎng)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和責任感。這種教育方式不僅符合孩子的內在需求,也有助于他們形成積極的自我概念和自我效能感。人不僅有生理需要,也有精神需要。人們對于自主感和自我決定感或許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內在需要,人們需要去感受個人因果關系。這意味著,人們需要感到他們的行為是他們自己選擇的,而不是被強加的——他們行為的緣由,應存在于他們自身內部,而不是存在于某些外部控制之中。同時,家長也應該鼓勵孩子勇于面對挑戰(zhàn)和困難,培養(yǎng)他們堅韌的毅力。這樣,孩子才能逐漸成長為具有獨立思考、自主決策和解決問題等能力的人。
5.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與孩子學業(yè)有成、獲得成就相比,我們更應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孩子成長的重要基石,影響著他們的情感、行為和社交能力。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理念是關注孩子的全面發(fā)展,包括心理健康、情緒穩(wěn)定和社會適應等方面。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的心理健康狀況直接影響其學習效果、社交能力和生活質量。因此,家長在關注孩子的學業(yè)和成就的同時,更應重視他們的心理健康。家長要及時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和心理需求,并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干預。此外,積極心理學也強調關注個體的積極心理品質,如樂觀、自信、堅韌等,這些品質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成長同樣具有重要意義。積極的支持和關懷可以產(chǎn)生正面的效果,反之則會產(chǎn)生相反的效果。所以,積極教育不僅能讓孩子產(chǎn)生正面的學習效應,而且能給予孩子積極向上的力量,在提高他們的成績的同時,增強他們的心理素質。家長應該密切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和心理需求,及時給予孩子關心和支持。當發(fā)現(xiàn)孩子面臨心理困擾時,家長應帶孩子積極尋求專業(yè)幫助,為孩子的心理健康保駕護航。
《抓娃娃》這部電影通過其深刻的主題和生動的敘事手法,揭示了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存在的一意孤行的問題及其帶來的影響。我們應該從中汲取教訓,努力走出“挫折教育”的誤區(qū),共同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fā)展。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在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摒棄功利主義教育觀、倡導共同成長的教育理念、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和自主性、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等方面做出積極的努力。
(作者單位:新余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