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內(nèi)容】
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教材五年級下冊第18、19頁。
【教學目標】
1.經(jīng)歷觀察、分類操作和討論等探索活動過程,了解長方體各要素名稱及認識長方體的特點,認識并理解長方體的長、寬、高,發(fā)展空間觀念。
2.能根據(jù)長方體的特點解決簡單的應用問題,培養(yǎng)探索意識和實踐能力。
3.在合作交流中獲得積極的學習體驗,增強數(shù)學學習的興趣和信心。
【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長方體的特征,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
難點:空間觀念的培養(yǎng)。
【教學過程】
一、直觀演示,引入新課
師(出示一張撲克牌):一張牌可以看作一個長方形嗎?
生:可以。
師:那么,幾張、幾十張同樣大小的牌重疊起來,還可以看作一個長方形嗎?
生:不可以,應該看作長方體。
師:一張牌可以不考慮它的厚度,將其看作一個長方形,很多張同樣大小的牌重疊在一起,就不能忽視它的厚度,不能看作一個長方形,而應看作一個長方體了。
師:在一年級時,我們認識了長方體,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
生:粉筆盒、數(shù)學書、音箱、煙盒……
師:這節(jié)課,我們進一步認識長方體。
(板書“長方體的認識”)
【思考】從平面圖形擴展到立體圖形,是“圖形與幾何”教學的難點。本課通過一張牌到幾張牌、幾十張牌疊放成體的動態(tài)演示,給學生帶來最直觀的視覺體驗。隨著厚度的顯現(xiàn),學生對空間的感知由二維到三維,初步建立幾何直觀。教師再通過列舉長方體實物,自然地導入新課。
二、實物分類,產(chǎn)生疑問
師(出示物體和模型):現(xiàn)在請你們分一分,把是長方體的放在左邊,不是長方體的放在右邊,拿不定主意的放在中間。
(在分的過程中,學生對“玻璃是長方形還是長方體”產(chǎn)生爭議。教師提議暫時把它放在中間)
師:有爭議不要緊,關鍵是要想辦法證明自己的判斷是正確的。到底什么樣的物體才算是長方體,它有哪些特征呢?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探究。
【思考】在認識長方體特征之前,學生只能憑直觀經(jīng)驗判別長方體。當學生對玻璃的形狀產(chǎn)生爭議時,教師適時的一句話,就調(diào)動起學生深入探究的欲望,學生的注意力從對長方體的表象認識轉向?qū)Ρ举|(zhì)特征的研究,初步學會用數(shù)學的眼光去觀察世界。
三、實踐操作,釋疑解惑
1.認識面、棱、頂點
師(取一個蘿卜):這里有一個蘿卜,把它切一刀,就切出一個平面(板書“面”),再切一刀(垂直于上切面切),又是一個面,兩個面相交的邊叫作“棱”(板書“棱”),再切一刀(垂直于棱切),現(xiàn)在有幾個平面?
生:三個。
師:有幾條棱?
生:三條。
師:三條棱相交的點,叫作頂點(板書“頂點”),如果再切三刀就得到一個長方體(出示長方體模型)。
師:請同學們拿起長方體學具,摸一摸,找到長方體的面、棱、頂點。
2.探究面的特征
師:研究長方體的特征,可以從面、棱、頂點這三個方面入手。對長方體的面的研究,你們認為可以從哪幾點來考慮?請各小組交流討論。
小組反饋后,教師引導梳理,可以從數(shù)量、形狀、大小幾個方面來研究。
針對學生發(fā)言,教師出示學習提綱:
1.長方體有幾個面?你認為怎樣數(shù)比較好?
2.長方體的每個面是什么形狀?
3.比較每組相對的面的大小,結果怎樣,你是怎么比較的?
教師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讓學生觀察討論,各組選一名代表向全班匯報交流。
問題1反饋:
生:長方體有6個面,可以先數(shù)周圍4個面,再加上面、下面2個面。
生:長方體有6個面,我們認為按上下、前后、左右的順序數(shù)比較好。
(大家一致同意)
問題2反饋:
生:長方體每個面都是長方形。
生:我們組認為長方體的面可能是正方形,但最多只有兩個面是正方形,這兩個面是相對的。剛才分類時,牙膏盒就是這樣的長方體。
師:你們身邊有這樣的長方體嗎?
生(舉起一塊積木):有。
師:對!長方體的每個面一般都是長方形,也可能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
問題3反饋:
生:長方體相對的面大小相等,我們是看出來的。
生:我們把長方體每組中的一個面按在紙上,將四條邊畫出來,是一個長方形,然后把長方體倒過來,相對的面與紙上的長方形正好重合。所以我們也認為長方體相對的面大小相等。
生:我們也同意長方體相對的面大小相等,我們是用尺子量出來的,把每個面的長、寬量一下,再把它相對的面的長、寬也量一下,正好相等。并且我們還發(fā)現(xiàn)長方體的棱的長度也有規(guī)律,有好幾條棱的長度都是一樣的。
3.探究棱的特征
師:你們真會動腦筋!用不同的方法得出長方體的面的特征。還有的同學對棱的特點也有了發(fā)現(xiàn),討論一下,我們可以從哪些方面來研究棱呢?
(學生反饋后得出,可以從數(shù)量和長度兩方面來研究)
師:請各組同學拿出學具中的小棒做長方體的棱(同一種顏色的小棒長度相等),拼出一個長方體。
(學生分小組合作嘗試,拼出長方體框架)
師:請各組同學概括一下長方體的棱的特征。
生:我們用了3種顏色的小棒,每種用了4根,拼成長方體,長方體有12條棱。
生:同一種顏色的4條棱相互間是平行的,長度相等。
生:我們認為,同一種顏色的4條棱應該說是相對的,更準確一點,長方體有三組相對的棱,相對的棱的長度相等。
生:長方形的對邊相等,所以在同一個面上的兩條棱的長度相等。同樣的道理,與這兩條棱相對的其他兩條棱也相等。所以,我們認為長方體相對的4條棱的長度相等。
師:真好!同學們可以變換不同的角度來觀察,不光在“體”上看到面,還能看到線,那接下來,我們應該研究長方體的——
生:頂點。
4.探究頂點的特征
生(點數(shù)后):長方體有8個頂點。
師:有順序地數(shù),就不會重復、遺漏。
【思考】教師采用切蘿卜“慢鏡頭”的演示使學生對面、棱、頂點的感知更加具體。在找到研究長方體特征的三個切入點后,教師放手讓學生分步探究。不僅讓學生得出長方體的特征,更是讓學生體驗探索的過程、總結研究的方法,積累經(jīng)驗,發(fā)展元認知能力。學生集體討論得出的研究提綱,就是思維的“腳手架”,可以幫助學生有序思考。學生通過觀察、測量、交流討論,得出長方體的面的特征。
四、概括總結,拓展提升
師:誰能從面、棱、頂點這三個方面全面地概括長方體的特征?
(學生拿出準備的長方體,有序地進行描述)
師:我們總結了長方體的特征,(指講臺上模型)再來回顧一下剛才的分類活動,“玻璃到底是不是長方體”現(xiàn)在會判斷了嗎?
生:玻璃是長方體,只不過它有4條棱特別短,所以造成了有些面很窄,但它還是一個面。
生:我能在玻璃上數(shù)出6個面、12條棱和8個頂點。
師:同學們真了不起,學會用數(shù)學的眼光來觀察世界了,從面、棱、頂點來驗證它是長方體。
【思考】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回顧課始的爭論,并追問為什么,讓學生從數(shù)學的本質(zhì)進行思考與推理。對“玻璃到底是不是長方體”這一問題的思辨,把對長方體特征的認識引向深入,學生學會用數(shù)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xiàn)象。
師:現(xiàn)在請各組同學合作,量一下?lián)淇伺坪凶用織l棱的長度是多少。
生(討論后,形成統(tǒng)一意見):只要量相交于一點的三條的長度就可以了。
師:像這樣相交于一個頂點的三條棱的長度分別叫作長方體長、寬、高。請量一量撲克牌盒的長、寬、高各是多少厘米。
生:我量得它的長是9厘米,寬是6厘米,高是2厘米。
師:有沒有不同意見?
生:我量得它的長是6厘米、寬是2厘米、高是9厘米。
師:你們知道他是怎么量的嗎?
生:我知道,他肯定是這樣量的。
(學生邊說邊把牌盒豎起來)
師:看起來也沒問題,這兩組同學的結果卻不一樣,說明了什么?
生:說明撲克牌盒擺放的位置和方向不同,它的長、寬、高是不一樣的。
生:我如果把牌盒側著放,它的長是2厘米、寬是9厘米、高是6厘米。
師:真好!大家擺擺看。
(學生深受啟發(fā),動手將牌盒按不同位置擺放,并說出相應的長、寬、高)
【思考】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是教學的一個重點。教師放手讓學生自己量牌盒每條棱的長度,促使學生將12條棱分成三組,長、寬、高的概念順勢而出。教師又通過設疑,讓學生感知長方體位置的擺放不同,長、寬、高的界定就有所不同。學生在實際動手操作中加深了對數(shù)學概念的理解,發(fā)展了空間想象能力。
【教學反思】
《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確立了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三會”課程目標,其中,“會用數(shù)學的思維思考現(xiàn)實世界”要求學生理解數(shù)學基本概念之間、建立數(shù)學與現(xiàn)實世界之間的聯(lián)系。在建立聯(lián)系的過程中,教師要進行有效引導,提供思維的“腳手架”,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讓他們探究發(fā)現(xiàn)數(shù)學規(guī)律,學會用聯(lián)系的眼光來看數(shù)學、學數(shù)學、用數(shù)學。在教學中,學生學得輕松,學得主動。教師精心設計的問題,成為學生思維的“腳手架”,牽引著學生拾級而上,在不斷探索中自主發(fā)現(xiàn)。
一、創(chuàng)設有效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
有效的數(shù)學學習應該是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的參與,不僅需要行為上的投入,更需要情感投入和認知投入。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創(chuàng)設有效的教學情境,設計有價值的“大”問題,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在導入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讓學生觀察一張撲克牌到許多張撲克牌疊放成體的動態(tài)演示,從平面到立體,再通過對長方體物體的判斷識別,產(chǎn)生認知沖突,激發(fā)學生進一步探究新知識的愿望。
二、設計有效的學習路徑,引導學習深度發(fā)生
如何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內(nèi)驅(qū)力,是課堂教學設計的重中之重。很多教師在教學“長方體的認識”時,都是讓學生觀察長方體模型,通過摸一摸、數(shù)一數(shù)、量一量等活動,在一問一答中解決一個個零碎的問題。學生要探究的新知識,被教師分解成一個個填空式的問題,這種教學,表面上像探究,實際上仍是灌輸式講解,是簡單的實際操練。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沒有自主思考,更談不上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本課改變了以往的教學模式,在教學長方體的面、棱、頂點的特征時,教師針對每個知識點,放手讓學生自己制定學習提綱。因為是學生自己制定的學習提綱,所以他們學起來積極性極高。在自主探索、相互交流中,學生獲得了豐富的體驗,深刻地感知到長方體的點、線、面、體之間的關系,加強了概念之間的聯(lián)系。
三、積累觀察和思考的經(jīng)驗,培養(yǎng)初步的空間觀念
最好的學習是讓學生通過內(nèi)心的真實體驗,不斷積累經(jīng)驗,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學習數(shù)學的目的,不僅要學到基本的數(shù)學知識,而且要學會運用數(shù)學的思維去分析,用數(shù)學的語言去表達、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教學中,教師出示學生自己制定的學習提綱并提出許多問題,引導學生觀察思考,不斷總結方法,積累學習經(jīng)驗,讓學生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形成初步的空間觀念。
(作者單位:安徽省安慶市迎江區(qū)教育教學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