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再現
勞動教育主題班會課上,班主任正在展示部分學生做家務的照片,表揚他們愛勞動、懂感恩。這時有學生說:“老師,有的同學是擺拍的?!边€有學生說:“看我們多誠實,沒做家務就沒做,不造假,這些造假的人應該接受批評!”一石激起千層浪,大家開始七嘴八舌地討論這些照片到底是真的還是擺拍的,班會課一下子偏離了主題。
作為班主任,此時您怎么做?
選擇性心理源于1960年美國傳播學者約瑟夫·克拉珀的《大眾傳播的效果》一書,它主要指在信息傳播過程中,受眾并不是不加選擇地接觸信息,而是根據自身實際情況有目的、有選擇地挑選那些能引起他們興趣的,或者對他們有用的、與他們認知相一致的信息,而過濾掉那些他們認為沒有意義、與他們認知不一致甚至相反的信息。同時受眾還會根據自身的認知結構和習慣等對注意到的信息進行符合自身邏輯和習慣的理解,并挑選那些他們認為有意義的,或需要的信息進行貯存和記憶。選擇性心理包括選擇性注意、選擇性理解、選擇性記憶三個環(huán)節(jié)。
情景材料中,當班主任在勞動教育主題班會課上展示部分學生做家務的照片時,有的同學忽略掉“勞動教育主題(愛勞動、懂感恩的意義)”的信號刺激,而有選擇性地關注某些特定信息:學生做家務照片的真?zhèn)危崛『吞幚碜哉J為有意義的部分進行討論,充分反映“選擇性心理”特征。比如在選擇性注意環(huán)節(jié),有的同學關注的焦點集中在“照片真假”上,而忽略“做家務”這一事實本身。在選擇性理解環(huán)節(jié),基于以往經驗的架設、文化背景、動機、情緒和態(tài)度等一系列心理因素的影響,有同學對感受到的刺激(做家務的照片是擺拍的)加以組織、強化,并與他們的需要、經驗和傾訴等相結合后,就會對信息產生“做人要誠實,沒做家務就沒做,不應該造假”的價值性理解。在選擇性記憶環(huán)節(jié),由于記憶的主觀性,便會自動摒棄與自己態(tài)度不相符的信息,只記憶對自己有利、符合自己意見的傳播內容,即有同學保留在記憶中的信息包含“干家務的照片存在擺拍造假的情況,甚至這些造假的人還應該接受批評”等內容。基于此,在勞動教育主題班會課上,班主任如何破除選擇性心理防衛(wèi),完整、準確地傳播正向、統一且符合教育需求的主題、內容、意義,使學生接受只與自己和所屬群體觀念或立場一致的媒介傳播,進而回歸到勞動教育“愛勞動、懂感恩”的實質傳遞、教育真意,建議從選擇性心理的“注意、理解、記憶”三個環(huán)節(jié)入手糾偏。
第一步:幫助區(qū)分,破除選擇性注意
選擇性注意是受眾對媒介所傳遞的信息進行篩選和過濾的過程,它將受眾自身感興趣或與他們相關的信息保留下來,而過濾舍棄掉其他的信息。此情景材料中,之所以有同學只關注擺拍照片的真假,而忽略“做家務”本身,是因為人的感官每時每刻都在接收和搜集龐大的信息,而我們的大腦每分每秒能夠處理的信息極其有限,這就必然導致人們的注意會有選擇性,造成“注意力錯覺”,即人們往往只能注意到自己關注的信息,而忽略了其他可能同樣重要的信息,更沒有對其關注的信息進行有效區(qū)分。那么作為班主任,當發(fā)現有學生將焦點只放在照片的真假上時,應利用“注意力轉移”模式及時引導學生“定向聚焦”信息,在“主動定向注意”過程中,有效地改造大腦神經連接,使認知能力保持最佳狀態(tài),以便學生更好地理解教育內容。比如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區(qū)分重要信息與次要信息的能力,設計出與班會教育目的和學生個人需求相匹配的項目。選擇重要信息的前提是設定明確的目標,根據目標任務辨清學習材料中的重要信息,讓學生牢牢把握材料的主題、關鍵、重點,這才是價值更高的信息。故而,在勞動教育主題班會課開始前,教師需要精準識別并挑選出哪些重要信息與目標主題相關,哪些又是可以暫時忽略的次要信息。班會開始時,列出需要關注的內容,并根據重要性和緊迫性排序,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最重要的任務上來,而不是讓學生將注意力轉移到對“照片的真假”討論中去。另外,教師也可以通過適當的形式和方法減少學生選擇性注意的影響,如強化某一傳播內容(勞動教育的意義、價值),更新某一傳播方式(除展示學生做家務的照片外,還可讓學生上臺分享參加勞動后的心得體會),或采取受傳者比較樂于接受的其他形式(繪制勞動漫畫、撰寫勞動日志、觀看勞動視頻、分享勞動故事等)??傊?,就是要幫助學生區(qū)分重要信息,不斷將勞動教育主題要素的“選擇性注意”(照片真假)轉化為“目標性注意”(勞動本身),優(yōu)化教育策略與方法,提升育人效果。
第二步:合作探究,破除選擇性理解
選擇性理解是指由于受眾的預存立場不同,他們對同樣接收的信息有不同的理解。在信息傳播過程中,由于受眾同傳播者在文化背景及閱聽環(huán)境、情緒、態(tài)度、動機和經驗方面有一定的差異,在理解傳播者所傳播的信息時,常常會加進一些主觀的東西,對信息做出自己的理解,所以經常出現傳播者無法把自己原來想要表達的意思原原本本地傳給受眾的現象。加之,受眾在這些符號的刺激下,有時會產生新的情緒和想象,產生新的態(tài)度和動機,使給定的信息偏離傳播者的思路。誠然,受眾對信息的“創(chuàng)造性”理解必須有理、有利、有節(jié),必須以不損害信息的客觀性為前提。否則,會丟失信息傳播的基本價值,并混亂視聽,使信息失真。此情景材料中,班主任展示部分學生干家務的照片,初衷本是“表揚他們愛勞動、懂感恩”,卻在信息傳播過程中被有的同學質疑擺拍,并進一步理解升華為道德品質有問題(要誠實,沒做家務就沒做),究其原因是由于傳播者(教師)和受眾(學生)的選擇性理解差異(教師希望通過展示照片讓理解更加生動形象,學生卻只關注照片的真實及照片背后的心理動機),結果適得其反(讓班會課一下子偏離了主題)。那么作為班主任,在勞動教育主題班會課上,面對同一信息,當學生出現不同甚至相反的理解時,教師要充分關注并積極引導學生針對有關問題展開合作交流、共同研究探討,最終形成一致意見,回歸教育初衷。此過程中,教師要深入參與到學生商討、辯論等各個環(huán)節(jié)中,并根據學生的合作情況進行點撥、提問、質疑、解疑、補充、概括、拓展,幫助學生完善認知結構,引導學生思考照片背后的勞動意義(學習技能、鍛煉能力、塑造品格、磨煉意志、懂得感恩、提升素質、實現價值等),而不要把思路轉移到學生所提的“照片真假及家務到底做沒做”這個方面。換言之,師生共同合作探究時,側重那些與勞動教育主題相契合的內容(通過照片看內涵),并找到“合理”的解釋,注意排除那些與勞動教育主題毫不相關的其他信息(不去鑒別照片真?zhèn)危?,最終回歸并強化理論意義中“家務勞動對孩子成長的非凡價值”教育主題領悟上去。同時,還要充分關注到合作探究過程中學生出現的負性情緒(七嘴八舌地爭論不休、對教師觀點不認同、出現一些激進對抗行為等),對孩子的負性情緒進行及時疏導與修正,給予學生適當表達自己感受和想法的機會,并用鼓勵的眼神和肢體語言表示關注和理解,確保師生關系和諧、教育目標達成。
第三步:揭露真相,破除選擇性記憶
選擇性記憶是人們選擇性心理的最后一道防線。對于人們不愿意接受而又無法通過選擇性注意和選擇性理解過濾的信息,人們會選擇忘卻,即記憶那些與自己觀念最一致的內容。記憶是有選擇性的,受眾在接受和處理傳播內容時,并不是不加分析地、一股腦兒地全部接受,他們主動地、積極地、有選擇地篩選并記憶那些與自己固有觀念、興趣、愛好相符合的部分,而把其余內容從自己的記憶中排除,從而滿足自己的需要,達到心理平衡與穩(wěn)定。此情景材料中,正是基于“有學生認為同學做家務的照片是擺拍的”記憶認識,才出現“要誠實,沒做家務就沒做,且對造假的人應該接受批評”的價值評判,于是同學們開始七嘴八舌討論“這些照片到底是真的還是擺拍的”,讓班會課一下子偏離了主題。那么作為班主任,在勞動教育主題班會課上,當學生根據喜好挑選出對自己“有利、有用、有價值”的信息儲存在大腦中時,教師要勇于揭露真相,清除“錯誤信息”,幫助學生“重塑記憶”??梢越Y合班上參加了家務勞動同學的其他呈現形式,如開展勞動情況調查、播放勞動短視頻、進行勞動成果展示等,甚至邀請學生家長到校講述“照片中孩子”參加家務勞動的情況等,揭露“有學生認為同學做家務的照片是擺拍或做家務造假”的錯誤聲音,消除疑慮,統一認識。在大量事實面前,質疑聲自然消失,而在他們記憶深處貯存并強化的只會是“同學不僅做了家務,還有生動形象的照片,我們應該向他們學習”等確定事實。繼而,讓師生重新回歸班會課主題。
綜而論之,受眾對媒介和媒介內容的選擇受其所處環(huán)境和心理特征等的影響。此情景材料中,在勞動教育主題班會課上,針對班主任“展示部分學生做家務的照片,并表揚他們愛勞動、懂感恩”時,部分學生卻“質疑同學做家務的照片是擺拍的以及認為家務造假的人應該接受批評”,說明面對同一傳播,受眾都存有“選擇性心理”,即對媒介信息的選擇、使用是有差異的,并且往往只選擇加強自己信念的信息,而拒絕與自己的觀念相抵觸的內容。在學習活動中,“選擇性接觸、選擇性理解和選擇性記憶”三方面既有區(qū)別又有聯系,它們就像保護受眾的三道“防線”,幫助受眾抵御反面信息,適時調節(jié)選擇性目標,以便適應不同學習任務的需要。對于傳播者班主任來說,需要時刻警惕自己傳授的信息是否準確安全,努力提高學生的選擇與分辨能力,充分利用好“選擇性心理”給我們帶來的利好,增大傳播內容覆蓋范圍,強化傳播效果,這樣才能真正幫助學生接受教育、收獲美好。
(作者單位:云南藝術學院附屬藝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