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新聞學專業(yè)課程思政迎來了新的發(fā)展機遇。在數字賦能背景下,新聞學專業(yè)課程思政應守正創(chuàng)新,不斷提升育人效果。文章提出內容賦能、路徑賦能、主體賦能、評價賦能四大新聞學專業(yè)課程思政實施策略,以期助力高校豐富思政資源、拓寬教學路徑、實現精準思政和長效評價。高校應用這些策略有助于提升新聞學專業(yè)課程思政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培養(yǎng)兼具社會責任感和專業(yè)能力的新聞傳播人才。
[關鍵詞]數字賦能;新聞學;課程思政;實施策略
一、問題的提出
課程思政是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課程思政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边@為課程思政的實施提供了指導。
新聞學作為社會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課程思政具有特殊的意義。新聞學子是未來社會的觀察者、記錄者和傳播者,他們用筆尖記錄時代的變遷,用鏡頭捕捉社會的發(fā)展。因此,新聞學專業(yè)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掌握扎實的新聞專業(yè)知識和技能,還要提升他們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社會責任感,使其真正成為“鐵肩擔道義,妙筆著文章”的新聞人才。
近年來,隨著數字技術的迅猛發(fā)展,數字賦能已成為各行各業(yè)轉型升級的重要動力。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推進教育數字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tǒng)優(yōu)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1]。在新聞領域,數字技術的應用不僅改變了新聞的采集、編輯和傳播方式,還對新聞學專業(yè)課程思政的實施產生了深遠影響。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技術的廣泛應用,為課程思政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和手段,使思政教育不再局限于傳統(tǒng)的課堂講授,而是能夠通過更加立體的形式展開,從而提升立德樹人成效。
在數字賦能背景下,新聞學專業(yè)課程思政的實施策略必須與時俱進、不斷創(chuàng)新。如何借助數字平臺豐富課程思政資源,實現內容共享;如何利用數字技術拓寬課程思政路徑,豐富育人手段;如何通過數字技術把握好兩個主體,實現精準思政;如何結合數字時代的特點,實現長效思政,這些都是高校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目前,我國學者對數字賦能課程思政進行持續(xù)探索,有學者針對課程思政的效果評價,設計基于智能技術的增值評價模型[2];有學者以智慧課堂為切入點,研究其對分眾化教學、優(yōu)化教學供給、拓展教學空間的積極影響[3];有學者研究數字賦能對高職院校的課程思政建設提出的挑戰(zhàn)[4]。但很少有學者結合新聞學專業(yè)的特點,梳理課程思政教學全流程,探究具有可行性的思政實施策略?;诖耍恼聦底仲x能背景下新聞學專業(yè)課程思政的實施策略進行探討,以期為高校提供創(chuàng)新且有效的教學模式,培養(yǎng)兼具社會責任感和專業(yè)能力的新聞傳播人才。
二、數字賦能背景下的新聞學專業(yè)課程思政實施策略
(一)內容賦能,立體思政
新聞學專業(yè)課程思政內容的構建,不應局限于各門課程的獨立開展,而應通過統(tǒng)籌規(guī)劃、全面考量,形成以“一個中心,多條主線”為框架的網狀結構,促進新聞學專業(yè)課程思政的系統(tǒng)性、整體性發(fā)展。首先,高校應根據《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提出的文科類專業(yè)課程思政建設要點,結合新聞學專業(yè)特性,確定專業(yè)課程思政建設目標,即“一個中心”。在“一個中心”的指引下,教師需要進一步細化每門課程的課程思政實施目標,即“多條主線”。這要求教師根據學科基礎課、專業(yè)基礎課、專業(yè)課、綜合實踐課等不同課程類型,結合每門課程的具體教學內容和教學實際,精心設計并落實各自的思政目標。例如,在學科基礎課中,教師可以側重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人文素養(yǎng);在專業(yè)基礎課中,教師則強調新聞倫理和社會責任感的培育;在專業(yè)課和綜合實踐課中,教師應側重引導學生做到學思結合、知行統(tǒng)一,使其在實踐中增長智慧才干,錘煉意志品質。“多條主線”相互交織、協(xié)同作用,共同促進“一個中心”的實現。
為實現這一目標,高校應引入和應用數字技術。高校要借助數字技術搭建新聞學專業(yè)課程思政教學資源數據平臺,夯實數字基建。課程思政的本質是講道理,要寓理于事、以事曉理。高校須應運用數字技術將宏大深邃的教材話語轉化成生動可感的教學話語,加深學生的認知和理解[3]。因此,新聞學專業(yè)課程思政教學資源數據平臺應集音視頻案例庫、文圖案例庫、高階綜合案例庫、知識點微課庫、優(yōu)質習題庫、優(yōu)秀學生展示庫等多元資源于一體。在平臺的建設和維護過程中,高校應注重數據的實時更新和動態(tài)管理,確保教學內容始終緊跟時代步伐,反映新聞行業(yè)的最新動態(tài)和前沿趨勢。同時,高校應加強與其他高校及企業(yè)的交流合作,打破信息孤島,實現資源共享、優(yōu)勢互補,共同推動新聞學專業(yè)課程思政建設。
(二)路徑賦能,全程思政
數字技術在課程思政教學中的應用應貫穿教學全過程,教師在數字教學平臺完成課程建設,借助數字技術優(yōu)化課前、課中、課后和課外的教學流程,從而提升教學效果。
在課前,教師應借助數字教學平臺推動課程思政模式由“先教后學”模式向“先學后教”模式的轉變,提高課程思政的針對性和實施效果。傳統(tǒng)的“先教后學”模式缺乏針對性,學生被動地接受思政教學內容,教師也很難對思政教學效果進行增值評價。教師要在課前引導學生充分預習、交流、自主學習,依托數字教學平臺在課前發(fā)布與教學內容緊密相關的思政導學案例、討論題,并及時對學生的回答情況進行分析,以便針對性地了解學生的薄弱點,進而在授課時調整教學節(jié)奏,合理分配重難點,有效提升思政教學效果。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傳統(tǒng)的課程思政存在互動方式單一和反饋淺表化等問題。教師運用數字技術,能夠緊密結合當下青年人的需求,通過彈幕互動、隨機抽選、搶答等多種新穎方式,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提升課堂參與度,掌握課堂節(jié)奏。同時,在數字技術的驅動下,借助可穿戴設備及視覺追蹤、表情分析等技術,教師可以對學生實時的上課數據進行分析,精準掌握其心理狀態(tài),分析其學習效果,以及時調整課程思政教學內容和方式。
在課后,教師可以將教學重難點內容錄制成微課,并上傳至數字教學平臺。這些內容簡潔明了的微課符合當下青年人碎片化的信息接收習慣,同時能作為補充性教學資源,幫助學生及時復習鞏固所學知識。教師可以同步設置相應的學習任務,以實時了解學生的復習效果。
此外,思政教學不應局限于教室之內,而應深度融入學生的實踐活動中。尤其對新聞學專業(yè)學生來說,更要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將“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相結合,真正扎根中國大地,了解國情民情,做離時代最近、離人民最近、離現場最近的人。一方面,教師可以利用虛擬仿真教室、VR多功能教室等創(chuàng)設擬真環(huán)境,使學生在校內便能將思政理論應用到思政實踐中;另一方面,教師應鼓勵學生在校外實踐中結合數字技術、網絡新媒體技術等創(chuàng)新新聞制作方式和傳播方式,制作出更具時代性和感染力的新聞作品。
(三)主體賦能,精準思政
“精準思政”是新時期高校思政教育領域提出的新概念?!熬珳省奔锤咝8淖円酝耙坏肚小薄奥嗍健钡乃颊虒W模式,借助大數據實現分眾化、“滴灌式”的思政教育,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的精準優(yōu)化、教育對象的精準把握、教育過程的精準把控[4]。
一方面,高校要依托數字技術為每位學生建立“學生畫像”。不同學生在大學學習生涯的不同階段,其思維水平、認知特點等都存在差異。通過應用數字技術,高??梢跃珳适占课粚W生的年齡、性別、興趣愛好等基礎信息,也可以持續(xù)追蹤其學習時長、學習習慣、學習成績等動態(tài)信息,通過數據整合分析形成精準的“學生畫像”,既可以有針對性地向其分發(fā)思政內容,又可以針對學生特點及時調整教學目標,實現分眾化教學。另一方面,高校也要為每位教師建立“教師畫像”。高校通過數字技術對教師的教姿教態(tài)、語言表達、課堂組織、與學生的互動溝通等信息進行收集,進而分析其教學風格和教學方法,同時結合學生線上評教數據,使教師能夠直觀地了解自身的教學強項與短板,識別教學過程中的潛在問題,并為教師提供針對性的改進方向。
(四)評價賦能,長效思政
思政育人效果的有效評估,離不開科學的思政育人評價體系。思政育人效果的測評不應僅是一次性的總結性評價,而應是伴隨教學過程的持續(xù)性、分階段評價,并根據學生的實時數據反饋進行動態(tài)調整,以不斷提升評價的質量與準確性。因此,高校設計及時的短期評價指標、科學的中期評價方案以及長效的長期評價體系,是確保新聞學專業(yè)課程思政實施策略有效的關鍵。
具體來看,首先,高校應設計及時的短期評價指標。在每門課程中,高校僅基于到課率及抬頭率來評估課程育人效果是遠遠不夠的。高校應當結合學生的動態(tài)數據,充分利用數字技術和智能檢測技術,通過獲取學生的彈幕互動情況、主動搶答情況等數據,對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進行評測;通過獲取學生的回答等數據,對學生的課堂狀態(tài)進行評測;通過獲取學生課后的活動數據,了解學生的知識鞏固情況。
其次,高校應設計科學的中期評價方案,對學生在每個學期的思想變化和行為表現進行綜合評估。一方面,高校應結合學生的客觀行為數據,評估學生對課程思政內容的理解和應用能力;通過分析學生在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活動中的參與情況,以及他們在這些活動中的表現,評估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團隊合作精神。另一方面,高校應借助數字平臺完成學生自評、生生互評、師生互評、專家點評等,再利用數字技術對學生的這些過程性和結果性學習數據進行總結分析評測,了解學生在國家認同、知識能力、文化素養(yǎng)和社會實踐等方面的能力表現,繪制“數字畫像”,并以此制訂精準的教育改進方案,滿足學生的多樣化成長需求。
最后,高校應設計長效的長期評價體系。這一體系需貫穿學生從入學到畢業(yè)乃至畢業(yè)后的整個發(fā)展階段,以全面評估思政教育對學生長遠發(fā)展的影響。例如,高校可以借助數字平臺,一方面定期對畢業(yè)生進行跟蹤調查,評估思政教育對學生職業(yè)選擇、職業(yè)發(fā)展路徑的影響,以及他們在職場中的表現,另一方面收集社會各界對畢業(yè)生的評價,以評估思政教育在培養(yǎng)學生社會責任感和人文素質等方面的成效。
三、問題與展望
目前,數字技術融入新聞學專業(yè)課程思政建設仍存在一些待解決的問題。首先,高校要加大力度提升教師的數字素養(yǎng)。數字技術的發(fā)展日新月異,教師應定期通過多種渠道參加相關培訓,把握行業(yè)前沿,提高對數字技術的應用能力。同時,高校也應建立配套的激勵機制和評價考核體系,鼓勵教師積極將數字技術融入課程思政建設。其次,高校要完善數字化教育教學環(huán)境的構建,為數字技術融入課程思政提供前置性條件。高校應加強與企業(yè)等主體的合作,合力構建數字課堂、數字校園、數字平臺等,拓展數字技術應用場景,為課程思政建設提供軟硬件保障。最后,高校應高度重視數據安全、隱私泄漏等問題。技術是為人的生存發(fā)展服務的,課程思政數字化應該體現育人的意義,學習的意義,而非僅僅是技術的意義[5]。高校要利用好數字技術,實現課程思政的數字化創(chuàng)新。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
[2]張瑞,廖慧嬌.智能技術賦能課程思政效果增值評價:模型設計與實施路徑[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4(12):72-79.
[3]劉娜,楊帆.智慧課堂賦能思政課教學質量提升論析[J].思想理論教育,2024(11):75-79.
[4]呂志敏.人工智能賦能精準思政的價值、風險及其應對[J].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2023(06):34-42.
[5]宗誠.職業(yè)教育數字化轉型更要強調以人為本[J].職業(yè)技術教育,2024(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