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中從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優(yōu)化驅動問題、遷移思想內容、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構建多元評價體系五個方面,結合實例給出了跨學科教學的策略探究.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跨學科教學;融合學習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跨學科的教學方式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提高他們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更全面地發(fā)展數學核心素養(yǎng)[1].
新課標導向下,數學教學要立足于發(fā)展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讓學生經歷跨學科主題學習的過程,豐富數學知識建構的體驗[2].
1 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建立學科知識的聯系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通過跨學科知識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導入新課,可以開拓學生的視野,有效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迅速融入課堂教學,為整節(jié)課的學習打下很好的基礎.
例如,在講解“反比例函數的應用”時,教師拋出了問題:某??萍夹〗M進行野外考察,途中遇到了一片十幾米寬的爛泥濕地.為了能安全、迅速通過這片濕地,他們沿著前進路線鋪墊了若干塊木板,構筑成一條臨時通道,從而順利完成了任務.大家想一想為什么要鋪木板呢?學生觀察畫面,思考問題,然后小組討論,得出了與“壓強”有關.數學課上也有“壓強”?學生的興趣立刻來了,急于探索究竟,全部的心思凝聚到了課堂學習中,促進了課堂專注習慣的培養(yǎng).
再如,在講解“多邊形和圓的初步認識”這一節(jié)時,教師以一組漂亮的古代建筑圖片進行導課,馬上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動手動腦的欲望.學生迫不及待地自覺地欣賞教師出示的圖片,情不自禁地進行討論.見過這些圖片的學生主動進行介紹和解釋,課堂氣氛非?;钴S.學生看完整組圖片后,教師迅速提問:你們能從這些建筑中發(fā)現幾種多邊形?“建筑與多邊形?”學生帶著疑問和好奇,思維進入新的高潮.
2 優(yōu)化驅動問題,強化學科知識的融合
在數學跨學科教學中,教師基于學生實際學情,掌握學生會運用哪些知識與策略解決問題以及所運用的知識與策略是否符合本節(jié)內容,怎樣的問題更有利于學生能力的提升和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從而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內容、優(yōu)化驅動問題,能夠有效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
例如,在講解“感受可能性”一節(jié)時,教師可以利用擲骰子、投銀幣、摸球等內容設計驅動問題,但是如果利用生物學上“測定反應速度”來設計驅動問題,更能觸動學生的心靈,更能貼近學生實際.在“班內寂靜無聲、學生小聲說笑、學生大聲吵嚷”三種情況下,分別進行多次試驗,師生交流分析,輕松獲得出了“不確定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的結論,教師趁機布置課外作業(yè),讓學生回家,和愛喝酒的家人做實驗,在飲酒前后分別測量他的反應速度,利用所學知識做好宣傳,喝酒越多,反應越遲鈍,堅決杜絕酒后駕車,引導學生學會關愛他人.
再如,在講“一次函數”時,驅動問題是學生通過工資薪金征稅的計算確定函數關系式.問題中說的是“某人的工資”,教師可以進一步優(yōu)化驅動問題,讓學生提前問詢“自己父母的工資”,在上課的時候,利用學生的數據進行講解,這樣更貼近學生實際,學生更易接受,同時借機培養(yǎng)學生對父母親人的感恩之情.
3 遷移思想內容,促進學科知識的整合
雖然各學科的教學內容不同,但學科中之間通常會存在某些相同的思想內容,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借助這些相同的思想,實現知識的有效遷移,能夠輕松地解決問題,提升教學效率,激發(fā)學生融合學習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在講解“方程與等式2”的時候,教師利用天平進行實驗,推出等式的基本性質1.其中“天平的兩邊平衡”和“等式的兩邊相等”存在著驚人相似的思想內容,通過“在天平的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去相同的質量,天平仍然平衡”,推導出等式基本性質1“在等式的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去相同的式子,等式仍然成立”,符合學生特點和發(fā)展規(guī)律,問題輕松得到解決,而且學生的印象很深刻,天平、等式二者有機結合起來,加深了融合學習的重要性,激發(fā)了學生參與融合學習的積極性.同時,這些設疑驗證讓學生經歷從實踐到認識再到實踐的過程,體驗從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的過程,探究怎樣產生變化,怎樣打破平衡,又怎樣達到新的平衡,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4 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加深學科知識的靈活運用
初中數學跨學科教學可歸納為四大類:與理科類科目融合教學、與文科類科目融合教學、與藝體類科目融合教學、與各種生活現象融合教學.不同類型的教學,應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與理科類科目的融合教學,采用實驗操作法,通過實驗操作,建立其他學科和數學知識的聯系與融合;與文科類科目的融合教學,采用情景感悟法,通過對相關學科知識的品讀和感悟,構建情景,實現知識的銜接;與藝術類科目的融合教學,采用欣賞品味法,通過對藝術作品和藝術成就的欣賞和品味,建構知識之間的融合;與生活現象的融合教學,采用表演再現法,生活中的現象貼近學生的實際,讓學生再現生活中的場景,自然而然地把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融合在一起.以上四種方式需要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充分凸顯學生的主體性,提高學生探究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團結協(xié)作意識,使數學教學更有效,學生數學思維發(fā)展更充分.
在講解“平行線的性質2”時,讓學生借助多媒體展示平行光線在一個水平鏡面的反射現象,以此導入本課,促使學生獲得一定的直觀體驗,引導學生用平行線的性質解釋光的反射現象,在解題的過程中,學會用幾何語言進行邏輯推理,體會幾何語言的邏輯和簡潔之美.
在講解“視圖”時涉及到了“蒙古包”,教師指導學生了解蒙古包的形狀,以及少數名族的風土人情和歷史,讓學生在遐想草原上一個個蒙古包的同時,感受到祖國的地大物博和兄弟民族的勤勞勇敢,凝聚學生情思,體會到數學知識無處不在、博大精深.
在講解“利用軸對稱進行設計”時,教師用多媒體展示民間的剪紙,讓學生欣賞,并滲透我國的剪紙藝術,激發(fā)學生興趣,在美的氣氛中體驗美的樂趣,在美的陶冶中主動地發(fā)展,達到知識和情感的和諧統(tǒng)一.
在講解“用樹狀圖或表格求概率”時,涉及到了“剪子、包袱、錘”生活中的游戲,教師讓學生到講臺上進行表演,再現游戲場景,并做好記錄.利用表演再現法,既能輕松解決問題,讓學生感受到一件事情公平與否在現實生活中廣泛存在,體現了數學的價值,又能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判斷事件公平性的方法,提高了學生判斷是非的能力.
5 構建評價體系,確??鐚W科教學的有效性
評價是落實跨學科教學目標的重要保障,它是衡量跨學科學習目標達成度的重要抓手,為評估跨學科學習質量提供了可能,是師生開展跨學科學習的行動指南.初中數學跨學科教學活動的評價要遵循有利于豐富學生經歷、有利于開闊學生視野、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素養(yǎng)、有利于學生自主選擇的原則.
評價包括學生評價和教師評價.學生評價分為表現性評價和發(fā)展性評價,表現性評價包括參與活動的意識、學習狀態(tài)、合作質疑情況、進步情況四個方面,發(fā)展性評價指的是融合學習能力的提升和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學生建立活動日記,把每次活動的過程、收獲、建議記錄在活動日記上,進行自我評價.每周召開跨學科教學分析會,學生交流自己的活動日記和評價反思,同學們和老師對每個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教師評價應以形成性評價為主,通過目標定位、活動內容、活動結構、過程引導、教學效果等要素來測評教師對跨學科活動的把控情況,以及對學生融合學習的指導情況和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情況.通過設計課堂觀課量表,組織老師進行觀課評價.
總之,教師在跨學科教學中,根據教學對象,靈活選用教學策略,確保學生有效進行融合學習,核心素養(yǎng)得到充分發(fā)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謝秋菊.“新課標”導向下小學數學跨學科主題學習的教學研究[J].數學教學通訊,2024(10):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