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統編小學語文教材自三年級開始在語文園地中增加了“交流平臺”板塊,依托多種實踐活動建構互動交流場域,使語文要素在單元學習總結中得到進一步強化,展現學生學習由低段的單向被動向中高段的多維互動轉變。本文在立足“交流平臺”內容特征的基礎上,探索出前置性學習、整合性學習、總結性學習和延展性學習的教學策略,以期實現“交流平臺”教學價值的最大化,切實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交流平臺;前置性學習;整合性學習;總結性學習;延展性學習
統編小學語文三至六年級教材中共有62個單元,除三年級的習作單元和五、六年級的綜合性學習單元外,共有52個單元的語文園地中編排有“交流平臺”板塊,其數量位居各板塊之首?!敖涣髌脚_”的基石是語文要素,即通過多種形式的語文實踐活動將語文要素具體化,具體呈現本單元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在實踐中進一步強化對語文要素的認識與理解?!敖涣髌脚_”的呈現方式多種多樣,如對話交流式、讀寫例話式、總結交流式等,內容集中體現了學習方法的運用和指導。具體劃分為以下三類:一是直指單元語文要素,形成與“導讀、選文”前呼后應的發(fā)展序列;二是助推語文要素的內化、遷移和運用,體現半教半學,半扶半放;三是以活潑開放的對話、探討、建議的方式展開,留下許多空白點和未定點。[1]
在以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組織單元的教材編排體系中,單元導語明晰語文要素;課文落實語文要素,貫穿了方法的學習和運用;“交流平臺”進一步強化語文要素,梳理、總結、提煉學習方法;“詞句段運用”和習作引導學生運用本單元學習的方法。這些內容使一個單元成為有機的整體,各部分內容環(huán)環(huán)相扣,相輔相成?!敖涣髌脚_”在單元整體教學中占據重要位置,教師在教學時,應避免將其與其他內容割裂開來。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大部分教師忽視了“交流平臺”的重要性,不能挖掘出其應有的價值。從“交流平臺”的內容特征出發(fā),筆者探索出四條教學策略:前置性學習、整體性學習、總結性學習和延展性學習。下面以六年級教材為例進行詳細說明。
一、前置性學習:以終為始,預學應用
前置性學習指的是在正式課堂教學之前,教師通過設計具有引導性和啟發(fā)性的前置性學習任務,讓學生嘗試對即將學習的內容進行學習。通過前置性學習,學生能夠提前了解新知識,為后續(xù)的課堂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本文所指的前置性學習是指將“交流平臺”的內容置于課前,讓學生在明確單元語文要素的基礎上,自主預習單元內的精讀課文。這類學習更適用于內容直指單元語文要素的“交流平臺”。
例如,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是習作單元,語文要素是“體會文章是怎樣圍繞中心意思來寫的”?!敖涣髌脚_”把精讀課文當作例子,提取出本單元的寫作方法,從而與本單元語文要素相呼應(見圖1)。
從圖1可知,本單元的“交流平臺”圍繞“中心意思如何表達”,呈現了兩種學習方法:一是從不同方面或選擇不同的事例來寫,二是將重要部分寫得詳細、具體些。在教學本單元之前,教師可以通過制作預學單的方式,讓學生自主閱讀單元內的精讀課文和習作例文,關注它們是如何圍繞中心意思來寫的,然后參考“交流平臺”給出的具體方法找一找文章的中心意思,同時進行寫法歸納和寫法運用(見表1)。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預習概括能力,借助預學單,學生可以自主閱讀這四篇課文,完成預學單中的內容。之后,在每篇文章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內學法用法,更好地掌握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從而發(fā)揮“交流平臺”的價值。
二、整合性學習:整體滲透,聚焦應用
整合性學習強調學習者對所學知識進行積極建構,對零散的知識材料進行整合。本文所說的整合性學習是指教師引導學生對單元知識進行整體學習。“交流平臺”與單元導語、精讀課文、詞句段運用、習作等組成一個單元的完整結構,共同指向語文要素。因“交流平臺”具有強化單元語文要素的功能,因而可以作為單元整體教學設計的前瞻性平臺,幫助教師抓住每個單元的教學重點,并將其滲透到每篇課文的教學過程中,與單元語文要素充分融合,從而發(fā)揮“交流平臺”的價值。
例如,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語文要素是“讀小說,關注情節(jié)、環(huán)境,感受人物形象”。本單元側重理解描寫小說人物形象的方法,“交流平臺”總結列舉了理解小說人物形象的三種方法,且都是以《窮人》為例進行總結概括的。一是留意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活動,二是通過小說的情節(jié)感受人物形象,三是借助環(huán)境描寫來凸顯人物形象。據此,教師可以將單元語文要素進行分解,形成每篇課文的學習要素,并從文中尋找典型樣例引導學生感受人物形象。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設置以下問題:
1.“交流平臺”以《窮人》為例,介紹了理解小說人物形象的三種方法。除了“交流平臺”舉的例子,你還能在《窮人》中找出哪些例子?
2.《橋》和《金色的魚鉤》是如何表現人物形象的?請你舉例說明。
3.請?zhí)顚懕?。
梳理出每篇課文的訓練要素之后,教師可先引導學生去發(fā)現每個語文要素的樣例,然后再進行單篇課文的獨立學習,在讀一讀、想一想、說一說、品一品等教學活動中,感受人物形象。比如,在教學《橋》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找出描寫暴雨、洪水、橋的句子,用橫線畫出來,把這些句子歸類后進行學習,在讀一讀、品一品的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在環(huán)境描寫中感受山洪的肆虐兇猛,渲染出緊張的氛圍,突出死亡步步逼近的危機感,如此老支書的形象也在充滿危機的環(huán)境變化中不斷豐滿起來。
在梳理歸納的基礎上,教師可以讓學生運用學習到的方法。本單元的習作主題是“筆尖流出的故事”,要求學生根據教材提供的環(huán)境和人物展開想象創(chuàng)編故事。同時還給出了要求:故事要圍繞主要人物展開;把故事寫完整,情節(jié)盡可能吸引人;試著寫出故事發(fā)生的環(huán)境,還可以寫一寫人物的心理活動。這三個要求便涉及“交流平臺”總結的三種方法。學生寫作的過程就是對本單元語文要素回顧與應用的過程,有助于進一步深化對語文要素的理解。
以“交流平臺”為引領,實現單元閱讀與寫作的聯通,直指語文要素,使單元教學形成整體性、系統性的閉環(huán)。
三、總結性學習:精心設計,總結應用
總結性學習是學習者在一段時間的學習活動后,對所學內容進行系統回顧和整合的過程。其目的是幫助學習者更好地掌握和鞏固知識。這一方法多適用于學完單元課文之后。由于“交流平臺”對單元語文要素的概括性不強,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歸納梳理,總結課文內容,達到復習梳理、鞏固提升的效果。
例如,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是閱讀策略單元,圍繞“有目的地閱讀”這一策略進行內容編排,語文要素是“根據閱讀目的,選用恰當的閱讀方法”。本單元以成果展示交流的方式呈現了三位學生的學習成果——兩位學生提出了兩種不同的閱讀方法,其中一位學生還提示要養(yǎng)成一個好的讀書習慣(見圖2)。
本單元兩篇精讀課文《竹節(jié)人》和《宇宙生命之謎》前面都有學習提示,課后習題直接指向課文的閱讀方法,把這二者結合起來,就可以將“有目的地閱讀”的基本方法展示出來,引導學生學會“有目的地閱讀”,掌握其閱讀方法。然后,學生可以將在前兩篇精讀課文中學到的閱讀方法遷移運用到《故宮博物院》這篇略讀課文中,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教師可以借助“交流平臺”進行設計,總結本單元的學習內容。設計如下:
1.閱讀“交流平臺”中學習伙伴交流的內容,說一說他們主要交流了什么,梳理出“有目的地閱讀”的兩種閱讀方法。
2.整理本單元三篇課文,借助課文前的學習提示、課后習題、文章內容,想一想:圍繞“有目的地閱讀”呈現了哪些基本的閱讀策略?請完成下面的任務單。(見表3)
3.把從本單元學到的閱讀方法、閱讀策略應用到其他的課文閱讀中。
具體而言,《竹節(jié)人》在學習提示中,明確安排了目的不同的三個閱讀任務,旨在引導學生在閱讀中自己總結閱讀方法?!队钪嫔i》在學習提示中設置了一個問題:“宇宙中,除了地球,其他星球上是否也有生命存在?”針對這個問題,有學生根據自己的閱讀目的,呈現了閱讀這篇課文的思維過程,結合旁批中的閱讀方法,學生很快悟出:針對不同的閱讀目的,要運用不同的閱讀方法。之后,學生便可將閱讀方法遷移運用到《故宮博物院》這篇略讀課文中。
借助這樣的總結任務單,歸納梳理了每篇課文的閱讀任務、閱讀內容和閱讀方法,學生對整個單元的學習從零散走向整合,同時把本單元學到的閱讀方法和閱讀策略應用到其他課文的閱讀中,起到了知識強化的作用。
四、延展性學習:關注方法,實踐應用
延展性學習是一種深入且廣泛的學習方法,它強調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拓展和延伸,以建構更加完整的知識體系。教師可依托“交流平臺”,在課后拓展延伸,引導學生認真學習知識,掌握學習方法,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知,變被動為主動,把無意識的行為變成有意識的行為,使學生的閱讀能力、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得到鍛煉和提升。
語文園地的“交流平臺”梳理出一些基礎、重要的學習經驗,是學習方法指導與運用的“聚寶盆”。教師作為引導者,引導學生在閱讀中不斷探索,運用學習方法,總結規(guī)律,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獲得感悟和啟發(fā),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并將方法遷移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重視習作的教學價值,通過多樣化的習作任務和實踐活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例如,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交流平臺”直接指向單元語文要素“閱讀時能從所讀的內容想開去”。如何從閱讀的內容想開去呢?“交流平臺”分別以《草原》《丁香結》為例,梳理了兩種方法:可以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想開去;可以從課文內容想開去。
在教學《草原》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提煉出文中的三幅場景:草原風光圖、喜迎遠客圖、蒙漢情深圖。當學生讀到主客相聚和惜別的內容時,可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并將其轉化成小練筆:“在文章中,我們感受到了‘蒙漢情深’,生活中你有過與人惜別的經歷嗎?請同學們想一想,寫一寫?!薄抖∠憬Y》中,作者寫到了由丁香結引發(fā)的對人生的思考。我們可以想到,其他的植物也有自己的象征意義,也可以引發(fā)人們的思考,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小練筆:“植物都有自己的象征意義,如梅、蘭、竹、菊等,這些植物象征著什么呢?請同學們從詩文內容想開去,選擇一種植物,談談它的象征意義。”小練筆釋放了學生的表達潛能,是讀寫結合的有效方法。
又如,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交流平臺”以《北京的春節(jié)》為例子,得出“文章主要寫什么,次要寫什么,是根據作者想要重點表達的意思決定的”的結論。然后,提醒學生在寫作的時候要注意詳略得當,中心突出。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分清內容的主次,體會作者是如何詳寫主要部分的”,交流平臺的內容與這一訓練要素相吻合。如何把“交流平臺”當作橋梁,把從本單元學到的方法運用到習作中呢?可作如下設計。
1.讓學生自讀“交流平臺”的內容,交流發(fā)現了哪些有價值的信息。最后找出重要的信息:文章主要寫什么,次要寫什么,是根據作者想要重點表達的意思決定的。
2.《北京的春節(jié)》是按照怎樣的順序寫老北京人過春節(jié)的?哪幾天寫得詳細?哪幾天寫得簡略?再討論一下這樣寫的好處。
3.《臘八粥》主要寫了哪兩個部分的內容?哪個部分寫得詳細,哪個部分寫得簡略?想想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4.這個單元的習作是圍繞“家鄉(xiāng)的風俗”來寫的,想想這種風俗的特點是什么,可以分為幾個方面進行介紹,重點介紹什么,引導學生結合本單元的習作,說說自己是如何根據習作的要求,安排習作內容的詳略,突出重點的。
從閱讀中總結提煉學習方法,然后以小練筆的形式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再將方法拓展延伸到本單元的習作中,幫助學生構建起由讀到寫的完整知識體系。
“交流平臺”是統編小學語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內容精練,形式多樣。教師應充分認識到“交流平臺”的重要性,在教學中運用多種策略,發(fā)揮“交流平臺”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羅才軍.切準學段以終為始一課一得水到渠成——以三年級教材為例談語文園地交流平臺的使用[J].語文教學通訊,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