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第二十三》所載“雪夜訪戴”故事中王徽之“經(jīng)宿方至”卻“造門不前” ①,傳達出魏晉士人在審美與精神上對“自然”的追求,具有任情適性、高雅脫俗的審美情調(diào),是“魏晉風流”文化現(xiàn)象的代表事件。這一故事在歷朝歷代各種史書、類書、地方志中被多次采錄,并被文人多次評點。同時經(jīng)過歷代文人的引用與化用,成為一個經(jīng)典的典故,也是后世繪畫、書法作品中不斷演繹的主題,影響深遠。②由于時代環(huán)境、個人心性的不同,同一故事被記載的數(shù)量、其在不同藝術作品中的內(nèi)涵、被使用方式也不同。因此研究“雪夜訪戴”的接受情況,可了解這一典故的接受史,對不同時代作家理解、使用這一典故,繪畫、書法家對同一故事的不同表現(xiàn)方式有更新的認識。
【關鍵詞】《世說新語》;雪夜訪戴;典故;接受史
【中圖分類號】I206"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5)05-0036-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5.05.011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說新語》中典故的接受研究較為繁榮,以此為題目的論文共30篇。從用典數(shù)量、使用方式、典故含義與形式、使用背景等方面,對唐詩、宋詞、元曲、元雜劇以及個別作家使用《世說新語》中典故的情況進行梳理和分析。閆元元、余俊、楊丹等的文章分別介紹了唐宋詩、北宋詞、南宋辛派詞和元雜劇及散曲對《世說新語》典故的接受。③李靜、賀艷敏等則對李白、杜甫、李商隱、辛棄疾、《紅樓夢》等作家、作品中的《世說新語》典故進行了個案研究。④除此之外,專論“雪夜訪戴”典故接受情況的研究有4篇:余恕誠、侯艷的文章研究唐宋詩中的“雪夜訪戴”典故⑤,王藝茗和姜涵琳則對相關主題的繪畫作品進行梳理。⑥本文研究《世說新語》中“雪夜訪戴”典故在元明清時期的傳播情況,及文人在不同藝術載體中使用這一典故的原因、形式、意義和方式,以此認識這一典故的接受情況。
一、元代的接受
元代在很長一段時期內(nèi)排斥漢族士人、廢止科舉,許多士人選擇歸隱。但其政策并非一成不變,元初忽必烈、元末順帝統(tǒng)治時期興修學院,從隱逸之士中選拔人才,從正面促進隱逸之風的流行。⑦元代士人常用“雪夜訪戴”典故表達對名士瀟灑風度與真摯友誼的向往,如尹廷高《子猷訪戴》:“一舸自來還自去,古今高臥可曾知?!雹嘣[逸之風盛行,但更盛行的是元代文人中普遍具有的隱逸意識,許多身居高位的朝臣,“口頭筆下卻都是‘隱’”⑨。元代文人更重“心隱”,肯定自我的生命價值,雖身在朝堂依然視富貴如浮云,方回《隱樂堂詩序》云:“其所謂大隱者,謂身在朝市而不敢萌穹爵厚祿之心?!雹馔瑫r,元代士人認同孔子“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的思想,認為隱需要具備“顯”于世的條件。對王子猷建立在富足經(jīng)濟基礎上的瀟灑風流進行反思。如歐陽玄《雪夜訪戴圖》:
雪夜操舟童仆勞,偶然歸去便稱豪。若為返棹成佳趣,轉(zhuǎn)憶當時不出高。?
詩人首次注意到原典中未提及,但卻必然存在的人物——童仆,從童仆的角度寫雪夜出行的辛勞,對于雪夜訪友卻造門不前的行為持否定態(tài)度。
元代題畫詩風盛行,王惲《玉堂嘉話》中曾記載元滅南宋,宋內(nèi)府藏畫運至元大都,北方文士得以大飽眼福之事。?此外部分元代畫家也創(chuàng)作“訪戴”主題畫作,現(xiàn)存有黃公望《剡溪訪戴圖》和張渥《雪夜訪戴圖》。元代題“雪夜訪戴圖”的詩共有22首,針對“訪戴”事件展開議論。如王惲《題子猷回舟圖》云:“江東名流說戴逵,高談禮法殷春雷。子猷恐是虛華士,竟棹空舟夜半回。”?詩人據(jù)史實進行理性思考,質(zhì)疑王子猷是追求浮名之人,具有思辨性。
元曲中“雪夜訪戴”典故共出現(xiàn)15次,在使用方式上有所突破,疊引典故在唐宋時期已經(jīng)是較為常見的用典方式,但一般是簡單的二句二事,但元雜劇中典故的密度增高,在使用“雪夜訪戴”時會與多個典故進行連用,但與詩、詞中堆砌典故,增加理解難度不同,雜劇大量運用同類典故,只要懂得其中一個,其他即使不懂也不影響對整體意思的了解。如蕭德祥《楊氏女殺狗勸夫》【滾繡球】:“似這雪呵教買臣懶負薪,似這雪呵教韓信怎乞食,似這雪呵鄭孔目怎生迭配,晉孫康難點檢書集。似這雪呵韓退之藍關外馬不前,孟浩然浦陵橋驢怎騎。似這雪呵教凍蘇秦走投無計,王子猷也索訪戴空回。似這雪呵漢袁安高眠竟日柴門閉,呂蒙正撥盡寒爐一夜灰,教窮漢不死何為?”?連用十個典故,大多是人名與故事同時出現(xiàn),且這些典故在文中的含義基本相同,且最后一句“教窮漢們不死何為”明確地點出上述典故的含義,令人一目了然,用典雖多,但卻通俗。
元代現(xiàn)存可考的以“訪戴”為主題的畫作有2幅,分別是黃公望《剡溪訪戴圖》和張渥《雪夜訪戴圖》。黃公望是“元四家”之首,人生經(jīng)歷坎坷,因誣陷入獄,出獄后選擇告別仕途,過起隱居生活。其選擇“雪夜訪戴”為主題作畫酬酢朋友,顯示出其交際圈中文人雅士們隨心所欲的高尚情操。張渥與黃公望生活時期相同,也屬于同一交際圈。但兩張畫的風格不同,黃公望的畫中,嶙峋的山石占據(jù)整張圖的大部分,畫面右上方有瀑布垂下,大片明亮色塊代表雪景。而張渥的畫中,卻沒有山石,只有一棵遒勁干枯的樹干,一條小船及故事主人公。以樹代寒冬,沒有直接描繪雪景。相比起來黃公望的畫作更側(cè)重寫實,且有雄壯悲涼之感,而張渥的畫則更側(cè)重寫意,蕭瑟之情更重。
二、明清的接受
明代開始出現(xiàn)對“雪夜訪戴”典故的評價,王世懋評此典故“大是佳境”?,贊賞了《世說》敘事的簡約傳神,以及當時名士任情率真的風度。此后凌濛初在萬歷末年刊刻了《世說新語鼓吹》,匯集了劉辰翁、王世懋、劉應登等十二人的評價,為《世說》的傳播與接受做出貢獻,其中凌濛初本人的評語一百五十條。他評價“雪夜訪戴”:“讀此每令人飄飄欲飛”,高度肯定了王子猷的人格魅力,反映出晚明個性解放的思潮。?
明清時期詩詞中“雪夜訪戴”典故的含義較為簡單,大多用于對景色的描寫,或是表達交友相關的情感,部分易代之際的作家能夠以這一典故表達報國之志,明代詩人反用典故,認為以王子猷為代表的魏晉貴族沉溺于游山玩水,荒誕誤國。其目的也并非單純地表達自己的志向,而是警醒統(tǒng)治者,喚起文人志士的危機意識。如錢仲益《子猷訪戴圖(為吳子莊經(jīng)歷賦)》:“于昔稱曠達,莫若王子猷。軍府事不理,長年恣酣游。馬死罔知數(shù),嘯傲輕王侯。方居山陰時,雪夜泛小舟。遠訪戴安道,不憚路阻修。乘興到剡溪,嚴寒襲重裘。及門不相見,興盡即回頭。至今千載下,景仰號風流。思昔典午氏,亡國蓋有由。”?詩人認為王徽之徒有曠達之名,實則毫無社會與政治責任感,長年沉溺于無意義的游玩而不理軍務,這樣的文人才是亡國的緣由。又如張僉都《雪夜鄧州顧別駕送至丹江有詩見贈賦此答之》,作者對比地使用典故:
寂寂丹江夜色空,風塵郡國嘆飄蓬。豈無佐吏如殷浩,雅有中郎識顧雍。雪霰微茫漁火外,星河搖落戍樓東。憐君尚策青絲騎,卻與山陰訪戴同。?
詩人將顧雍、殷浩與王徽之對比,前者分別是三國和東晉時期有名的官員,而王徽之則在政治上無所建樹,僅靠訪戴一事流傳千古,以這樣的對比激勵當時文人盡早建功立業(yè),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從使用方法上來講,明代詩詞篇幅增長,文人使用“雪夜訪戴”的方式也多為單引,大多用多句寫一個典故,且人物姓名與事件同時出現(xiàn),更加通俗易懂。清代文人則能對這一典故進行哲理性思考,在詩中表達人生在世“過猶不及”的道理,如袁枚《過剡溪水急舟不能上》:“水哉水哉聽我言,人生且住為佳耳。到海分明會有期,問君何苦狂如此?!?
明清時期,小說這一文體快速發(fā)展,“雪夜訪戴”故事在明代凌濛初的《二刻拍案驚奇》與清代曹雪芹的《紅樓夢》中出現(xiàn)。在《二刻拍案驚奇》中作為剡溪這一地名的注釋出現(xiàn)。《紅樓夢》中出現(xiàn)在賈探春為結詩社所寫的花箋中:“若蒙棹雪而來,娣則掃花以待。此謹奉?!?此處連用兩則事典,用詞文雅,體現(xiàn)探春才高。其用“棹雪而來”指“雪夜訪戴”典故,僅取“乘興而來”之意,所選典故中的字詞也十分新穎,可見使用典故的方式靈活。
明清商品經(jīng)濟進一步發(fā)展,市民階層日漸壯大,部分畫作受到了市民文化的影響。明代現(xiàn)存以“雪夜訪戴”為主題的繪畫有戴進《雪夜訪戴圖》、夏葵《雪夜訪戴圖》、周文靖《雪夜訪戴圖》、鐘欽禮《雪溪放艇圖》、姚允在《雪夜訪戴圖》等。清代以“雪夜訪戴”主題進行繪畫創(chuàng)作的畫家有姚敏修、黎簡、曾衍東等。首先,明清時期“雪夜訪戴”主題山水畫作整體的情節(jié)性不強,畫面以抒情表意為主要目的。其次,這一時期的“雪夜訪戴圖”具有一定的世俗性?,水面狹窄蜿蜒,船夫、主人公等所乘小船常位于前景,畫家極為寫實地描繪船夫個人的劃船動作,船夫與主人公之間的對話動態(tài),甚至是人物的面部表情。這種形式的人物形象具有鮮明的生活化特征,體現(xiàn)出世俗化效果。
三、結語
“雪夜訪戴”典故具有多種多樣的含義和使用技巧。從典故的含義來講,元代文人社會地位低下,科舉考試時行時止,部分元代文人都生活在市井之中無法建功立業(yè),除展現(xiàn)歷盡千帆后的歸隱之意外,“雪夜訪戴”還有了同情窮苦百姓的意義。明清時期這一故事的含義則較為單一,大多與原典一致,但明代部分詩詞中對于“雪夜訪戴”含義的拓展具有現(xiàn)實意味,將這一典故與國家存亡聯(lián)系起來,反思王子猷等氏族子弟的不作為。清代詩人能夠從中領悟事物運行的哲理,更具優(yōu)雅平和超然物外的風格。從典故的形態(tài)上來講,有“剡溪船”“子猷船”“訪戴”“尋戴”“剡溪尋”等。從典故的使用方式上來講,元代文人將疊引的手法發(fā)揮到極致,有的一句中連用10個不相關的典故,賦予這些典故內(nèi)在的關聯(lián)性,使其具有一致的意義,既具有節(jié)奏美,又通俗易懂。
同時從宋代開始“雪夜訪戴”已成為繪畫的重要主題,元代現(xiàn)存可考的以“訪戴”為主題的畫作有2幅,明清時期這一主題的畫作體現(xiàn)出世俗化的特征。針對同一主題,不同藝術家的表現(xiàn)方式各不相同。了解這一典故的接受史,全面把握其豐富的含義,可以對不同時代社會文化環(huán)境,作家們理解、使用典故,繪畫、書法家對同一故事的不同表現(xiàn)方式,典故的經(jīng)典化建構及其審美價值有更新的認識。
注釋:
①劉義慶撰,劉孝標注,龔斌校釋:《世說新語校釋》(第3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版,第1619頁。
②房玄齡等撰:《晉書》卷八〇《列傳第五十》,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1399頁。
③李靜茹:《唐詩用典〈世說新語〉研究》,重慶工商大學2019年碩士學位論文;楊丹:《唐宋詞引用〈世說新語〉典故研究》,中南大學2022年碩士學位論文;譚子夜:《北宋詞中〈世說新語〉典故研究》,中南大學2008年碩士學位論文;徐麗娜:《南宋辛派詞人運用〈世說新語〉典故的研究》,中南大學2008年碩士學位論文;閆元元:《元雜劇中〈世說新語〉典故運用淺析》,《戲劇之家》2013年第11期,第32-35頁;余?。骸对⑶小词勒f新語〉典故研究》,中南大學2009年碩士學位論文。
④高子然:《論杜甫詩歌援引〈世說新語〉典故的形式與意圖》,《名家名作》2023年第19期,第29-33頁;陶鴻敏:《李商隱詩歌中的〈世說新語〉典》,《今古文創(chuàng)》2023年第6期,第4-6頁;童培德:《六朝流風:李白詩歌援引〈世說新語〉典故探析》,《新紀實》2021年第17期,第66-69頁。
⑤余恕誠:《剡溪訪戴典故在李白筆下——兼談盛唐詩人對于魏晉風度的接受》,《古典文學知識》2000年第1期,第55-58頁;侯艷:《唐宋詩學中“雪夜訪戴”意象的文化審美嬗變》,《蘭州大學學報》2012年4期,第24-30頁。
⑥王藝茗:《〈雪夜訪戴圖〉圖文互構的歷時性研究》,西南大學2022年碩士學位論文;姜涵琳:《〈雪夜訪戴〉文本圖像化研究》,福建師范大學2020年碩士學位論文。
⑦李玥:《元代隱士地理分布研究》,西南大學2022年碩士學位論文。
⑧尹廷高:《玉井樵唱》卷上,欽定四庫全書本,第3頁。
⑨查洪德:《元代詩學通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50頁。
⑩方回:《桐江續(xù)集》卷三十三,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93冊,第681頁。
?孔子著,楊伯峻譯注:《論語》,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94頁。
?鄧顯鶴編:《沅湘耆舊集》,岳麓書社2007年版,第501頁。
?查洪德:《元代詩學通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122頁。
?王惲著,楊亮、鐘彥飛點校:《王惲全集匯?!?,中華書局2013年版,第310頁。
?《元曲選校注》,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437頁。
?劉義慶撰,劉孝標注,劉強會評輯校:《世說新語會評》,鳳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431頁。
?潘建國:《凌濛初刊刻、評點〈世說新語〉考述》,《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04年第5期。
?錢子正、錢子義、錢仲益著:《三華集》,欽定四庫全書卷一七,第3頁。
?張英,王士禎等:《御定淵鑒類函》,欽定四庫全書卷一一四,第21頁。
?袁枚著,王英志編纂校點:《袁枚全集新編》(第3冊),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653頁。
?(清)曹雪芹著,無名氏續(xù),程偉元、高鶚整理:《紅樓夢》,人民文學出版社2022年版,第489頁。
?王藝茗:《〈雪夜訪戴圖〉圖文互構的歷時性研究》,西南大學2022年碩士學位論文,第37-38頁。