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高考語文創(chuàng)新題繼續(xù)聚焦于對考生關鍵能力的考查,涵蓋了語言運用、思維和審美創(chuàng)造等多個層面。創(chuàng)新題在考查語言運用能力方面,強調知識、能力的運用和遷移;在考查思維能力方面,注重思維品質,突出思維的可視化、過程化和規(guī)范化;在考查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方面,主要以文學類文本閱讀和寫作的方式檢測考生的形象思維和審美感受能力。
關鍵詞:高考;語文創(chuàng)新題;關鍵能力;考查
《中國高考報告(2024)》指出,近年來高考命題改革最顯著的特征就是“聚焦關鍵能力考查,突出思維品質與創(chuàng)新精神,實現(xiàn)從‘考知識’向‘考能力素養(yǎng)’的轉變”。[1]其中,語文學科的關鍵能力主要包括信息獲取與加工、邏輯推理與論證、文學鑒賞與審美、語言構建與運用、批判性思維與辯證思維等方面的能力。[2]這些關鍵能力雖然類別較多,但相互之間也有交叉,大致可以概括為語言運用能力、思維能力和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
近年的高考創(chuàng)新題側重對關鍵能力的考查。筆者以2024年高考語文創(chuàng)新題為對象,探究它們是如何考查語文關鍵能力的,以期為語文教學提供借鑒。本文所言及的創(chuàng)新題,包括2024年教育部教育考試院官宣的高考語文全國卷的六大創(chuàng)新題型和2024年新課標I卷中的部分題目。
一、創(chuàng)新題對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考查
大體上看,創(chuàng)新題考查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可以分為語文必備知識的運用能力、教材內容的遷移運用能力和不同情境下解決問題的能力。
1.語文必備知識的運用能力
高考對語文必備知識的考查一般是在能力運用層面,而且不同類別的必備知識也是放在相應類型的文本閱讀或試卷版塊中考查,如文化常識、文言詞語的用法和意義需要結合文言文閱讀語境進行推斷辨析,常見的表現(xiàn)手法和修辭手法以文學鑒賞、內容分析的形式進行考查。今年的創(chuàng)新題也延續(xù)了這一思路。如新課標Ⅱ卷文學類文本閱讀第9題:文本中頻頻出現(xiàn)“一年以后”“現(xiàn)在想來”“他知道這情況時”之類標示時間線索的語句,產生了怎樣的敘述效果?請簡要分析。題干中“標示時間線索”“敘述效果”等關鍵短語提示了這道題是“從敘述時間、敘述順序的角度,考查小說的敘述特征”[3],考生解答此題需要調用小說敘述方面的知識,并結合文本進行分析論證。
今年的創(chuàng)新題還有兩個變化值得注意。新課標I卷第4題要求考生簡要分析使用設問句和反問句的論證效果,這意味著對修辭手法的考查已不限于文學類閱讀和語言運用版塊,而是實現(xiàn)了跨文本(版塊)考查。就語文必備知識來說,設問句和反問句當然是從修辭的角度來指稱的,回答它們的論證效果首先要考慮設問和反問作為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如加強語氣、突出強調、激發(fā)讀者感情、引人深思等,但更重要的是考生需要將其放到論述類文本的表達情境中,從論證的思路層次、方式方法、觀點表達、語言特色、讀者感受等方面展開思考。概括地講,考生需要將分析修辭手法效果的能力遷移到論述類文本閱讀中來。
新課標I卷第18題,要求考生以“云”為本體、運用借喻的修辭手法寫一個句子。很明顯,這道題由考查鑒賞分析變?yōu)榱丝疾閷懽鲬?。這表明,對于一些常見的修辭手法,僅停留在辨析鑒賞層面是不夠的,考生還要能將其應用到寫作實踐中,也就是“學以致用”。當然,學以致用必須建立在扎實準確掌握必備知識的基礎上,例如本題,考生須準確知曉借喻與明喻、暗喻的區(qū)別,否則就會答錯失分。
綜上,今年的創(chuàng)新題非常重視必備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并且強調了語文知識運用能力在不同文本情境下的遷移。因此,對于教師來說,應領會高考從“考知識”向“考能力素養(yǎng)”轉變的意義,引導學生在語言實踐中掌握必備知識、習得相應的語用能力,真正落實課標和高考“語言構建與運用”方面的要求。
2.語文教材內容的遷移運用能力
近年來關聯(lián)教材已成為高考語文試卷命題的指導思想之一。但試題與教材的關聯(lián)不是知識上的簡單復現(xiàn),而是指向知識的運用和能力的遷移。如全國甲卷古代詩歌閱讀第14題,需要考生依據(jù)原詩和莊子《逍遙游》的內容,判斷C項推斷原詩頷聯(lián)中的缺字應是“鵬”這一結論是否正確。在這個情境下,對莊子《逍遙游》的理解便成為考生進行推斷的必要條件,考生如果不熟悉教材中的相應內容,就會面臨解題上的困難。
新課標Ⅰ卷信息類文本閱讀材料一選取了毛澤東《論持久戰(zhàn)》中的片段,其第5題為:習近平總書記曾以《論持久戰(zhàn)》為例,指出要“善于從戰(zhàn)略上看問題、想問題”。請根據(jù)材料談談《論持久戰(zhàn)》對我們“看問題、想問題”有什么啟示。這道題在考查內容上明顯可以關聯(lián)部編版選擇性必修中冊第一單元研習任務一第1小題:“四篇課文(恩格斯《社會歷史的決定性基礎》,毛澤東《改造我們的學習》《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光明日報》特約評論員《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觀點鮮明,論述透徹,思維縝密,語言準確。閱讀這類文章,有助于我們豐富思想,發(fā)展思維,提升語言運用能力,也有助于我們形成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請任選一篇課文,選取一個角度(如思想觀點、論述方法、思維方式、語言表達),寫一則讀后感,談談自己閱讀重大理論文章的收獲。”考生對這四篇課文在“思想觀點”“思維方式”等方面的學習和“收獲”,應當可以為新課標Ⅰ卷第5題提供思路上的借鑒。
新課標Ⅰ卷文學類文本選用的是回憶性散文《放
牛記》,其第9題為:文末畫線的句子表明,作者不愿在回憶往事時為放?!百x予意義”。你認為本文是否做到了這一點?請簡要說明。從關聯(lián)教材的角度看,選文和部編版語文七年級下冊魯迅的《阿長與<山海經>》相呼應。而題干中是否做到為放?!百x予意義”的問題,則照應了該課文后面的“思考探究”部分,其第二大題第1小題為:“分別找出代表‘寫作時的回憶’與‘童年的感受’的一些語句,體會文中‘成年的我’和‘童年的我’兩種敘述視角的不同。”對照起來看,“是否”做到為放牛賦予意義,正是分別關聯(lián)了寫作時“成年的我”的視角和“童年的我”的感受。也就是說,這篇文章是“成年的我”對“童年的我”的回憶,如果從“賦予意義”的角度出發(fā),對童年生活的回憶本身就“已經滲入了當下經驗和現(xiàn)實感受”[4];如果從沒有“賦予意義”的角度出發(fā),則文章采取了兒童視角,著意表現(xiàn)放牛生活原貌,而避免流露成人的感受。考生如果能夠借助對教材的理解和思考,應該可以較快地確定答題的角度。
由以上可見,創(chuàng)新題對教材的關聯(lián),既有知識理解(教材內容)方面,更有能力運用(思考路徑)方面。語文教材是語文知識的載體,也是語文能力的發(fā)源地。教師需要處理好“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辯證關系,既要通過具體的篇章教學幫助學生掌握語文必備知識,構建語文知識體系,也要通過語文實踐活動引導學生自覺運用知識,形成解決問題的能力,更要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由此及彼、由內(教材)而外(課外語料)地進行能力遷移訓練。
3.不同情境下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境載體串聯(lián)線”是高考命題的三大邏輯主線之一,在這個基礎上確立的命題原則是“無情境,不成題”。所謂“無情境,不成題”是指緊密結合政治經濟形勢、社會發(fā)展狀況、科學技術成就、生產生活實際等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考查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5]就語文學科而言,解決問題某種意義上就是語言文字在不同情境中的具體應用。
全國甲卷實用類文本閱讀第5、6兩題整體設置了一個解決專業(yè)問題的情境:運用材料中“偷梁換柱”的方法對故宮太和殿一根立柱進行加固。這兩道題凸顯了實用類文本閱讀的一般功用,即人們通過閱讀語料學習和掌握特定的理論或方法,并運用它們來解決某種現(xiàn)實問題。這種命題思路和2021年新高考Ⅰ卷論述類文本閱讀第5題(談談對畫“手揮五弦易,目送歸鴻難”的理解)、2022年新高考I卷信息類文本閱讀第4題(分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為國際社會公認的處理人際關系和國際關系的黃金準則這一現(xiàn)象)一脈相承,都是要求考生運用文內理論解決文外問題,實現(xiàn)由語料閱讀到情境應用的能力遷移。而2023年全國甲卷則是在語言文字運用部分延續(xù)了這一思路:第21題預設了給星球小學學生講解成語的情境,要求考生借鑒材料中第三位教師的講解方法選擇一個成語并擬出講解要點??梢?,這種由閱讀語料向文外情境進行能力遷移的命題思路還是很受命題專家重視的。
2024年甲卷語言文字運用部分第21題要求對一位老奶奶在醫(yī)院看病時的自述進行縮寫,設置了生活中常見的“患者—醫(yī)生交流”的語用情境,題干指出老奶奶的自述“不夠簡明扼要”,不利于和醫(yī)生“高效”溝通,縮寫應“保留必要信息”。這個題要求考生在考慮人物身份、交流對象和表達目的的前提下,篩選并整合必要信息,考查了學生真實生活情境下的信息篩選和語言組織能力。
根據(jù)以上三個方面的分析,我們應該認識到:語文能力本質上是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因此對語文關鍵能力的考查必然強調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而情境的多樣化對考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考生只有具備較為扎實的語文學科知識和較強的語言運用能力,才能夠從容應對高考試題。
二、創(chuàng)新題對思維能力的考查
創(chuàng)新題對思維能力的考查分為兩個層面:一是思維的能力,重點是邏輯思維、批判性思維、形象思維等;一是思維的品質,強調思維的可視化、過程化和規(guī)范化。
1.考查多種思維能力
全國甲卷古代詩歌文本為宋代呂本中的《次韻錢遜叔泛舟虹橋》,詩的頷聯(lián)“舟比蜉蝣千頃外,□同斥鷃一枝棲”,下句首字缺失。第14題C選項為:“斥鷃見于《莊子·逍遙游》,用來與鵬做對比,因此詩中缺字應是‘鵬’?!睂Υ?,考生有兩條思考路徑:一是選項中“因此”所表示的因果關系是否成立,即“斥鷃見于《莊子·逍遙游》,用來與鵬做對比”是否能成為“缺字應是‘鵬’”的原因或依據(jù),這需要邏輯推理能力;同時,考生可以運用形象思維能力,聯(lián)想到《逍遙游》中的“鵬”是超級巨大的形象,并不符合原詩“一枝棲”的情境。
新課標Ⅰ卷文言文閱讀第14題是一道文本互證題,問材料一有哪些事實可以支持材料二中王夫之強調的李陵“大節(jié)喪,則余無可浣也”的觀點,這不僅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還要有批判性思維能力——雖然材料一中李陵的遭遇讓人同情,但材料二中王夫之卻對其進行了批判,考生需要從同情中跳出來,轉換視角來評判人物。關于李陵投降匈奴之事,高中選擇性必修中冊《蘇武傳》(節(jié)選自班固《漢書》)和高考背誦篇目司馬遷《報任安書》中均有記述,兩文對李陵也都持同情態(tài)度。同情性的敘述與理性的批判,其實反映了評價人物的不同立場和角度,對考生辯證地看問題有積極的引導作用。
2.考查多種思維品質
如《中國高考報告(2024)》中所說,一直以來我們對思維品質缺乏統(tǒng)一、具體的認識和界定,因此對思維品質的考查總是感覺難以把握,但實際上思維品質是思維的外顯形態(tài),它是可認識、可把握、可訓練、可測量、可評估的。[6]今年的創(chuàng)新題型嘗試建立一種考核的標準,即思維的可視化、過程化和規(guī)范化,為考查思維品質提供了范例。
“思維可視化”要求通過思維導圖、推理過程呈現(xiàn)、關鍵步驟分析、核心構成要素等方式,讓思維的過程和形式都清晰地呈現(xiàn)出來。[7]新課標I卷第9題要求分析作者在文中是否做到了不為放?!百x予意義”??忌拇鸢感枰让鞔_觀點(“做到了”或“沒做到”),然后說明理由,這樣便呈現(xiàn)出一個論證的結構,也就是清晰的思維過程。而且,考生選擇回答“是”或“否”的前提是理解“意義”為何,因此對“意義”的表述也是思維呈現(xiàn)的一個部分。
“思維過程化”是指要對思維或關鍵能力進行分解,尤其是要對它的過程進行分解,嚴格界定每一個思維或關鍵能力的過程形式、關鍵方法以及構成要素,讓思維成為一種可認識、可學習、可操作的實在之物。[8]如前所述的全國甲卷第5題和第6題,兩道題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呈現(xiàn)出思維上的層次遞升:第5題表面上是補寫詞語題,需要考生將工程實例補充完整,側重于考查對原文內容的理解、關鍵信息概括和推斷等能力,屬于基礎層次;第6題則需要考生同時結合原文材料與第5題的工程實例進行作答,要求考生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辨析兩種“偷梁換柱”的方法,解釋工程實例中所用方法的合理性,考查的是綜合推斷、辯證分析能力,屬于提升層次??忌鷮@兩道題的解答經歷了由理解到應用、由概括到辨析的思維過程。
“思維規(guī)范化”是指我們的思維或能力必須是專業(yè)、正確和準確的。要避免邏輯謬誤、非理性、偏執(zhí)和錯誤,需要具備規(guī)范、準確的思維能力。[9]新課標I卷第22題涉及排中律,其題干為:文中畫波浪線的“恢復疲勞”,有人說不合邏輯,有人說可以使用。你的看法是什么?請簡要說明理由??忌梢愿鶕?jù)自己的理解或借助生活中的語言經驗選擇其中一個觀點進行論述,言之成理即可;但不能回答“既合邏輯又不合邏輯”——同樣,“既可以使用又不可以使用”也是荒謬的。進一步看,這道題考驗學生思維能力的地方還在于使用了不同層面的概念。“不合邏輯”與“可以使用”,兩者“看似”對立,其實并不構成矛盾關系:“不合邏輯”是一種理性思維上的是非判斷,單純從概念的內涵和搭配來看,“恢復疲勞”顯然不合常理;而“可以使用”是從日常使用的情境來說,表面上不合邏輯的說法也可以被大家接受和使用,即已經約定俗成了,類似的如“曬太陽”“吃食堂”等等——當然,“恢復疲勞”如果被解釋為一種特殊的語法現(xiàn)象(省略和倒裝),即“由疲勞狀態(tài)恢復(正常)”,也是完全可以的。因此,“不合邏輯”并不代表不“可以使用”,而“可以使用”也并不否認“不合邏輯”。新課標Ⅱ卷文學類文本閱讀第8題:文中畫線處說“在他們兩個人當中,葉桃總是先離去的那一個”,又說“她從來沒有真正離開過他”,請談談你的理解。前一句中的“離去”是就人物的行為層面而言,而后一句中的“離開”則是在精神層面上說的,考生需要辨明概念內涵,正確理解概念間的邏輯關系。
以上分析中值得我們關注的,首先是思維品質的可視化、過程化和規(guī)范化,它們是今年語文高考創(chuàng)新題考查思維能力的新要求,也是衡量思維品質的三重標準,語文教師應當在教學中自覺地將其作為思維訓練的指導思想。其次是問題的開放性,如新課標I卷第9題、第22題,題干都提供了不止一個解答方向供學生選擇,而且言之成理即可,這意味著題目并不追求答案本身的確定性和唯一性,而是以其開放性來檢驗考生的思維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允許甚至鼓勵學生“對同一個文學作品的不同闡釋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質疑”[10],尤其是進行基于文本多義性的個性化解讀。
三、創(chuàng)新題對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的考查
審美創(chuàng)造,即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是指學生在語文活動中體驗、欣賞、評價、表現(xiàn)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及品質。就考試而言,審美鑒賞活動主要發(fā)生于文學類文本(含古代詩歌)的閱讀中,考生由閱讀進入文本情境,“感受和體驗語言文字作品所表現(xiàn)的形象美和情感美”[11]。新課標Ⅰ卷《放牛記》中,作者少年時期的生活經歷和浪漫主義的“英雄夢想”,容易引發(fā)考生的情感“共鳴”,激活考生的形象思維??忌獯鸬?題“是否做到為放?!x予意義’”的問題,既需要理性分析文本,也需要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態(tài)度,從而把握作品的內涵,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
新課標Ⅱ卷《千里江山圖》(節(jié)選)以國共兩黨之間的諜戰(zhàn)為背景,塑造了為民族解放事業(yè)英勇奮斗的革命志士形象,故事情節(jié)雖然與現(xiàn)今的生活有一定距離,但“敘事緊湊,意涵豐富”,考生在受到革命精神感染的同時,“在文學審美意識與審美感知上也會受到熏陶和影響”。[12]第9題要求考生回答標示時間線索的語句產生的敘述效果,就是檢測考生對小說敘述特征的感知能力,它對應了高中課程標準對學業(yè)質量水平4-3的描述——“能對作品的表現(xiàn)手法作出自己的評論”[13]。
此外,今年的創(chuàng)新題也關注“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新課標I卷第18題要求考生以“云”為本體、運用借喻的修辭手法寫一個句子,即希望考生能運用語言文字表達自己的審美體驗,“創(chuàng)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14]。考生除了寫出正確的借喻結構,還要選擇恰當?shù)挠黧w,以實現(xiàn)比喻修辭形象生動的效果,因此需要一定的形象思維能力。
總起來看,今年的創(chuàng)新題對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的考查方式主要是文學類文本閱讀理解,注重以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喚起考生的情感體驗,引導他們進行文學鑒賞和評價活動;也有規(guī)定內容和形式的寫作,以此考查學生運用語言文字創(chuàng)造美、表現(xiàn)美的能力。
綜上所述,2024年高考語文全國卷創(chuàng)新題對學生關鍵能力的考查具有這樣幾個特點:一是覆蓋面廣、種類多,涵蓋了從語言到思維到審美的各個層面,而且每一個層面也考查了多種能力;二是突出語言運用能力,并將思維能力和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納入具體的語言運用中考查,也就是將三者相互結合起來設題;三是強調思維品質,設置相對開放的問題來檢驗思維能力。這些特點正是高考“考能力素養(yǎng)”在實踐層面的具體表現(xiàn),它們也與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對于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表述相一致?;诖?,筆者認為,無論是基礎年級教學還是高三復習,語文教師都應引導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積累知識,構建語文知識體系,發(fā)展語言運用能力;在語文活動中訓練邏輯思維和批判思維,尤其是依據(jù)文本情境設計開放性的問題來激活學生的思維,提升思維的品質;讓學生在閱讀、寫作乃至對自然和社會的觀察中發(fā)揮想象和聯(lián)想,并進行形象思維,培養(yǎng)美感,提高審美鑒賞和創(chuàng)造能力。這或許是提升語文教學效率的基本路徑,也是應對語文高考的有效策略。
參考文獻:
[1][2][5][6][7][8][9][11][14]中國高考報告學術委員會.中國高考報告(2024)[M].北京:新華出版社,2023:106,113,571,115,115,116,116,113,113.
[3][4][12]教育部教育考試院·中國考試2024年高考語文全國卷六大創(chuàng)新題型及其解析[EB/OL].(2024-06-08)[2024-8-22].https://mp.weixin.qq.com/ s/A_Ci6ODnBFuclOy084F1Hw.
[10][1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38,38.
(作者:黃梅,江蘇省丹陽市丹陽高級中學語文教師;陳方敏,江蘇省丹陽市馬相伯高級中學語文教師)
[責編:夏家順;校對:胡承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